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42.11KB ,
资源ID:85525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525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地震资料解释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地震资料解释规程.docx

1、最新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SY/T 5934-2000 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

2、检验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 基础工作 3.1 收集的基础资料 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 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 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 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 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 f)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 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 i)

3、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 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3.1.1中规定的b、d、f、g、i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 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 c)CMP面元覆盖次数图; 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内的特殊处理资料。3.2 基础资料的整理及检查 3.2.

4、1 识别地震资料的极性a)野外施工中初至是上跳还是下跳;b)收集处理中的单炮显示,初至的上跳或下跳资料。3.2.2 二维地震测线位置图的内容和精度要求a)应采用胶片或塑料薄膜作底图;b) 测线位置图上应正确标注方里网、测线名称、测线起止点桩号、井号及主要地名地物;c) 方里网、测线起止点与拐点、井位等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d)测线交点在图面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e)测线位置图上应有整桩号,以1cm或2cm分格,在图面上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f)测线分格后的累计长度应与测线总长度一致,在图面上表示的位置误差不大于1mm。3.2.3 时间剖面的初步整理a)二维时间剖面上

5、应注明交点位置及相交测线号、桩号(或CMP)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b)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注有关井的位置、轨迹、钻井地质分层及完钻井深。井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c)对于山地地震资料,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注测线穿过地层出露区的地质界线、地层产状及断层位置;3.2.4 利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解释时的资料整理3.2.4.1 加载前资料整理、检查应包括用于解释工作站加载的测量成果、地震磁带、钻井、测井资料等。a)二维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 二维工区的坐标范围;2) 每条测线的起点、拐点、终点坐标;3) 必要时整理检查每条测线的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及静校正量; 4) 地震测线总条数

6、,每条测线的线名、总道数、道间距、道增量、起点和终点的道号以及不少于两个点的炮道对应关系; 5) 每条测线的数据类型、磁带记录格式、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要加载的时间范围;6)每盘地震数据磁带的磁带盘号、测线条数、测线名及排列顺序、磁带总盘数; 7)应特别注意每条测线的处理时间、处理单位、处理员及出站时间是否与所使用的纸剖面一致。b)三维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 三维工区边界拐点的坐标,必要时应计算出测线的方位角及每条测线实际起止坐标;2) 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和基准面静校正量资料;3) 测线的最大、最小线号,条数,线增量及纵测线方向上最大、最小CMP号及实际的最大

7、、最小CMP号,道增量,线道显示方向; 4) 地震数据的类型、磁带记录格式、记录密度、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和要加载的时间范围;5) 每盘磁带的磁带盘号、每盘磁带的起止线号或总CMP号及磁带总盘数。c)钻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 井号、井类型、井位坐标、补心高及补心海拔;2) 井轨迹资料; 3) 钻井分层数据;4) 每口井的时深转换关系数据。d)测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 数据来源测井公司、测井时间、测井数据的类型(原始带、处理成果带、用测井曲线数字化的数据);2) 数据磁带记录的内容、井号、井深范围、磁带记录格式、井的数量、磁带盘数及顺序编号、曲线名称、深度与幅度单位、

8、深度采样间隔。3.2.4.2 加载后资料的分析检查内容应包括a)屏幕上地震测线位置底图应分析的内容1)二维工区:将键盘输入的炮道关系等原始数据与原始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对,确保准确无误,检查屏幕底图与纸测线位置图对比有无差别;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 2)三维工区:首先检查屏幕底图与纸测线位置图有无差别,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工区建立后计算的线、道号与实际工区是否完全一致;b)屏幕剖面检查1) 对于二维地震资料,起止炮道号、道数、剖面长度、反射特征、反射时间、不正常道的位置、测线交点等应与纸剖面一致;2) 对于三维资料,要求加载的垂直剖面、时间切片与纸剖面及时间切片的特征一致;3

9、) 对于井资料,井号要正确无误,深时转换后的测井曲线数据要齐全,曲线名正确,井曲线与井分层、地震分层、地震反射特征要有正确的对应关系。3.3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按SY/T 5938的规定执行。3.4 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按SY/T 5933的规定执行。3.5 速度的分析与应用3.5.1 利用声波测井、VSP资料、地震测井、速度谱及岩芯测试等资料,提取各地质层位不同岩性段的层速度。3.5.2 研究层速度、平均速度在横向的变化规律,以满足各种解释工作的需要。3.5.3 应用各种速度信息,分析、综合、提取适合于时间构造图空间校正或时深转换的均方根速度和平

10、均速度。3.5.4 对作出的速度场应作如下分析a) 对速度场的变化趋势要从地质上分析是否可靠、合理;b) 利用井资料对速度场进行分析。3.6 地震剖面地质效果初步评价 地震剖面的地质效果评价分为三级:a) 一级剖面:信噪比高,地质现象清楚,层次齐全,浅、中、深主要反射层能够进行可靠对比追踪的在80%以上。b) 二级剖面:信噪比较高,层次齐全,主要地质现象可识别对比,浅、中、深主要反射层尚能进行对比追踪的在50%以上。c) 三级剖面剖面信噪比低,主要地质现象不清,层次不全。4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4.1 选取基干剖面进行标准层的确定、解释。 4.2 地震波的对比解释4.2.1 使用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偏

11、剖面相互参照进行解释。4.2.2 在反射波对比追踪的同时,还要识别出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多次波及其它各种性质的地震波。4.2.3 对比不同方向的剖面,判断和识别侧面反射波。4.2.4 识别出不整合、超覆、尖灭及异常体。4.2.5 运用波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的各种特征,以目的层为重点,浅、中、深层全面解释对比,同时要注意层间构造。4.2.6 用叠偏剖面解释时,以水平叠加剖面交点闭合为基础,使地震反射层的相位达到一致。4.2.7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交点应作好层位闭合标记,波组对比及波形对比闭合差应不大于1/2相位。4.2.8 山前冲断带的剖面解释,应采用常规解释与构造模式相结合,解释方案应平衡、合理

12、。4.3 断层解释4.3.1 在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偏剖面上,根据反射层的断层识别标志确定正断层和逆断层;4.3.2 在剖面上,断层上、下两盘的断点位置应有明确的标记;4.3.3 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合理,符合地质规律。4.3.4 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及控制应分三级,即:a)一级断层为控制盆地、坳陷或凹陷边界的断层;b)二级断层为控制二级构造带发育和形成的断层;c)三级断层为控制局部断块、圈闭、高点的断层以及零星分布的断层。4.4 采用解释工作站解释时的注意事项4.4.1 充分利用解释工作站特有的显示功能与解释技术,对层位、断层及特殊地质体作出合理的解释。

13、4.4.2 解释工作站处理功能的应用a) 充分利用解释系统的处理功能,改善目的层段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b) 以过井剖面为基准,在目标区进行地震资料属性的一致性处理,以减少地震信息的闭合差;c) 有针对性的处理属性剖面,在解释中注意参考应用。4.5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地质分析内容4.5.1构造特征分析:包括盆地(坳陷)的性质、区域构造特征、二级构造带划分及特征、局部圈闭特征;4.5.2断层特征分析:断层的性质、级别、空间组合,以及对沉积和构造的控制作用。4.5.3地层沉积模式:地层的赋存与厚度、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特征,合理解释特殊地震反射结构(信息)的地质属性。4.5.4充分使用各种地震信

14、息,合理预测圈闭部位的储层、盖层、顶板层、底板层及其空间配置关系。4.5.5分析圈闭形成条件、圈闭类型及其分布规律。4.6 时间构造图的编制4.6.1 时间构造图的比例尺应根据测网密度(或勘探程度)和地质任务来确定。4.6.2 用叠偏剖面成图时,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均要读数、上数,以主测线数据为主,参考联络测线数据勾绘时间构造图。4.6.3 时间读数标注a)测线交点、断点、超覆点、剥蚀点、尖灭点、产状突变点及整桩号分格处均应标注读数。在构造关键部位,应适当加密读数;b)时间读数应标注在测线分格线右侧,且读数垂直于测线,读数误差不大于5ms,不可靠反射层及换算层数据应加括号。4.6.4 断点符号和断

15、点的平面组合a)断点标记应垂直测线,不可靠断点应注明,不同级别的断层应用粗细不同的断层线表示,不可靠断层应用虚线表示;b)时间构造图上的断点位置与时间剖面上的断点位置误差不大于1mm;上、下盘应标明掉向; c)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合理,符合地质规律;d) 大比例尺成图时,断层应用双线表示。断层上升盘为细实线,正断层下降盘为粗实线,逆断层下降盘为粗虚线。正断层掉向在粗实线上标注。逆断层掉向在粗虚线上标注,断面倾向在细实线上标注。4.6.5 等值线的勾绘a)等值线距应视作图比例尺、勘探目标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一般应大于测线交点平均闭合差的三倍,构造和非构

16、造圈闭的高点处应加密等值线,并以点划线表示,但同一张图不允许用两种等值线距;b)等值线的勾绘既要充分依据实际资料,又要符合地质规律。一般情况下,等值线偏离数据的位置应小于线距的三分之一;c)不可靠等值线用虚线表示;d)在逆断层上、下盘之间,下降盘逆掩部分等值线用虚线表示,上升盘等值线仍用实线表示。小比例尺成图时,断层一般采用单线表示;e)断层上、下盘的等值线应与断层掉向及落差符合。4.6.6 各种地质现象,如超覆、削蚀、尖灭等符号应标注正确,平面图与剖面图位置误差不大于1mm。4.6.7 对解释工作站做出的时间构造图应进行适当的修饰,但对等值线的修改幅度应小于等值线间距的三分之一。4.6.8

17、时间构造图等值线要匀称、圆滑,构造轴线走向应符合区域构造走向规律。4.7 构造图(或深度图)的编制4.7.1 构造图(或深度图)的比例尺与时间构造图比例尺一致。4.7.2 根据速度变化规律选取适当的空间校正方法。4.7.3 对空间校正点的要求a)空间校正点的密度应根据构造形态决定,在高点、凹点、断点及时间等值线密度大的地方,校正点应适当加密;b)空间校正点的偏移矢量应指向上倾方向;使用叠偏剖面所做的时间构造图空校时,偏移矢量应垂直于测线并指向上倾方向;c)偏移矢量长度与偏移数据位置之差不大于1mm。4.7.4等高线(或等深线)距视作图比例尺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4.7.5 等高线(或等深线)、断

18、层及各种地质现象的勾绘要求和表示方法与时间构造图相同。4.7.6断层性质不发生变化时,同一条断层在各层构造图(或深度图)上位置叠合不得相交。4.7.7 构造图(或深度图)、时间构造图应与时间剖面的解释相符。4.7.8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参考使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对构造图(或深度图)进行修正。4.7.9 在有倾角测井资料的地区,可参考使用倾角测井资料修正构造图。4.7.10 构造图(或深度图)与钻井深度误差的要求按SY/T 5934的规定执行。5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5.1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程序5.1.1建立骨干剖面在三维工区内,通过层位标定,选择全部连井剖面及控制性典型剖面,建立骨干剖面网络

19、,进行初步解释。a) 通过骨干剖面结合部分时间切片,了解各目的层和各岩性段的反射特征、资料品质,了解主断裂落差变化、分布及延伸方向;b) 了解各目的层的构造形态、高点位置、断块特征、构造复杂程度、构造带的初步特征及控制因素;c) 制作目的层的构造纲要图和断裂系统图。5.1.2 解释通过建立骨干剖面,确定目的层及主要岩性段,进行精细的对比和解释工作。5.1.2.1纵、横剖面的解释a)在层位追踪时,应注意同一作图层位相位(或极性)一致;b)主要岩性段对比中,应掌握各岩性段反射特征在横向上的变化;c)在一个断块内应注意反射特征的变化;d)在主要构造部位,纵剖面使用率不少于总数的1/21/4,而横剖面

20、的使用率不少于总数的1/41/8;e)不应漏掉落差大于半个相位的断层。5.1.2.2 时间切片的分析和应用a)识别断层、背斜、断块高点及岩性变化等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切片上的显示特征;b)使用时间切片进行目的层追踪时,应与纵、横向垂直剖面上所追踪的相位(波峰或波谷)严格一致。5.1.2.3 在时间切片及不同方向的剖面上,同一断层面应闭合。5.1.3 解释的检查和信息反馈a)充分使用任意方向线,检查圈闭、断层的落实程度;b)在构造和岩性的解释中,对高点位置、范围、面积进行检查;c)对所有探井的层位对比、解释精度(钻探深度、井中钻遇断层位置、落差、断层倾角等)进行检查;d)对主断裂、次一级断裂、小断

21、层(包括断裂位置、断裂组合、断层落差、延伸长度等),进行检查;e)为了解决某些特殊的地质问题,可提出部分或全部三维资料做重新处理。5.1.4 新技术的应用在三维地震解释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以提高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效率及成果精度。5.2 时间构造图的编制5.2.1 使用时间切片勾绘等时间线的位置与波峰或波谷的最大值相一致。5.2.2 在解释断层时,不能漏掉落差大于半个相位以上的断层。使用时间切片,则要求时间切片上的断层位置与地震剖面上的断层位置相一致。5.2.3 一般不应漏掉幅度大于10ms、面积大于0.2km2的构造圈闭。5.2.4 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应与时间切片上显示的组合特性一致。

22、5.2.5 不应漏掉延伸长度大于10个CMP的断层。5.2.6 对解释工作站做出的时间构造图应进行适当的修饰,但对等值线的修改幅度应小于等值线间距的三分之一。5.3 构造图(或深度图)的编制 在速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应利用空变速度场对时间构造图进行时深转换,做出构造图(或深度图) 。5.3.1 构造图(或深度图) 断层的级别、断层延伸长度、断层组合、掉向应与时间构造图一致。5.3.2 等高线(或等深线)勾绘合理、符合地质规律。5.3.3 不漏掉幅度大于15m、面积大于0.2km2的构造圈闭。5.3.4 三维资料的构造图(或深度图) 对井深度误差执行SY/T5934的规定。5.4 作图比例尺5.

23、4.1 根据任务要求而定,一般以110000或125000为宜。5.4.2构造图(或深度图) 的等高线(或等深线)间隔根据地层倾角大小而定,110000比例尺的构造图(或深度图),等高线(或等深线)间隔一般为10m25m;125000比例尺的构造图(或深度图),等高线(或等深线)间隔一般为25m50m。5.5 时间构造图、构造图(或深度图)的可靠程度5.5.1时间构造图和构造图(或深度图) 的可靠程度分为可靠、不可靠两种。5.5.2 凡资料品质好、作图层位能可靠对比的属可靠级,等值线用实线表示。5.5.3 资料品质较差、作图层位不能可靠对比的属不可靠级,等值线用虚线表示。5.6 时间构造图、构

24、造图(或深度图)的断层、等值线表示方法按4.6.4及4.6.5执行。6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合理性的确认6.1 地震地质层位解释方案a)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合理;b) 不同断块、同一层位的相位解释合理;c) 不整合面解释合理。6.2 断层性质、断层在平面及剖面上的展布特征a) 断层性质解释合理;b) 断层对构造的控制作用解释合理;c )断层的断开层位、落差解释合理;d) 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及对油气的封堵作用解释合理;e) 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合理。6.3 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a) 构造的落实程度及可靠性;b) 构造的形态、轴向、高点在平面上的展布符合地质规律;构造与其控制断层的关系合理;c)

25、深、浅层构造高点的继承性或高点位置的平面变化符合地质规律。7.层序地层解释7.1层序地层研究目的a)恢复盆地(凹陷)内地层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b)了解生、储、盖地层的分布及空间组合关系;c)为盆地、区带的含油气评价提供基础资料;d)目的层段储层物性分布,非构造圈闭的分布及含油气性评价提供资料;e)进行沉积微相分布方面的探索。7.2资料准备a)选择若干条穿越盆地(凹陷)并延伸至边缘的基干区域地震剖面,剖面应过较多的参数井或探井,并与地质露头剖面相连;b)钻井、测井资料、周边露头区的地层剖面、岩性、岩芯及古生物等资料;c)区域构造资料。7.3层序和体系域解释7.3.1钻井资料层序地层解释a)综

26、合盆地各部位的测井曲线组合岩性变化特征及生物地层信息,判别层序界面,确定层序和体系域地层单元(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陆架边缘体系域);b)识别出最大海(湖)泛面;c)根据层序界面性质和层序内体系域组成判别层序类型(I类层序不含陆架边缘体系域,II类不含低水位体系域);d)作准层序分析和相应的岩相描述;e)钻井资料层序地层解释对比剖面。7.3.2地震层序和体系域解释a)利用地震剖面中地震反射终止方式(削截、顶超、上超、下超、视削蚀)确定不连续界面、解释出层序、体系域地层单元和最大海(湖)泛面;b)综合钻井资料层序、体系域解释,在区域地震剖面上完成层序、体系域界面确定和层序、体系

27、域地层单元解释;c)对层序及体系域作地震相解释;d)根据各地震相单元的地震反射参数(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地震相单元外形等)作沉积体系或沉积环境解释;e)在分辨率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作准层序解释。7.4层序地层图件a) 年代地层图;b) 区域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周期图;c) 层序(体系域)层速度平面图;d) 层序(体系域)砂泥岩百分比图;e) 层序(体系域)地层视厚度图;f)层序(体系域)地震相分布图;g) 层序(体系域)沉积相(体系)图;h)目的层段储层物性预测图。7.5目的层段沉积微相研究7.5.1单井划相a)以钻井取芯资料为基础,综合相应的录井资料,分析目的层段的岩性组合

28、,原生沉积构造、层理、矿物成份、粒度、磨圆度,分选性和古生物组合等资料,进行微相划分;b)对同一油区,同一层段多口井岩芯和录井资料分析,建立目的层段单井相剖面及沉积微相模式图;7.5.2测井相研究a)将单井相剖面及沉积微相模式图中的岩性、岩相组合等特征与相应层段的测井(自然电位、自然伽玛、电阻率、倾角)曲线组合特征建立对应关系;b)分析测井曲线形态(钟形、漏斗形、平直形、桶形、月牙形)以及它们纵向和平面的组合特征,判定沉积微相分布;7.5.3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中地震信息分析a)高精度层位标定,标定目的层段相对应的地震反射段;b)地震信息的提取(振幅、相位、频率、相干性、层速度等);c)地震信息平

29、面图编制。7.5.4预测有利的微相区a)用钻井资料对地震信息进行储层物性(厚度、孔隙度、渗透率)进行标定;b)地震信息解释(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图;c)目的层段沉积微相图。8.非构造圈闭解释8.1非构造圈闭类型a)地层圈闭;超覆地层圈闭;不整合削蚀地层圈闭;地层尖灭圈闭。b) 岩性圈闭;礁体、盐丘圈闭;扇体、三角洲砂体、河道砂、浊积砂体等;火成岩圈闭。c) 古地貌残丘(潜山)圈闭;d) 异常压力圈闭。8.2资料准备8.2.1使用保持振幅处理的地震资料,有条件时应使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8.2.2层序、体系域研究成果,邻区的钻井、测井资料及区域地质研究成果。8.2.3解释过程中需要的其它资料a)

30、地质模型及正演剖面;b)波阻抗剖面(数据体)、道积分剖面;c)地震属性剖面;d)相干体处理剖面(数据体)。8.3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解释要点8.3.1地层圈闭a)目的层段的标定;b) 超覆点、尖灭点、相变点、剥蚀点准确位置的识别;c) 圈闭顶、底面相应反射目的层识别和追踪;d) 储层物性横向变化;e) 圈闭的顶、底板地层的岩性预测。8.3.2岩性圈闭a)岩性体精细标定;b)岩性圈闭顶、底反射的识别和追踪;c)储层物性横向预测;d)围岩岩性预测。8.3.3古地貌残丘(潜山)圈闭与8.3.2相同。8.4非构造圈闭解释程序与要求参照4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和5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相应规定。8.5非构造圈闭

31、图件a) 圈闭所在层系的地震相、沉积相图;b) 非构造圈闭顶面形态图;c) 非构造圈闭底面形态图;d) 地层圈闭的顶、底岩性图;e) 圈闭储层厚度图;f) 圈闭储盖组合及油源分析图;g) 预测油藏剖面图;h) 完成目标地质任务所需的其它图件。9 储层特征横向预测及油藏描述9.1 基础资料的要求必须使用保持振幅处理的地震资料,有条件时应使用经过高分辨率处理的地震资料、VSP资料、地震反演资料、经过环境校正的测井资料、测井储(油)层参数处理成果资料及解释成果资料、岩芯测定的物性参数(速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泥质含量)等。9.2 研究内容9.2.1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或VSP资料研究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并进行精细储层标定。9.2.2正演模型的应用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