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案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
2、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分封制宗法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
3、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以宗法制为核心。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
4、直接影响。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令。 (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的创新: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中书省。 (2)地方制度的变革: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两个结果: 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
5、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重大举措: 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 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含义 (1)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指皇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
6、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特点 皇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皇权至上。 3作用 (1)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处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后期:其消极作用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五、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
7、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剌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六、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1)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个,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
8、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2)作用: 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
9、,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
10、相关。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5.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考点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误。【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卷单科
11、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
12、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 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13、,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
14、录,所以说修史会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变式探究】 2015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
15、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考点三 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中央集权的加强)例3、(2016全国新课标1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的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
16、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扩大地方权力,所以A项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所以D项说法错误。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
17、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答案】A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例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
18、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科举制
19、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变式探究】2015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D项错误。【答案】C 1.(2017
20、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 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
21、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3.(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1(2017年北京卷12)
2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 C. D.【答案】A 1.(2017年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
23、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
24、,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3.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
25、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 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
26、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 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 【解析】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
27、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
28、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年比1000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
29、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农民起义频繁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 BC D.【答案】D 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
30、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7.(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 8.(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世家子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察的要点,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科举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