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01KB ,
资源ID:84492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492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 财政收入.docx

1、第三章 财政收入第三章 财政收入重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难点:财政收入的来源。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形式一、研究财政收入形式的意义二、财政收入的形式(一)税收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形式 1.税收形式的优点(1)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 适应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需要(3) 适应企业自主经营的要求(二)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收入是国家依据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权利取得的财政收入,是现代财政收入不可缺少的一种收入形式。不论企业上缴利润在财政收人中占有多大比重,它总是财政收入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形式,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决定

2、的:首先,决定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现代商品经济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构成的混合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不可能把现代商品经济变成单一所有制的经济。只要存在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就会存在。其次,税收和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有不同的经济作用。税收以国家为主体,体现社会利益;利润以企业为主体,体现所有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具有两重身份:一重是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为满足社会需要和执行社会职能,向所有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重是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国家的两重身份体现两种不同的经济职能,采取两种不同的收入形式,不能互相代替、合二为一。征税是既定的法律,必须规范化,上缴

3、利润要根据企业税后利润多少和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三)债务收入:国家采取信用形式,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内和国外筹借的各种借款,称为公债或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形式之一。它是用来弥补国家财政开支不足或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动员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 公债是个历史的财政范畴,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公债是捐税的预征。随着公债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公债也成为投机的对象。我国采取公债形式筹措资金,是国家有计划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支援国家建设,平衡预算收支的一项有效措施;向国外借债是在平等互利或优惠条件下,为加速国家建设的有利补充。(四)规费收入:按照行政或法律规定收取的各种费用,如执照费、证书费、七月费、租赁

4、费、契约费、管理费、资源开采费、土地使用费等。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取得多少财政收入,而是在于建立良好的经济次序,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并建立良好的次序和经营条件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二节 财政收入的来源一、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和。社会总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既表现为实物形态,又表现为价值形态。作为实物形态,是当年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由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所构成。作为价值形态,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并已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

5、产值(c+v+m)。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前者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也包括扣除补偿已消耗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后者表现为当年耗费的全部活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包括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二、 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货币形态的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c、v、m三个部分。尽管财政收入源于m,但财政收入的增减同c、v不是没有关系的。分析财政收入同c、v、m的关系,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说明影响财

6、政收入的基本因素,还可以指出国家在集中财政收入时必须采取的政策。在社会总产品中,m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部分,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社会提供的m部分越多,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越雄厚。因此,m增长的途径同时也就是财政收入增长的途径。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扩大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中的m部分。正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m,在社会总产品价值一定时,财政收入的增减还涉及社会总产品价值在c、v、m之间的分配关系。先看c和m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假设v既定,c的部分减少,m部分就会增

7、大。因此,减少生产资料消耗是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在总量上包括补偿劳动对象和固定资金消耗部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物质成本,便可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在折旧率一定时,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效果,在一定的固定资产更新期限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便可相对减少单位产品中转移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增大产品中的m部分,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折旧率的确定也会直接影响m。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折旧率越低,固定资产分摊到产品中的折旧费越小,m部分相应越大。但是,折旧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还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如果折旧率定得过低,固定资产

8、更新期超过实际的损耗期限,特别是超过由技术进步的速度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期(无形损耗期限),由此扩大的m实际是靠拼老本得来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改造,国民经济不能及时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其结果是制约技术进步,最终丧失增加财政收入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进步速度大大加快,固定资产更新的期限也应相应缩短,折旧率要相应提高。折旧率的确定,取决于一定的财政收入政策。现在许多国家实行加速折旧的政策,实际是一种减税政策。再看v和m的关系。在c既定时,v和m此消彼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能依靠减少v来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在新创造价值中的比重,

9、相对增加m。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也应有所增加,但工资的增长应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m的增长,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v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收入的政策。工资水平不仅影响财政收入水平,也影响到宏观范围的消费规模。为保证必不可少的财政收入,防止和克服消费基金膨胀,国家需要有一定的财政政策制约工资水平。社会总产品中的c部分是要补偿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的,这部分价值不应该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过去的财政理论把折旧基金当作财政收入的来源,否定了折旧基金的补偿性质。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物质补偿通过固定资产的更新来实现。在固定资产进行

10、实物形态更新之前,折旧基金以货币准备金的形式存在着。在过去的财政体制中,折旧基金全部或部分地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由国家财政集中使用。在实践中,这部分折旧基金不但没有返还企业用于更新改造,还被用去铺新摊子。现在看来,折旧基金属于补偿基金,应该留给企业使用。它崔以货币准备金形式存在时可以作为积累基金来使用但它只能进入银行信贷系统执行积累职能,而不能进入财政分配系统。v能否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则要看v的内涵。若将v认定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基金,v就不应该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若将v视为以劳动报酬形式付给生产者个人的部分,就可能有一部分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劳动报酬扣除形成财政收入的部分,便

11、是前一意义的v,即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基金。劳动报酬成为财政收入源泉的途径主要有:(1)高税率的消费品价格;(2)个人所得税;(3)社会保险税;(4)国家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等。显然,财政收入是来自于社会总产品,它只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从价值构成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目前的制度下: C 不是财政收入的来源; V 的一部分会转化为财政收入,这主要是以个人所得税的形式,将在初次分配中的个人收入所得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 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除个人所得税之外,各项税收收入几乎都是来源于此。第三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额如财政收入总额或用相对数额如

12、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表示。它要和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相适应。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必然要压缩社会消费水平;相反,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就要减少国家财政资金的必要集中,从而影响国家的建设投资以及国防、科学、文教、卫生、支援农业和必要的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开支,延缓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财政收入规模必须适当,也就是说,既要看到客观的可能性,又要从全局考虑国家集中必要资金的需要。财政收入的规模要受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价格及收入分配体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一、经济水平对财政收

13、入规模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几个指标来表示。联合国确认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使用的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一种是适用于市场经济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另一种是适用于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多。一般而言,国民收入多,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即所谓的“

14、根深而叶茂”。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数也是这样。实际资料证明,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财政原理。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被称

15、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二、剩余产品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财政收入规模除决定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量外,还要受制于剩余产品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如前所述,国民生产总值是由c+v+m构成的。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再生产的国民收入是一定的,必要产品(v)和剩余产品(m)的比重互为消长补偿活劳动消耗的必要产品增加,剩余产品会减少,财政参与剩余产品分配形成的收入也应该相应减少。在一般情况下,补偿活劳动消耗的必要产品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

16、度,使剩余产品的比重相对提高,财政收入规模也相应增加。三、经济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四、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第四节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可变性二、财政收入的结构(一)财政收入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 财政收入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社会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从实际情况考察,m部分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最大,而v部分所占的比重很小。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探讨了财政从v、m部分取得收入的不同形式及份额大小问题。从对财政收入价值构成的分析可知,增加财政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地说,就是降低成本,增加剩余产品价值的生产;二是调整分配体制,也就是在社会产品价

17、值既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折旧、工资、价格分配等,正确处理财力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二)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不同的经济成分,必然会对财政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谓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指的是财政收入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不同所有制的经营单位各自上缴的利润、税金和费用等部分构成的。 我国财政收入始终是以国有经济为支柱的。从发展变化趋势上看,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以其最低点占整个财政收入50.1%为起点,以后逐年增加,并于“四五”时期达到最高点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7.4%,以后又逐年下降,“六五”时期降到80%以下,并继续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与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大体吻合。建国初期,个体和私营经济在

18、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来自于两者的财政收入占40%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急剧增加,到“一五”时期,来自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已达69.4%,来自集体经济的财政收入也有9.8%,个体和私营经济则退居次要地位。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有了较快的发展,它们提供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相比之下,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当前尽管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但它们提供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计算,在工业总产值中,1978-1995年,国有经济从80.8%下降到54.4%,其他经济成分增长到45 6%。可以推算,在工农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超

19、过40%,但提供的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总收入的不足28.9%,财政收入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极不相称。到1995年国家财政收入共计6 242.20亿元,其中国有经济提供4441.04亿元,其他经济共提供1 801.16亿元。因此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财源是国有经济。原因之一是不合理的税负倾斜状况。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征55%的所得税,再征调节税,名义税率高达70%左右;集体企业实行八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为55%;私营企业所得税率为35%;外商投资经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这种税收政策,实质是把税负压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财政收人主要源泉的国有企业上,既不利于国有经济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财政

20、广开财源、增加收入。因此,适当调整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税收征管,是增加财政收入的现实途径。(三)财政收入的生产部门构成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商业等部门,其中农、工、商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最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各部门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其他事业的发展就要受到牵制,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缴纳的农业税收入。这一部分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民生活还不富裕。长远来

21、看这个比重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另一方面是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我国农业技术有机构成很低,同工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工农产品交换客观上存在着“剪刀差”。剪刀差是和农民负担相联系的一个财政问题,它使农业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工业部门去实现,从而增加了工业上缴财政的收入,因此实质是农民通过价格形式为国家提供积累。由此可见,农业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当务之急。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我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工业,因此工业对财政收入的状况起决定作用。在我国,由于工业资金有机构成高,劳动生产率、积累水平较其他部门为高。目前

22、,工业创造并实现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而且工业部门主要是国有经济,其盈利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统一分配,因此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工业内部,财政收入来自重工业的比重较大,但也不能因此忽视轻工业对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现在轻工业实现的利税,连同销售轻工业产品的商业利润,约占财政收入的13,而相对于资金占用来说,轻工业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在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国家财政资金又不宽裕的情况下,走一条“以轻养重,轻重结合,互相促进”的开发财源的道路,对于迅速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国家经济建设是可取的。 商业处于社会再生产的交换环节,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仅

23、在于它的纯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在于通过流通领域使社会产品价值得以最终实现。为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现行商业体制,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高度统一管理为灵活分散经营,变少渠道为多渠道,真正形成城乡畅通、地区开放、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使国家商业繁荣昌盛,以便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它发展的快慢,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我国交通运输业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协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财政资金的积累。因此,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切实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加强交通运输业的

24、建设,刻不容缓。 除上述创造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部门外,建筑、服务、外贸、银行、信息、旅游等部门在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财政提供收入。国民经济各部门作为结构整体,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各部门发展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因此,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结构以整个国民经济的合理比例发展为前提。(四)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我国大陆可以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11个省市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4.2%,人口占全国的41.3%,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以上。中部地带9个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4.3%,人口占全国的41.9%,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38%。西部地带9个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1%,人口占全国的1l,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全国6%。经济发达程度不一,导致积累水平相差悬殊。东部地带技术水平较高,产品质量较好,成本较低,资金积累率高,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带。因此,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改造沿海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内地工业,把东部的资金、技术优势和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脱离了对沿海工业的利用和改造去孤立地发展内地工业,必然会影响资金积累和财政收入,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