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85.16KB ,
资源ID:85426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42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docx

1、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1、 谈“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利与害 在文一止写给野逸堂/徐兆寿的诗读后留言栏一文中有这样四段话: 道家主张“无为”:无为的字面意思是无所作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其实,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指治理国家或者为人处世时,要顺应自然法则,不对事物作增减生灭的人为努力,以使事物按照其天性获得自由的存在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

2、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

3、自然进程。诸子百家的本质分歧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人类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1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惫涮急剧变革,各种重要经济问题都提到思想家面前,要他们做出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源头就在先秦。有源才有流,寻流必溯源。经济思想不但有规范性思想内容,也还有实证性论述。面对这种现实,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无为而治。孔子、墨子、韩非等提出的方案是:有为而治。自秦开始到清灭亡,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儒家和法家有为而治的历史。第一, 道家老子老子的书中,都有很多反对知识、反对仁义,反对技巧、反对学习以至赞成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言论,如: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4、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如何理解这些言论呢?道家认为,知识有真假之分,俗学所教导的圣智、仁义,技巧等,都不是真知识,这些知识只会教人贪欲,去做盗贼,去辩君、牧之分这类迂腐的事。真正的知识是道的知识、自然的知识,要学习这些知识。而宗法封建等级观念、仁义礼俗等等,都是假的知识,必须抛弃,而后才能学到真的知识。如同庄子所说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完全掌握了斫轮之数(术)(天道)。认为根据观察和操作经验所掌握到的事物固有之理,才是真知识。这也就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根本思想。理解了道家的这种根本思想,然后才能分辨道家所主张的是什么,所反对的是

5、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此主张,为什么如此反对。例如,老子主张无欲或寡欲,这欲是指不应有的、反自然的贪欲而言。在老子所看到的宗法封建制社会里,这种贪欲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根源,所以他主张去掉这种贪欲,或尽量减少这种贪欲,努力保持人们自然需要的一种素、朴生活。老子绝对不是反对符合人们自然需要的欲望。他曾提出圣人之治,要使人们实其腹、强其骨等等,这是人们健康生活所必要的。除此之外的欲望,就是反自然的,即如庄子所说,会导致以物害己。又如,道家所倡无为学说,往往被视为消极倒退思想,其实这是根据儒家等派学说观点所作的评论。从道家来说,无为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根本的思想。因为道家所说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切要

6、任其自然,符合于事物的本来态势,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依仗所掌握的权势,违反本来态势,强制作为。像儒家的伦常规范,法家的严刑峻法,都被道家认为是不合自然态势的,都是应该反对的。老子不是不谈治国的大事,但他指出,爱民治国要生之,富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则指出治人之过,是由于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自然的状态不能保存)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思想的关系,则显示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道家老庄学派不承认贵贱尊卑的礼制,也反对刑赏禁令的法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同受道的支配。道就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老子25章),因而个人活动乃至国家的治

7、理,都应该顺应自然。据此,该学派主张个人应该少私寡欲(老予19章)、不以物害己(庄子秋水),以求得身心极大的自由。而就治国来说,则应该为无为,事无事(老子63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二产应帝王),反对任何人为干预,主张完全合乎自然行事,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社会的模式。道家的全部经济思想,亦不外乎这几点。老子对欲望问题也很重视。老子一开篇就把欲望问题同道和有无一起提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上面这段论述,是老子欲望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老子欲望论的分析还应从这里开始。王弼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云: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

8、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其注常有欲,以观其徼云,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我们在上节探讨道常无为时指出,无为即顺乎自然。这是一种无任何意志和目的的状态。欲望则是意志和目的的表现。所以无为的状态,就是没有欲望的状态。反之,有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状态,也就是有欲望。因此,老子开篇的这段话中关于欲望的观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天地之始的无,是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的,也就是没有欲望。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也正在此。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无欲的状态,才能了解始物之妙。作为万物之母的有,已是有意志有目的即有欲望的了,不然,就

9、不能生成千姿百态的万物。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有欲的状态,才能了解成物之徼。可见,老子既认为人应无欲,也承认人之有欲。老子的欲望论应包括无欲算和有欲两方面的内容。无虽是天地之始,但现实世界的生成却出于有。有了现实世界,也就有了人的欲望。常有欲,以观其徼,正说明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同有形有名的万物的生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是最高境界,因而无欲也应是最高要求,即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8章)。无欲最能返乎朴。朴是然的本性,是最高的品质,能无欲而返乎朴,天下自然安定。老子说:知

10、足者富(33章)。即指人对物质的追求不可放纵。放纵,则永无满足之日。欲望有节制,纵然所掌握的财富量不多,也就觉得富足了。所以应该寡欲少欲。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0章)。是否知足关系着人们的荣辱、祸福和存亡,知足才能常足而无咎,不知足将自取祸殃。从这种观点出发,老子主张去奢,把俭定为三宝之一,企图以此抑制人们的物质欲望。老子认为过高的物质享受,反足以使人心志迷乱;人们应该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限度。老子在欲望问题上,就是这样从有回复到无的。他既承认人之有欲,又力倡无欲或寡欲。为无为,事无事是专就人世之道而言的。它是天道自然

11、无为论在人世间事上的运用。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它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第63章在为无为,事无事两语后面,老子写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说艰难远大的事情,须从易细处着手。易细的事情做好了,难大的事情也就能做。这正好说明老子是主张有所作为,有所事事的;而且是要大有作为。第64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要旨也在为和治,而不是不为、不治。第八章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都是讲的如何才能把政治的事情办得更好。如果没有有所作为的愿望,也就用不着去研究为政行事的艺术了。总之,对于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切

12、不可理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然则人世之道的无为,无事所指为何?天道自然无为就是顺任自然的意思。以之应用于人世间事,就是以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对于统治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言或希言。言,谓政令也。魏源老子正义云中者虚中。也就是说,政令烦苛容易失败,不如持守虚静。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经济问题上,约有下列数端。一、天道自然无为,以养万物;人法自然,方有利于社会生产。如果出于人之有为而妨碍了社会生产,那是不可取的。统治者为扩张领土而发动战争,对统治者来说是有为,但却给社会生产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此,统治者应该无为,不可好战。不道者,违反自然而有为也。统治者的残酷剥削,

13、则是社会经济凋敝,人民遭受苦难的经常性的重要原因。故第7章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第53章云;朝甚除,田甚芜。都是由于上之有为。这是违背老子所说的自然秩序的,所以老子谴责这种不道的行为。在老子看来,所有的人和物都各有其能,各有其用,天下没有废人,也没有废物,必须善为利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那就是顺其本性,因其自然,随物之能而利用之。总之,老子对待社会生产的态度是听其自然。他所主张的是在自然状态下之为之事,一切都是那样和谐、平静,进步只能在这种条件之下取得。二、人既法自然,自然固无为,故人应为而不有。魏源老子本义注云:天施地生,而不自私其身,

14、故能长生。天、地、人本出一源,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人之所以为人,固同。天地自然而无私,故人亦应无为而无私。所以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在这里,生、为、长是为,不有、不恃、不宰是不为。就是说,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但并不把生产物据为己有。因为不私有,才能见素抱朴,返乎自然之本性,这是最高尚的品德。私有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剥削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在老子的时代,私有制早已根深蒂固,被人们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老子却巧妙地把天道和人道结合了起来。天道无为而无私,人道也应无为而无私。人世间产生于私有制基础上的种种罪恶,是由于人之有为所造成的。所以,生而不有,为

15、而不恃,长而不宰,才是人世之正道。老子虽然提到了天,但他不是天命论者,因为老子的天是指的自然界而不是神。由于老子的天道是指的自然法则,人道效法乎天道,这就使他的主张达到了一个无神论的新的理论高度。如果人人都能为社会(为人)而进行生产劳动,为社会也就是为自己,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自己毋需积蓄。为人而不为己,并不会使自己贫乏;相反,却是更加富有。为无为在这里又有了另一层意思,人们不应强作违反自然的事,不应强作无益于人和注定要失败的事。这同前面所说的按自然法则行事之说,是一致的。因为天道自然而无为。三、天道均平,人道也应均平。天道既无私,则天道之为均平,自是必然。第32章写道:

1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甘露,无远无近,无厚无薄,以被万物,天下如一。可知均平是自然法则。王弼注云;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这是说,人世应像天降甘露一样,效法自然法则,无为无事,人民自然均平了。然而现实生活中是极不均平的,财富为统治者所垄断,他们金玉满堂(9章),服文缲,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53章)。老百姓却在饥饿线上挣扎(民之饥),以至起而造反,不惜轻死。第77章写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吕惠卿释日:天之道,非故以抑高而举下也,无为则无私,无私则均,是故任物之自然,有

17、余者不得不抑而损,不足者不得不举而益。也就是说,抑高举下,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正是无为,而非有为。现实社会中的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是不可取的;按照天之道,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老子就向统治者公开宣称反对以劳动人民的贫乏来造成统治者的富有,主张把统治者的财富分给贫无所有的劳动人民。总上可知,老子既然认为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为,自然而长,自然而成。自然的秩序是和谐的,自然的状态是美好的,自然的德性是美善的,所以人法自然,才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顺乎自然之道则能长久,反乎自然之道则不能长久。所以,人世之道应该为无为,事无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18、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于为无为,事无事中,社会得以安宁,人民也自然富足了。老子的经济思想是受他的哲学上的天道自然观指导的。人法自然而无为,无为也就无欲。摩尔根对文明时代有过这样的评断: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来说变成一种无法抑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老子作为下层民众-的代表也正是这样。他看到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所刨造的巨大财富,反而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他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为了摆脱苦难,追求自由和幸福,于是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始乐园式的方案来。老子之学对后世经济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除上面谈到的历代封建王朝建立之初

19、,往往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外,老子的法自然思想,为后世不少学者阐发其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提出法自然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则,认为人们有自利和自由获取财富的本性,国家经济政策应该顺应社会自然发展的原则,不能不说他不但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史上享有卓越的地位,并且在世界经济思想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第二, 儒家孔子他的仁的思想为基础的,仁固然注重个人修养,但最高目标在于齐家和治国。孔子认为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家之上的地区政治组织,个人则从属于家和国。家和国都是整体性的,整体自身有其存在的目的和使命,个人是在整体中存在的,是不能与整体分离的。因此,孔子以及儒家的经济政策思

20、想,如使民以时、薄赋敛等,从来都是从整体的目的出发,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而不是从个体利益的要求出发,以个人利益的总和作为全社会利益的标志。孔子的天道观,主要是对西周天命观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西周的天帝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格神,其特点是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以人道融入于天道,从而神被人化。它一方面相信天帝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天帝的意志即天命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统治者韵德性为转移的,人们修善明德,便可获致天命,反之就会丧失天命。天命的得失,取决于人们自身行为的善恶。这种既敬畏天命,又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天命观,是周初统治者对宗教哲学思想的新发展。孔子的

21、天道观就是以这种天命论为基础的。孔子把天道自然观与传统的中道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自己的天道中庸的哲学思想。孔子继承并发展传统的中道思想,进一步阐发了中道所具有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他把中正和直之道,作为常道,即正常的,经常的法则,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之中。孔子的伦理政治的理想目标是王道仁政,实现王道仁政的根本途径是礼治,而其思想核心则是仁学。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仁作为一种理论观念,正在形成发展中,孔子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他把西周以来传统的德治思想和春秋时代产生的以爱人为内涵的仁的概念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亲亲有差的爱人

22、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宗法制原则为依据的,它把对父母兄弟近亲之爱,视为爱人的出发点和基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把父子之爱,推展为君臣之爱,使兄弟之爱,推有为而治”:防止违反自然 | 来源:新华日报 | 刘庭华 “有为而治”是老子思维学说精髓所在,其本意是适应自然,遵照民心,天人合一,对当政者而言,要防止极其、奢靡、适度的做法,要以民意为心。这与今天咱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建设谐和社会”思维不谋而合。圣人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圣人以有为的态度来解决世事,实施言教重于身教的办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

23、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本人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劳永存。故圣人云:我有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君王适应自然,人民就自然化育;君王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君王廉政不搅扰民众,人民自然就富足;君王不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君王心胸天下,当心审慎,淳厚质朴。百姓都非常关注君王的一言一行,所以,君王应该把百姓当作本人的孩子一样来对待。顺物自但是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适应自然规律而没有公心,天下自然就太平了。“有为而治”的本质是防止反自然“有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有为”本

24、意是什么呢?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了解。大概是由于“有为”这个词外表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碌碌无为的错觉,从20世纪末尾,它就经常遭到误会和驳斥。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有为”是一个涵盖着深入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有为,既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以为的“什么也不做”,也不是东方学者了解的“没有口头”。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以为,“有为”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防止反自然的行为”。应该说,李约瑟的了解比较科学,根本迫近老子的本意。其实,老子讲得很清楚:“道,常有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意思是说:道,经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件却由于适应自然

25、去做而无不胜利。王侯若能恪守这个准则,万物就会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而至愿望萌发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教育它。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老子还明白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思维,即用黑暗正大的办法管理国度,用诡奇的办法用兵打仗,用适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办法安邦。他以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穷;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度就越昏乱;人民思维越乱,罪恶的事件就越容易繁殖;法则越多越威严,盗贼就会越多。综合老子“有为”的思维阐述来看,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有为”名词,老子齐全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进去的。”有为”,次要是针对并申请统治者限度和约束权益的滥用,反对实施违犯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

26、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则、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间断性。老子倡导,所有法则、政策的颁布都要“以百姓心为心”、 “任百姓的自化(即自然)”。6、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经常在别人家的客厅里看见“宁静致远”的中堂,也没有深究宁静致远到底是什么含义,只是感觉是 不要烦躁、心胸开阔 的意思。昨日和朋友谈起这个,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告诫

27、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

28、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慆慢则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 “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