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6.03KB ,
资源ID:85951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951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播概论00642最新版本.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播概论00642最新版本.docx

1、传播概论00642最新版本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的含义1、传播1400年前出现,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2、传播的特点: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3、传播的形态/类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4、传播的本质:极端重要性5、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6、传播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7、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8、传播:广义。传播是系统(自身以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狭义。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二)传播的类型1、传播的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2、

2、传播的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自我传播是最小的一种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传播活动。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四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群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家庭、社团、民族等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政党、工厂、学校、公会等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3、各

3、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有媒介都必须顶起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角色】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人际传播: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机会均等组织传播: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大众传播: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人际传播: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活反应组织传播:反馈比较困难大众传播:反馈更加困难【信息】:指表达规范不规范人际传播: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组织传播: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

4、必须使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大众传播: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三)传播的结构1、传播过程至少存在着三个环节(三个最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内容)2、模式的类型包括: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3、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贡献和问题【贡献】首先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5W的五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从5W着眼,划分出五个研究领域: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问题】单向/双向孤立/联系静止/变动环

5、节/要素4、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的贡献和问题【贡献】a关于媒介,这里的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即媒介被细分为三种。b关于讯息,这里的讯息,对应于5W模式中的讯息,但有以下的变化A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或符号、B讯息也好,信号也好, 都不再是一个,而变成了两个:“发出的”和“收到的”。c关于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问题】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5、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最重要的修正,就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技能控制论模式的贡献和问题【贡献】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

6、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问题】a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b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c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四)传播的功能1、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消遣性传播工具性传播: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消遣性传播:是调节身心,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利于应对环境2、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工具性传播: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

7、。消遣性传播:调节个人身心)组织层次(工具性传播: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消遣性传播: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社会层次(工具性传播: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消遣性传播: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的情绪)3、传播的四大功能(1)监测环境(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3)传承社会遗产(4)调节身心4、传播功能的相对性问题和双向性问题相对性问题: 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再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也可能 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双向性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5、传播的负功能研究大众传

8、播有三种功能: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5.1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又必须认真克服其负功能的具体操作A受者角度: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二是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 在比较、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的真相.B传者角度:作为传者,尤其是专业化的大众媒介工作者,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而又慎 地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

9、反映.C学者角度:作为传播学者,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并以此贡献于社会,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传播学简史(一)世界传播学沿革1、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和其他传播学思想的欧洲先驱.2、西梅尔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本重要的著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者产生了影响,一本陌生人,另一本讲述的是“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3、施拉姆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4、拉斯韦尔与5W模式(1)对“谁”即传播主题的研究,为控制分析(2)对“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为内容分析(3)对“通过什么渠道

10、”即传播媒介的研究,为媒介分析(4)对“对谁说”即传播接收者的研究,为受众分析(5)对“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为效果分析5、勒温与把关人理论 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场论:勒温吸取了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并赋予其某种适合心理学的特殊意义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被整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吸引,他潜心研究两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奥妙,并将心理学知识与传播学研究对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逐步发展出“群体动力理论”8、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9、

11、李普曼与舆论学虚拟环境: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人们头脑中的图像刻板印象:李普曼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沌世界提供解释11、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伟大的概括者”12、传播学界的两个主要学派,即常说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3、批判学派具有的特点:A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B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

12、霸权理论学派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研究方法14、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有三大方面的差异A:研究选题的不同 B:研究方法的不同 C:以及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15、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有的不同意见【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大众媒介就是能改进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大众媒介可以为受众提供有关社会问题的信息,以此推动社会变革。【批判学派】认为大众媒介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公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武器,是控制公众、维持现存制度和阻碍社会变革的力量。(二)中

13、国传播学历程1、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56-1978)兴起阶段(1978-1982)发展阶段(1982-1997)确立阶段(1997-2007)2、传播学科分支及其研究成果:A大众传播研究B人际传播研究C组织传播研究D跨文化传播研究E新媒体传播研究3、中国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层次看,总体仍停留在介绍层面。国人的传播学著作,大多是教材,有独到见解、系统观点的学术专著为数很少从研究话题看,长期分散。自传播学引进中国,研究话题就非常丰富,但是,这些话题的研究缺乏连贯性、持续性,也不注重社会反响,致使很多话题只局限于书斋,而缺乏现实针对性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一)传播革命的意义

14、一、口语传播时代特点:表述的自由性;依托人体发声传递信息,传播距离及空间有限;使用声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二、文字传播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文字特点: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 克服了物理空间长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传播。 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三、印刷传播时代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纸;公元7世纪唐代有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新媒介比早期媒介更加有效:A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B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C迅速性:可

15、以跨越空间; D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1833年,美国印刷工人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将人类带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4.1电子传播的贡献: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摩尔斯从华盛顿发出第一封电报,内容圣经;4.2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20世纪初,美国发明了能放映1分钟的早期电影;/ 1903年,一批片长超过25分钟的电影故事片陆续上映;/ 1905年,美国的匹兹堡出现了5分种院线;/ 1910年,美国共有10000家放映默片的电影院广播:1906年,广播产生;/ 1933年,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电视4.3电子

16、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五、网络传播时代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六、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语言-文字-印刷-电子-网络A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B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融合状态发展;C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二)媒介理论的演进一、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他的第一篇传播学论文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媒介偏向:即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 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羊皮等,适合于克服时间,能长久保存

17、,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适合于克服空间的障碍,任何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就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有其一。媒介与权力的关系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思想家、先知、圣人”有“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2.1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媒介四定律:放大、过时、再现、逆转2.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作用与传播的信息无关,不单是传播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等2.3媒介的凉热之分: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广播,电影,报纸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受都参与度提高的媒介,电视,电话,交谈

18、,讨论会等2.4地球村2.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做传播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其文风和严谨性也颇受非议。三、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代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新新媒介人性化趋势: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模仿甚至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并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补偿性媒介: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对手机的哲学解读(三)媒介融合一、媒介融合形式:高登: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 詹金斯: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

19、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二、进展:论坛公司的实验、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中国媒介探索1933,杭州日报是第一家有网络版的报社三、前景: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向发展、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传播学概论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一)传播与政治1、传播与政治的互动关系1.1政治对传播的影响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段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2传播对政治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独特的影响与作用,并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的影响范围,成为政治伸展的“触角”大众

20、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也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作用,两者还可能互相“勾结”,或制造谣言,或封锁消息,从而导致公众对形势的错误判断2、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有效制约A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B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3、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通过公开报道,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内容,有效减少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

21、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坚持舆论监督,重视大众传媒与人民之间的联系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4、新媒体:就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如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微博、博客等。(二)传播与社会一、社会对传播的影响A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B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C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2、传播对社会的作用A协调社会关系B监视社会环境C塑造社会形象

22、D促进个人的社会化三、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3.1、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包括: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集中体现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和利益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对散步不利于政府的消息或意见的人,法院可依据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最大的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则: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的自由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在涉及观点

23、、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社会责任理论】提倡积极的自由,不排除政府在必要时对媒介进行干预,以保障真正的传播自由,主张在媒介、公众和政府之间,找出三方都认可的共同点,以有效条件传播体制内的各种矛盾【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苏联媒介主要是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实现工人阶级或党的政策的工具。苏联对于报刊等媒介的控制,无外乎三种方式,即任命可靠的党员担任要职,发出大量的指示和训令,以及经常的检查和批评。苏联并不禁止报刊批评政府,但重点是要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号召人民拥护领袖及其纲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3.2、阿特休尔讲新闻媒介划分为三个体系: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马

24、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进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3.3“阿特休尔提出的“媒介三种体系”与“报刊四种理论”的联系主要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媒介的社会责任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偏重横向对比,一个偏重纵向梳理。四、各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共同点新闻要真实、客观与公正,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业秘密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4.2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自律,是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也是新闻学的重要概念4.3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有二:一是客观性,二是公共利益至上4.4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

25、原则1)新闻自由2)媒介平等3)媒介多元4)信息的平衡/中立/准确/充分/相关5)维护社会及文化秩序4.5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大现实困境,就是面临着媒介消费主义对它的消解,具体表现: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日益明显,各类媒介为吸引受众,大量充斥煽情、低俗的新闻媒介内容出现同质化倾向,真正有益于人们的有效信息却越来越少,硬新闻软着陆现象严重媒介只关注“有影响力的主流人群”,非主流群体被迫边缘化,处于“失语与缺位”境地媒介公信力全面下降金钱主义、物欲崇拜主义观念驱逐社会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4.6新闻专业主义的出路要解决新闻专业主义缺失、媒介职业道德滑坡的问题,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针对上述症

26、状,从政治生态、商业环境两方面入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中央、主流媒介为表率,才可望逐步改善现状,最终达到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贯彻媒介自律精神的目标。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一)传播与文化1、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2、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没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3、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3.1大众传播与文化帝国主义3.2大众传播与文化偏见文化偏见:多指对某一文化群体负面、消极,甚至带有贬毁性的观点,而且由于个体情

27、感的深度卷入,很难在形成后加以改变或匡正,反而容易引起文化歧视大众传播在文化偏见现象中的作用A:在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所属文化群体(通常以国家、民族味单位)的成员视为“自己人”,而将其他文化群体成员一概划为“外人”,并对“外人”抱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和排斥感,同时,由于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作祟,人们往往把本民族、本国的文化置于中心地位,体现出一种民族优越感。B:久而久之,这些有欠客观、真实的文化描述,主要通过媒介呈现、学校教育、社会交往等途径广泛传播,在固定人群中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或“思维定势”。当人们依据这些“定势思维”去认知具体对象时,往往容易得出以偏概全的片面结论

28、。而这些结论,又反过来进一步固化已形成的“文化定势”,并在高度整合和概括之后,产生文化偏见,严重妨碍人们正常的信息感知和处事方式(2)传播与经济一、传播与经济的关系1、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2)监督市场秩序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2、经济对传播的决定性影响1)经济体制制约传播的功能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运作方式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媒介新经济之路1、媒介产业:狭义的媒介产业,也称传播产业,是经营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并以此获取利润的产业的统称。广义的媒介产业还包括:大众传媒

29、的辅助行业,如通讯社、广告业等;文化产业,也称知识产业,包括电讯等信息传输机构,公共关系机构等。1.1目前,一般把媒介产业分为四大类:印刷媒介产业、电子媒介产业、互联网产业、广告产业印刷媒介产业包括:报纸产业、杂志产业、出版产业电子媒介产业又可分为:广播产业、电视产业、电影产业2、媒介产业化必然导致媒介集团化媒介资本的集中,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媒介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和主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集团的形成方式,往往是兼并和垄断,经济效益好的媒介企业,通过兼并小企业、联合大企业、集约化经营,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覆盖更多的受众,提高市场竞争力。2.1、以中国媒介产业为例,首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是报纸2.2、新闻集团的媒介集团化启示1)深化改革,跨媒体发展2)横向联合,多种经营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第一节:人际交流1、人际传播的概念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个人、信息传播及意义的生成2、人际传播的特点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和个体性3、人际交流利用的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4、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第二节:群体传播1、群体具有的特点:群体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