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101.22KB ,
资源ID:84897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897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精.docx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精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 关于人文地理学1 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2 研究主要方面:1) 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3)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4) 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人地关系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2、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这一阶段基本上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的研究从描述和记述走向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强调地表事

3、物的整体性。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时间:19世纪下半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2、主要流派:不同国家的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德国流派: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拉采尔:人地关系系统理论的提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2)法国流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主要代表人物:白兰士、白吕纳。3)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4)美国学

4、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三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

5、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理学老前辈都进行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19491978年,受前苏联的影响,

6、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1978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人文地理学大发展的阶段,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发展迅速,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薄弱学科也得到了发展,有专门论著出版。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科学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相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

7、空间上的分布。依据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乔丹的分类,大部分人文地理学都认可的文化区可分为:1、 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 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2、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3、 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

8、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二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的扩散1、 扩展扩散:1)概念: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 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 3) 扩展扩散的类型: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

9、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C、刺激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2、 迁移扩散:1)概念: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2)特点:扩散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三 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2、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1)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

10、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2)可能论: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3)适应论:4)生态论5)环境感知6)文化决定论7)和谐论3、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4、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四 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

11、社会,其文化系统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五 文化景观今天在地球表面上的所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可以说都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一定的人为作用的影响,完全纯的自然现象综合体是不存在的。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

12、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二、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三、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

13、式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主要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统计分析模型、规划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2)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 、类型研究 、网络分析 、趋势面分析 、空间相互作

14、用分析 、系统仿真研究 、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空间扩散研究 、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1)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2)时间地理学方法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评价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 2)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a系统问题的形成b系统分析c系统评价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 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人本主义方法论1、历

15、史地理学领域: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2、 文化地理学领域: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

16、意义。 3、 社会地理学领域: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象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三、实证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上述方法论中,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的概念并结合实证进行研究,二是注重人地关系的传统研究内容,即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

17、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 人口增长过程1、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2、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部的农业均

18、为独立演化的观点得到认可。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如此。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3、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间和生态上的作用。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

19、延续到19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化。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就逐渐下降了。 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妇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5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15、16、17、18世纪分别增长了28.2%、11.9%、47.5%和80.6%。可以看出,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

20、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 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过程只用了15年。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2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二、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

21、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1、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发达国家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22、。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它们的转变历程可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1)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具有许多独特性,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状况,可将中国人的转变模式划分为6个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波动增长阶段、持续增长阶段 2)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a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b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c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的成因。三、人口与发展1、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1)

23、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2)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3)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4)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2、人口与经济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为突出。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工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第二节 人口分布

24、与迁移一、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 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测量人口密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前述的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此外,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提出了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法国地理学家还提出了比较密度的概念。比较密度指单位面积农田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25、1)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海拔500m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 2)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

26、2/3以上。3、中国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人类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

27、基础。可以说,自然因素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3.经济活动方式。4.交通输条件。 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二、人口移动1、概述 1)概念 对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但这样的定义无法涵盖通勤、季节工、旅游者、游牧民族等暂时性或不定期的人口移动。故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内涵更为广泛的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

28、nt)概念。 2)重要性 人口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口移动的形式、动机多种多样。 3)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2、人口迁移的形式 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有史以来,不仅人口迁移的规模在扩大,而且迁移的距离也在扩大。 a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一般又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 b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

29、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其形式有三种,即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组织协调能力的增强,世界上国内人口迁移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在加强。 c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了他的7条迁移法则(包括几个空间取向)。 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a居住历史分析。居住历史分析可以看作是对个人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行为的研究。它记录了个人或一群人在其一生或两地间迁移时间内的居住地点。b随机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与居住史分析并行的是日益增多的地理学家,他们更多地涉足用更综合性和预测性的方法研究时间和迁移。随机方法主要关注在特定

30、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3、 人口迁移的机制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第三节 人 种一、人种的划分人种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种族

31、1、划分种族的标志 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郭、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2、世界种族划分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肤色为主。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根据肤色将人种分为三类:黄种、白种和黑种。也有人主张将澳大利亚作为棕种分出,共分四类: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3、地理人种 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在地理人种以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 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 1)亚洲地理人种 2)欧洲地理人种 3)非洲地理人种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5)印度地理人种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其余的三个地理人种为美拉尼西北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二、 人种与地理环境各种族自然形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