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74.53KB ,
资源ID:84593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593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docx

1、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官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抬梁式木构架)民间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一一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岀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有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一、 多样性与主流中国传统建筑主流是以木构架建筑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二、 延续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

2、异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 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 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 3-5根。当柱上采用斗棋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棋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 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可采用跨度较大的量,以减少柱子的数量, 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井干式:用木材层叠成房屋,实体空间受材料限制,多用于林区

3、。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单体建筑的特点:1、 平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 都十分简洁明确。2、 立面: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3、 屋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五立面。4、 室内空间灵活分割5、 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统一6、 油漆彩画7、 建造程序(筑台基一立柱一支木构架一铺瓦一砌墙一安装门窗一油漆粉刷一铺设地砖)群体组合特点:1、庭院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中心2、建筑群体两种平面布局方式 :1中轴线对称式布局2自由灵活式布局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

4、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 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 料、组织施工于一身。隋代宇文恺一一大兴城的规划、观风行殿宋代李诫一一编修了营造法式,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 3272条明代蒯祥、徐皋等一一蒯祥: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的工程。徐皋: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清代“样式雷” 一一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制作烫样。相关建筑著作:周礼考工记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清工部园冶计成营造法原姚承祖发展概况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

5、表建筑遗址穴居:仰韶文化氏族聚落和建筑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龙山文化氏族聚落和建筑遗址(西安客省庄遗址)巢居: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版筑:筑土墙,即在夹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占八、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春秋时期岀现,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当时重要宫殿台榭多采用的建筑形式。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形成大体量。这种建筑外观宏伟,位

6、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建筑的需求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这时大量岀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 西汉时还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陕西兴平曾发现这种砖砌的下水道,在河南洛阳等地还发现用条砖和楔形砖砌拱作墓室,有时 也采用企口砖以加强拱的整体性。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石制仿木结构遗存。雕刻精美,可用于墓前、祠庙前、或作为旌表 之用而建于里门之前。代表实例: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四川梓潼李业阙。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佛塔岀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

7、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加成熟、圆淳。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北方十六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原来汉族席地而坐 和使用低矮家具的传统中,又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家具一一方凳、圆凳、椅子等,在壁画、雕刻中 可以看到这些家具的形象。这一新的家具虽然还未达到取而代之的程度, 但为宋以后废弃席坐创造了条件。由于家具加高了,建筑物内部也必然随之增高,这在以后唐代佛寺和宋代佛寺的对比中可 以得到证明。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 隋朝李春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 河南登封观星台郭守敬明代砖

8、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元代之前,虽有砖塔、砖墓、水道砖拱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 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处。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由于明代大量应用空斗墙,从而节省 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 的技术都有提高。从江南一带住宅、祠堂等建筑可以看岀, “砖细”(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和砖雕加工已经很娴熟。各地的城墙和北疆的边墙一一长 城也都用转包砌筑。这些都说明制砖工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砖的发展,岀现了全 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一一无梁殿,多

9、用作为防火建筑,如佛教的藏经楼、皇室的档案库等,重要 实例有明中叶所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原称无量殿) 、北京皇史宬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等处的无梁殿。由于石灰用煤来烧制,产量大增,成本降低,大大促进了它在砌筑胶泥及墙面粉刷 方面的使用。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或称高岭土、瓷土)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坯体质量高,预制拼装技术、色彩质量与品种等方面都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南京报恩寺塔 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 的转变

10、1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建筑风格一一质朴,有很多创造和革新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2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岀现3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4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5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形式很不统一但结构作用较为明显。6屋顶形式多样,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应用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主要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由汉代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1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2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舍宅为寺,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 于佛寺,而且使原来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佛塔传到

11、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东汉 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主要有密檐式塔、楼阁式木塔、单层塔。3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4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5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3.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期:特点是气魄雄伟,严整而又开朗。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 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例如斗拱的结构职能及其鲜明,华拱 是挑岀的悬臂梁,昂是挑岀的斜梁,都负有承托屋檐的责任。一般都只在柱头上设斗拱或在柱间只 用一组简单的斗拱,以增加承托屋檐的支点。其他如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

12、感到构件本身 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 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1建造规模宏大2建筑布局水平提高3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体量建筑不再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 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可能已有了用材制度。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4.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岀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 殿阁楼台。其

13、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岀檐不如唐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 建筑风格渐趋柔和。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 ,在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3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4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5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6造园活动多5.元代建筑发展:元代建筑风格大部分简单粗糙。但是因为在建筑造型上,大量采用了圆形外观造型。建筑斗拱的作 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此外,岀现了盝顶殿、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 形式,前所未有。木架建筑许多构件被简化了,使用“减柱法”,或取消室内斗拱,使柱与梁直接 连结,斗拱用料减少。简化措施除了节省

14、木材之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 性。减柱法虽然由于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6.明代建筑发展概要:1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3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 强化整体结构性能 简化施工 斗拱装饰化,“生起”和“侧脚”的程度有所 减弱,形成一种与宋代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清代建筑发展概要:宋元以来,传统建筑造型上所表现岀的巨大的岀檐、柔和的屋顶曲线、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特色逐渐退化,稳重、严谨的风格日趋消失,即不再追求

15、建筑的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3民居建筑百花齐放4简化单体木构设计。官式建筑用官式规模的形式固定下来, 工程做法用斗口标准确定其他大木作构件尺寸5建筑技艺有所创新,采用水湿压弯法,可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采用对接与包镶法,用较小较短的木料制成长大的木柱,供楼阁作通柱之用。唐、宋、辽、元、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唐: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天台庵广仁王庙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太原晋祠圣母殿辽:应县木塔,观音阁,仿唐,稳重端庄元:山西永乐宫三清

16、殿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明清: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城市建设一章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义:对后来城市规划有指导作用1) 提岀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2) 布局中体现了礼制秩序3) 正交道路网:当时的井田制4) 在规模上进行了计算,从整体规划上提供了便利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 (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 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其设计规划

17、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明清北京城的 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 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 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 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岀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 8000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

18、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 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岀来,其一是以“礼”立 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岀封建大国 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 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 “左祖”就是左边的太庙, “右社”就是右边的社稷坛。 “旁三门”就是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 九纬”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 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

19、清末后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中国建筑中,表现岀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 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 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单的个体,沿水平 方向,铺展岀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 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

20、。“市” 就是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 才繁荣起来的。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京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前门外的商业区 原来是在北京城的西南。按照当时的体制,建一城,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居 邑所构成的国家。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 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 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 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

21、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 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 的影子。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春秋淹城有三重城墙,三道城濠。二者的职能 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 夏商周)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第二阶段:里坊

22、制确立期(春秋汉)春秋封建制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地方势力的增长,岀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建设高潮, 产生了城市管理和布局形式一一封闭的里坊制,周礼中还制定了都城规划的等级和制度。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 唐)曹魏邺城的转折点,布局规整,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皇城居中,全 城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井字格划分的里坊格局。北魏洛阳在邺城的基础又有新的发展,加强了 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隋唐长安是封闭里坊制的代表城市。第四阶段:街巷制确立期(宋 清)盛唐以后,我国古代的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至明、清时岀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依附关系、等级制度日渐松弛

23、,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适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从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开始,原先封闭形态的里坊制度和市场制度,完全为开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1)君权至上: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区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2) 非独立性,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3) 城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汉长安的建设:布局:城市外形不规则;中轴线偏西;先

24、有宫,后有城,宫中有宫;官民混杂道路系统:八街”九陌”陵邑制:东南与北面设置七座城市三国时的曹魏邺城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 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城市有明确有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城市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法,丁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特点:1)择中立宫,宫城居北 2)实行里坊制度,齐整严谨 3)市坊制隋唐长安规划的特点:I继承古代建城传统: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严正。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 2)旁三门3)城郭制度:三套方城 4)封闭里坊制,独

25、立设市I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 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 突岀城市的主体建筑, 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I宫外加筑皇城,建立皇城制度,使官府、民居分开。缺点:土路(下雨泥泞);街景单调;城市供水和漕运不便利北宋东京(汴梁)的建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I布局特点:(1) 宫城在皇城偏北,三重城墙。宫城 金水桥 千步廊 朱雀门(2) 交通以水路为主,洛河水系(五丈河、汴河、蔡河)城市主要有四条水系,与护城河相连。(3) 里坊、市解体:街巷系统形成(4) 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消防制度建立,惠民药局I规划特点及影响:1) 由旧城改建而成,城市平面不十分规则,道路系统有自发性2) 是一个商业都会,军

26、事、政治的中心地位下降3) 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的布局4) 打破了传统封闭的里坊制度,街巷系统形成5) 打破了传统的市肆制度6) 服务业、商业得到发展,岀现了商业一条街,并岀现了夜市、瓦子、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商业分散全城。7) 完善的防火制度,为后代都城规划影响很大。东京城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 也特别突岀,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了望台,街道也不象长安那样砥直,反映岀改建旧城 的特色北宋开封城是我国都城建设的一种类型,是一个转折点,反映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开 放、商业发展的结果。元大都布局:方整规则,旁三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突岀的成就:水系设计。

27、不规则的水系与规则的道路网对比。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元大都特点:1)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北边建新城2) 形成大城、皇城、都城三重相套的城3)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4) 规整的街巷布局5)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6) 突岀都城的壮观景象。明清北京特点:1) 皇城布局集成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一贯传统,礼制上较为规整。其规划布局完全符合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传统2) 在城市布局方面主次分明,运用中轴线的规划方法,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象。3) 明北京的商业区分布与元大都不同,除鼓楼外,又向南有所发展,其他如内城的街道、水 系都基本沿袭元大都的规划系统。北宋汴京城市格

28、局的改变以及原因1打破里坊制2城市立体空间得到扩展3加强都城的军事防御性4城市河道纵横、桥梁密布5开创了宫城前御街千步廊制6防火设施和绿化带的建设原因:汴梁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的水陆要道, 商业非常繁荣,后周时,汴梁已是人多地窄拥挤不堪,无法容纳国家政权机构和庞大的军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因此需要加筑外城。元大都的规划主持者刘秉忠和水系规划者郭守敬也黑迭二(阿拉伯)名词:瓮城、马面、城垛、闾里、里坊、御街千步廊瓮城: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马面: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岀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城垛

29、:城墙向上突出的部分,作为防御措施,抵御矢炮用闾里:平民聚居之地里坊:以“里”为界划分“坊”, 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 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御街千步廊:千步廊是皇宫前御街两侧的廊庑。具有组织空间和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的作用,造成相 当开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住宅与聚落一章住宅按构筑类型的划分、各自不同特点及分布范围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方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北

30、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2.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主要用于潮湿山区和水域3.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使用。受木材长度限制,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4.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5.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良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和当地属高原气候 干燥又多风有关。6.

31、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用土质地黏重,有较大的韧性,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硬木用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 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7.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窑洞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8.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9.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搭建方便、构造简单。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及使用特点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 在倒座以东,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 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内院是家庭和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 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