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22KB ,
资源ID:84591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591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词解释相关概念.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词解释相关概念.docx

1、名词解释相关概念相关概念(名词解释):1.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 Capacity):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其中,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2.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的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生

2、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制度。3. 尺度重组:尺度重组是指空间及附着其上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的再结构的过程。4. 新常态:新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是指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扬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5. 城市脆弱性: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能力,它是城市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综合体现。6. 城市发展空间

3、格局合理性: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合理性是指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城市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城市规模结构、城市等级结构、城市职能结构等要素相互匹配的合理化程度。7. 体量经济:体量经济是指特定的区域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的基础上的空间优化格局和发展模式,包括容量、阀值和能力三个方面内涵。8. 生态城:生态城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城市发展应尽可能减少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系统产生的废料及其相应的处理系统应尽可能不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三是城市的景观和尽管结构应该与其所

4、处的大自然地带性相一致。9. “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是指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等组织共同牵头组建的为期十年的大型科学计划,目的是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给各区域、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挑战,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和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方法。10. 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及地区为谋求经济上的共同发展,通过签订经济合作的条约、协议,促使区域内部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化,形成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过程。11. 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

5、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的协调发展过程。12. 功效空间组织理论:13.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

6、基本内涵:其基本内涵是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14. 综合区划:综合区划是指在统筹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各类要素,并识别其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进行区域划分,建立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开发与保护格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15.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是指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规模等级、空间分布有序的城镇所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

7、体系的空间格局: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及联系状态,其实质是不同类型城镇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要素等在空间上的局部或整体表现。16.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是城市物质、能量、货币和人类劳动相互作用的巨系统,17. 城市发展格局:是指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而在国土空间上形成的等级规模有序、职能分工合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城市空间配置形成及特定秩序。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18. 独立工矿区/资源型城市:是指因

8、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矿业职工及其家属为居民主体,原理人口集聚区,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资源型城市是由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并在发展中可能经历若干职能变化的一种城市类型。当城市自然资源进入枯竭阶段,而城市尚未完成功能转型,城市内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贫困人口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可持续趋势,则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19. 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 半城市化:是指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农村的户籍、土

9、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束缚,进而导致人口与非农产业的空间转移滞后于其产业非农化,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混乱。21.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22. 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由城市

10、创新资源、城市创新平台、城市创新载体、城市创新环境、城市创新服务和城市创新通道等六大要素构成。23. 国家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互相激发、引进、扩散新技术。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是指由于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并通过这种体系支持生产创新。24. 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紧凑型城市是提倡采用集中、紧凑的城市布局结构,尽量减少占用土地,降低资源消耗的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包括

11、功能紧凑、规模紧凑、形态紧凑等内涵。25. 公私合作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26. 溢价回收(Value Capture, VC):所谓溢价回收,是指对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导致的土地增值进行识别和回收的机制。本质是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内部化。27. 基础设施先行:28. 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29. 多维贫困指

12、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多维贫困指数”注重贫困人口在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水平等多重因素,而非仅集中于衡量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如果一国在全部指标的1/3或超过10项指标中未达标,其多维贫困指数则被评为差。30.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宗土地利用形态(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变为另外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31. 地域功能:地域功能是指一定地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中、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从本质

13、而言,地域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自然本地功能与人类因生产生活活动需要而赋予的开发利用功能的复合体。32.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33. 主体功能区划:是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

14、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区域调控水平、增强区域宏观调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区划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即:优化开发区是对过密区域进行调控,通过结构优化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要素扩散;重点开发区是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密度还不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加大开发力度;禁止开发区是指对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这样的区域禁止开发,防止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而限制开发区是指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

15、区域,在开发规模和步骤上加以限制,以防范大规模地开发引致生态系统进一步失衡等的要求,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二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财政和投资政策。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

16、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按照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

17、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四是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新机制。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

18、环境保护。这样,从体制的层面上引导人们在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上进行新的调整。相关知识(简答叙述):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生态文明模式: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基本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支撑,以繁荣的生态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思想指引,以完善的生态之都为重要保障,以高品质的生态人居为直接表现,建设六位一体的丝绸之路生态文明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资源合作共赢模式(包括市场主导合作共赢模式、国际地缘战略合作模式);三大战略步骤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塑造区域共同市场,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条件成熟的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建设);核心边缘

19、互动,优化亚欧发展空间新格局(依托大国辐射效应,塑造欧亚“两轴两带”空间格局;区域合作共赢,形成国际合理梯度分工)2. “十三五”时期差异化的城镇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类:培育东部大都市连绵区(带);打造海岸新城镇带;壮大内陆城镇群;稳步推进传统农区城镇化;探索山地丘陵区城镇化新模式;加快沿边地区城市建设步伐。3.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核心理念”(和平、合作、发展、共赢)、“五个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三个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来表达。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名词:1. 村域发展:村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村镇空

20、间结构体系下,村域系统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和谐进步、环境不断改善、文化连续传承的良性演进过程。村域发展综合诊断是指全面了解村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进而把握村域发展机理、发展问题、发展对策等的一个参与式研究过程。2.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发展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3.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

21、、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 乡村转型发展:乡村转型发展是指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重组与交互作用,当地参与者不得不对这些作用与变化做出适时的响应与调整,从而导致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其实质是推动工农关

22、系和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6. 城乡发展转型:城乡发展转型是指在多重作用力影响下,城乡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引发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领域的动态、综合性变化过程。7. 生态文明建设的两项重要内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8. 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地区在原行政区域范围内,以相关现代产业体系为推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重点,逐步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并享受与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的市民化过程。其实质是以产业为发展动力、以农民为发展基础、以农村为发展对象,围绕产业、农民、农村三者发挥利益联动效应,从而摆脱“三农”的传统不利境地。9. 耕地利用集约度:耕地利

23、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耕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水平。10.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域、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村镇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核心是村镇发展新主体、新动力、新战略、新制度的培育与塑造,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村镇、农业、生态“四位一体”的国土空间新格局。重大意义主要是“五大需要”:构筑村镇建设新格局,恰逢时机、意义重大,它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搭建统筹城乡发展新平台的需要;是集聚乡村人口产业,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需要;是优化乡村空间结构,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

24、置的需要;是培育乡村创新能力,加快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城乡地域系统,实现“城市病”“乡村病”两病同治和“城病村治”的需要。科学认知:1)在认识上,要全面把握城乡地域系统理论、城乡发展转型规律,科学研判乡村地域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乡村地域发展潜力与支撑能力,探讨乡村地区人口、土地、产业、生态协调耦合新模式,探索发挥企业创新、新型农民主体性、乡村空间有序性的科学途径;2)在战略上,要系统实施新型美丽村镇建设计划,推进以村镇化、镇城化为主要特色的就近就地城镇化,构建城镇村空间体系、综合治理体系,激发村镇治理、转型、提质的活力与动力,防范农村人口长期“城乡双漂”的社会陷阱,探索不同类型区域村

25、镇产业集约、集成、集群发展的长远战略,协同推进城乡等值化与农村现代化;3)在制度上,要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与制度改革,坚持统筹城乡、以人为本的方针,彻底转变先城市、后乡村,先市民、后农民,先工业、后农业的传统观念。面对乡村发展种种新问题、新态势,营造新型村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环境,让“回不去的故乡”重获生机,成为创业者、企业家投身建设乡村、绽放梦想的土壤,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11. 功能性替代:所谓“功能性替代”,是指征用土地过程中,在给予合理货币补偿的同时,积极实施农民就业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12. 农村

26、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就是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是适时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用地、强化集体用地、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统筹城乡、惠及三农、强村富民的民生工程。13. 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优化配置是指自然资源之间以及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在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及演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自然资源的最优化和可持续利用。14. 土地资源工程: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

27、、设计、开发、整理、包袱、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问答:1. 粮食增产的原因:耕地面积的增加、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耕地单产水平的提升2. 农地非农化的类型: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分为代价性损失和过渡性损失。代价性损失是在市场调解下经济增长必须的农地非农化数量,即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过渡性损失指由于市场失灵、农地利用中的食物安全、生态环境等非市场价值没能纳入成本效益决策,低估农地价值所形成的过多农地非农化损失。此外,过渡性损失还包括由于政府失灵,扭曲农地价值,导致对土地资源过度需求而引起的过度的农地非农化损失。3. “乡村病”的表现:“四化”一是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快速城镇化耕地

28、流失造成的数千万失地农民、“离村进城”的数亿农民工,以及上学靠贷款、毕业即待业的数百万农家学子组成的“新三农”群体,大多处于“城乡双漂”,难以安居乐业,正成为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焦点。二是农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农村青壮劳力过速非农化,加剧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三留人口”难以支撑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地无人耕、良田被撂荒成为普遍现象。三是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人走地不动、建新不拆旧、不占白不占,导致“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这也反映了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不足。中科院测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达1.14亿亩,村庄空废化仍呈加剧的态势。四是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大城市近郊的一些农村成为藏污纳垢之地,面源污染严重,致使河流与农田污染事件频发,一些地方“癌症村”涌现, 已经危及百姓健康甚至生命。“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背离了城镇化的本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