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04.76KB ,
资源ID:85669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669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纳米Ni2V2O7的制备与表征及其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性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纳米Ni2V2O7的制备与表征及其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性能.docx

1、纳米Ni2V2O7的制备与表征及其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性能溶胶-凝胶法制备Ni2V2O7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性能高军 照日格图 特日格乐 萨嘎拉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 以柠檬酸为配位剂, 溶胶-凝胶法制备Ni2V2O7, 采用X射线衍射、氮气物理吸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氢气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通过差热-热重分析, 考察干凝胶分解为Ni2V2O7的温度以及分解过程的热效应并研究了不同焙烧温度与Ni2V2O7的形成、晶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丙烷氧化

2、脱氢(ODH)制丙烯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关键词: Ni2V2O7 , 溶胶-凝胶法, 丙烷, 氧化脱氢中图分类号: O643,32 文献标识码: A丙烯是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基本原料之一, 目前丙烯生产工艺难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量1,2. 近年来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工艺备受关注, 其中催化剂的开发成为关键. 钒基复合氧化物由于具有较高的氧化脱氢活性和良好的烯烃选择性, 被广泛用于丙烷、丁烷等低碳烷烃氧化脱氢3,4. 人们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的钒基系列催化剂M-V-O(M: Mg5、Ca6、Zn、Pb7、Co8、Ni9, 10、Mo11等)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这类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不仅与同钒结合金属

3、的性质和比例有关, 而且与制备方法等因素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者发现钒基复合氧化物的物相中焦钒酸盐M2V2O7具有较高的丙烯选择性5,9,12,13, Volta5认为对氧缺位形成有贡献的V4+能稳定存在于焦钒酸镁相中, 是反应的活性相, 共角的V2O7四面体是活性位; 方智敏9等认为Mg2V2O7具有较高丙烯选择性.Ni-V-O催化剂体系中可存在三种稳定相化合物. P型半导体正钒酸镍Ni3V2O8和焦钒酸镍Ni2V2O7结构比N型半导体偏钒酸镍NiV2O6结构更容易形成, 并具有良好的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催化性能10, 14, 15. 通过研究发现16, 17, 固相球磨、溶剂蒸发和草酸盐

4、等方法制备Ni-V-O催化剂表现出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性能有所不同, 其主要原因是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物相的形成和氧缺位等有一定的影响.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金属组分分散性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18. 本文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Ni2V2O7催化剂, 研究焙烧温度对Ni2V2O7催化剂的形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丙烷氧化脱氢(ODH)制丙烯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1 实验部分1. 1 催化剂的制备 以摩尔比1:1准确称取Ni(NO3)26H2O、NH4VO3和一定量(n柠檬酸/(nNi+nV)= 3)的柠檬酸(C6H8O7H2O)并分别配其水溶液. 将三者均匀混合, 80水

5、浴搅拌蒸干, 将得到的湿凝胶放入烘箱中, 在60烘干36h, 干燥后放入高温炉中缓慢加热到350焙烧2h, 冷却取出研磨30min后, 将其分为五份, 分别在400、500、600、700、800焙烧2h, 把制得催化剂记为Ni2V2O7(T)(T =400、500、600、700、800).1. 2 催化剂的表征 样品的热重分析在日本岛津公司DTG-60H综合热分析仪上完成, 10/min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800, 在N2气氛下进行. XRD分析在荷兰Philips公司PW1830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 Cu靶, K辐射源(=0. 154056nm), 管压40kV, 管流40mA, 扫描

6、速度为2/min.氮气物理吸附测定在美国麦克尔公司生产的ASAP2020型孔结构物理吸附仪上进行. 首先将样品于He中在200抽真空预处理2h, 然后在液氮温度下进行静态氮吸附, 样品的比表面积由BET公式计算.样品组成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ICP-1000型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上进行. 射频功率1.2KW, 高频频率27.02MHz, 等离子气流量1.5L/min, 载气(雾化氢气)流量1.0L/min, 冷却气流量10.5L/min, 溶液提升量2.4L/min, 观察高度15mm, 积分时间20s.H2-TPR实验在自组装程序升温仪器上进行. 150条件下, 纯Ar气吹扫30

7、min脱附样品表面的吸附水, 冷却至室温. 5%H2/Ar混合气为还原气, 总流量50ml/min, 升温速率15/min, TCD检测器.TEM观察在日本电子公司JEM-2010型高分辨率TEM上进行, 将少许样品放入称量瓶中, 加入乙醇超声分散30min, 然后取两滴溶液滴到附着有碳膜的铜网上进行观察.XPS分析在英国Amicus型多功能电子能谱仪上进行, Mg Ka (hv = 1253.7eV)X射线源,样品表面的荷电效应校正用C1s (284.60eV)来标定. 全谱扫描的能量范围为01200eV, 扫描步长1eV, 通能为75eV; 窄谱扫描的步长为0.1eV, 通能75eV, 工

8、作电压12kV, 功率180W, 真空室的真空度为410-6pa; 最佳能量分辨率0.8ev.1. 3 催化剂反应活性测试催化剂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反应催化性能在固定床石英管中进行, 催化剂装量为0.5g, 催化剂床层高度约为8mm, 其两端用石英棉固定, 反应器剩余部分用石英砂填满以减小死体积. 在反应温度范围内, 每隔25分析一次产物组成. 原料气的摩尔组成为10%C3H8+10%O2+80%N2, 原料气总流速为50ml/min. 采用GC-14A型气相色谱仪在线分析产物, TDX-01柱上分析O2、CO、CH4和CO2, 数据采集时间32分钟; OV-1柱上分析CH4、H2、C2H4、C

9、3H6、C3H8和CO2, 数据采集时间18分钟.2 结果与讨论2. 1 溶剂蒸发法得到样品和溶胶-凝胶法制得湿凝胶的热分解图1 前驱物的DTA-TGA曲线Fig. 1. DTA and TGA curves of the precursor 图1(a)、(b)分别为根据文献13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前驱物60烘干36h和溶胶-凝胶法(n柠檬酸/(nNi+nV)=3)制得湿凝胶60烘干36h后样品的差热-热重曲线图. 图1(a)的DTA-TGA曲线中, 50300区间内出现三处明显的失重信号, 50110内Ni(NO3)26H2O逐步转化为无水盐, 110时Ni(NO3)2开始分解, 而NH4V

10、O3的分解温度为200, 由此可推断三个失重信号对应的反应过程为: (1)Ni(NO3)26H2ONi(NO3)23H2O+3H2O(2)Ni(NO3)23H2ONi(NO3)2+3H2O(3)2 Ni(NO3)2+2 NH4VO3Ni2V2O7+ N2+ 3NO2+ NO+4H2O计算的理论失重分别为(1)18.6%(2)22.8%(3)44.6%与实际测定失重(1)19.2% (2)23.6% (3)45.7% 接近, 说明反应按上述过程进行; 图1(b)的DTA-TGA曲线中, 350时DTA-TGA曲线上的强放热峰, 对应于硝酸盐与柠檬酸的反应, 反应放出大量N2、CO2、H2O气体1

11、9, 出现明显的失重, 根据化学反应平衡原则, 可推断硝酸镍和偏钒酸铵与柠檬酸的反应过程为2Ni(NO3)2 6H2O +2 NH4VO3+C6H8O7 H2ONi2V2O7+3N2+2CO+4CO2+21H2O计算的理论失重67.7%, 实际测定失重64.7%, 理论和实际失重吻合得好.从图1可以看出, 图1(a)中在300吸热21.11J/g, (b)中在350放热-240.69J/g, 说明以柠檬酸为配位剂时, 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热, 有利于催化剂的形成. 通过DTA-TGA图还可以看出在650时, 图1(a)、(b)的DTA曲线均出现一个放热峰, 在(a)中放热量大于(b)中, 这可能是

12、前者中未反应VOx等量多于后者, 随温度的升高而进一步转化, 导致放热量的不同.2. 2 Ni2V2O7催化剂的晶相及形貌图2 催化剂的XRD谱 Fig. 2. XRD patterns of the Ni2V2O7 catalysts图2是400800焙烧制得催化剂的XRD结果. 由图可知, 400、500焙烧样品均出现NiO的衍射峰, V2O5的特征衍射峰不明显, 未形成完整的Ni2V2O7晶相. 600800温度范围内焙烧的样品均出现Ni2V2O7衍射峰, 与JCPDS卡701190对应, 并且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Ni2V2O7相的衍射峰强度逐渐尖化. 焙烧温度为600时, 形成了组分

13、单一结构完整的Ni2V2O7催化剂. 表1表明, 随着焙烧温度升高, 催化剂中Ni/V比基本保持不变, 催化剂的粒径增加, 比表面积逐渐下降, 当焙烧温度升到700800时比表面积显著降低为4 m2/g, 是催化剂烧结团聚的原因(见图3).表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Ni/V摩尔比和晶粒Table 1 BET surface area, Ni/V molar ratio and crystallite size of the catalysts400500600700800BET(m2/g)32.114.010.44.13.9Ni:V(ICP测定)2: 2.152:2.142:2.122:2.102

14、:2.01粒径(Scherrer公式, nm)17.7242.4348.9684.7188.16粒径(TEM, nm)184992图3 Ni2V2O7催化剂的TEM图Fig. 3. TEM profiles of Ni2V2O7(400)(a)、Ni2V2O7(600)(b)、Ni2V2O7(800)(c)and HRTEM images of Ni2V2O7(600)(d)、(e)图3(a)、(b)、(c)是焙烧温度为400, 600, 800所制备催化剂的TEM照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焙烧温度升高, 催化剂晶粒逐渐增大, 比表面积逐渐减小(表2), 平均晶粒与Scherrer公式计算的基

15、本一致. 焙烧温度为400时, 产物呈球型, 结合XRD结果可知主要是NiO; 焙烧温度为600时催化剂的晶粒呈现长方形, 还有少量的球型, 说明Ni2V2O7晶粒生长较好, 球型物质可能是XRD未检测到的NiO; 焙烧温度为800时, 催化剂烧结团聚, 晶粒变大. 图3(d)是焙烧温度为600时催化剂的HRTEM照片, 由图测量的晶面间距为0.5027nm, 与单斜晶系Ni2V2O7催化剂(110)面的面间距一致. 图3(e)为焙烧温度为600时催化剂相应选择区域的电子衍射图谱, 衍射斑点分别对应单斜晶系的(110)、(130)、(200)和(013)晶面.2. 3 H2-TPR结果图4 N

16、i2V2O7催化剂的H2-TPR图Fig. 4. TPR profiles of Ni2V2O7catalysts图4是不同温度焙烧催化剂的H2-TPR谱. 由图可见, 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还原峰位置向高温方向迁移. Ni2V2O7(400)在400、550、600出现3个还原峰, Ni2V2O7(500)在600出现一个还原峰, 在650还有一个不明显的肩峰, 说明400和500焙烧得到催化剂氧物种反应性能不同, 这与催化剂中NiO、V2O5和Ni2V2O7存在有关. 随着焙烧温度升高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在600700处均有一个还原峰

17、, 且峰面积大小顺序为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 最高峰温度依次是610、650、676, 结合XRD结果可知, 这些催化剂均以Ni2V2O7物相形式存在, 由H2消耗量估算可知, Ni2+和V5+分别被H还原为Ni0和V4+, 表明在H2-TPR实验中被还原的氧物种包括可动氧和部分或全部晶格氧. 图4显示在还原性气氛中Ni2V2O7(600)对应的还原峰面积较大, 表明该催化剂较易释放氧物种; Ni2V2O7(700)、(800)的还原峰向高温方向迁移, 且其峰面积逐渐减小, 表明氧物种的数量和活性降低, 其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团聚和表面积的降低

18、.2.4 XPS结果图5 Ni2V2O7催化剂的O1s和 V2pXPS 谱Fig. 5. O1s and V2p XPS profiles of Ni2V2O7catalysts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温度制备催化剂表面存在的氧物种, 采用XPS技术对Ni2V2O7(400)、Ni2V2O7(500)、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五个催化剂进行了研究. 根据文献对O1s 20和V2p21的XPS谱进行了分峰, 结果如图5所示, 并计算了表面不同氧和钒物种的含量, 结果列于表2. 从图5可以看出Ni2V2O7(400)、Ni2V2O7(500)、Ni2V

19、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催化剂的O1s XPS 峰均不对称, 高结合能方向伴有明显的拖尾现象, 可能属于未完全还原的氧物种O- (02). 结合表2可以看出Ni2V2O7(400)、Ni2V2O7(500)、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催化剂上表面O2-含量分别为61. 33%、61. 96%、62. 49%、64. 20%、68. 77%. 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催化剂上O-氧物种含量逐渐减少, 晶格氧含量逐渐增加, 与H2-TPR结果中还原性顺序

20、一致, 说明催化剂表面O-氧物种含量越多, 其还原性越强.表2 催化剂XPS O1s和 V2p分峰拟合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peak fitting for O1s and V2p XPS peaks of the catalystsCatalystBinding energy(ev)FWHM(ev)Molar fraction(%)O2-O-V4+V5+O2-O-V4+V5+O2-O-V4+V5+2P3/22P1/22P3/22P1/22P3/22P1/22P3/22P1/2400530.16531.22516.00523.00516.90524.002.765.212.

21、182.417.236.1561.3338.6766.4533.55500530.15531.21515.90522.90516.80523.902.314.452.122.222.625.8761.9638.0465.9934.01600530.16531.22516.00523.00516.91524.002.223.311.882.821.795.0262.4937.5164.9135.09700530.15531.23516.00522.99516.90524.002.704.952.042.261.835.8764.2035.8064.4635.54800530.15531.2151

22、5.90522.99516.90523.992.304.001.862.201.662.8768.7731.2363.8036.20不同焙烧温度制备的Ni2V2O7催化剂中表面V4+ 物种含量均多于V5+ 物种, 并且随着焙烧温度升高, 表面V4+ 物种含量依次为Ni2V2O7(400)Ni2V2O7(500)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 张伟德等22研究钒基催化剂, 发现V4+ 浓度大小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催化活性成正比, 结合O1s XPS结果, 发现催化剂中表面V4+增多时, 表面未完全还原氧物种含量也增加. Ni2V2O7表面V4+含量较多

23、时, 容易形成未完全还原的氧物种O-提高了催化剂的性能. Herrmann等人23认为, 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 V4+/V5+的氧化还原对和未完全还原的O-或O22-氧物种有下列反应关系式:V5+ V4+ + h+O2-(1) + h+ O-(s)总反应:V5+ + O2-(1) V4+ + O-(s)根据各元素XPS 特征峰面积的大小, 并利用灵敏度因子计算了各种元素的含量. Ni(2p), V(2p), O(1s)的灵敏度因子分别为21.1, 9.59, 2.85. 计算出Ni2V2O7(400)、Ni2V2O7(500)、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

24、7(800)催化剂表面Ni/V比分别为2:1.58、2:1.56、2:1.49、2:1.47、2:1.46, 而由ICP测得体相Ni/V比分别为2:2.15、2:2.14、2:2.12、2:2.10、2:2.0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表面Ni含量明显高于体相, 而表面V含量低于体相, 说明镍容易向表面聚集.2.5 Ni2V2O7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反应催化性能图6 C3H8转化率一定时Ni2V2O7催化剂上C3H6选择性和反应温度Fig. 6. C3H6 selectivity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ver Ni2V2O7catalysts at the certa

25、in C3H8 conversion 图6为不同温度焙烧制备Ni2V2O7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性能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丙烷转化率一定(5%、15%)时, 丙烯选择性顺序为Ni2V2O7(400)Ni2V2O7(500)Ni2V2O7(600)Ni2V2O7(700)Ni2V2O7(800), 这与催化剂的晶化程度相对应. 随着焙烧温度升高, 催化剂晶化程度越好, 其上得到丙烯选择性越高. 如图所示, 随着焙烧温度升高, 在相同转化率下, 对应的反应温度逐渐升高, 说明随着焙烧温度升高,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下降, 这是由于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 表面活泼氧物种O-和V4+含量降低所致. 通过T

26、PR和XPS分析得到结果与催化剂催化性能关联, 发现程序升温反应中氧物种反应性能减弱以及XPS结果中V4+和O-含量逐渐减少与催化剂催化性能顺序一致, 证明未完全还原氧物种可能是Ni2V2O7催化剂的活性氧物种12,24. Ni2V2O7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反应催化性能与其比表面积、晶化程度及表面物种性质和含量有关.3 结论柠檬酸为络合剂, 溶胶-凝胶法制备Ni2V2O7催化剂的过程具有不排放氮氧化物的优点; 400、500焙烧时反应不完全, 所得到催化剂含有NiO, Ni2V2O7和未成晶形的钒的氧化物等. 当焙烧温度为600800时, 随着焙烧温度升高, Ni2V2O7的晶化程度越好, 丙

27、烷氧化脱氢反应的丙烯选择性越高; Ni2V2O7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比表面积、晶化程度及表面物种性质和含量有关, 其中制得大比表面积Ni2V2O7催化剂是关键.参考文献1 Guo Hong-hui(郭洪辉), Chen Ji-hua(陈继华). Zhejiang Chemical Industry. (浙江化工)J. 2007, 38(4): 9112 Chen Dan-jiang(陈丹江).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中国化工报)N. 2009, 8 (18): 0033 Blasco T, Lpez Nieto J M. Appl. Catal. A: Gener

28、al. J. 1997, 157: 117142 4 Yu Xiao-chuan(于小川). Doctoral dissertion of DUT. (大连理工大学)D, 2009, 65 Sam DSH, Soenen V, Volta J C. J. Catal. J. 1990, 123: 4174356 Valenzuela R X, Cortes Corberan V. Topics in Catalysis. J. 2000, 1112 (14): 1531607 Rybarczyk H, Berndt J, Radnik M. J. Catal. J. 2001, 202(1):

29、 45588 Xu Ai-ju(徐爱菊). Doctoral dissertion of USTB(北京科技大学)D, 2008, 119 Fang Zhi-min(方智敏), Wen Wei-zheng(翁维正), Wan Hui-lin(万惠霖),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J. 1996, 41(20): 1919192010 Chen Ming-shu(陈明树), Wen Wei-zheng(翁维正), Wan Hui-lin(万惠霖), et al. Chin. J. Catal. (催化学报) J. 1998, 19(6): 54

30、254511 Murgia V, Torres EMF, Gottiferdi J C, et al. Catalysis Today. J. 2008, 133135: 879112 Zhaorigetu B(照日格图), Ge Qing-jie(葛庆杰), Li Wen-zhao(李文钊), et al. Chin. J. Catal. (催化学报)J. 2000, 21(4): 33233613 Ji Bao-feng(计宝峰), Wang Ji-bo(汪纪波), Chu Wen-ling(楚文玲), et al. Chin. J. Catal. (催化学报)J. 2009, 30(5): 37537714 Zhaorigetu B(照日格图), Li Wen-zhao(李文钊), Kieffer Roger, et al. Reaction Kinetics and Catalysis Letters. J. 2002, 75(2): 27528715 Zhaorigetu B(照日格图), Li Wen-zhao(李文钊), Xu Heng-yong(徐恒勇), et al. Catalysis Letters. J. 2004, 94(12): 12512916 Siqi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