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7.45KB ,
资源ID:86006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006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柴瑞帅 《资本论》结课论文内页.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柴瑞帅 《资本论》结课论文内页.docx

1、柴瑞帅 资本论结课论文内页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结课论文课程号:课程名:资本论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习与思考1.按原题做。2.只概述资本论原理,其他问题一概不要涉及。姓 名: 柴瑞帅学 号:授课老师: 张 衔成 绩: 2013年9月20日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习与思考摘要: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认识到剩余价值概念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不是建立在某个单纯的理论基础上的,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最终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特征,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

2、史使命及其作用。在学习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尝试探索运用剩余价值理论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作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列宁高度评价说:“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运动规律,而且也蕴含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即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剩余价值,不仅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本身的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过程19 世纪40 年代,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研究中就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1847 年,马克思发表了哲学的贫困,在这本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中,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同时,在政治经济学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并且知道其诞生过程。马克思已接近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他这时虽然还未能将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但他明确地将作为商品的“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区别开来。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奠定科学基础的著作是哲学的贫困许多马克思的重要思想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体现,虽然在这本书中的很多思想都处于的萌芽状态,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研究后,成

5、为了资本论中成熟的理论。在四十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是与他的哲学研究紧密联系并且相互促进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也大大推动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为他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初步而重要的理论成果,正是他日后对于政治经济学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于19 世纪50 年代进入了的非常关键性的阶段,马克思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终于将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完成了。他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即崭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则集中体现在1

6、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中。在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之前,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概念产生在剩余价值理论之前,因此想要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就必须要先从劳动价值入手。可以说,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古典学家特别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再逐步超越,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在分析了商品的二重存在(分为自然存在和纯经济存在,在自然存在中,商品体现的是使用价值,而在纯经济存在中,商品是价值,二者统一的有机集合体即为商品)之后,又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而这一成果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成为以

7、政治经济学及其核心剩余价值理论的进行“全部理解的基础”。恩格斯曾这样总结马克思在19 世纪50 年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在五十年代,一个人埋头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在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证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来源,开始具体的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各个方面。对资产阶级的利润学说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从理论学说中抓住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基本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轮廓。在此之后, 马克思又写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著作,进一步地深化和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在1859 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果的概述。接下来,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二部手稿1861一

8、1863年经济学手稿发布。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50 年代制定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揭示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表现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部手稿1863一1865年经济学手稿继续着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不断地完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研究并不是空中楼阁,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深人地研究,使剩余价值理论正确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也让劳苦大众寻求到了解放的方向。这三部手稿一步步地揭示了马克思辛苦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他们都是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一部分。马克思第一次简明扼要地公开剩余价值理论是在1865年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但是马克思严密完

9、整地阐述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在这部影响了无数人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最终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自己的这一个伟大的发现。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阐释剩余价值产生的来源与剩余价值的去向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经典阐释,因为剩余价值产生和去向体现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本质就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一)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延长

10、工作日以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一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用前一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用后一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关于剩余价值来源马克思作了经典的阐述。第一,价值是一般一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完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马克思指出:“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第二,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

11、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消劳动的作用。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不会增值。这种价值的转移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实现的。由于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使每个劳动力动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从而改变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生产资料的作用,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二)剩余价值的去向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获得的,首先肯定了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占有和消费,而是为了资本的增值。因此,他一般会把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

12、分作为资本或积累起来。“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这种积累可以表现为剩余价值产生的外延扩张,即在旧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提供了新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内含扩张,即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问题在于“要使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够在资本主义生产所决定的分配条件和消费关系下实现并再转化为新的资本,就是说,要使这个过程能够进行下去,不至于不断地发生爆炸,商品就生产得太多了。”但资本却做不到这一点。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价值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性质,丰富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

13、,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提供了阶级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武器。(一)丰富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但由于他们受阶级的影响,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剩余价值的本质及其它是如何产生的。“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所有经济学家只注重了剩余价值的形式与现象,而忽视了内容与本质。他们只是从利润、地租等特殊形式上来考察剩余价值,而没有考察剩余价值本身,也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

14、会主义者认为问题己经解决的地方,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从而看到了问题的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最先把剩余价值从它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本质,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全面地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在经济思想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创立了科学完整的剩余价值理论。并通过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入手,不仅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价值之谜:的问题,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

15、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丰富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二)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提供了阶级基础一方面,马克思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又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分析证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一1846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石。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做了精辟的表述。尽管这时马克思已经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同任何新的科学发现都要予以论证一样,唯物主义历史观也要予以论证。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16、,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分析,证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三)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经济理论基础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时说:“社会主义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第一,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使工人阶级明确了要获得自身解放、摆脱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阶级地位,必须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为工人阶级革命指明了奋斗目标。第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历史必然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社会主义

17、学说找到了科学的依据。第三,剩余价值理论不仅说明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地位,而且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力量。第四,马克思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斗争策略。这些都包含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中,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四)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认识社会、找准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寻找解放之路的锐利武器。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的学说的核心

18、,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和最根本的思想之一。在人类社会尚未发展到最后消灭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阶段之前,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武器是不能轻言丢弃的,更不能随便就说它是过时的和落后的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提高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觉悟,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强化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有效地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四、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伟大科学贡献。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学者

19、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各种产权的实证研究,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主体地位,进而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经济规律,完成了政治经济学上的革命,并成为工人阶级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并对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价值来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经济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作

20、为发展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允许甚至提倡大力发展私有经济与马克思所讲的“传统所有制关系”不完全相同。现在有些人对私有制经济发展心存疑虑,认为私有制经济发展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并由此认为私有制经济就是剥削经济,也存在私营企业主对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不应当看作是新的“资本家”,而应当承认他们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为解决就业、发展第三产业、为国家税收、为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为生产力发展等做出了

21、一定贡献。我们也应清醒看到,私有经济毕竟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也不排除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强行交易、欺行霸市、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某些私人业主的过度剥削、偷逃国税等。这都需要制定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加强对私有经济的管理。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也必须有一个过程,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搞平均主义只会导致普遍的贫穷。应允许一部分私营企业主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对其他劳动者起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走致富道路。从长远看,私有经济的剥削也不会长久存在,私有经济最终的改革走向也只能走股份制这个过渡点,使企业内的工人凭借劳动力资本化获

22、得股份,成为投资者,逐渐消灭剥削,成为真正的主人。剩余价值论为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它可以使我们不为西方经济学激进的理论所迷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问题,积极研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避免或尽量减少资本主义的苦难,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建设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成果的关怀性享有和人本性回归,构建和谐社会意味着我们对待利益矛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3、即力图将利益矛盾引向缓和与化解。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工程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革命的价值论”更是“建设的价值论”,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剩余价值理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的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而有效地消解了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并能利用剩余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创设其发挥作用的文明范式。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我国现实经济中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贯彻两个原则,即坚持和贯彻按劳动者的权益

24、进行分配的原则和按照资本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并且是前者制约后者。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是一个产权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样化的社会。作为“建设价值论”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是广义的,是其本质内容和转化形式的统一。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既不是回到原来的那种平均主义盛行和缺乏活力的老路上去,也不是任凭社会矛盾尖锐和贫富差距悬殊,广大人民利益不断受到损害,而是要建立鼓励创造、充满活力、各方面利益都得到协调和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三)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建设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为资本家将榨取剩余价值除部分作为

25、消费以外,另外部分作为资本购买其生产资料。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有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以发达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社会主义资本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不论哪种形式的资本,都必须以追求自身价值增殖为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以资本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建设,有效筹集社会资金,吸引外资,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代资本主义的市场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建设。马克思剩余价值转

26、化理论资本积累理论,阐明了资本本身来源问题,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趋势。它指出资本要积累就必须要追加投资,而资金正是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资本市场的出现抛弃了狭隘的积累资金的方式即仅仅从剩余产品中拿出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资本市场吸纳社会闲散资本金,以市场为向导,投入到见效快、收益好的企业中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外来的资本动力。就现状而言,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效率和水平,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继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努力促进市场创新,不断提高市场效率,促进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四)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27、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劳动者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只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在批判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时设想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郭时征指出:“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真谛的基础上,联系新的历史条件深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发展其现实内涵,并用于指导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马克思按劳分配的理论从预测变为了现实。虽然,与马克思设想的实行按劳分配的

28、社会条件相比,现实的社会主义既具有与马克思设想相吻合的条件,也与马克思设想有较大差异。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施行公有制为主体的按劳分配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适合现实社会主义要求的新的收入分配制度。经过近30多年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我国己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精确总结,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劳分

29、配。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公有制经济要为劳动者在分配上带来利益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要在分配中得到报酬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与时俱进,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一是按劳分配的内涵是劳动要素按其在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分配;二是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要通过商品交换后进行分配,即要有“价值”插手其间;三是按劳分配与其他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四是按劳分配已经不局限于个人消费品分配,还包括对生产资料的分配。劳动者通过劳动做出贡献分配所得,不仅可以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还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形成劳动者的个人财产

30、。总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本身的创新、为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等理论意义,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建设、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充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升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8.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7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