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42.35KB ,
资源ID:85766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766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毛概 第七至第九章.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毛概 第七至第九章.docx

1、毛概 第七至第九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了解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系统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等理论,认识解决这些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内涵和适用范围 ;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辨证统一关系。* 了解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开放性的判断和中国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认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把握独立自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

2、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掌握在新世纪里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措施。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有着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 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涉及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 十七大报告指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

3、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

4、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斯大林:晚年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

5、改革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从当时的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同时始终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都严重地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 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其它领域的改革。改革是全面实行制度创新。* 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 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改革迈出新

6、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 *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党的领导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改革。* 改革是当代社会主义各国的共同趋势。*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 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7、统一起来 *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邓小平继承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外开放的正确思想, 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理论。*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世界走向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发展历史的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着资金、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困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加以解决。 * 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

8、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 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变化* 转变对外贸易

9、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七大报告精神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2、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

10、、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4、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5、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7、积极开展国际能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8、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阅读文献* 1、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

1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二部分,2007年10月15日。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矛盾吗?对外开放会导致中国依附性发展吗?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4、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

12、系。5、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命题?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一般理论* 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什么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 自主性* 开放性* 平等性* 竞争性* 分化性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美国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法国计划指导性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韩国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总结归纳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选择的过程1、中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

13、件: * 主观条件 : 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与弊端 优势: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办大事”,是我国迅速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计划经济的体制特征: 第一, 生产上实行强制的指令性计划 整个生产活动完全是国家按照指令性计划来安排的,不仅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由指令性计划来安排,而且甚至包括农民种多少粮食,种多少油料作物及水果,种多少棉花,都要由国家计划来决定。* 第二,分配上实行严格的工资控制* 全国实行八级工资制,而且什么时候调工资都

14、要由国家来定,完全是一种高强度的工资控制,这等于把人们的收入控制了。人们的收入被控制住,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消费选择了,国家从而对包括消费生活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完全的计划控制。* 第四,流通中实行全面的价格管制* 产品价格完全由国家确定,而且往往是几十年不变。我们将此称之为计划定价,叫计划价格。价格控制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到计划经济之中。 计划经济体现在人民生活上,就是根据基本需要定额发放各种票证,基本生活用品凭票供应。这是粮票。实践证明,这一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自20世纪50年

15、代中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适合国情要求的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3、毛泽东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 毛泽东: 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三个方面; 必须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 建设社会主义要利用价值法则; 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改革探索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形成。 * 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在

16、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一提法,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得到确认。* 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邓小平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决定的基本理论观点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为主的思想。*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没有再提计划经济为主了。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17、之间没有根本矛盾。* 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方式: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微观层面: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经济活动: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宏观层面: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经济运行: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这些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共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有

18、制结构表现为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集体或合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形成了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基本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第二阶段:单一的公有制结构(19571978年底)。* 由于在所有制结构上重全民、轻集体、排挤个体、消灭私营,急于过渡,盲目求纯,力图建立单一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在1975年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产值占83.2%,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产值占16.8%;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占90.2%,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占7.7%。第三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19、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逐步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 所谓国有经济, 指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对其所属生产资料加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 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主体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共同投资而组建的产权多元化法人企业的经济形式。2、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归属,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基础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主要包括股份制

20、、股份合作制等。* 同一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中可以容纳不同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主要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股份制虽然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企业,但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通过发行股票广泛筹集资金,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在什么所有制基础上组建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

21、有制经济实行股份制有积极意义:* 公有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可以“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兼有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一方面它保持了联合劳动的和互相合作的性质,另一方面职工持股,实现了资本的联合。劳动者除了按劳动取得报酬外,还按投入的资本额取得相应的收益。* 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共同劳动,共担风险,利益共享,

22、使劳动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为一体,从而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由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公有制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有全面的认识:*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

23、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或者公有制不成其为主体,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十分重要,绝不能否定和动摇。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的必由之路。*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24、之一。 1、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2、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第四,有助于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等难题。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者有机统一 没有公有制经济或

25、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归根到底,要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9页。)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

26、,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含义是: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以下客观条件决定的: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三是,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 在全社会范

27、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要求有与之相联系的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自己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活动中而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其实质是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得到的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其物质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

29、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按资分配、按经营权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个体劳动收入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避免两极分化。* 在我国现阶段,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邓小平的思想:* 允许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逐

30、步实现共同富裕。* 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 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必须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指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谓“效率优先”,实质上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这一提法一直延续到十六届三中全会,

31、沿用了十几年。在当时实行这个政策,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毫无疑问,这里所强调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决不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也不是变效率优先为公平优先,而是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