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0.37KB ,
资源ID:85767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767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海南省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海南省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研究.docx

1、精品海南省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研究海南省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研究海南省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研究-陈文科引 言居民收入分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来源。如何保证居民收入提高与公平统一,是经济和谐推进的完美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居民收入的提高与公平,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居民收入分配的提高直接体现在国民收入总量的扩大,也就是可用来分配的“蛋糕”有多大。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结构的调整转换。战后新兴发达工业国家发展经验也表明,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可以全面的提升一国或地

2、区经济总量与层次;反之,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层次的止步不前,往往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以从根本上扩大居民收入总量。其次,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直接体现在收入的差距上。居民收入分配方式及原则,不仅受一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历史等影响,同样受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是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及利益的再分配,其调整的结果最终还是要表现在居民收入的变动上。可见,经济结构调整与居民收入息息相关。“三低一小”是对当前海南经济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是制约构建和谐海南的主要因素。其实,“三低一小”的根本问题,本身就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工业化低”、“城镇化低”是经

3、济结构水平低的集中表现;“经济总量小”、“收入低”,则是工业化、城镇化低运行的直接结果。可以说,当前海南经济已经到了需要以结构变迁来启动和支撑总量扩张的阶段,海南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势必对海南的社会经济产生全面影响,包括居民收入分配。本文将通过对海南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与公平。一、海南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所谓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整体中各个方面、社会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质的组合与量的比例关系体系。它是由各种经济部门、经济环节、经济因素相互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经济结构统计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事物

4、的规定性的定量分析,正确反映国民经济内在的各种结构及比例关系现状,并以此评价其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参考。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等方面。本文将从以上三大结构来论述海南省经济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一)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部门、行业之间质的内在联系及量的比例关系。任何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经济保持持续、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能发生质变的突破口。人类发展历程表明,产业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演进的。同样,产业结构也是按照一定规律、次序、阶段性向前发展,呈现不断高级化的历

5、程。其基本的高级化历程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重化工业 高附加值新型工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2004年海南GDP总值790.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87.30亿元、第二产业201.17亿元,第三产业301.6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6.9:23.4:39.7。与全国对比,海南生产总值主要行业比重构成(如表1所示),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产业结构属于农业旅游业拉动的“三一二”型。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产值结构一般为“三二一”型,即高附加值服务业与完善工业体系是其经济主要推动力;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工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的主要引擎;海南产业结

6、构呈“三一二”型,低附加值传统服务业和传统农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商业饮食业和运输邮电业是海南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目前,这些产业主要是由旅游业带动的,所以海南经济可谓农业旅游业拉动型。2、农业比重过高,尚属传统农业范畴。2004年海南省农业增加值比重高达36,排在全国最高位。但无论是从土地制度、生产组织、经营方式,还是从生产技术水平、社会意识等等看,都无不说明我省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范畴。而且个体经营分散、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技术水平低、科学投入少、金融支持乏力、产品加工率低等原因都制约着海南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海南农业作为一种未经过工业化改造、反哺的传统农业,其

7、基础是极不稳定的,无法为工业大规模生产和第三产业向纵深发展提供扎实的根基,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作用有限。3、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2004年海南第三产业增加值301.6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8.18,其中,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15、31.21、13.54、4.83、10.91。根据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最新资料,从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行业分布来看, 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单位最多,有0.64万个,占总的产业活动单位的19.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0.12万个,占3.6;住宿和餐饮业0.11万个,占3.4,

8、金融业占3.6,房地产业占5.2。在个体经营户的行业分布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最多,有13.60万户,占总的个体经营户的49.6;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居其次,有6.13万户,占22.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9;住宿和餐饮业占7.4。可见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运输邮电业等传统产业依然是海南第三产业的主体,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较小。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主要聚集在教育、科技、通讯、信息与咨询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行业相比,海南省的第三产业规模效益尚处于低层次水平。当然,第三产业的低层次与海南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等基本省情是相符合的。第三产业在没有经过

9、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层次结构的。这是海南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4、工业化程度低。2004年,海南工业增加值140.44亿元,增长16.7,保持自2001年来的快速两位数增长。可是长期以来,工业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短腿”,增加值比重仅有15.56,与全国45.90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在工业化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三项基本指标。整个工业化进程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国际通行的参考标准是:初级阶段的人均为至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城镇人口比重为;中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至美元、和;高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至美元

10、、和。按此标准衡量,海南2004年人均GDP是9704元,非农业就业比重42%,城镇人口比重26%(为2003年末数据),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中级要求。这表明海南工业化水平基本处在初级阶段,工业化的滞后发展,已成为制约海南经济整体提升的主要因素。(二)区域结构所谓区域结构是指各类区域的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区际间的分工协作与比例关系的总和。经济区域的形成是劳动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它既表现在行政区域上的分工,也表现在功能上城镇与农村的分工。与其他省份不同,海南省是实行省直管县(市)的行政区域,故县域经济在海南经济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海南除了省会城市海口市和热带旅游度假城市

11、三亚市两个地级市外,还有16个县(市)。从这个角度上看,海南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县域经济。海南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将从根本上决定海南经济全面的崛起。目前,海南区域经济尚存在以下问题:1、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从GDP地域分布看,海口和三亚GDP值共296.08亿元(不含农垦,下同),占全省的37.5。从人均GDP地域分布来看,海口市和三亚市两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分别为19082元和9838元,分别比平均水平高11125元、1881元;16个县(市)中,其中人均GDP排在前五位的是琼海、昌江、文昌、东方、儋州,都分布在寰岛沿海,人均GDP为11576元;排在后五位的是琼中县、乐东县、

12、保亭县、白沙县、定安县,除了乐东在南部沿海外,其他均分布在中部山区,人均GDP为4556元,与排在前五位的人均GDP比相差2.5倍;其中人均GDP最高的是琼海市,为12826元,最低的是琼中县,为4104元,相差3.1倍。可见海南经济区域之间发展相当不均衡,寰岛沿海与中南部山区差距很大。2、县域经济实力较薄弱。建省以来,海南县域经济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仍很大。2004年全省16个县(市),GDP为400.31亿元,占全省GDP的50.67,比重较低。从单个县(市)看,没有一个县(市)GDP超过100亿元,超过50亿元的有2个,30-50亿元的有4个。2002年评选的全国百强

13、县中,海南没有一个入选。百强县的平均GDP为135.8亿元,而海南县(市)平均只有21.5亿元,差距甚远。百强县平均财政收入5.6亿元,海南只有0.99亿元。县域经济实力的薄弱,不仅使全省整体经济难于得到提高,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瓶颈。3、区域间产业布局不合理。国际上衡量地域分工的深度和区域专门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是区位商及区域专门化率。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公式为: 区位商(QL) 100一般而言,如果某区域的A产业区位商值超过100, A产业就是该区域的专门化部门;区位商值大于

14、150,说明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值越大,表明其专门化程度越高,或反映该产业在该区域的集中程度越高。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各地区主要行业的分布特点是:(1)农林牧渔业是绝大多数县(市)的专门化部门。海口市农林牧渔业QL值为44、三亚市93,说明农林牧渔业不是海南两个地级市的主要产业部门;在16个县(市)中,除万宁未达到100外,其他15个县市的QL值都不同程度的高于100,超过150的没有一个,这与70的县(市)农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的现状较相符。表明农业是海南县域经济中普遍的专门化部门,反映了热带高效农业在海南经济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侧面上也映射出了海南农业分布小而全,没有形成

15、一个绝对的比较优势的区域,不利于产业间协作和比较优势的发挥。(2)大多专业化部门集中在海口、三亚两个地级市,县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少之又少。在19个主要行业中,海口市QL值高于150,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有13个,高于100的专门化部门有17个;三亚市QL值高于100的专门化部门有8个,其中文化体育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海南的优势资源的集中主要流向于海口与三亚两个地级市。至于16个县(市)中,昌江县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是采矿业,其QL值为1305,资源高度集中,原因在于昌江县拥有中国最大的富铁矿;澄迈县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是制造业和电力燃料业,其QL值分别为147、201,主要得

16、益于澄迈县临近海口,老城工业区的发展;万宁市具有比较优势行业是居民服务业,QL值为307,这是万宁市鼓励打工经济,倡导居民服务业的结果;琼海市作为新兴的滨海旅游城市,其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也呈一定程度的专门化;科研行业QL值最高的是儋州,为283;住宿餐饮业QL值较高的是临高县为216。而其他10个县市都没有太突出的专门化部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更是少之又少,综合方面上呈现出了海南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分工协作程度低的特征。(三)城乡结构城乡经济二元化,是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困扰我国实现现代化、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难题。所

17、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结构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也是经济进步的绊脚石,若处理不好,将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现代化、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同时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海南省城乡经济结构同样也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二、海南居民收入的主

18、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居民收入是社会成员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割和占有,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在经济学理论上也被称为居民收入分配。www.TT居民收入是评价居民生活状况、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和正确的相关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居民收入,维护居民收入公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2004年,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3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1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均保持稳定增长。目前,工薪收入依然是海南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长主体。2004年

19、,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5599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2.4%,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113%,拉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5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则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257.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个百分点。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三农”问题依然是海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海南省经济运行中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一)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2004年,虽然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稳步增长,但整

20、体收入水平依然偏低,与全国平均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收入排名位次下降较快。如表3所示,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7%;而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7736元,较上年名义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只有3.3%,名义和实际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增幅4.6和4.4个百分点。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差距由2003年的1213元扩大到2004年的1686元,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城镇居民收入上,海南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9位(不含西藏自治区,下同),排名较上年下降了5个位次。另一方面,农民人均

21、纯收入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加大,从2003年相差的34元增加到2004年的118元。 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还表现在县级居民收入上。2004年,海南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2652元,16个县(市)的平均工资为11327,比全省平均工资低1325元。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0.7,浙江省的48.2,广东的51.2。(二)收入增速降慢,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1997年代以来,海南居民收入水平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速呈下降趋势,与全国的差距日益拉大,海南居民消费能力也随之下降。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7-2004年海南GDP年均增长9.8%,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

22、均增长7.4%,后者增速比前者每年慢2.4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样慢于经济增长。按现行价格计算,1997-2004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7.9%,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6.7%,分别比GDP增长分别低2.1个和1.2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堪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的长期不足,容易引起经济增长拉力的不足,影响经济的循环发展。(三)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依然偏大 城乡调查队对海南城市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海南城镇居民30高收入户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4132元,同比增加586元,而30低收入户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7

23、8元,同比增加245元,比高收入户组少341元。30的最高收入户组与最低收入户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9242元,分别比2003年的17956高出1286元,高低收入比由2003年的8.9:1扩大到2004年9.3:1。阶层内部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大量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受限,内需拉动力被削弱。(四)城乡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

24、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从表3看,我省与全国的基尼系数基本都在0.40.6之间,可见,我省与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属偏大范畴。十五期间,海南基尼系数不断扩大,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日益扩大。最近几年海南城乡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之比已经超过20:1,农民原始财富的拥有量本来就远远低于城市,再加上积累财富的能力低下,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城乡差距仍然会继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造成占70多人口比重的农村市场需求增长缓慢,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生

25、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更使得城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自身需求的增长而在内部循环,偏离了城乡互动、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海南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经济运行中,经济结构与居民收入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海南经济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两者相互关系的特殊性。(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整体收入水平低的深层次原因“三低一小”中的其中一“低”就是指居民整体收入低,这是困扰海南经济的一大难题。目前,海南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其比重占七成多;农村居民收入则主要来自于农业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也占有七成多。城镇居民收入的偏低,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低。20

26、04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9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4元,比发达地区的浙江 低 元,比广东低 元。工资性收入来自于就业。我们可以从海南就业劳动力行业分布与全国、发达地区对比看出海南收入的主要特点,如表5所示。 1、海南行业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04年海南行业平均工资1265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2元;跟发达地区差距更大,比浙江低10854元,比广东低9464元。在19个主要行业中,海南平均工资比全国高的只要信息传播业,高出2498元,但分别比浙江、广东低12702、10636元。2、海南就业劳动力主要分布于农林牧渔业,全国及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制造业。2004年海南2

27、5.79的就业劳动力分布在农林牧渔业;全国27.99的就业劳动力都分布在制造业,浙江有34.88,广东有38.84。同时,全国及发达地区制造业的行业工资远远高于农林牧渔业。2004年,海南农林牧渔业行业平均工资6026元,是全国制造业平均工资14033元的42.3,是浙江14722元的40.9,是广东17007元的35.4。3、行业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信息传播业,就业劳动力比重仅为0.97,比全国1.05的比重低0.08个百分点。行业平均工资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劳动力主要分布在行业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海南居民工资收入比全国低在所难免。然而,这只是居民收入偏低的表面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在

28、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海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集中表现在属于传统农业的农业比重过高、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层次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首先造成行业工资的低下。农林牧渔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拉动力,而这些产业均为低层次的产业,附加值低,造成行业平均工资偏低;其次造成就业面窄。工业化程度的不足,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导因素。其不仅会制约工业制造业就业面的扩大,同样会影响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就业面扩大,使得海南主要劳动力都分布在低附加值的农业及传统服务业,整体收入难于提升。(二)工业化水平低是造成居民收入上升空间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低一小”除了“收入低”外,剩

29、下的两“低”就是指“工业水平化”、“城镇化水平低”。 “工业化水平低”是“三低一小”矛盾中的核心,是城镇化水平低和收入偏低的根源之一。当前,工业化水平的低下,已深深制约海南经济总量的作强作大,制约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升。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分析,在生产力提升和社会发展中,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的基本标准。工业作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没有它的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的产业升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延伸将受到制约,难以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将丧失稳固的

30、发展基础,难于向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升级。所谓“无工不富”,工业化水平不高,直接导致经济总量这块“蛋糕”的作大,也间接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的缩小。后“泡沫经济”时代,工业化水平低对经济的影响更是凸现的一览无遗。97年后,海南居民收入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越来越低,并与全国的差距逐年拉大。其根源就在于工业的滞后发展,制约经济总量作强作大,居民收入上升空间不足。(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的基本原因 由于人力资源的差异性与劳动就业的行业及地域的不同,居民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很合理和正常的,其本身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结果。所以说,居民收入

31、差距的存在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收入的差距是有一个度的。当收入差距过度拉大时,应当引起相应的重视。从历史上的经验可以看出收入差距的存在损害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会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前面分析的,当前海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拉大,2004年海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91,表明收入差距已相当大,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原因。首先,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收入差距存在的必然原因。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刘易斯称之为

32、“现代产业”,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其次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居民收入扩大的制度性原因。资源流向高收入地区或者产业部门,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必然流向城市,分享城市的高收入。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政策,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人口与劳动力的市场流动), 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之间在资金、劳动力、技术发展上的失衡,造成农业与非农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均等;而且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也决定了农村居民在接受教育与其他方面机会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能力与机会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另一方面因经济结构转换滞后,人口流动和迁移受到限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优化配置,农村劳动生产率不能较快地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