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8.69KB ,
资源ID:84889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889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凭试阅读能力《读书无用论》《论梁元帝读书》练习及评卷参考.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凭试阅读能力《读书无用论》《论梁元帝读书》练习及评卷参考.docx

1、文凭试阅读能力读书无用论论梁元帝读书练习及评卷参考第一篇1 讀書無用論這個名字起得好。其來已久。最古的主張者也許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對老師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記在論語裏 (先進)。這就是說,有了人,有了土地 (社)、糧食 (稷),還讀甚麼書?有飯吃就是學了。書能當作飯吃嗎?這話是從一個人做官引起的,可見用意在於做官就是為學。孔子不贊成,也沒有駁回。孔子的私塾弟子孟軻也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盡心) 一捆竹簡他才取兩三條,公然說無書勝有書。誦讀詩書的儒家祖師爺尚且有此論調,絕聖棄智的道家和摩頂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這是兩千多

2、年前的話。2 不僅如此。讀書無用實指書生無用,文人無用。此論也是由來久矣。試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記載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時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3 五代的國號是梁、唐、晉、漢、周。除第一代以外總是後一個比前一個更古。若再有第六代,那應該是殷商了。不錯,接下去的是宋。春秋時的宋國據說是殷人的後代。只不知趙匡胤取國號時是否考慮過這一點。照國號看,這些國君應當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這都是文臣的主意。後唐明宗即位時,有人建議自建國號。這位皇帝問:何謂國號?他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讀之。重誨亦不能盡通。這才選文學之臣,與之共事,以備應對。選出來的便是翰林學士馮道。他是歷事四朝,歷來挨駡的,當時卻被尊

3、重如聖人。他官大,名大,其實不過是以備應對,起點諮詢作用的無足輕重的人。他自己也說:我書生也。當奏事而已。不過有時上上條陳提點意見罷了(通鑒裏記了他的一些意見) 。後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識漢字是不奇怪的。劉邦、項羽是漢族人,也是著名不讀書的。 4 後晉一位掌權大臣說:吾不知朝廷設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當盡去之。胡三省在這下面的注中大發感慨說:嗚呼!此等氣習自唐劉蕡已為文宗言之。非有國者之福也。雖然,吾黨亦有過焉。他說的吾黨就是我輩,指的是做官的文人。他說不必怪武人 (夫何足責?) ,而怪文人自己,有點自我批評精神。 5 五代的後漢時,大官們曾吵過一架。一個說:安定國家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另

4、一個說:無毛錐則財賦何從可出?這後一位是管財政的。在他眼中,毛錐 (筆) 的用處也就是收稅記帳。他不算是文官。所以他同樣尤不喜文臣。嘗曰:此輩授之握算,不知縱橫,何益於用?因此他給文官的俸祿皆以不堪資軍者給之。俸祿大概是實物,不能軍用的才給文臣,而且故意高估價值,實際是打了折扣。 (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這個毛錐論以外,還有個理論。後漢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權大臣素不喜書生。嘗言:國家府廩實,甲兵強,乃為急務。至於文章禮樂,何足介意?這實際上是孔子早已講過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論語顏淵) 國家有了糧食 (廩實) ,有了武器 (兵強) ,老百姓還能不聽話信從嗎?所以商鞅相秦,講求耕、

5、戰。可見所謂儒、法兩家的政治主張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6 以上這些不過是從幾本通鑒裏抄出來的。若不嫌麻煩,大翻典籍,讀書無用論的傳統恐怕是代有新義的。不過分析起來,認讀書無用者即認書生無用者,也只有兩派。武官不喜文官是一派。文人也不喜文人是又一派。後一派中,不僅有講政治經濟實用的瞧不起舞文弄墨的,還有文人相輕的。 7 上溯到孔、孟,可發現他們和後來的不一樣。孔老夫子很重視學習。論語一開頭便是學而時習之。以後又多次講為學。不贊成讀書的子路也說何必讀書,然後為學?他否定書,並不否定學。除此處以外,論語中沒有再提到書。讀的書好像只是詩。寫定了沒有,也不知道。孟子裏有兩處提到書。一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6、(盡心) 。一是頌 (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萬章) 早期讀書無用的宏論可能有兩點原因。一是書少。二是書不可靠。 8 書少。孔、孟當時的古書還是刻在竹片上的。也可以寫下來,例如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孟子的長篇大論不像是刻竹簡。不過直到漢朝還是帛和簡並用。書的抄寫、保存、傳播都不容易。殷商的甲骨卜辭在春秋戰國時大概已埋進土裏了。口傳和有文字的書是詩和書。所以論語多次提到學詩。孟子才提到讀書(尚書) 。這兩者一是文,一是史,不是兩者合一的史詩。論語說文獻不足,說史之闕文,好像尚書還未成書。只有述而中一次提到易(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 。不知是不是周易這部書。春秋是孔子時才有的。古時

7、不但書少而且多半口傳,所以論語中記載,有人問孔子的兒子學甚麼,以為聖人可能私其子,另有傳授 (季氏)。從春秋到戰國,大約書寫工具有發展,書多起來了。這才有其書五車之歎,而孟子也才有不如無書之歎。書少,自然為學不能僅靠讀書。學,靠的是經驗。重口傳,不重本本。 9 書不可靠。不但孟子引了武成,說明其誇張,也不僅是莊子中寓言十九,就是在孟子這部書中,就有很多故事難說真假。乞食的人竟有一妻一妾 (離婁) ,且不說,以萬章一篇為例,其中舜的故事成批,一個接一個,上繼堯,下接禹,很完整。子產的故事活靈活現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伊尹的故事中自吹自擂: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也。予 (我

8、) 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百里奚自賣自身當宰相的故事也有說明。孔子、伯夷、柳下惠都有故事作為孟子講道理的佐證。孟獻子、晉平公、齊景公以及繆公對待子思的幾個故事也是這樣。孟子又說到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說是好事者為之也。又說舜的一個故事荒唐,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齊國東部靠海,是百家爭鳴之處。那裏的荒誕之說也不會僅鄒衍一家,早有此風氣,所以孟子把荒誕派這頂帽子送給齊東人。孟子中故事不少,萬章篇更是故事集。 10 古書中故事多,不足為奇。這是古人的一種思想模式,或則通俗些說是思想習慣。用故事講道理,故事就是道理。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但在中國特別發達,長久而且普

9、及。也許因此佛教進來後其中故事流傳很多。中印思想習慣有些不同,故事轉化也快。太子出家的意義在中印雙方大不相同。這和讀書無用論也有關係。因為故事多,寓言多,習慣用隱喻說話、寫文,所以就不是事實,不可靠了。不是事實,又不好懂,當然除了吃飽飯的人以外誰耐煩去猜啞謎?何況漢字最少要認識一兩千才能讀書,還不一定懂。 (其實拼音文字要記的詞更多,並非一拼字母就懂。各國都一樣。)11 早期古人不過說:何必讀書,不盡是信書,後來的人一再提出讀書無用論,重點卻在一個用字,而且着重在讀書的人無用。這好像深了一層,其實所依據的是一樣。不識字,不讀書,照樣當皇帝,做大官,指揮兵馬,富可敵國。識字也不過記姓名 (項羽說

10、的) ,記流水帳 (包括春秋記事和給皇帝編家譜) 。書,既不能吃,又不能穿。讀書常和挨餓相連。但是有的書還有用。蕭何收秦圖籍,知道了各地出產,能搜刮多少。這些大概是禹貢一類,記下厥土,厥貢,所以對於治國有用,而且是速效,能立竿見影的。不過這類圖籍好像不算正式的書,只是檔案。蕭何也不是讀書人。靠讀書吃飯的儒生、文士,除了當文學侍從之臣以外,只有設帳收幾個孩子教識字。這怎麼能吸引人呢?孔、孟是大聖大賢,都沒有說過讀書高。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的歪詩本身就不像是讀過多少書的人作的。 12 不論孔子和子路講的學是甚麼,學不限於讀書倒是真的。秦朝規定以吏為師。官吏就是教師,教律法。口口相傳,照着樣子做,

11、依靠經驗,不就行了?可是書總燒不完。中國的書口傳筆抄,到唐末才印出來。五代還有活字版。印刷術興起,馮道才建議刻九經。宋代起,刻板和傳抄並行。口傳的還有,只是秘訣之類了。奇怪的是當晚唐、五代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讀書無用論正是興旺之時,為甚麼印刷書的技術偏偏會發達起來?難道是,讀書無用,印書有用;在朝廷上無用,在民間反倒有用嗎?書是有用的,但用處不在給人讀,尤其是不在於給人讀懂。多數人不識字,也要書,例如流通佛經就有利益。大亂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並不缺少書,兵火中一燒再燒,也沒燒完,正像大亂的戰國時期書也大發展那樣。這是甚麼緣故?為甚麼總不缺少讀書和作書的書呆子呢?書對他們究竟有用沒有?有甚麼用?古

12、來讀書人是極少數,處在不識字和識字而不讀書的人的汪洋大海中,而竟然從坑儒以來沒有全部滅頂。讀書無用論兩千多年未絕而讀書還在繼續。這些堅持讀書的極少數人究竟迷上了甚麼?世上竟有迷上無用的人? 13 恐怕實際上讀書無用並無此論,也沒有書無用論或則書生無用論。講實用者對於能為我所用的書,對於讀書而能為我所用的人,當然絕不排斥的。司馬光的通鑒(原名歷代君臣事迹) 不是以資治之名而傳嗎?幾千年來,有人識字讀書,有人識字而不讀書,有人不識字不讀書,有人不上學讀書而跑書攤買畫報看,各得其所,並不都是書呆子。不是個個人都那麼打算盤講眼前實用效益的。凍餓而死的賣火柴的女孩不是還在亮光一閃中得到安慰嗎?有書就有人

13、讀。誰知道有沒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見得。人和書一樣。(金克木古讀書無用論(節錄) )第二篇1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於讀書者,曰:書何負於帝哉?此非知讀書者之言也。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嘗非讀書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觀之,搜索駢麗,攢及影迹,以誇博記者,非破萬卷而不能。於其時也,君父懸命於逆賊,宗社垂絲於割裂;而晨覽夕批,疲役於此,義不能振,機不能乘,則與六博、投瓊、耽酒、纖曲而忘大義,迷影迹而失微言,且為大惑之資也,況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區區者乎?2 嗚呼!豈徒元帝之不仁,而讀書止以導淫哉?宋末胡元之

14、世,名為儒者,與聞格物之正訓,而不念格之也將以何為?數五經、語、孟文字之多少而總記之,辦章句合離呼應之形聲而比擬之,飽食終日,以役役於無益之較訂,而發為文章,侈筋脈排偶以為工,於身心何與邪?於倫物何與邪?於政教何與邪?自以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為專,而傲人之散;若自以為勤,而傲人之惰;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好行小慧之不哉?其窮也,以教而錮人之子弟;其達也,以執而誤人之國家;則亦與元帝之兵臨城下兒而講老子、黃潛善之虜騎渡江而參圓悟者,悉別哉?抑與蕭寶卷、陳叔寶之酣歌恒舞、白刃垂頭而不覺者,又悉別哉?故程子斥謝上蔡之玩物喪志,有所玩者,未有不喪者也。梁元、隋煬、陳後主、宋徽宗皆讀書者也;宋末胡

15、元之小儒亦讀書者也;其迷均也。(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節錄) )註釋1 六博:古代博戲名。共十二隻棋子,六黑六白,兩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2 投瓊:即擲骰子。3 取青妃白:繪畫時的顏色相配,即青、白二色理應相配。4 色取不疑之不仁:語本論語顏淵:色取仁而遠行,居之不疑。即表面上愛好仁德,然行為和仁德相違背,竟以仁者自居而不加疑惑。5 黃潛善:宋高宗南渡時宰相。6 圓悟:北宋末南宋初僧人,住持金山寺,高宗賜號圓悟禪師。第一篇1 第一篇共有13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六個部分。試指出第二、三、四、五、六各部分分別由那些段落組成 (5分) ,然後概述第二、三、四、五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

16、(12分)部分段落大意一第1至2段引用典籍說明讀書無用論自古已有。二1 第_段 _ _三2 第_段 _ _四3 第_段 _ _五4 第_段 _ _六5 第_段闡述書有用與否,在於讀書的人,而非書本身。2 本文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 (2分) A 先破後立 B 先立後破 C 層層遞進 A B C D D 條文縷析3 第5段末句作者指出儒、法兩家的政治主張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作者認為儒、法二家有哪些相近的政治主張。 (3分)_4 根據本文,文人經常被詬病無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只懂得:(2分) A 舞文弄墨 B 以備應對 C 收稅記賬 A B C D D 文章禮樂5 根據作者之見,下列哪項最能形容

17、書和學的關係? (2分)A 相輔相成 B 不能並存 C 合二為一 A B C D D 各不相干6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 (4分) 根據第11、12段作者的論述判斷以下陳述: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作者認為書有治國之用。 讀書人的數量和書本的數目成反比。7 歷代提出讀書無用的文士武將,認為讀書不能為他們帶來_ (1分) 和_ (1分)。文中提及_、_、_ (3分) 三位歷史人物,更顛覆了不讀書不成器的傳統思想。8 第12段有書是有用的,但用處不在給人讀一句。按文章推測,作者認為書的功用是甚麼? (5分)_第二篇9 解釋以下句子中標有號的字詞,把答案寫在橫線

18、上。 (5分) 書何負於帝哉? 負: _ 且為大惑之資也。 資: _ 與聞格物之正訓。 格物:_ 好行小慧之不哉? 慧: _ 其達也,以執而誤人之國。 達: _10 根據文意,把下列文字語譯為白話文。 (3分)於身心何與邪?於倫物何與邪?於政教何與邪?_11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 (6分) 梁元帝亡國,作者認為是因為: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元帝讀書太多。 當時的內憂所致。 元帝沉迷酒色所致。12 作者以青白比喻甚麼? (2分)A 微言大義 B 亡國之書 C 文字技巧 A B C D D 聖賢訓典13 作者認為之所以有讀書導淫的情況,是因為讀書人沉迷:

19、(2分) 斟酌典故 校勘訂正 雕琢文句 賭博酒色A B C A B C D D 14 作者指梁元帝、黃潛善、蕭寶卷、陳叔寶等讀書者均犯了甚麼錯誤?試以自己的文字加以說明。 (5分)_15 根據金克木古讀書無用論和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回答下列問題: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 (4分)兩位作者: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i) 均肯定讀書的價值。 (ii) 均認為讀書的人比書重要。 兩篇作者也談及書之用,他們的看法是否相同?試略加說明。 (5分)_試卷完評卷參考第一篇1 第一篇共有13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六個部分。試指出第二、三、四、五、六各部分分別由那些段落組成

20、 (5分) ,然後概述第二、三、四、五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12分) 【整合】部分段落大意一第1至2段引用典籍說明讀書無用論自古已有。二6 第3至6段(1分) 援引史例論證書生無用,文人無用這個觀點。 (3分)三7 第7段(1分) 指出古人不讀書原因有二:一是書少。(1.5分) 二是書不可靠。(1.5分)四8 第8段(1分) 引用典籍說明古時書少的原因。 (3分)五9 第9至10段(1分) 援引典籍和史例說明古時書不可靠的原因。 (3分)六10 第11至13段 (1分)闡述書有用與否,在於讀書的人,而非書本身。2 本文用了哪一種論證方法? (2分) 【整合】 A 先破後立 B

21、 先立後破 C 層層遞進 A B C D D 條文縷析(作者在開首提出讀書無用論,在下文援引典籍、史例論證讀書無用論是不成立的。)3 第5段末句作者指出儒、法兩家的政治主張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作者認為儒、法二家有哪些相近的政治主張。 (3分) 【整合】 作者認為儒家和法家都主張君主要令人民溫飽, (1分) 軍隊強大,然後才能取信於民。 (2分)4 根據本文,文人經常被詬病無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只懂得:(2分) 【整合】A 舞文弄墨 B 以備應對 C 收稅記賬 A B C D D 文章禮樂(作者在第6段以舞文弄墨概括B、C、D三項,以總結文人被被詬病無用之因。)5 根據作者之見,下列哪項最能

22、形容書和學的關係? (2分) 【整合】A 相輔相成 B 不能並存 C 合二為一 A B C D D 各不相干(作者在第8段提及學,靠的是經驗。重口傳,不重本本。第12段又指學不限於讀書倒是真的,故答案是D。)6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 (4分) 【整合】 根據第11、12段作者的論述判斷以下陳述: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作者認為書有治國之用。 (作者指記錄各地產物的圖籍於治國有立竿見影之速效,但第11段指這類圖籍好像不算正式的書,只是檔案,故陳述錯誤。) 讀書人的數量和書本的數目成反比。 (作者在第12段指五代時,讀書人少但印書者多。)7 歷代提出讀書無用

23、的文士武將,認為讀書不能為他們帶來 財富 (1分) 和 權勢/地位 (1分)。文中提及 劉邦/漢高祖 、 項羽 、 後唐明宗 (3分) 三位歷史人物,更顛覆了不讀書不成器的傳統思想。【整合】8 第12段有書是有用的,但用處不在給人讀一句。按文章推測,作者認為書的功用是甚麼? (5分) 【引申】 作者認為書是思想的載體, (0.5分) 文人為記錄一家之言,前仆後繼地撰寫著作,作者以反問句為甚麼總不缺少讀書和作書的書呆子呢?表達此觀點。 (1分) 此外,他又認為書是傳播思想的工具, (0.5分) 作者以佛經流通、 (1分) 五代和戰國時期著作甚豐 (1分) 和歷代焚書以箝制思想等史例, (1分)

24、說明書籍有傳播思想的功用。第二篇9 解釋以下句子中標有號的字詞,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5分) 【解釋】 書何負於帝哉? 負: 虧欠 且為大惑之資也。 資: 借口/藉口 與聞格物之正訓。 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 好行小慧之不哉? 慧: 聰明 其達也,以執而誤人之國。 達: 顯達 10 根據文意,把下列文字語譯為白話文。 (3分) 【解釋】於身心何與邪?於倫物何與邪?於政教何與邪? 對身心有甚麼益處呢?對人倫事理有甚麼用處呢?對政治教化有甚麼好處呢? 11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 (6分)【整合】 梁元帝亡國,作者認為是因為: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元帝讀書太多。 (作者認為元帝不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