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6.54KB ,
资源ID:85554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554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温病学》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病学》教学大纲.docx

1、温病学教学大纲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

2、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

3、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2战国至唐代、宋金元时期、民国时期有关温病因、证、脉、治的论述,代表性医家对温病的认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病学科的发展和现代研究概况。3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尤其

4、是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学术成就。4温病学的近现代研究与展望。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穿插相关医家图片。第一章温病的概念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温病的特点。【熟悉】温病的概念。【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教学内容1.温病的概念。注意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2.温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四个共同特点。3.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方法。4.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与区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熟悉】温病发病类型。【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教学内容1.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

5、密切相关。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3.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4.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5.新感与伏邪的比较。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辅以图表比较。第三章温病的辨证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教学内容1.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病位、传变、治疗大法。3.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4.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6、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6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了解】白pei)、齿象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发热、神志异常、痉、痉脱等症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2.斑疹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3.苔颜色、厚薄、润燥的变化,以及舌质色泽、润燥和舌形态的变化,对临床辨别温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津液存亡等的指导意义。4.白(pei)、齿象诊察意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穿播舌像图片,神智异常、痉等视频。可结合临床见习。第五章温病的治疗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

7、运用。【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教学内容1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2,各种治法具体运用。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等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意点。3.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4.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病瘥后调理。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第六章温病的预防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和温病有关的预防方法。教学内容1.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2.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七章温热类温病14学时第一

8、节风温(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熟悉】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本病的辨治原则。教学内容1.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苔薄、脉浮为初起主要症状。2.前人对本病认识及与西医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关系。3.本病以肺系病变为中心;有顺传人胃及逆传心包的传变趋势,常易出现痰热喘急的变证等病理病机特点。4.本病诊断依据,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5.本病的辨证治疗原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第二节春温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病因

9、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教学内容1.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所致,以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2.前人对本病的认识及与西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的关系。3.本病素有阴精亏虚、温热病邪内伏、时邪引发的病因发病特点。4.本病发病急,初起即见里热证候;伤阴明显;病程中易见神昏痉厥的病机特点及传变过程。5.本病诊断依据,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6.本病的辨治原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可结合临床见习。第三节暑温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

10、候表现和传变过程。【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教学内容1.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本病是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初起多见阳明胃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为主要初起表现。2.本病病机特点: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入阳明气分,较少卫分过程;易耗伤津气;易内陷心营,引动肝风。3.本病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4.本病的辨治原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第四节秋燥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教学内容1.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秋燥是由燥热病邪所致

11、,初起以邪袭肺卫见证为主,具有明显津液干燥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的关系。2.本病病机特点:津伤失润,燥象明显;以肺系为病变重心;病情较轻。3.本病的辨证要点和“燥者润之”的基本治则。4.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可结合临床见习。第五节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8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熟悉】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了解】温热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教学内容1.风热犯卫证(银翘散、桑菊饮),燥热犯卫证(桑杏汤),邪气气分的肺

12、热壅盛证(麻杏石甘汤),燥热伤肺证(清燥救肺汤),肺热腑实证(宣白承气汤),肺热发疹证(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热在胸膈证(栀子豉汤、凉膈散),邪热犯胃证(白虎汤),热结肠腑证(承气汤类),肠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热郁少阳证(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热盛动风证(羚角钧藤汤),及热灼营阴证(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宫汤、三宝),内闭外脱证(生脉散、参附汤),热盛动血证(犀角地黄汤),热与血结证(桃仁承气汤),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阴虚火炽证(黄连阿胶汤),邪留阴分证(青蒿鳖甲汤),真阴耗竭证(加减复脉汤),虚风内动证(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的证候、病机分

13、析和治疗方药。2.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方药的加减运用,注意病证结合、以证为主。3.宣白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的组成、主治、适应证比较。4.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之适应证、主治比较。5.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等药物组成和适应症比较。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可结合临床见习。第六节临床运用指导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温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了解】古代医家对温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教学内容1.介绍有关温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2.温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3.古今温热类温病医

14、案举例分析。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师提示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八章湿热类温病12学时第一节湿温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教学内容1.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致,以脾胃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腻、脉缓。2.前人对本病的认识及与西医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关系。3.本病病机特点: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病程较长,常留恋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亦可蒙上流下;后期有化燥伤阴或阳气衰微的不同转归。4.湿温的辨治原则。注意讲解湿热郁蒸气分的证治规律:湿重于热

15、者,病位偏重于脾,治以化湿为主;热重于湿者,病位偏重于胃,治以清热为主,湿热并重者则清热化湿并重。5.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可结合临床见习。第二节暑湿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教学内容1.暑湿的概念,指明暑湿除有暑热见证外,还有湿邪内阻的证候特征。2.本病病机特点:起病急,初起多见暑湿郁遏肌表卫分;传入气分迅速:病变部位较广;易入心营,易耗气伤津。3.本病的辨治原则。4.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第三节伏暑1学时目的要求

16、【掌握】伏暑的发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规律。【熟悉】伏暑的辨治原则。【了解】伏暑的诊断要点。教学内容1.伏暑是感受暑湿内伏,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2.本病由暑湿直接从气分外发,或暑湿伏而化为暑热发于营分两种发病方式,初起以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气分,或见高热、烦躁、口干不甚饮、舌赤等暑热内炽营分为主症,而均兼卫分证候的特殊表现。3.本病病机特点:起病较急,初即见表里同病证候;病势延绵;病情较重。4.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5.本病的辨治原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病例见习。第四节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7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湿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17、、方药。【熟悉】湿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了解】湿热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教学内容1.湿热郁遏卫气(藿朴夏苓汤、三仁汤),湿热阻遏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卫气同病(雷氏清宣温化法、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方、黄连香薷饮),湿热困阻中焦之湿重热轻(雷氏芳香化浊法)、湿热并重(王氏连朴饮)、湿轻热重(白虎加苍术汤),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暑湿积滞、郁结肠道(枳实导滞汤),暑湿郁阻少阳(蒿芩清胆汤),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暑湿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暑湿内陷心营(清营汤、六一散、至宝丹),热闭心包、瘀阻血

18、脉(犀地清络饮),湿热化燥、伤络便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湿胜阳微(薛氏扶阳逐湿汤),肾虚失固(右归丸、缩泉丸),余湿留恋(薛氏五叶芦根汤),余邪留扰、气阴两伤(薛氏参脉汤),余热未清(清络饮)等证候、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2.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方药的加减运用,注意病证结合、以证为主。3.藿朴夏苓汤、三仁汤,雷氏清宣温化法、新加香薷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的药物组成、主治和适应证比较。4.王氏连朴饮、白虎加苍术汤、三石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甘露消毒丹等适应证的湿热轻重变化的比较。4.枳实导滞汤与承气类方剂的主治和适应证的比较。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第五节临床运用指导2学时目的要求

19、【熟悉】湿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了解】古代医家对湿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教学内容1.湿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2.湿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3.古今湿热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方式课堂教师讲解提要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九章温毒类温病4学时第一节大头瘟0.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大头瘟的临床特点和辨证治疗原则。【熟悉】大头瘟的病机持点。【了解】大头瘟的概念、病因。教学内容1.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以头面焮赤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初起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2.本病病机特点是热毒蒸迫以肺胃为中心;上攻头面,壅结于脉络;有一定的

20、传染性和流行性。3.本病以疏风透邪、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4.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二节烂喉痧0.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烂喉痧的临床特点和辨证治疗原则。【熟悉】烂喉痧的病机特点。【了解】烂喉痧概念、病因。教学内容1.明确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布满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2.阐述温热时毒蕴伏肺胃、充斥内外是本病病机的关键。3.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4.指出本病的治疗以清泄热毒为基本原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三节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温毒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熟悉】温毒类温病主要证候

21、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了解】温毒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教学内容风热毒邪犯卫(加味葱豉桔梗汤、金黄散),温热毒邪犯卫(清咽栀豉汤、玉钥匙),毒盛肺胃(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毒壅肺胃、热结肠腑(通圣消毒散),毒壅上焦(余氏清心凉膈散、锡类散),毒燔气营(凉营清气汤),余毒伤阴(清咽养营汤),胃阴耗伤(七鲜育阴汤)等证候、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第四节临床运用指导1学时目的要求【熟悉】温毒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了解】古代医家对温毒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教学内容1.有关温毒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2.

22、温毒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3.古今温毒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方式课堂教师讲解提要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十章温疫类温病4学时第一节湿热疫0.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湿热疫的辨证治疗原则。【熟悉】湿热疫的病机持点。【了解】湿热疫的概念、病因。教学内容1.湿热疫是感受湿热性质戾气所致,以湿热秽浊之气内蕴、具有剧烈传染性、流行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初起常见高热、憎寒、头痛、苔如积粉等邪遏膜原为主要表现。2.本病的病机和传变。3.本病的辨治原则。4.本病的诊断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二节暑燥疫0.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暑燥疫的辨证治疗原则。【了解】暑燥疫的概念、病因。【熟悉】暑燥疫的病机持点

23、。教学内容1暑燥疫是感受暑燥性质戾气所致,以热毒燔炽、具有剧烈传染性、流行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常见高热、身痛、出斑疹甚至出血、昏谵、痉厥等主要表现。2.本病的病机和传变。3.本病的辨治原则。4.本病的诊断要点,指出本病与湿热疫的区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三节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温疫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熟悉】温疫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了解】温疫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教学内容卫气同病(增损双解散),邪遏膜原(达原饮),清浊相干(蚕矢汤、燃照汤),秽浊郁闭中焦(玉枢丹、行军散),疫困脾土(胃苓汤),疫漫三焦(

24、甘露消毒丹、神犀丹),邪传阳明(白虎汤、大承气汤),热毒充斥(清瘟败毒饮),正气欲脱(生脉散、大定风珠、通脉四逆汤、炙甘草汤、参附汤),正衰邪恋(三甲散)等证候、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可结合临床见习。第四节临床运用指导1学时目的要求【熟悉】温疫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了解】古代医家对温疫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教学内容1.温疫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2.温疫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3.古今温疫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方式课堂教师讲解提要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卫气营血治疗原则

25、的论述,及背诵原文第1至第10条。【熟悉】本论关于风温、湿温传变及治疗特点的论述。【了解】叶天土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教学内容1.叶天土的生平、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对温病学的贡献。2.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注意分析温病大纲(原文第1、8条);邪在肺卫(原文第2、3条);邪陷营血(原文第4、5条);流连气分(原文第6条);邪留三焦(原文第7条);里结阳明(原文第10条);论湿(原文第9条)。3.叶氏温热论中察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的论述及诊断意义。4.叶氏温热论关于妇人温病论述的主要观点。5.名词术语的解释:上受、逆传心包、透

26、热转气、凉血散血、胃湿、救阴、通阳、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窍、水主之气、两阳相劫、浊邪害清、战汗、分消上下、上者上之、内匮、脾瘅病、夹阴病、甘温扶中、泻南补北、土燥水竭、肾肝色泛,阴下竭阳。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重点,学生自学。第十二章薛生白湿热病篇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篇的病因、病理、证候、辨证规律,用药特点的论述。背诵湿热病篇原文1、2、3、8、9、10、13条的内容。【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教学内容1.薛生白生平、著作、本篇的学术思想及对温病学的贡献。2.湿热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过程、辨证治疗的论述。分别介绍湿热病提纲(原文第1条)、邪在卫表

27、(原文第2、3条)、邪在中焦(原文第8条、10条、13条)、邪在下焦(原文第11条),瘥后调理(原文第9条)3.湿热病的变证、类证。4.名词术语的理解:阴湿、阳湿、主客浑受、圊血、瞀乱、湿滞阳明、津枯邪滞、血液内燥,下泉不足。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重点,学生自学。第十三章吴鞠通温病条辨(选)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吴氏有关三焦辨证论治的论述,理解背诵上焦篇原文第1、2、4、43条,中焦篇原文第1、17、63条,下焦篇原文第1条及“治病法论”的内容。【熟悉】本篇关于温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辨证规律及有关方药的论述。【了解】吴鞠通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教学内容1.吴鞠通生平、著作、本

28、篇的学术思想及对温病学的贡献。2.温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过程、辨证治疗的论述。分别介绍温病提纲(上焦篇原文第1、2条)、温邪在上焦肺卫的代表性辨治(上焦篇原文第4、43条)、温邪在中焦脾胃的代表性辨治(中焦篇原文第1、63条)、温邪深入下焦,肝肾阴伤的代表性辨治(下焦篇原文第1条)、以及温病三焦传变规律和治疗原则(中焦篇原文第1条和“治病法论”)3.上焦篇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肺之化源欲绝、邪入心包的辨治以及白虎“四禁”;中焦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中焦湿热偏重的辨治;下焦篇邪少虚多、纯虚无邪、邪伏阴分的辨治和方药变化。4.暑温、湿温、伏暑证本一源,治法前后互参,以及湿热性

29、温病湿热偏重的治疗原则。5.术语的理解: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肺之化源绝、邪正合治法、脏腑合治法、二肠合治法、两少阴合治法、气血合治法、无水舟停、阴复阳留、心中憺憺大动、瘛疭、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重点,学生自学。三、教学时间安排表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讲授实验/见习等指导性自学绪论2第一章温病的概念2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2第三章温病的辨证4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6第五章温病的治法5第六章温病的预防1第七章温热类温病14第八章湿热类温病12第九章温毒类温病4第十章温疫类温病4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4第十二章薛生白湿热病篇4第十三章吴鞠通温病条辨(选)4机动及期末考试4合计72注:本课时安排仅供参考,可根据不同班种、临床条件等具体情况适当安排见习。四、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六、其他说明1.本大纲内容和使用教材的内容是一致的。具体执行时,课时的增减、教学方法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2.实践教学对掌握本门学科临床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本大纲所列课时,仅作安排教学参考。3.期中测验课时含在72节课时中,期末考试应由教务部门作统一安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