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从文四课时沈从文【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生平。2、掌握沈从文创作概况、思想内涵和总体艺术特点。3、把握“湘西系列”、“都市人生”()等作品的内涵、艺术特色。【重点】解读边城、八骏图。【难点】把握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所有作家之中,有一位作家非常独特,他只有高小的文化却在大学中任教席,并名列中国现代大作家之中;他远离政治,一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毫无踪迹却在海外评价颇高,两度获“诺贝尔”提名;他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自杀(后获救);他受总理委托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用十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中国服饰文化一书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我们在高中时学过
2、他的边城(学生答),请哪个同学说一说他的情况?(学生自由发言)二、生平与创作简介:沈从文(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懋琳、璇若、若琳等,苗族,湖南凤凰人。当过士兵,在川、湘、鄂、黔交界地带沅水流域一带的土著部队转战多年,当过上士司书。没有经历过正统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熏陶,也没有得到五四时代精神的充分洗礼。1922年,在军队中流浪了近6年,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的沈从文只身到了北京,受过高小教育的他因为没有文凭进不了大学,在生活的逼迫下,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标点符号不太熟悉”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文学创作历程。1924年以后,陆续在晨报副刊、现
3、代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后出版蜜柑等小说集。所描写的湘西淳朴乡风民俗和奇异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1928年,沈从文已经成为当时著名的作家了。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公学教书。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逐渐走向成熟,完成了他从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到观照现实人生的转变,成为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径沅陵时,写了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以自己的创作视角,
4、关注乡村、民族的生命与人性、传统文化,在城乡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思想上的自由主义立场的价值取向。在30、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赢得了“文体作家”的称誉。沈从文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吃饭”,有见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通过文学用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来创造一个人与人相通的世界。以文学“治疗人性”,“相信文学能够修正这个社会制度的错误,能够修正人的生活观念的错误”。“为了使原先那个社会重新安排”。创作受到契诃夫、屠格涅夫的影响。“人性丧失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品德的理想追求”是他创作的动力源和思想内核。一直坚信和实践着“文学新宗教”的观念。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间时编大公
5、报、益世报文艺副刊。沈从文的创作远离时代的喧嚣,独树一帜,田园牧歌的抒情风格和对现实的逃离为革命和左翼文人不容。最初被称为“文丐”,左翼称之为“无思想,无灵魂的作家”,五十年代认为他是“一个反动作家”“一直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80年代后对沈从文进行了重新评价,有人称他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一个仅仅次于鲁迅的大家”。解放后停止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的身份被邀请参加第三次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赴美讲学。1981
6、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沈从文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中的多产作家之一,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农民、士兵、水手、渔民、猎户、船工、木工、官吏、乡绅、商人、娼妓、巫师、刽子手等大凡湘西所有,他都悉收笔底。另一个视角是对都市丑恶人性的无情批判和嘲讽。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沈从文创作靠的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而非学养和知识。作品集主要有:鸭子(小说戏剧合集、1926年),蜜柑(短篇小说集、1927)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1928年),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老实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阿丽思
7、中国游记(童话、1928年),篁君日记(中篇小说、1928年),山鬼(短篇小说集、1928年),雨后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28年),长夏(短篇小说、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第2 卷、童话、1928年),不死日记(短篇小说集、1928年)、呆官日记(中篇小说、1929年),男子须知(短篇小说集、1929年),十日夜间(小说、戏剧合集),神巫之爱(中篇小说、1029年),旅店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30年),凤子(短篇小说集、1930年),一个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说集、1930年),沈从文甲集(短篇小说集、1930年),旧梦(长篇小说、1930年),石子船(短篇小说集、1932年),沈从文子
8、集(短篇小说集、1931年),龙朱(短篇小说集、1931年),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年),虎雏(短篇小说集、1932年),记胡也频(散文、1932年),泥途(中篇小说集、1932年),都市一妇人(短篇小说集、1932年),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说、1933年)、阿黑小史(中篇小说、1933年),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1933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1933年),沫沫集(评论集、1934年),游目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如葳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从文自传(1934年),记丁玲(散文、1934年),边城(中篇小说、1934年),八骏图(短篇小说集、1935年),从文小说集
9、(1936年),湘行散记(散文、1936年),从文小说习作选(上下册、1936年),月下小景外八篇(短篇小说集、1936年),新与旧(短篇小说集、1936年),废邮存底(书信体论文集、1937年),一个妇人的日记(短篇小说、1938年),记丁玲(续集、散文、1939年),湘西(散文、1939年),昆明冬景(论文、散文合集、1939年),主妇集(短篇小说集、1939年),绅士的太太(短篇小说、1940),如葳(短篇小说集、1941年),烛虚(散文评论集、1941年)三、创作概况(一)、创作分期情况1、创作前期:1924年1927年,主要写到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主要是对生活的回忆,重在
10、叙述人生经历。喜悦的、甜蜜的和厌恶的、憎恨的两种感情倾向都有。2、创作中期:1927年1931年。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题材范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等3、成熟期:1931年1947年。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长河等代表作问世。(二)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
11、的积极影响。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三)小说主要特点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理想中的人性: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现实中的人性:柏子、萧萧、边城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他所要表现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和蛮悍粗野,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
12、,而是“今古相同,不分彼此”,变与不变中的山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普通人坚韧顽强的求生努力,写的是下层民众世代相传的命运与人生形式。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不时传达出淡淡的悲凉与惆怅。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觉的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2、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系列小说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沈从文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庸俗与自私,而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上
13、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解体的忧虑,从另一个方面探索民族文化的建设理想。3、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惆怅和淡淡的忧郁情怀。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与深刻的情感内涵的结合,小说的叙述呈现鲜明的散文化倾向。边城的叙述方式是沈从文叙事的代表作品。4、小说悲剧意识的呈现和悲剧文体的创造:抒情外表下的情感型心灵化的悲剧。在抒情的叙述中,逐渐累积悲剧的情绪,在一种情绪中传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悲剧性认识。达到一种水到渠成
14、的效果,将读者的情感和情绪慢慢的融入到作者的叙述中去,在不经意间将读者的思想统摄到作者的生命体认中,感染和打动读者。四、作业: 阅读边城和八骏图。板书: 沈从文创作分期: 1、创作前期(19241927)主要写到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对生活的回忆)2、创作中期(19271931)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题材范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3、成熟期(19311947)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长河)第三 、四课时一、新课导入:上次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沈从文其人其文,知悉他作品的两大主题及其代表作,下面我们请个同学说
15、一下。(复习)这次课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他的两部作品边城和八骏图,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把握两大主题。二、边城分析1、情节:(因学生学过,这一部分由学生来完成)2、主题:文化风俗说;爱情悲剧说;生命人性说。(三种说法不矛盾,可以看作互补)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了偏重自然的美的人性,以此作为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和自己建设人性的理想。作品具有田园牧歌风味:清新文字,宁静乡舍,葱老竹林,古朴生活,纯洁人情。李健吾评价边城“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了
16、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付可口的良药。”李健吾文学评论集5455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顺顺等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第三阶段:翠翠对爱
17、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老船夫形象分析: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
18、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最大的心愿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和“车路”求爱的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未料翠翠却不答应,好心办坏事。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傩送之后,又为孙女与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以至郁闷离世。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围绕着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4、美学特征:A(1)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的效果。(2
19、)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状态,人物呈现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3)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如,浑然一体,使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浑圆畅达之气。中国山水画的简洁、空灵与大度之美。(4)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B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
20、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21、。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5、深入思考、讨论: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全在于褒扬吗?有无批判?(联系边城、长河、丈夫、萧萧等作品)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但是,表面上小说表现的仿佛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实质上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便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
22、“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但并非一味褒扬,也包含着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的批判,如萧萧,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而长河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的揭露与批判。作者嘲讽批判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
23、队长与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到表现在丈夫中的那种痛苦:“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新与旧里表现了这种痛苦,菜园里表现了这种痛苦。丈夫、贵生里也表现了这种痛苦。”三、八骏图解读: 1、情节:八骏图通过达士先生(教授己)的书信展示了八位教授(包括他自己)的灵魂。2、主题:是讽刺知识分
24、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变态。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阉寺性”问题的嘲讽和批判。3、写作特色:注重叙事的技巧,视角多变,折射出丰富的意味;讽刺意味浓郁。四、沈从文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1、远离时代主流的文学价值追求2、对乡土中国的关注:民族性的思考3、从容、静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寻4、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五、独特的文化价值小说所体现的文化意蕴沈从文的小说,通过生命、人性的揭示和披露以及对城乡的对照性观照,其深层次的指向是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思考和理想的建构。沈从文在城市和乡村的比照中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其中集中表现为以小说边城为诠释的“边城文化”理想的追寻、失落和解体的悲剧性体认。板书设计: 沈从文湘西生活:对完美人性的怀想 (边城) 都市人生:对知识分子畸形人格形成的反思 (八骏图)教后记: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