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44KB ,
资源ID:85444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444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docx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审核人:_审批人:_编制学校:_编制时间:_年_月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

2、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3、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

4、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第1篇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 、学生交流积累。 、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请学生质疑、补充。 、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文章

5、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提纲试背 、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第2篇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 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

6、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孟子的*主张 背诵课文,积累名言*句。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百万大*横渡长*吗?西路*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

7、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教师针对共*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今

8、指水塘)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顺(用)环而攻之(代词)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思读课文,理清论*思路,背诵课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

9、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的战例加以*,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

10、,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更透彻。 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 当堂反馈 1、本文的主旨句()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释黑体字及句子: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

11、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 【练习题】 一、解词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2、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 多助之至() 3、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填空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练习题* 一、解词 1、凭,用。 2、的,代词,到。 3、有利,锐利。 二、填空 1、儒,仁政,亚圣。 2、记录孟子*思想。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

12、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孟子是儒学大

13、家,名轲,字子舆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教育家。他是 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 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 三、 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

14、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四、赏析 课文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教师展示疑难字词句) 请前后两张桌子四位同学为一组,互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询问教师。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

15、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要取得积极参与、共同探讨的效果。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要求: a.翻译该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关的成语还有:优柔寡断、寡不敌众、曲高和寡、寡廉鲜耻、至理名言) 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革”、“兵”、 “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16、(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 (3)学生质疑。 (4)全体学生再次吟哦讽诵课文,同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气势。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18、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美文还需美读,孟子的文章以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而见长,学生自由选择有气势且最喜欢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读出气

19、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第四步:古为今用,拓展迁移。(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明确: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全人类都应该和谐共处,

20、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的钟声,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

21、师生共同朗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课文所选的经典之作,由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的教学由几个内容构成:第一“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开放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课文,注重教学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归纳第4篇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

23、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害民,反对掠夺*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4、)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25、?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战争结果如何? 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

26、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

27、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1、使*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失去

28、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委而去之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