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9.49KB ,
资源ID:85697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697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在浙江林学院第七届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在浙江林学院第七届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docx

1、在浙江林学院第七届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生态育人 创新强校 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在浙江林学院第七届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2008年4月24日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第一部分 过去四年的工作六届一次教代会以来的四年,是学校发展不平凡的四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四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六大工程,落实“一个提升,两个强化”办学思路:强化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强化办学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升,在国家级科研成果、国家级人才、国家级特色专业等方面取

2、得重大突破,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按照建设生态大学的理念,学校确立了“生态育人,创新强校”的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从八个方面对学校四年来的工作作一简要回顾。(一)评建工作扎实展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迎评促建工作,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扎实开展教学评建工作。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2007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教育部正式确定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学校启动了以“八大计划”

3、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科专业由2004年34个增加到49个,拓展为8大学科门类,5个专业进入第一批次录取;园艺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专业获得省级重点专业称号;新增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土壤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1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部教材列为省重点建设教材。四年来,承担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项,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艺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成为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先后进行了两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加强实践教学,积极进行产学研

4、相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强化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投入200余万元支持学生创新科研课题、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确保了学校在快速发展形势下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设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四年来,在校本科生由12507人增长到17874人;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招生2553人,其中农民大学生270人。毕业本科生9996人,就业率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我校学生在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24项,其中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

5、1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和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二等奖各1项。在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的活动中学生获专利19项;学生英语等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在全国、全省各类体育竞赛中获团体奖33项,单项奖275项,包括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第十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女团体第一名、第十二届省大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五名、男子篮球赛第一名等,近四年获奖总数超过前45年的获奖数。(二)学科建设有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学科专业关系,整

6、合学科专业资源,成立了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茶文化学院等。学科布局不断完善,学科特色日益凸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森林培育学科被评为省重中之重学科,新增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2004年学校召开了学科专业建设大会,出台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05-2020年),构建了新的学科专业框架。规范学科管理,制订学科年度考核办法(暂行)和校级以上重点学科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开展年度检查工作,并建立省部级重点学科向党委汇报制度。加强学位点建设,硕士点从2004年的4个增加到15个,涉及理、工、文、管、农、法等六大学科门类,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新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

7、1个。硕士生导师由42人增加到195人;在校研究生由39人增长到357人;毕业研究生41人。(三)科学研究成效显著,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逐年增长,科研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四年来,科研与社会服务经费累计达19358.27万元,2007年突破6300万元;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主持的科研项目在国家大奖上的首次突破;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42

8、6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70篇。科研平台建设上新水平。截止2007年底,我校共建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46个,其中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个,国家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各1个。此外,我校学报影响也不断扩大,影响因子超过1.0,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挥学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与丽水、金华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省农办、省教育厅共同主办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1人获浙江省第二届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派出五批科技特派员共53名,7人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先

9、进派出单位。(四)人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召开首次人才工作大会,确立了我校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制订人才工程实施纲要,并启动人才工程,实施“创新团队建设”等八大计划。2007年有6个创新团队获得资助。四年来,共引进专任教师41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9人,博士、博士后105人,硕士285人。选送61人攻读博士学位,国外进修学习38人。取得8个学科的副教授评审权。晋升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129人。专任教师数由554人增加到900人;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从36.3%上升到67.7%;具有博士学位的从6.0%上升到17.8%。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

10、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实现了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54人,其中第一、二层次18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8人。森林培育学科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获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2007“两创”新闻人物各1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五)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校院两级管理工作迈出了实质一步。2005年学校启动了管理工程,制定了管理工程方案,出台了校院两级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2006年出台了两级管理相关文件,明确了校院两级管理职责

11、,制订了学院、部门考核办法。2007年结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下放了聘任、考核、分配自主权,并在全校进行教学科研重点岗位聘任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聘任改革,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完善了人才退出机制。对部分岗位进行了招收合同制教工的探索。实施了第三轮职员聘任,重新调整和设置机构,对管理岗位和教学科研岗位进行重新竞聘。同时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对学院设置进行了三次调整,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天目学院的办学体制进一步理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目学院独立办学的若干指导意见,向教育部重新报批得到确认,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独立学院办学

12、情况抽查。强化制度建设,促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及招投标制度。全面开展资产清查,规范和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协调地开展。(六)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开放办学新局逐步形成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8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国外专家学者261人次来校讲学、交流及合作科研;公派出国(出境)人员150人次,出国出境团组12个;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争取外专经费112.5万元。与荷兰阿斯特克国际投资公司合作建立了“中荷种子技术研究中心”;举办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德科学基

13、金研究交流中心资助的“欧亚森林生态系统固持二氧化碳的机理与作用”等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四年招收留学生232人,2006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为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开展了与国外知名大学的本科生交换培养合作项目,选派3批学生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参加交换学习,2批学生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参加合作项目学习。(七)办学条件日益改善,育人环境更趋优化为拓展办学空间,加快东湖校区建设。截止2007年底,征地1838.93亩,完成建筑面积40.5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26亿元。茶文化学院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新征用地130亩。植物园建设进展顺

14、利,引种植物2275种,建成木兰园、槭树园等11个园区;完成绿化面积74.8万平方米,绿地率53.4%。东湖校区的建设,不仅逐步满足了学校办学的需要,而且在树立学校形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学校相继获“浙江省重点建设立功竞赛先进集体”和“浙江省普通高校基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并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提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7324万元增加到14772.2万元;纸质图书由61.52万册增加到117.36万册,中外电子文献数据库由13个增加到24个,电子图书由52万册增加到66万册。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争取各类专项资金3.21亿元,其中新校区还贷专项2.

15、17亿元,基本建设专项3100余万元,实验室建设专项4400余万元,邵氏基金500万港币,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信息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校园一卡通等项目正在实施中,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运行。(八)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学校高度关注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尽力为师生办实事。四年来,新建500余套经济适用房向教职工定向销售,已销售191套;发放离退休教职工一次性住房补贴和购房教职工购房补贴;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立教职工每年一次的体检制度,出台教职工健身休闲活动方案。实行教职工子女统筹医疗,提高了教职工医疗保障水平。在全国副食品涨价情况下,严格控制食堂

16、菜价上涨,有效地保障了师生利益,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构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年共发放助学贷款844.89万元,国家、省政府的奖助学金132.95万元;资助困难学生9285人次,资助金额达1502.49万元。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制定校园文化工程建设方案,完成校园标识系统,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浙林精神进一步弘扬。“红绿”主题教育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和“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对外宣传工作取得

17、了突出成绩,获全省高校“宣传文化工作创新单位”称号,成功宣传了刘霆、左力等一批先进典型,扩大了学校影响。刘霆同学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左力同学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创建“平安校园”,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学校被评为浙江省“平安校园”和“保卫工作创新单位”。加强校友工作,成立校友联络办公室和校友总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的意见。与临安市和社会各界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学校统战、审计、工会、共青团、离退休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四年,我校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18、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向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不高,一些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仍比较薄弱;学科发展不均衡,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偏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紧张。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

19、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第二部分 今后三年的工作思路和任务今后三年是学校继续落实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我们农林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由“能上大学”转为“上好大学”,国内外高校围绕生源展开的以质量和水平为核心的竞争日趋加剧。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谁的办学特色强,谁就会占据有利位置,赢得发展的先机。特别是2008年浙江高考生源达到高峰,此后生源总数会逐年减

20、少。这更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力促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学校今后三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生态大学建设,大力实施“生态育人,创新强校”战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时期的工作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素养、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构建一批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和

21、专业,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理、工、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农林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要认真全面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正确处理质量与效益关系,以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为主线

22、,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教育教学各项改革措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能力与素质提升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作,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重点改革培养模式,突现“肯干、实干、能干”的鲜明特征。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以分类建设为原则,以“专业群”为模式进行专业建设,在适度增加新专业的前提下,着力于专业结构的调整,学科专业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对于传统老专业要进行有效改造,形成特色与优势,要“做强

23、”。对于一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需求大的专业要加大投入,要“做大”。建立专业淘汰机制,对于“不适应”专业要进行调整。加大对新办专业的投入,加强内涵建设,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以与社会需求符合度为原则,构建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程结构,推动新一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大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力度,以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以知识综合应用为重点改革考核方式;继续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建成以课件库、试题库、习题库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资源库。强化实践教学。完善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充分发

24、挥第二、三课堂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的独特作用。建设一批稳定有效的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新科研基地;加强实践课程改革,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类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继续推进以各项常规教学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与检查工作;建立以学院为单位的教学状态数据公布制度;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对各类教学项目的监控机制。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到2011年,本科专业达

25、到55个左右,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以上;争取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4项;力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省级专业实验室45个;建立校、企(地)长期合作的学生实验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100个。(二)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创新强校”的关键,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要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做强优势学科,扶植新兴学科和

26、交叉学科,突出学科群的建设。以省部级重点学科为核心,以相关硕士点学科为主体,逐步形成以农林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科群、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等措施,使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加强学位点建设,优化硕士学位点布局。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一级学科授权点的培育,注重扶持和培育对一级学科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二级学科学位点建设,使我校硕士点结构更趋合理。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编制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教学场地、实验平台等条件建设,使

27、研究生教育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适应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重视在现有的优势学科中培育博士点,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在其他高校申报博士生导师资格,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等方式,培育一支博士生导师队伍,为申报博士授予权单位夯实基础。面向经济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实力。整合各学科优势,加大科研项目申报力度,力争在“973”、“863”、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上有新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有明显增长。继续抓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视科技开发、科研成

28、果转化和专利申报,加大力度做好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及科技服务项目,合作组建一批省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发挥学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优势,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提高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到2011年,新增省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达10个。硕士学位点达到35个,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人。年科研经费超亿元;力争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23项,省部级奖20项左右;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0项;年被SCI、EI等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00篇。(三)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的机构设置。促进

29、机关职能转变,使校级管理由过程管理为主变为以目标管理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落实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建立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强化目标考核,明确学院的定位、发展目标和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任务,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学校拨款体制,下放权限,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增强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建立成本核算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各类管理制度的健全、办事程序的规范及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天目学院独

30、立运作,确保天目学院管理顺畅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天目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竞争激励机制。认真贯彻上级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健全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人员聘用制度。进一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加大向优秀拔尖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力度,充分发挥校内分配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加强财务管理,科学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对教学、科研、管理各环节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办学经费筹措力度,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教育发展基金,设立捐赠基金建设与资助项目,多方面争取社会各界捐赠。优化校内

31、办学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后勤服务运行机制,以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益为核心,深化后勤改革,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后勤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勤俭办学意识,节能减耗,开源节流,创建节约型校园。(四)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能适应学校内涵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心从数量增长转到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上来。实施“抓两头”战略,即一手抓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手抓青年教师培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学科专

32、业结构;坚持学科科研队伍和教学队伍并重,为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11年,专任教师总数稳定在1200人左右,高级职称近500人,硕博比例达到85%,其中博士比例达到35%以上。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建设若干个高水平学术团队,汇聚一批高水平学术队伍,引进和培养若干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在继续重视学历提高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到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国外进修,强化到基层实践锻炼。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提高,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完善教师、干部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考核管理,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五)扩大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使我们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高等教育的合作与竞争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因此,我们要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用国际眼光来看高等教育,以更加开放、超前、开拓的姿态做好对外合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