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7.26KB ,
资源ID:84804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804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式太极拳.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式太极拳.docx

1、武式太极拳返回首页太极拳论坛太极拳经典名家及作者拳谱及套路太极术语解历史与发展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冯氏太极拳其它太极拳练功与健身谚语与歌诀推手与散手传说与新闻太极拳站点本网站信息武式太极拳始祖武禹襄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县人,约于1851年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1852年从陈青萍学陈氏新架,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既把陈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禅“大动作”与陈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并重视身法。武禹襄传李亦畲(奢)(1832-1892),李传郝为真(1849-1920)。郝从适应老年人

2、需要考虑,去掉了一些动作。以后,郝又传孙禄堂。上述这些名家,每人对拳法都作了修改,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身体挺直,讲究用内气推动身躯,用一臂保护身体半身,手不伸延到脚的垂线外等。 太极名家洪均生洪均生,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唯每日散步,见北京小实报刊登名武生杨小楼从陈家沟陈发科拳师学拳后身体转健,能演重头戏的消息,遂拜陈发科为师。洪均生自幼聪颖过人,善于思索,博览强记,通音律,工诗词,文武兼修,随陈发科习拳不久,即对太极拳的缠丝劲颇有心得。为使习拳者走上便捷之路,洪均生将拳的奥妙及多年的心得著成通俗易懂的歌诀,对太极的缠法、眼、手、身、

3、步、双重、推手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解说,习者容易诵记并得到完整明确的概念。洪均生为人忠厚诚实,视师如亲,随师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六十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洪均生在太极理法上,主张讨论实验,对有些著作及观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那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毫不客气的提出批评,他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并指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主。”洪均生技高艺纯,发人腾空丈外而感觉不到疼痛,快拳进攻,略一抬手,来人便跌于丈外,屡试屡爽,被人誉为神技。日本的曾吾忠弘写道:“观看了洪老师的师范表演,真正看到了我们所倾慕的东西,感到在他身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极高雅的武术气质,而他就象一位杰出的

4、哲人,蕴藏着人类的奥秘.洪老师具有天才般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有人曾试图推动他的身体,但在欲推的瞬间,突然力量好象被什么东西给带走了,自己反而被弹出甚远。洪老师的身体就象装有机械装置,在本人尚未意识到的一刹那,就自动作出反应。再者,洪老师在击溃对方中心时,其手的精确度可以毫米计,我们称他的手为“魔手”,在我与洪老师门下的学生练习推手时,无论我使出什么招术他们都纹丝不动,洪老师见状走来,只轻轻地将其手放在我的手上,我的对手就被弹出,令我惊奇不已。我这才亲身体会到内家拳的功夫是日积月累、不懈努力得来的.”洪均生一生坎坷,毕生追求太极真谛,少年多病,幸遇明师,身体转健,但中年丧偶,子女又多,生活条件

5、艰难,最初由学生门资助,原住济南东巷一陋室。至八十年代初,因日本学生来济南学拳,政府安排到济南菜市新村一两居室的房子,此时才得以安居。1961年,正值自然灾害,生活极苦,几乎难以支持,幸受著名学者刘子衡的鼓励,洪均生决心整理太极拳及自己的心得,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三易其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陋室里写成的,一直到1989年七次易稿,由学生资助才得以出版。洪均生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陈式太极实用拳法、陈式太极拳、十三势心解、太极拳式名考释及诸多论文,并编有三路剑法,一路游龙,二路翔风,三路飞虎。洪均生几十年如一日,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前几年,其再传弟子在全国太极推手赛上几乎囊括全部金牌

6、。其关门弟子张联恩(第十九代传人),在济南建立了“陈式太极实用拳法协会”,继续为传播太极拳作出贡献。洪均生在太极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绷(此字为一个提手一个朋友的朋字)劲,动作走螺旋”,对绷劲作出了更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指明了方向。洪均生于1996年1月23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李经梧先生自传余祖籍山东掖县。十四岁至哈尔滨谋生。因居处简陋,难御风寒,至罹风湿症,

7、延医无效,转而习武与疾病抗争,遂与武术结缘,至今己六十五年矣。余十七岁在哈尔滨拜刘子源先生为师,习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短,顽疾逐渐痊愈。武技亦有小成。后闻人云太极拳至为精妙,余心向往之。然苦无师授。后有幸辗转入京、才得遂夙愿。余廿十七岁拜赵铁庵先生为师习吴式太极拳。赵师乃吴式太极拳传人王茂斋、吴鉴泉两位大师之亲传弟子。蒙赵师悉心传余拳技与推手,又以太极拳秘笈相授,遂决定余一生从武之路。三十年代,北京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设有太极拳研究会,余曾任该研究会理事。每晨到太庙练拳,又得到拳师杨禹廷先生的指点传授。杨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细腻,为人正直诚恳。余敬慕杨禹廷先生之拳技与武德,于赵师谢世

8、后又拜在场禹廷先生门下。在太极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见长的王茂斋大师之于王子英师叔的悉心指点。在老师和师叔的教导下,使余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太极拳基础。四十年代初,余闻陈式太极拳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传艺,余仰慕陈式拳的的“缠丝劲”,再拜陈发抖先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和陈式推手。余除按时去陈师处习拳外还每周二次专接陈师来敝舍授艺(旧称“教馆”),甚得陈师厚爱。口传心授,历十数载直至一九五七年陈师仙逝而止。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普及太圾拳并以杨式为基础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极拳和“廿四式”简化太极拳。余在参与推广工作中遂又学到了杨式拳的手法和劲路。国家体委以余之掌架,特邀拍摄了全国第一

9、部太极拳科教片。六十年代初,余又与友人交流互学,研习了孙式太极拳的手法和劲路。对于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余悉心揣摩了各自的劲路,受益匪浅。有的习武者认为学拳以精于一家为善,这也许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本人来说,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余均博而采之。尝有友人观余之行拳和推手,谓余:身架工整、柔韧、雄浑而潇洒;听劲至灵,应变之速,已臻应物自然之境界。此或过誉之辞,若谓得其一二,则全赖四家拳技之共同滋养也。余本原从它业,武术乃业余爱好。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家对武术之重视,余遂成为武术专业人员。一九五六年余在北京市和全国性两次太极拳赛事中夺魁之后

10、,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先后安排余在铁道部、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市体校等单位任太极拳教练。并曾出任过北京市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全国武术裁判。为普及太极拳,培养师资和运动员做了一定贡献。一九五八年,受国家体委委托,由余和李剑华、李天骥、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同志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太极拳”传统一路动作说明,由余和李剑华同志执笔、由陈照奎拍插图照。完稿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此稿由顾留馨同志带走,在后来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被采用。在五十年代,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住院者均为县团级以上干部。为把太极拳用于医疗保健事业,秦皇岛市委决定调余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教。余到任后,除教授

11、住院疗养员学拳外,并办培训班数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普及太极拳的师资和骨干,从余学拳者逾万人。一九六零年,由余口述,余的学生张天戈执笔整理了余的太极内功。初作为教学用内部资料,后于一九八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而公诸于世。一九六四年余写出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发表于一九六四年十月甘一日体育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花齐放、百废待兴。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风气日盛。太极拳运动在一度沉寂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过去从余学过太极拳的一些有成就之士,以及慕名带艺求师者,纷纷投贴拜师,余只好俯就。数年中,余在全国各地之入室弟子己达七十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拨萃者。余退休后,常有学生来家问难求教,欣

12、然与之切磋,兴趣盎然,绝无退休后的孤寂之感。此亦因习武得来晚年之乐趣。近数年来,学生们屡次请求将余数十年练拳、教拳之心得付诸文字。余知此举绝非易事,均婉言谢绝。一九九零年余八十寿庆之后,此种请求愈加强烈,并称此为“功德无量”之举。余如再次谢绝,恐担“保守”之嫌。故勉从所请,编成此集,拟名为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此集编入余少壮时拜师所学之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内功。拳、械、推手诸篇均由余之学生王大勇、吕德和两人执笔,由余审修定稿。太极内功一篇,采用余一九六零年口述的太极内功中“练功心得”一章,并做了部分删修和补充。谨将以上呈献给太极拳爱好者诸君。余已届耄耋之年,

13、虽身体粗安,然执笔实难,故本集中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深望同道诸家不吝赐正。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原中顾委常委、中国武协名誉主席李德生同志的亲切关怀,并为之题词。本书还承于植元先生题写书名,张文广、李天骥、王培生、冯志强、门惠丰、李德印、李秉慈等同志题词或写序,孟康光先生绘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八十二岁叟 李经梧杨氏太极拳传人李雅轩 李雅轩是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追随杨师十余年,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技艺全面,造诣甚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境界。他自始至终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武德高尚,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堪为后人楷模。 李师名椿年,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

14、94年。家贫,未进过公办学校,只读过几年私塾。李师家乡武风盛行,从小即受尚武精神的影响,性格酷好武术,每遇逢场庙会,不计道路远近,总是不辞辛苦地赶去观看武术,回来后就爱手舞足蹈,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家乡当时有位练少拳的武师陈殿福,很有名气,李师父亲见李师好武,就带他到陈老师那里去学少林拳。陈老师见李师天资聪慧,性格刚强,欣然收他为徒。李师勤学苦练,数年之后,功夫很有长进。一日逢篇庙会,遇恶少十数人,欺辱一做小买卖的老人中,李师生性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出面干涉,众恶少欺李师孤身一人,围而攻之,李师大怒,奋拳还未当者跌出丈外,其余头破血流,狼狈而去。从此,李师武技已闻于乡里。筵前比武,粗识太极 19

15、14年,李师满20岁。从这一年起,李师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专攻太极拳的道路。 一天,李师的邻居好友张彬如家里来了客人,请李师作陪。客人名傅海田,言谈间知其修练太极拳,李师见其表演出手松软无力,步法缓慢,如半睡状。但一比试李师只觉得如捕风捉影,脚下站立不稳,初以为偶尔失手,谁知连连跌倒,不知究竟。李师佩服已极,而且心服口服,第二天亲自上门向傅海田学习太极拳。傅海田向李师讲述太极拳原理,李师从学数月,颇服其太极理论高深,便正式提出拜傅海田为师。但是,傅海田对李师说:你天份极高,领悟能力颇高,我这点本事确实不能给你当老师,我的老师广平杨澄蒲,家学渊源,海内独步,我现在介绍你到老师那里去重新

16、学习,成全你的志向,你将来也就不可限量。李闻言大喜,第二天收拾行李,带上傅海田的介绍函,上北京,正式拜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蒲先生为师。从此,李师以毕身精力致力于太极拳技艺的研究终于成为一代太极拳名师 得列杨氏门墙,潜心苦练 1914年,李师正式拜杨澄蒲为师,专攻太极拳术。杨师对李师的人品极为器重,希望最深,关系最密,亲如父子。在教拳方面,对李师要求极为严格,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李师领悟最快,功夫日进,对于杨师示范的动作潜心琢磨,不仅学其形,更重学其神,每练一动作,总上练不百遍,千遍,直到杨师满意为止。为了锻炼下盘功夫,增强腿力,李师练习太极行步,为使不至起伏,请师兄弟在用力把胯向下压的情况一迈步

17、行走,一走即是数小时,汗水顺着行走的路线往下淌个不停。李师每次总能坚持几十分钟,虽汗流浃背,湿透衣衫,杨师不喊停止决不停止,常常吃饭,走路,睡觉都在比划打拳。经常半夜披衣起来,不管天寒地冻,总先把想到的心得体会记下来,然后比划杨师推手、发劲的神态动作,直到完全领悟为止。师兄弟们都说:雅轩练拳,就好象着魔一样。杨师称赞说:雅轩学拳的天才你们众人不及,其刻苦耐劳,好学钻研的精神,你们也是有不及他。寻师南下,投考南京中央国术馆 1928年,澄蒲师受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之聘,赴南京任教务长。李师当时因家事羁绊,未能随行,心中非常焦急。这一年冬天,李师将家微薄的家产变卖,凑足了路费,决心到南京寻师。

18、谁知到南京后,才知澄蒲师已经在前一月辞掉了南京国术馆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去了。李师盘缠将尽,举目无亲,而且人地两疏,进退两难。正在此时,适逢南京国术馆招考教授班学员,李师心想何不暂时报考,如能录取,一来可以暂安羁旅之身,二来可以广天下名手,慢慢再打听老师去处。于是李师报名投考,表演的项目是一套太极拳,一套太极大枪。李师气魄雄壮,打起太极拳来气势磅礴,舒展优美,静如山岳,动若山河,特别是太极大枪更惹人注目。考试结果。李师本该名列第一,因为有一位参加报考的是张之江的学生,所以,就将他取为第一名,李师名列第二,成绩优异,录取入学,从此李师暂留南京国术馆。太极散手,惊心动魄 1929年,李师打听到杨澄蒲

19、师在杭州浙江省国术馆任教育长,立即请假离开南京国术馆,到杭州追随杨师,继续深研太极功夫,担任该馆太极拳主任教员之职,直到1934年。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李师赶南京就任社长之职,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同上校(旧官制,享受上校级军官待遇)设计员,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期间,很多武术高手慕杨师太极之名,来找杨师试手,都由李师出面对付。李师武德高尚,从不轻易伤人,比试时点到即止,即使如此,败者虽未受伤,但仍然感到李师出手虽然看起来很松软,但却使其惊心动魄,心惊胆战。流寓四川,传播太极拳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了,同年阴历11月间,日寇飞机轰炸南京。李师离开南京,经徐州,郑

20、州到汉口,武昌,直到1938年夏天,武汉危急,李师又经沙市,宜昌到重庆。同年秋天,来到成都,从此李师定居四川。自李师入川以后,四川的武术才增加了太极拳这一拳种。李师以其精纯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使太极拳在四川生根,发展,广为流传,并在四川武林中,使太极拳占有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传人崔毅士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它是杨式太极拳奠基人杨福魁所创。杨福魁,字露蝉(1797-1872),河北永年县人。年少从师陈长兴受业列人门墙。约1850年返回永年县以授拳为生。 传其子杨班侯(18371892)、杨健侯(18391917)。杨健侯又传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经过杨氏祖孙三代人的努力

21、,在陈长兴的太极拳基础上逐渐演变为杨式太极拳。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学,历经数年寒暑苦功,终于成为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成为杨式太极拳(大架)的创始人。杨澄甫从学者众,其著名弟子有崔毅士、牛春明、李雅轩、傅钟文、董英杰、郑曼青、王旭东、闫月川等。杨式太极拳源远流长传四子。自杨露蝉传人北京后长盛不哀。杨式太极拳继承之士不负太极名家之美称。杨澄甫先生高足、受业弟子崔毅士得其真传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是杨式太 极拳主要传人之一。崔立志(18921970)字毅士,河北省任县人。师杨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先生。崔毅士自幼酷爱武术。1909年进北京慕名拜杨为师,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

22、师器重教诲,得其真髓。 19281936年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后又独自授拳于南京、武汉、西安、兰州、 安徽等地, 1945年返回北京。在数十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中,崔先生不仅完全继承了杨师当年授拳时的认真守矩以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守规矩的作风,加之多年随师授拳深得杨式大师真谛和毕生精心研修,成为此派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崔毅士先生为人纯朴善良,性情耿直,豪爽有节,忠厚处节,有生以来专攻杨式太极拳功大。凡杨式太极拳、刀、剑、大杆(枪)、推手无不得杨式大师之真传,功底深厚,造诣精深,尤以推手为最擅长。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有刚,轻灵机敏,虚实分

23、明,听之至灵,动之至微,刮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者 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丈外,令人惊叹折服。崔毅士先生久居北京,在中山公园古柏荫下授拳,并建有 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任社长。在教学当中态度严谨、一丝不苟, 对教练要求甚严,深得杨式遗风。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 使崔先生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崔派太极之美誉。其拳势宽大柔绵而舒展,别具一格,使杨式太极拳日臻完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舒展大方,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相济,浑厚庄重是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以其动作简洁,外柔内刚,体态潇洒,神态安祥,体舒心静,优美自然,开展大方深得国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杨式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

24、连贯性、园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以腰为轴,完整贯穿。从起式到收式,前后连贯有如一线贯通,衔接一气,上下表里,自然贯通,势断劲不断,衔接和顺周身完整。动作沉稳中带有轻灵,轻灵而不飘浮,动而不急动,静而不僵滞,即所谓轻而不飘,沉而不僵。外柔内实,绵绵不断,刚中寓柔,刚柔相济。不论虚实变化,起伏转换都是式式相连,犹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间断之处,更没有忽急忽缓带有棱角之处。正如拳论所云由脚而腿而腰总须 完整一气,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绵绵不断。杨式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呼吸匀细深长,气沉丹田,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心静,才能用意不用力,

25、在 宁静的情绪下,身正体松,意识、呼吸、动作三位一体,密切结合,进行有节奏的练身、练意、练气。因之太极拳乃是内外兼修, 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上下相随的高级行功的运动方式。太极拳不同于其它的运动,实乃从精神到形体都是一种柔和的运动。崔毅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研修和普及工作。1964年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保留其杨式太极精华和风格特点简单易学更适宜工间进行练习的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此套路推出后受到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至今。崔先生又根据自己多年练习体会并结合武术中棍术的特点,创编了杨式太极棍,为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崔毅士先生终生授拳,一生中从学者极多,

26、除嫡传女崔秀辰、其孙崔仲三、其外孙张勇涛外,在众多从学者中人室弟子有:和西青、吴文考、吉良晨、杨俊峰、刘高明、张海涛、殷建尼、白志铭、马祥麟、李鸿、王永桢、黄永德、沈德丰、崔彬、邱佩如、孙正、方宁、李连生、曹彦章、陈连宝以及朱习之、王守礼、滕茂桐、姜焕亭、张家驹、崔少卿、钮心玉、杨乐安、宋翊三、陈 志强、于家岚、陈雷等。众学者中不乏军政要员如:(原海军司令)肖劲光上将、(原中宣部长)周扬、(原中顾委委员)王首道以及著名学者丁玲、周立波、表演艺术家金山、侯喜瑞、画家李可染、还有外国驻华使节,中外专家、总政、海政等军政机关、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工人、农民、学生、普通百姓、可谓桃李满天下。崔先生对家

27、人传授更为严格。无论拳术、器械都严格遵循杨式大师教诲进行系统严格的传授,并以武德第一、宽以待人、严发律已的作风传于子孙。其女崔秀辰(19181992),秉承家学,几十年武术生涯,造诣较深,对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崔先生之孙崔钟三(1948)幼承家传,深得祖父器重与偏爱。崔先生还传其外孙张勇涛(1943)。崔家第三代人仍至力于太极拳的推广活动。崔家祖孙三代人几十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杨式太极拳和普及太极拳运动做出积极贡献。陈式太极拳十一代传人张志俊先生简介1970年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1974年在郑州拜陈照奎为师。20多年练功不辍,全面系统掌握了陈式太

28、极拳的拳理拳法和教学方法,精于推手、擒拿、格斗;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70年代末在河南郑州、信阳、焦作、驻马店等地教拳,80、90年代传艺授徒于深圳、珠海、惠州、重庆、香港、澳门等地,学员万余人,入室弟子100名。弟子吴方成、刘越、张鹏、张春、澳门李文钦等,参加省、市、全国和国际性武术比赛均创佳绩。80年代中期致力于太极拳拳理、拳技、拳法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武林、武魂、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及香港、澳门武术杂志上刊载。先后被聘任为信阳市、驻马店市、重庆市、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及总教练,香港、澳门陈式太极拳健身会荣誉会长。原供职于郑州国棉四厂行政处,现已退休。出版系列图

29、文资料是:陈式太极拳32式摔法光碟一盘、陈式太极拳32式擒拿法光碟一盘、陈式太极拳式打法光碟一盘,陈式太极拳32式反擒拿光碟一盘等一套12盘光碟。其中32式摔法、32式擒拿法已拍摄完毕,并交出版社向社会公开发行。事实上,为了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张志俊先生倾其精力常年奔波各地传艺,何谓“闲人”?他直接或协助创建的各种太极拳组织就有数十个,遍及海内外。各种肤色,不同国籍的弟子更达数千人。他还非常注重中小城市发展太极拳运动,认为这更能体现太极拳源自民间,造福百姓的特色。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驻马店、信阳等地的太极拳运动发展势头正旺,会员已达上千人。他常年奔走于各协会和众多弟子之间,一招一式地把

30、太极拳真谛传播于世人。堪称一个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永远忙碌不停的“太极贤人” 张志俊论太极拳金星一颗耀太极-回忆与陈兆奎老师相处的日子 张志俊开封仰辉,郑州触电1973年5月,河南省第三届武术运动会在开封市举行。陈兆奎老师作为陈家沟武术队领队兼教练,赴开封参赛。5月8日大会安排有名家武术家表演,我们郑州一行几人专门抽出时间到开封去瞻仰名家的表演。这时我练陈式太极拳已经有两年多,曾经六下陈家沟学艺,曾经有过觉得自己身手了得结果在武术比赛中遭遇陈兆丕输得一塌糊涂的经历。心知天外有天,如久旱的禾苗渴盼甘霖。这次到开封去主要是想看陈兆奎老师的太极拳表演。结果不虚此行,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了陈兆奎老师

31、表演的一套完整的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当时的感觉是很新颖,和陈家沟人练的风格不尽相同,发力劲短、脆,但动作不大,枉动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上午表演结束,下午我们郑州的几个学生将陈老师请来郑州作一次讲座。当时地点选在郑州化学制药厂职工魏才寿的汽车库房里。参加的学员有魏才寿、陈正雷、张福聚、张志俊、王长海等10人左右。还有陈家沟同来的陈茂森老师。时间是1973年月日凌晨点多钟。讲座持续两小时左右。记得当时由张福聚先练了一趟拳,老师说:不错,有进步!正雷说:志俊哥,想看看你练拳。于是我也练了一趟拳。陈老师于是针对我的拳式开始讲起。他说:冲练拳这么短时间来说,你练得还不错;但严格地讲,一式也不对以我为

32、例,老师开始讲如何做到沉肩坠肘,为什么要求脚下有根,将几个动作的技法含义祥加解释。只见他的手在张福聚身上轻轻一拍,,张即跳起,我感到很不理解:明明看到老师的双手拍了下去,人怎么会跳起来呢?当时对老师的功夫感到玄奥、新颖和妙不可言。这次课对我振动很大,使我获益匪浅,也使我产生了强烈的要去探讨、去研究、去学习的愿望,是我学武生涯乃至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事后,我将自己的理解归纳为四点:(一)练拳必须沉肩坠肘,松胯园裆,否则终将难以步入太极拳的殿堂。(二)重心转换必须做到裆走下弧,否则就会出现扁裆、荡裆、尖裆、枉动等毛病。(三)练拳要连绵不断,如大海的波浪,推手更不允许有断劲。(四)初学太极拳者一定要做到缓慢、柔和。我最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