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4.25KB ,
资源ID:84902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902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暑期实践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暑期实践论文.docx

1、暑期实践论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报告指导老师:参与成员:李雅鑫 赵宁 陈阳 郭华 赵森 郑凯睿前言轰轰烈烈大兴水利的浪潮中,10万天不怕地不怕的河南林县人,以最原始的工具,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半山腰,凿出了一条绵延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解决了几十万人口吃水的难题和全县干旱田地的灌溉问题,被誉为“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今天,红旗渠已经从一个水利工程,延展成一个旅游景观、一个地标、更成为了一种精神。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将大学生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

2、“七一”讲话精神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特意组建了一支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州市红旗渠,重温红旗渠精神。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始建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艰辛的一段日子,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期不重视经济发展,加以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所以当时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条件都是非常的恶劣,更不用说毫无影踪的经济基础了。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脉,石厚土薄,缺少水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三年

3、自然灾害到来,这里人民的生活更是艰苦,本就贫困的林县饥荒十分严重。于是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修建红旗渠,首先遇到的是经济问题。当时县财政的收入十分薄弱,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山西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可失,错过机遇,林县人民可能永远吃缺水之苦。但是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

4、除了经济问题,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整个开凿的过程是靠着当地农民的双手完成的,这之间的辛苦和危险是常人说不能理解的。当时开凿的群众都是由绳索吊在悬崖上工作的,每天要被掉将近十二个小时,而且还有随时被崖壁上掉落的碎石砸到的可能,所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战。山石难凿,只能用火药炸,而当时炸山石用的火药都是老百姓自家制的土火药,使用起来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为了这一巨大的工程,为了所有林县的人民,有81位英雄在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就是靠着这6两粮食,就是在这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就是在这危险的工作环境下,2

5、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盘旋于太行悬崖绝壁上红旗渠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带给林县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40多年来,红旗渠创造了17亿元人民币的价值,是总投资的23倍,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54万亩

6、,占林县耕地面积的70。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大批能工巧匠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建筑行业的生力军,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是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的红旗渠,今日的林州红旗渠的建设对于林州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红旗渠的建成对于林州市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州市的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源问题,红旗渠建成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因素,漳河水在太行山的另一侧,一山之隔的漳河水看得到却用不到,林州市缺乏水源灌溉,导致吃饭基本靠天,基本上十年八旱,农业发展困难重重,农业基础薄弱,其它工业也极为落后

7、,而在红旗渠建成之后,由于解决了最重要的灌溉水源问题,林州市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红旗渠以及各个支渠将漳河水引到了林州市各处,整个红旗渠灌区的64万亩农业有了极大地飞跃,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公斤发展到亩产467公斤,解决了林州市56.7万人的粮食问题,以及人和牲畜的饮水问题,因此被林州市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在农业基础扎实,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林州市还大力发展了工业,近年来,林州市的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林州市还积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了以红旗渠为主题的旅游业

8、,其中红旗渠景区是全国AAAA级景区,林州市旅游资源的主体为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是一处以人工天河-红旗渠和林虑山北雄风光为特色,以渊源深远的儒、释、道历史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滑翔攀岩、教育写生、会务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对林州市旅游资源的评价为:资源类型全、开发价值大;景观品位高、资源内涵丰富;生态环境好、旅游项目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资源奇、特,神秘诱人。 林州市旅游业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人工天河-红旗渠为龙头;以南太行山优美的山水风光为基础;以雄浑奇特的大峡谷和林密幽静的五龙洞为重点,分类型、分等级,开发红色教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化观光旅游和休闲

9、度假旅游。 林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整个旅游区域以其资源、功能和发展方向划分为四个大旅游区和一个生态观光带,分别为:红色教育旅游区、生态观光旅游区、休闲度假旅游区、文化观光旅游区;同时,使观光大道成成为以绿色长廊为主的观光旅游带。旅游业已成为乡(镇)经济增长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太行大峡谷景区的发展带动了石板岩乡经济的发展。目前,石板岩乡有宾馆饭店、农家小院(旅店)113家,写生基地17家,批发零售、个体工商户237户,从业人员958人,从事农业等综合技术服务业的2家。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697万元,同比增长16,占全乡经济总量的51.9%。依托青年洞景区,旅游业成为卢家拐

10、村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当地有20%的村民依托旅游发展三产,从而发家致富。红旗渠,从最初的一项水利工程,已经变成了一处旅游景观,一个品牌,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标。在那个年代,它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它演变成这个县城,乃至整个共和国的图腾。今天的红旗渠精神效应和内涵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被周恩来同志誉为“

11、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旗渠精神启示我们: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进入新世纪以来,林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纵观全局,审时度势,狠抓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在全市开展了“红旗渠调查千里行”活动,通过走千里长渠,访万家农户、办百件实事,正干部作风,真正在干群

12、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如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正在紧紧围绕“工业创强市,城建创精品,旅游创名牌,环境创一流”四大战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全市上下形成了转作风、求发展的强大合力,林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战略,正是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创新,是江总书记所倡导的新时期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结果。在建党9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学习红旗渠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优良作风,充分展现共产党员的精神风

13、貌,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一方面,要尊重民族精神的历史内容,善于运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以时代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民族,广吸博纳,注重创造和培育新的精神财富。唯有实现民族精神和传统与现实的统一,才能引导我们的民族更加稳健地走向未来,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朝气和活力。红旗渠精神虽然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其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质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要把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与“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相结合,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无私奉献”中。弘扬红旗渠精神,就应该把这种精神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红旗渠是

14、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感悟(一)传承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长期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的结晶。1996年6月,江总书记视察红旗渠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江总书记指出:“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红旗渠开凿至今40多年过去了,林县人民不但继承弘扬了红旗

15、渠精神,而且还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1994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据资料显示,如今林州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20年位居全省各县(市)首位,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从红旗渠精神中,当代大学生应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始终依靠党的领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抓住机遇求发展。“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是红旗渠精神在新历史阶段的新传承和新演绎。(二)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具体而言,从红旗渠精神中,当代大学生可以获取到以下几点:首先,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的

16、时代价值,大学生应该在工作学习上争分夺秒、主动出击。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没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就像当年林县人民的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勇于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没有刮风下雨恶劣环境下的搬砖和泥、推车挖石,就没有今天的红旗渠,没有垂悬崖,打石纤,睡山洞,没有当年那么多的林县人民的流血牺牲,仍然没有今天的红旗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应该勇于冲锋,努力进入到工作的“第一线”。因为第一线比一般的生活现场环境恶劣,矛盾多,需要我们付出的就特别多

17、,没有一种玩命精神是不行的。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大学生所要展现和具有的红旗渠精神。第三,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要让自己目光敏锐、触角灵敏。大学生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它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我们在规范经济制度的好处时也不能忘了树立起相应的价值道德规范。那么此时,在此重提红旗渠精神就显得相当的必要和迫切。第四,学习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才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要想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激起美丽的时代浪花,就必须增长自己的知识,知识渊博方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18、。想到并非就能做到,这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意识的养成,除了在实践过程中去锻炼和培养外,还与勤奋好学息息相关。这需要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用深厚的理论作指导,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就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去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时代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才能让我们不断战胜平庸,摆脱肤浅。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一)启程,浅谈红旗渠7月11日,我们拜访了林州市红旗渠管理局的周处长,他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红旗渠的修建历史,介绍了修渠劳模,展示了当年修渠的照片。通过周处长的耐心讲解,我们深深感受到是红旗渠让林州前后两重天的。刚刚解放初林县一共有耕地98.5亩,

19、但是水浇地仅为1.24万亩,林县人民世代延续着这种惜水如金,靠天过活,一代一代逃荒的日子。从周处长的话里我们体会到了四十年前林县人民生活的辛酸,“很多人都饿死了,得了伤寒都没法治,庄稼里没有粮食只能到处乞讨,一个人份的粮食要不知道多少人来分,根本吃不到白面,过年的时候米糠就算改善生活了。”于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百万大军出太行,浩浩荡荡劈开了太行山。六十年代初,在林县流行这样一个顺口溜:一亩小麦一担挑。小麦过去一亩产量不足200斤,而现在林州的村子中大部分的农民庄稼的小麦产量大道了每亩1000多斤。同样的一句“一亩棉花一桌铺”与过去的状况相比,农村现在的棉花也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来源的一部分。现在

20、村民每每谈起红旗渠时,都还会异口同声:“感谢红旗渠,感谢杨贵书记。”(二)走进,亲临青年洞7月12日,我们来到红旗渠的主要景区之一青年洞进行参观学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名人政客在石山上的题词,偶遇了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泽群,碰到了我们的同行郑大的暑期调研队,请教了当地的讲解员看着陡峭的崖壁,攀着无尽的石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修渠的艰难和劳动人民的伟大。经导游讲解,我们了解到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总干渠长7

21、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就是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长期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的结晶,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发扬。(三)深入,参观纪念馆调研红旗渠纪念馆是必去的地方。红旗渠纪念馆恰似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清凉的渠水流淌着绵绵不尽的故事。7月13日,我们赶赴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由序厅、干涸历史、太行壮歌(上、下篇),今日红旗渠、亲切关怀和影视厅等展厅组成,陈列了修渠时的文物,布设了21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总展线长316米,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那段难忘岁月的英雄壮举。在林县10万人苦干10个春

22、秋中,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形成为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奇迹”。 最后几个展馆展示大型红旗渠电控模型,墙壁上有介绍林州干旱历史及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珍贵照片。“碑林”记载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军民携手共创伟业的战绩;领导人亲切关怀和支持的题词手迹。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太行儿女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英雄事迹,展示了林州人民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四)落幕,建立实践基地7月14日,是我们在红旗渠待

23、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要完成最艰难任务-建立暑期实践基地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林州红旗渠灌区管理局,找到了周处长,向他讲述了我们这几天的所见所闻以及收获,并我们提出了建立实践基地的建议,表明了建立实践基地的态度。周处长经过慎重考虑,向上级反映了我们的情况,通过批准后我们如愿以偿的签署了建立实践基地的协议。之后,我们赶赴红旗渠纪念馆,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了红旗渠纪念墙上,在这面墙上,有北京大学,有华中科技大学,而今也出现了我们大学的名字,我想,这是我们学校的骄傲!至此,我们的任务已经圆满结束,大家心里五味杂陈,有欣慰,有辛酸,有感激,有留恋结束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红旗渠的精神是一直需要我们学习传承下去的,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之源。此次暑期考察实践,队员们切身感受红旗渠的发展现状,接触体验红旗渠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更需要学习红旗渠精神,并将之发展传承。队员们满怀钦佩的心情参访了红旗渠之后除了感动,收获更多的是今后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相信,红旗渠精神就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样,为我们的未来照亮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