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2.87KB ,
资源ID:85534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534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囚绿记公开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docx

1、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囚绿记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 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讲述与绿藤的故事 1、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熟悉课文

2、,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情境导入 语: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熟读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来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2、组织分析三位学生在讲述故事重点内容安排上的共同点。3、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绿藤象征什么?作者通过讲述特与绿藤的故事到底要抒发哪些情感呢? 1、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练习几分钟后,争取上台向全班同学讲。语言要生动,表达要连贯。2、抓住共同点思考分析。结论提示:对绿藤的执着的描写

3、;作者对绿藤的感情。针对三个问题,可以查资料,可以与同桌讨论分析。 为增强效果,可以用录音机为部分同学配乐。 第三块:再当评论家 1、组织学生围绕课堂讨论的重点为本文作批注。2、组织交流批注。 1、认真写批注。2、大胆发言,积极交流。 要求学生批注要做得整洁,以便于自己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2、 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3、 能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别人对绿、囚绿记的评论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走进作者

4、的心灵世界 1、情境导入 语: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有关语句来剖析他的情感。2、组织交流批注 1、学生作批注。2、积极交流 部分重点提示:“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段话如何理解?【分析】现实生活使“我”尝到人生的挫折带来的苦涩滋味,“我”的心中产生的苦闷、忧郁的情绪。但这可爱的“绿叶”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

5、,并认识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挫折终会成为过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块:比较阅读 1、组织学生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要求写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数在300字左右。2、组织交流 1、在笔记本上写文学短评2、交流评价 布置作业 :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附: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

6、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

7、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

8、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

9、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

10、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

11、”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

12、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

13、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14、教学重点、难点 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与陆蠡相识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 讲述与绿藤的故事1、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熟悉课文,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 情境导入 语: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

15、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熟读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来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2、组织分析三位学生在讲述故事重点内容安排上的共同点。 3、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绿藤象征什么?作者通过讲述特与绿藤的故事到底要抒发哪些情感呢? 1、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练习几分钟后,争取上台向全班同学讲。语言要生动,表达要连贯。 2、抓住共同点思考分析。 结论提示:对绿藤的执着的描写;作者对绿藤的感情。 针对三个问题,可以查资料,可以与同桌讨论分析。 为增强效果,可以用录音机为部分同学配乐。 第三块: 再当

16、评论家 1、组织学生围绕课堂讨论的重点为本文作批注。 2、组织交流批注。 1、认真写批注。 2、大胆发言,积极交流。 要求学生批注要做得整洁,以便于自己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3、能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别人对绿、囚绿记的评论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1、情境导入 语: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

17、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有关语句来剖析他的情感。 2、组织交流批注 1、学生作批注。 2、积极交流部分重点提示:“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段话如何理解? 【分析】现实生活使“我”尝到人生的挫折带来的苦涩滋味,“我”的心中产生的苦闷、忧郁的情绪。但这可爱的“绿叶”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并认识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挫折终会成为过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块: 比较阅读 1、组织学生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

18、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要求写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数在300字左右。 2、组织交流 1、在笔记本上写文学短评 2、交流评价 布置作业 :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附: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

19、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

20、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

21、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

22、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

23、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

24、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

25、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陆蠡初期的散文集海星,多抒发自我的哀怨、幻想、沉思,歌唱童心的纯真;此后散文集竹刀、囚绿记,叙事因素逐渐增强。水碓、庙宿、嫁衣写农村妇女的不幸;竹刀以传奇性的笔致歌唱山民的反抗;囚绿记真挚细腻、委婉含蓄地颂扬坚贞不屈、渴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抒发主观情感,多取散文诗笔法,真挚纯净,精巧玲珑(海星、荷丝),叙事写人,布局跌宕起伏,曲折多变,节奏自然(灯、独居者)。 囚绿记教案设

26、计 南通市小海中学 杨宇红 课文出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2课,语文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

27、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

28、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

29、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

30、(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

31、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