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学琴目标取向引出的若干思考 孩子学琴目标取向引出的若干思考 现今中国,琴童的相对数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少,但琴童的绝对数量却非常可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琴童的比例相对较高。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家长不惜代价让孩子学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家长的总体目标取向集中在几个方面:开发智力、培养毅力、陶冶情操、培养自信心等。 这些目标取向是大量孩子加入到琴童行列的主要原因。仔细分析这些目标取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目标没有任何方面是学琴主体孩子所要求的,对于智力、毅力、情操、自信心等抽象的概念,孩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需求,这就造成了目标取向的决策者(家长、老师)与目标取向的实
2、施者(孩子)不是同一个主体,决策和实施的分离必然造成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当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决策者和实施者之间就必然产生冲突,冲突的升级将导致孩子失去快乐、家长失去耐心、老师失去信心、家庭失去和谐。很多孩子中途放弃练琴就是这种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得到这种信息时,内心是悲哀的,难道这种矛盾就无法调和?这种冲突就不可避免吗?这是我作为琴童家长最关心的事情,也是困绕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答案是乐观的,我们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决策者和实施者达到统一需求和愿望。所以解决矛盾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孩子练琴自身的需求问题。孩
3、子练琴自身需求一般来说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审美需求:孩子喜欢美的的东西,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表现在练琴上,就是喜欢练自己喜欢的曲子,不喜欢一些枯燥的练习曲; 2、自我实现需求:孩子能够演奏优美的音乐,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得到更多的目光、表扬、认同和赏识。表现在练琴上,就是能够象别人一样在公开场合演奏,而不是每天自我欣赏; 3、控制需求:孩子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表现出来就是喜欢由自己来控制周围的事物,表现在学琴上,就是孩子喜欢练习熟悉的曲子,练习自己可以控制的曲子; 4、认同需求:人都是喜欢别人认同的,孩子也一样,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表现在练琴上,就是自己练
4、琴的效果能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而不喜欢别人指指点点和不断纠错; 5、关爱需求:孩子需要关爱,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表现在练琴上,就是孩子感觉如果练琴好,能得到家长、老师更多的关爱,练琴不好,却容易受到家长、老师的斥责,孩子容易出现为家长和老师练琴的想法。 明确了孩子的需求,第二步可以看看家长和老师的目标取向与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协调的问题。 1、开发智力和培养毅力是在学琴过程中逐步自然形成的,这个目标,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够达到; 2、陶冶情操与孩子的审美需求是一致的,不协调的因素是家长和孩子对于美的标准是否统一; 3、培养自信心,与孩子自我实现需求和控制需求是一致的,不协调的因素是孩子始终无
5、法达到自我实现和控制,从而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 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的目标取向在本质上与孩子的需求没有根本的冲突。我们不得不问,决策者和实施者之间分离本质上没有冲突,那为什么矛盾和冲突还是不断出现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出现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家长和老师原有的智力、毅力、情操、自信心等最初的目标取向发生了偏离,将功利和社会竞争这一目标无形中加入到练琴的目标取向中,与别的孩子比进度,把考级作为评判老师和孩子的唯一标准,把比赛作为实现功利要求的手段等等,从而导致心态失衡,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打骂和斥责成为家常便饭,长期下去,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冲突
6、升级,由双方的力量对比来决定孩子是否能坚持下去练琴,孩子一方弱,则高压政策下孩子在扭曲的情况下继续练琴,家长一方弱,则高压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终止练琴,矛盾和冲突消失,孩子解脱,家长失落。家长和孩子还常常承受来自老师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就更容易激化; 2、家长对学习音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将问题简单化。家长心态平和,没有什么功利色彩,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矛盾和冲突,还经常在练琴问题上出现矛盾和冲突,这里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学乐器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把学习乐器与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对待。学习一门乐器是和学一门功课完全不同的,如小提琴,它的复杂程度对孩子才能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一门普通学校里的一门学科
7、,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音乐上的才能,而家长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孩子学琴进度慢,学琴不好的责任归结为孩子不用心,不刻苦。一般的学校课程孩子用心和刻苦就能达到,刻苦程度是有较大作用的。但学习乐器中,刻苦程度的作用是有限的,有些孩子能在很短时间里把一个曲子练好,把动作做到位,但有些孩子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有些技术难度大的曲子,一辈子也学不会。有时候是孩子身体机能发育还没有达到能够完成动作和曲子的要求。家长常常看着别人的孩子进度快,心态上容易出现失衡,把目标取向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忽视了学习乐器的特殊性和孩子机能发育的滞后性,认为就是孩子不用心,不努力,于是,告诉孩子,只要你更努力、更专心你就
8、能学好,但孩子并不能朝着家长希望的那样发展。家长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听从过来人的“经验”孩子就是要高压、不打不成材等等。高压政策再次出现,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的孩子是多么无辜和不幸呀! 3、家长辅导方法不能与孩子练琴需求相协调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心态平和、对学习乐器的特殊性也认识充分,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矛盾和冲突,还有辅导方法需要解决。家长的辅导方法要满足孩子自身需求的客观要求,而不是孩子自身需求来满足家长的要求。家长不停地纠错、不断地暂停、没完没了地提醒等等,这样,把孩子的审美需求、控制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自身需求消磨怠尽。这样的辅导方法,孩子怎么能喜欢练琴呢?家长在这种状态下又怎么能保持耐心
9、呢?失去了耐心,家长就已经失去了辅导孩子的基本条件,孩子的学琴陷入困境就是时间问题了。 4、老师教学方法与家长目标取向不一致,使学琴过程变得更艰难。作为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希望老师严格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其实,在生活中,严师未必出高徒,高徒未必要严师。这里就存在一个偏差。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与家长的目标取向不同。有些老师眼里只有乐器而没有孩子,把孩子作为乐器的一部分,对于众多对乐器一无所知的家长来说,老师的话也有“圣旨”一样的功效。将乐器技术要求凌驾于孩子成长要求、孩子自身需求之上。不到5岁的孩子每天练几千遍同一个技术动作,即便家长忍心、孩子坚持,这样的训练也将把孩子对音乐的美感
10、和音乐的兴趣给练没了,孩子最可贵的灵性给练没了。孩子自身需求在这种“严”中,是得不到满足的,就不可避免出现决策者和实施者的矛盾和冲突。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果脱离了孩子自身需求,那就不是好方法,这样的老师就不是好的老师,所谓因材施教就成为一句空话。这类“严格”就成为“假冒伪劣”老师糊弄家长和孩子的托词。对于选择老师,家长就要格外慎重,在众多情况下,孩子没有选择权,更多的是家长的责任。但是,十全十美的老师是不存在的。我所说的老师是指基本合格的老师,对于根本就不合格的老师,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5、造成练琴中矛盾和冲突,孩子自身的原因也是存在的。有些是孩子音乐才能限制和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造成达不到练
11、琴要求,这方面的不列入孩子自身原因。我这里所指的是,孩子本身不喜欢音乐,没有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孩子欲望很低,没有自我实现需求,孩子我行我素没有认同需求;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或根本心里没有自我,孩子就没有控制欲望。这些问题往往不是音乐教育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的问题。在孩子成长和练琴的过程中,这些需求会发生转变,有些变强,有些变弱。有些孩子在高压下练琴一段时间后,自己产生了诸多需求,表现出来就是练琴非常自觉,于是家长就“庆幸”:当初高压政策真的没有白费。但实际上,有多少孩子就是在这种“高压”下终止了练琴,多少有音乐才能的孩子在扭曲中成长并失去了音乐才能呢?所以,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家
12、长、老师和社会对孩子教育偏差而造成的后遗症。 上面所说的是矛盾和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作展开。 下面我们将根据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孩子自身的需求,来实现和调整孩子学琴的目标取向。 1、坚持目标取向,不要将社会竞争和功利色彩过份引进到目标取向中,适度竞争和功利,这种限度家长和老师都要把握好,前提是不能导致心态失衡。良好的心态带来平静的心情,平静的心情带来持久的耐心,持久的耐心带来愉悦的状态,愉悦的状态带来永恒的信心,永恒的信心带来成功的希望,成功的希望带来前进的动力,前进的动力带来丰硕的成果,丰硕的成果带来良好的心态,这就是达到学琴目标的最佳循环; 2、培养孩子审美
13、需求,帮助孩子确定音乐中美的标准。这点看上去似乎不重要,但它确实学琴中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孩子有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孩子学琴的兴趣和动力才能产生。对于审美需求的培养,越早越好,让孩子多听古典音乐,而不是流行音乐或儿童歌曲,不断灌输古典音乐是最美的音乐的观念,孩子只有多听、多得到家长对古典音乐美的认可,孩子才能将古典音乐作为美的标准。我们常说,音乐有“遗传性”,实际是音乐环境造就出来的,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孩子的音乐才能容易得到早期开发,孩子审美标准容易确定为古典音乐,进而产生音乐审美需求。孩子有了这种需求,出现音乐世家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孩子学琴之前和学琴的全过程,不断
14、营造这种氛围,刺激孩子不断产生新的审美需求。在家多播放古典音乐,带孩子多听音乐会等是培养这种需求的好方法。很多家长在无意识地情况下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远没有上升到培养审美需求的高度,所以,在认识上就不充分,营造的音乐氛围就不够浓厚,孩子的审美需求就不容易充分发挥出来。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核心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欲望,没有欲望的孩子就没有学琴的需求动力,欲望较弱的孩子同样不能在学琴中走得太远,将欲望、兴趣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孩子自然就有满足这些欲望的本能,同时也就很容易产生自我实现需求。家庭和学校或社会可以给孩子提供满足
15、孩子自身需求的条件。如学校的文艺演出,音乐沙龙,琴童的相互交流,取得考级证书。参加比赛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考级和参加比赛不是带有功利色彩的考级和比赛,而是将考级和比赛当成孩子自我实现的一条途径和方式。所以,没有把握的考级就挫伤了孩子的自我实现需求,不能获奖或不公正的比赛也同样给孩子自我实现需求拨上了冷水,所以,对考级和参赛家长要特别慎重,用好了就增加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用不好则适得其反。我个人认为,音乐沙龙是最好的方式,不仅提供了老师、家长、琴童之间的交流,而且对提高和满足孩子自我实现需求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孩子考级不过或比赛失利,最后放弃练琴的例子。认识到了孩子自我实现的
16、需求,对考级和比赛就有了客观的认识,不是一味否定或者肯定。 4、家庭教育其他方面要注重培养孩子认同需求、控制需求和关爱需求。认同与关爱需求培养的核心,就是以赏识教育为平台,在赏识的前提下以民主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的内容,这样培养的孩子容易产生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孩子能得到家长认同、老师认同、同学认同,对提高认同需求将非常有好处,在潜意识中,孩子学琴也一样会产生认同需求。控制需求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具有独立能力,独立能力的产生是控制需求的前提,没有独立能力就不容易产生控制欲望,也就没有控制需求,对驾御一首曲子也就没有了愿望。我们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学琴影响巨大,也包含这方面的
17、含义。所以家长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孩子完成一首曲子或者一段曲子时,鼓励为主、认同在先、关爱永远。这与后面要提到的辅导方法改进也有一些关联,解决辅导方法问题在后面讲述。 5、慎重选择老师,是学琴中的关键因素。老师的作用我们不需要多讲。但如何选择老师确实是让家长头痛的问题。之所以比较难选择,是因为乐器学习没有统一标准,老师教学方式没有统一模式,音乐教学个体差异不同于一般学科。家长试图找到一个标准就感觉特别难了。也正因为这样,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理解的好老师,应该有几条标准: 一是专业水平过硬,受过正规专业训练; 二是对孩子有耐心,能够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解和示范,示范非常重要,就是学乐器的人经
18、常讲到的,“千句话,万句话,不如当面一比划”; 三是不把练琴效果好坏全部往家长身上推,而是客观分析具体情况,家长只能是承当一部分责任,如不能保证孩子练琴的有效时间等; 四是孩子喜欢,有亲近感,孩子在老师面前要有一种严肃感,但不是畏惧感,如果孩子产生畏惧情绪,家长就要考虑这个老师是否适合你的孩子; 五是老师的确能因材施教,满足不同音乐才能和不同孩子自身需求的要求。因为孩子的多样性,决定了教材的多样性,这方面家长判别的标准就是看老师是否一本书按顺序教到底,如果是,那么这个老师就不是因材施教的老师,真正的好老师是根据不同孩子、不同学习阶段有选择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对不同音乐才能的孩子,要求也不一样,有
19、定位为专业的,也有定位为业余的; 六是老师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不是先把家长教会,然后由家长回家教孩子。当然,如果时间原因和孩子太小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除外。一旦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就不能再先教家长了,这是老师在推卸自身责任,这种老师不是负责任的好老师; 七是老师是否注重孩子自身需求的培养,如经常给孩子分析曲子,讲解曲子,建立和培养孩子的审美需求,组织孩子一起活动,满足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等。 按照上面的条件,我们可能就很难找到老师了。这里并不是要求找到一位完全符合条件的老师,而是针对孩子不同阶段对这些标准有不同的侧重。因为老师的不完美,这就决定了不同阶
20、段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也不相同,选择老师的标准也就不同,换老师也就非常正常了。到了一定阶段,该换就一定要换,否则后患无穷、贻误时机,结果把孩子给耽误了。好的老师和心胸宽广的老师不仅可以理解家长和孩子换老师这种行为,而且会为孩子感到高兴。 6、采取符合孩子自身需求的方法进行家庭辅导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日常功课”,也是缓解和消除矛盾与冲突的最根本的要求。 辅导原则一:细化阶段,不断满足孩子自身需求。学琴是一件长久的活动,练琴的不间断性决定了这项活动没有一个驿站,没有一个终点。这是琴童家长最大的考验。同时要求家长将长期性进行分割,使之具有阶段性(考级可以算是一个阶段性的划分方法,但还是太长了)。这种阶段
21、性可以划分得细一些,这样对孩子需求的满足就更多,孩子每一个进步就都是一次自我实现和控制需求的满足,不断告诉孩子,他(她)始终在进步,用鼓励和认同的方式来实现和满足孩子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 辅导原则二:陪练要以满足孩子自身需求为原则,陪练方式和方法都要围绕孩子自身需求这个中心。以孩子为主,家长不要过分干预。这里经常涉及到孩子练琴要不要陪的问题。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就非常清楚了。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上述自身需求,并且孩子自己就能够实现这些需求,那就不需要陪练。如果孩子上述需求不充分,并且孩子能力还达不到由自己来实现这些需求,那就需要陪练。这也就决定了陪练的内容,哪方面需求不足和能力不够就在哪方面陪,而
22、不是全方位。这种陪练随着孩子能力和年龄的增加一般将逐步减少。陪练的重点也发生转移。初学阶段,家长必须参与和辅导,参与和辅导的目的都是为了弥补孩子自身需求不足的问题。前期是全方位的,因为这时候孩子的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各项需求都不够旺盛(孩子自身需求非常旺盛的除外,那可能是音乐天才),家长在建立审美标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满足孩子自我实现需求、控制需求。也就是说,在孩子想演奏好曲子,但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孩子能够演奏出第一首曲子,将得到很大的自身需求的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小提琴的老师先从容易的一手型开始教孩子的原因. 辅导原则三:调动情绪在先,纠正错误在后。这句话很简单,但做起来是
23、非常难的。调动情绪在先,就是为了提高孩子自身需求,使孩子有练琴的欲望,尤其是审美欲望和控制欲望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奏时讲究“精、气、神”、大声喊拍子、或者象运动员比赛前大吼一声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孩子兴奋起来,达到调动孩子自身需求的效果,在这种状态下练琴,可以事半功倍,节省精力和时间。方法家长可以自己多总结和摸索,如对着有难度的曲子让孩子喊,“我一定能战胜你”、“你不要以为你难,我就打不过你”、“这一遍我一定能战胜你”等等,孩子自己给自己鼓劲,家长也可以帮助鼓劲,孩子的控制欲望就很快可以调动起来。纠正错误在后,是指在练习中不要中断孩子,因为音乐是流动的、连续的,中断恰恰是破坏了孩子的
24、审美需求,同时对孩子其他自身需求也有损害,孩子很容易厌烦,练习效果就要打折扣。如果练习还不到连续练习阶段,可以分小节、分段练习,练小节和练分段时也不要打断。如有错误,先让孩子想一想,一方面满足孩子控制需求,孩子感觉是自己发现的,虽然练习时错了,但后来还是自己发现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练琴打下基础。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孩子如果说没有错误,那可以让孩子再练习一遍,只要孩子改过来了就行,不要与孩子争执刚才那遍的对与错,如果在再练习一遍时出现错误,可以在这遍结束后直接指出来。 辅导原则四:练习方法要围绕孩子自身需求这个中心。技术练习是器乐学习中重要的部分,技术练习主要解决
25、的是孩子控制需求。在小提琴练习中老师经常要求慢练和分段练。为什么呢?老师常常告诉家长,这样效果好。但为什么效果好,家长是不清楚的。如果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就能得到结论。慢练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满足控制需求,孩子控制能力差,慢下来就可以控制,二是满足审美需求,这里包括音准和节奏,慢练中孩子能够兼顾音准和节奏,连续性也有保证。很多家长不理解慢练,以为就是慢慢地练,实际上不是这样,不是速度慢下来就是慢练,慢练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控制需求,孩子有时间和脑力来把握音准和节奏,如果光是速度慢,而没有告诉孩子在慢中要提前看下面的谱子、提前想着音准、提前准备用手量距离,这样的慢练是没有很大效果的。分段练是因为孩子不
26、能长时间处于控制状态,而把满足控制需求进行了分段。慢练和分段练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技术上满足孩子控制需求。 辅导原则五:辅导过程是各种需求的结合。因为孩子自身需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初学的孩子,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需求不足。这就要求家长在辅导时把审美需求、控制需求、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对于乐曲,空闲时可以多听演奏录音和示范,讲解乐曲的一些背景、作曲家的一些故事,让孩子对乐曲建立感情和感受音乐,满足审美需求;对于练习曲,尽可能使练习曲富于趣味性,如把练习曲想象成蜜蜂嗡嗡地来了、蝴蝶翩翩地飞舞,手指在乐器上跳舞等等,这可以提高孩子对练习曲的审美需求,同时对把握节奏和音准都有帮助,孩子控
27、制需求也容易得到满足。认同需求和关爱需求,是在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得到满足的。认同正确的,错误的地方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来纠正。关爱需求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更为重要,这时候孩子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家长往往在这个时候容易着急发火、失去耐心,这样即便有一时的效果,但代价是孩子心理状态受到伤害。有些家长在打骂孩子后,发现练习效果非常好,就是因为孩子失去了关爱,练不好家长就发火,孩子很想得到家长关爱(如果家长和孩子感情基础不深,打骂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孩子本来就不在乎得到家长的关爱),刺激了关爱需求的爆发,提高了练琴状态,但这种方法用多了,就没有效果,因为关爱需求是效益递减的,当递减为零时,打骂就完全失去了效
28、用,即使孩子接着练琴,也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出现好的练琴状态。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自身需求都处于最低状态(过分低落)和都处于最高状态(过分兴奋)时,练琴效果都不好。家长需要观察孩子,把状态调整到兴奋但不是过度兴奋,过度兴奋孩子容易失控,反而影响控制需求。 辅导原则六:辅导分化和退出原则。孩子在长大,技术在提高,对于家长的要求也在提高,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家长都能提高,大部分家长都不是从事音乐工作的。辅导过程就出现分化,对于孩子的控制需求,除非是专业家长,一般家长都在孩子学琴过程中自然退出(不管家长是否情愿,因为家长已经无法在技术上帮助孩子了,退出的时间长短根据家长的自身水平决定)。但对于关爱需求是始
29、终存在的,家长只要和孩子感情好,都可以满足孩子这个需求。审美需求和认同需求则视家长的音乐素养而定,孩子到了一定阶段,认同需求的层次上升,一般性认同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了。孩子生活阅历较少,理解能力偏低,如果家长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就能够满足孩子的审美需求,可以在审美需求方面陪孩子很长时间。因为在陪孩子练琴过程中,家长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也在提高,这就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已经达到专业水平后,依然能够辅导孩子的原因。 上面的辅导原则和方法都是以孩子自身需求为中心来展开的。在辅导中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孩子自身需求摸透,相信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理解了上面的分
30、析和方法,并不代表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还有传导问题。一种信号从家长脑子里发出,在传导到实际练琴中会出现信号衰减,衰减的大小依据“传导材料”(家长)的性质、湿度、温度等,家长的状态变化,都会引起“传导材料”发生性质变化,也就影响了练习效果。孩子自身需求也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情绪低落情绪过度兴奋,都将使传导信号衰减。 总之,家长在确定孩子练琴目标取向(智力、毅力、情操、自信心等)之后,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开动脑筋,保持心态,家长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如果在孩子练琴过程中,发现孩子具有较强的音乐才能或者没有很强的音乐才能,同样要保持好心态,客观分析孩子音乐才能和孩子对音乐的自身需求,再重新调整目标取向,
31、是提高目标取向(往音乐专业方向培养)还是降低目标取向(具有音乐感受能力)。 后记:在陪孩子学琴的过程中,我时常受到孩子是否应该学琴的困惑,困惑的根源是练琴是否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练琴是否一定要打骂和高压,练琴对孩子来说是否一定意味着失去快乐的童年。在这一年多以来,我一直想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快乐的练琴,即便这样,我还是发过两次很大的火(把谱架给踢翻了)。我反思一年来的问题,认识在一步步提高,以后还需要逐步提高。现在回头看芊芊学琴记,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今后还是会碰到很多问题,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我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同时对今后辅导和孩子练琴有一些帮助。如果这篇帖子能对家长有所帮助,那是我更大的欣慰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