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55.51KB ,
资源ID:85612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612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 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 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docx

1、版 模块3 第11单元 第2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学成就和书法、绘画艺术。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思想思想

2、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

3、,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

4、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道家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3.影响(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论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史料二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2)史料

6、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史料一: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句意为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句指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句指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2)史料二: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句指加强自我修养;句指加强法治。(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素养

7、3历史解释1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8、(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

9、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素养4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

10、“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1(2019天津滨海七校联考)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B当仁不让,没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故A项错误;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原意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并践行“仁”,故B项正确;当仁不让是指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故C项错误;当仁不让不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故D项错误。2(2018河北定州中学期中)孔子讲“礼”,孟子重“义

11、”,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 B规范社会秩序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B先秦儒家宣扬“礼”“义”,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A项是法家的主张;C项中“平等”不符合儒家思想,也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C儒家

12、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荀子,故D项错误。4(2018衡水中学一调)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C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

13、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更适合时代要求,也是导致题干中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的原因,故C项正确。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二、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三、内容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四、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14、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五、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15、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史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史料二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史料一: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句为“天子”称呼的含义。(2)史料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句为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句为思想统一的效果。(1)核心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2)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探究2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

16、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史料一,汉代儒学地位有何根本变化?概括其主要影响。(2)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画线

17、部分对整段史料的引领。画线处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汉武帝独尊儒学的作用,关键信息:表明了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了新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表明儒家思想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1)根本变化:汉代儒学官方化,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为封建统治提供思想基础;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素养3历史解释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

18、:“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

19、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素养4家国情怀董仲舒新儒学的现实借鉴意义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方面,其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另一方面,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3“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1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

20、()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D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的转变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B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故D项正确。2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

21、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A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3(2018大庆二模)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A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从材料“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

22、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4(2019洛阳调研)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D根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知,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C

23、项错误。5(2018菏泽二模)汉书中记载:“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B依据材料中“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选B项。A、C两项包含在B项中,D项中的“科举考试”与汉代史实不符。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汉代儒学与历史时空观念的养

24、成,辩证认识孔孟儒学的历史价值,其他学派(墨家)也有涉及。儒家思想一直是高频考点,试题设计注重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成果(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材料中只是提及墨

25、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故D项错误。2考查点:从儒家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

26、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3考查点: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诉求(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27、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家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4考查点:儒家思想的影响(2014全国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

28、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儒家学者的理想与处境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A崇尚空谈的形象 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B题干主要论述孔子和孟子要求各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不是空想,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

29、没有提及“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并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是“重构”,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其“转型的努力”,而是他们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D项错误。2考查点:先秦思想文化的演变及特点(2018重庆调研)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B根据史实得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

30、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孔子向来是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克己复礼”,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D项错误。3考查点:与时俱进的法家思想(2019衡水金卷高考模拟)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A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A项正确;顺乎民情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