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8.27KB ,
资源ID:844545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454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docx

1、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 UDC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06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Code for Desig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Engineering *-* 发布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EngineeringGB*05 主编部门: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年月*日中国出版社*年北京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2、准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开展2006年工业建设领域标准规范制定、修定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为规范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国家资源战略安全,使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态效益而制定的. 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多年来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的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和工程建设标准出版印刷规定的要求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对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阶段的总平面图设计、营造林工程、森林保护工程、机具设备选型和辅助生产设施等的设计技术要求进行了

3、规定.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Code for Desig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Engineering20051 总则1。0。1 为规范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保证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质量,发挥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势,使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态效益,特制订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本规范所指的水源涵养林是指以保护水资源为

4、目的,用来调节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和改善水质的防护林。1。0。3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1.0。4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水源涵养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部门的批复文件.1。0.5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参照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应能控制工程投资,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1。0.6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包括总平面图设计、营造林设

5、计、森林保护设计、配套工程设计、机具设备选型及设计文件组成等内容.1。0。7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应明确工程规模、建设目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深化设计方案;其深度应能控制工程投资,满足土地征(占)用要求,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主要设备定货、招标及施工准备的要求。1。0。8 水源涵养林工程大中型项目原则上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设计单位,委托的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林业设计资质等级和经济技术法人地位。2 术语和定义2.0.1 水源涵养林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以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用来调节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和改善水质的防护林。2。0。2 水源保护区 water re

6、sources protection district以集中供水、取水口为中心的特定地理区域。在水源取水口划出一定的水域或陆地为一级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依次划出一定的水域和陆地为二级、三级保护区。2.0。3 水源涵养林建设 constru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按照一定建设程序与建设标准,对规划用于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土地和现有水源涵养林进行营造、改造、经营和管理的过程。2.0。4 水源涵养林营造 fores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借助自然力或人为措施形成水源涵养林的过程.主要

7、包括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三种营造方式.2。0.5 水源涵养林经营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为保证水源涵养林持续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水环境的作用,对水源涵养林进行管理、抚育、改造、更新的过程。2.0。6 植被盖度 vegetation coverage地面上所有植冠(含乔木、灌木、草本)覆盖面积与总面积之比。2.0.7 林木混交比 mixed species percentage单位面积林地上,混交树种(或伴生树种)株数或面积与实际保留总株数或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2。0。8 低效水源涵养林 low effi

8、ciency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est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生态功能低下的水源涵养林。3 综合调查水源涵养林工程在设计前应对建设区范围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居民点、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工程区小班区划、栽植材料、配套工程进行综合调查,提出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的基础材料.3.1 专业调查如建设区过去已有过类似调查,编制过立地类型、造林类型、森林经营类型和立地指数表的可验证修改补充后应用;否则要另行调查,重新编制.调查前应先在图上设计好调查线路,布设好调查样地或样点.3.1。1 调查方法1 线路调查:调查线路沿等高线垂直布设,要有代表

9、性,尽可能以最短的距离穿越最多的立地类型。按海拔、地形、土壤、母岩、母质、植被、林相等因子划分类型段进行调查。2 样地调查:样地面积根据林分低、中、高不同密度,采用20m30m、10m10m、5m5m等不同面积进行实测,每个林分类型至少要有5块样地.对样地进行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林分、灾害状况等方面的调查。3.1。2 样地调查的内容1 地质、地貌:母岩类型、特点,样地所在的地貌(大、中、小)、部位、坡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对坡距、开阔度,地形对生物气候、土壤特性、群落发生与结构、林分生长的影响.2 土壤:土壤剖面宽度以能正常作业为准,深度到母质层或地下水,土层特别深厚的挖到1。0m以

10、下。分层记载土层厚度、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石砾含量与大小、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潜育程度、根系量、酸碱度、碳酸盐反应、地下水深度、枯枝落叶层、生物活动等情况。土样、水样的采集方法见相关标准.3 植被:群落层次、结构,植物种类、多度、盖度、高度、物候期、生活力与分布状况,指示植物,群落名称,群落演替规律。4 林分:林分起源、树种组成、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高、林分密度、蓄积量、经营度、立地指数、林分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林分生长规律等.5 灾害:通过观察、访问,了解病虫鼠、兽、强风、冰雹、低温、雨凇等灾害因子对林分的危害.6 其他项目:与水源涵养林工程造林、经营有关的其他生态与营林项目

11、。3。2 小班区划调查水源涵养林工程区小班区划调查,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小班区划调查的,在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资源现状调查;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了经营区划和小班调查的,在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复核,抽取一部分小班复核其立地质量、经营面积、林地使用权等。3。3 栽植材料调查调查当地栽植树种的种子与苗木供需、现有苗圃、母树林与种子园情况,了解主要造林树种种苗的标准。3.3.1 苗圃了解现有苗圃地的位置、立地特性、育苗面积、种子来源与质量、苗木种类与质量、育苗设施与技术措施。调查每亩用种量与产苗量,育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技术力量及经验教训、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措施。踏查可用于新建苗圃地的位置、立地

12、条件(土壤、植被、地貌、水源、病虫害等)、面积、权属等情况.3。3。2 母树林了解现有母树林的位置、面积、生态环境、树种、林龄、经营管理措施与利用前景等情况.踏查可分为母树林的位置、面积、树种、林龄、林分密度、林分生长、病虫鼠害、自然灾害、交通、权属等情况。3。3.3 种子园了解现有树种种子园的位置、面积、海拔、气候、降雨、土壤条件、树种、林龄、经营管理措施与利用情况。踏查种子园的树种、位置、面积、海拔、气候、降雨、土壤条件、林龄、林分密度、林分生长、病虫鼠害、自然灾害、交通、权属等情况。4 总平面图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应按边界、造林布局、功能区、辅助设施、外部衔

13、接道路和内部交通等编制总平面图设计方案.方案应经实地勘察、论证、比较、优化后形成水源涵养林工程总平面图.4.1。2 水源涵养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应在大于或等于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进行。底图要素应包括水源涵养林工程区域边界,内部路网,与外部的衔接条件,内部原有的工程设施、居民点等。4。2 总平面图设计4.2。1 按照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组织现场勘察工作,并应按各专业的勘察设计要求进行。4.2.2 建设工程的勘察工作,应根据工程规模及难度确定,可按各设计阶段的勘察要求分阶段进行勘察;也可采用一次外业,分阶段设计。4.2。3 水源涵养林工程总平面图的形成应根据实地勘察,通过方案比较

14、和论证,采用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4。2.4 水源涵养林工程的交通运输路网、森林防火路网、森林防火隔离带网、森林防火林带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总平面图设计方案中连接管护用房、种子园、母树林、苗圃、防火瞭望塔、造林小班、造林地以及其它控制点的交通运输路网、森林防火路网、森林防火隔离带网、森林防火林带网应统筹布设,相互协调。 2 道路、森林防火隔离带、森林防火林带的设计应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图上选线(含比较方案). 3 若水源涵养林工程采用分期建设,路网布设时应考虑与后期工程的协调衔接。 4 水源涵养林工程区域内路网应与外部公共交通道路相衔接. 5 道路的路线布设,应避免高填深挖,并注意

15、路段系统排水的要求。 6 森林防火路网、森林防火隔离带网、森林防火林带网的密度,应根据工程区的地形、植被、火险等级等条件参照森林防火的相关技术规程确定. 7 森林防火隔离带可利用河流、山脊、道路等布设.4。2.5 竖向设计应与总平面设计同时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土石方、建筑物基础、护坡和挡土墙工程量; 2 场地的平整度,应有利于排水,避免土壤受冲刷。挖填方工程,应防止产生滑坡、塌方; 3 合理确定场地标高,使场地不被江(河)水、潮水及内涝水淹没; 4 与场外已建和规划的道路、排水系统及周围场地的标高协调一致; 5 满足管线敷设对高程的要求; 6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

16、间环境的设计。5 营造林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营造林设计主要包括新造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和低效水源涵养林改造工程设计,新造水源涵养林工程包括造林准备、造林、未成林抚育和更新等内容。5.1。2 营造林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营造林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禁改变为其它用途。 2 项目涉及区域主要是河流、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的林地,包括水源保护区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或规划用于建设水源涵养林的宜林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荒溪、荒滩、沙荒地等。 3 严禁毁林造林和破坏天然林。对

17、于由于遭受强烈自然灾害很难恢复生长的林分,或树种与立地不匹配影响水源涵养效益发挥的林分,须征得林业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准后方可列为改造对象. 4 不宜营造纯林,提倡营造混交林,主要树种混交模式参照附录A执行。 5 营造林工程建设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景观与游憩需求等因素,对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特殊景观等应提出必要的保护措施。5.2 新建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5。2.1造林准备5。2.1。1 造林准备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1 水源涵养林造林树种及其比例的选择应依据树种特性、立地类型、效益发挥等因素综合确定,选择水源涵养效益好的造林树种,并重视乡土树种的选优和开发。 2 不同区域营

18、造水源涵养林依地适树参照附录B执行。5。2。1。2 营造水源涵养林必须选用优良种源、良种基地培育的种子或苗木,具体要求如下: 1 飞机播种造林用种子达到GB 7908规定的二级以上种子质量标准; 2 容器苗执行LY/T 100001991容器育苗技术规定的合格苗标准; 3 裸根苗执行GB 60001999的规定的一、二级苗木标准; 4 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执行DB 11/T 222-2004的一、二级苗木标准,地方标准没有规定的执行GB 60001999的相关规定; 5 未制定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树种的种子、苗木,以及有条件或需特殊处理的种子、苗木另行规定。5。2.1.4 水源涵养林造林树种应

19、选择抗逆性强、低耗水、保水保土能力强、低污染和具有一定景观价值的乔、灌木,重视乡土树种的选优和开发.5。2.1.5 应根据水源涵养林工程的营造面积计算需苗量,通过社会招标的方式购置苗木,实现苗木社会化供应,如需自行建设母树林、种子园、苗圃的参照相关标准建设。5.2。1.6 应根据立地类型、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植被现状及土壤侵蚀的风险程度确定林地整理的方式、规格和时间。 1 整地要求:除河滩等平缓地外,凡5以上坡度的造林地,不应采取全面整地,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 2 整地方法:应采用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窄带梯田整地等方法。水源涵养林整地规格及应用条件参照附录C执

20、行。 3 整地时间:一般应提前整地。春季造林,应提前到前一年雨季,不晚于前一年秋季;雨季造林,应提前到当年春季或不提前;秋季造林,应提前到当年雨季或雨季前。5。2。2 水源涵养林营造5。2。2。1 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及营林水平,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一般以稀植为主.乔木新造林密度应保持8005000株/hm2或稍低,灌木新造林密度应为16505000株/hm2,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照附录D执行.5.5.2。2 造林方式一般采用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 1 植苗造林:植苗造林以带有土坨的移植苗为主,容器苗、裸根苗为辅,具体植苗技术执行GB/T 15776的规定。 2 播种造林:人工播

21、种造林执行GB/T 15776的规定;飞机播种造林执行GB/T 15162的规定。主要造林树种播种量参照附录E执行。5.5。2.3 应根据立地条件、气候条件、树种特性、造林方式和经营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造林季节和时间.春季造林为主,雨季、秋季造林为辅。春季造林一般在25月;雨季造林一般在78月;秋季造林在土壤上冻之前完成。5。2.2。4 其它有关技术要求按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执行.5.2.3 未成林抚育5.2.3.1 采取的抚育措施主要有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等.一般连续抚育35年,每年13次.遇干旱年份增加灌溉12次。有冻拔危害的地区,第一年以除草为主,适当减少松土次数。5。2。3

22、.2 除草方式应以穴状除草为主,深度510厘米,水分条件差的地区应适当加深,丘陵山地可结合抚育进行扩穴、培蔸。5。2。3.3 水源涵养林抚育过程中不得使用化肥和化学除草剂,如确实需要使用的应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注意配比和使用要求,并符合环保的有关规定。5.2。3。4 对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或重新造林,植苗造林的补植应选用同龄苗木.需要补植的成活率范围在4184之间,成活率41%以下的应重新造林。5。2。3。5 可根据树种与作物的生态习性、森林生长发育阶段和市场需求情况选择间种模式,在林分内种植固氮植物或粮油、饲料、肥料、药材、花卉等作物,以增加地表覆盖、改良土壤、提高经济效

23、益。5.2.3.6 水源涵养林抚育以不破坏原生植物群落结构为前提,抚育目的是促进林木生长和维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增强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功能.5。2.3.7 应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水源涵养林进行抚育: 1 天然次生林中幼龄林郁闭度0.8以上,人工幼林郁闭度0.9以上,中龄林郁闭度0。8以上; 2 林分过分稠密,自然分化严重; 3 遭受病虫害、火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病腐木已达10%的林分; 4 林木生长发育已不符合水源保护功能的林分。5.2。4 郁闭后的经营管理5。2。4。1 应根据林分发育、自然稀疏规律及效益发挥,及时对郁闭后的水源涵养林进行间伐、修枝和卫生伐等抚育措施.5。2。4。2 按水源涵养林的

24、生长发育顺序和培育目标,可依次对其进行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特殊情况下可进行卫生伐。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执行。5。2。4.3 严禁皆伐的水源涵养林,因特殊原因需要皆伐时需征得相应林业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5。2。4。4 水源涵养林林冠郁闭后,树冠下部开始出现枯枝时应进行修枝。针叶林在前一次修枝后出现两轮死枝时应再次修枝,阔叶林的修枝间隔期以23年为宜。5.2.4。7 修枝宜在早春或晚秋进行。萌芽力强或有伤流现象的树种应在生长季进行修枝。5.2.4。8 水源涵养林管护的主要任务是以封山护林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性经营管理,以及预防森林火灾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防止破坏森

25、林资源的行为发生。5。2。4.9 根据水源涵养林分布特点和明显地物界,按一定面积划定综合管护责任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管理及产权单位、个体承包者按综合管护责任区签订管护合同.5。2。4.10 实施分级管护制度.管护分为封禁管护、重点管护和一般管护三个等级. 1 封禁管护适用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具体管护措施执行 GB/T 15163的规定。 2 重点管护适用于二级水源保护区,以及三级水源保护区的幼、中龄林和林下天然更新较好的林分,采用局部或定期封禁的措施进行管护. 3 对三级水源保护区的其他水源涵养林进行一般管护。5.2。4.11 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乱砍乱伐树木,保护自然资源;禁止捕杀珍贵

26、、有益的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5.2.4.12 森林防火及病虫鼠害防治执行GB/T 18337.3的规定5。2。5 更新5。2。5。1 主要树种平均年龄达到防护成熟龄(同龄林)或大径级立木蓄积比达到70%80% (异龄林),参照附录F执行;濒死木超过30%,病虫危害严重的林分应进行更新。在采伐前或采伐后的当年与次年及时进行更新。5。2。5。2 水源涵养林的更新应以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为辅。5.2。5。3 同龄林采伐更新采用渐伐和择伐方式;对需要更新的异龄林,特别是天然次生林采取径级作业法,严格按立木径级大小进行采伐更新,采伐木的选择分地区与优势树种确定,同时满足大径木蓄积

27、比和最小采伐胸径两个指标(见附录F),一次采伐强度不得大于蓄积量的15,间隔期应大于10年。5.3 低效水源涵养林改造工程设计5。3。1 低效益水源涵养林改造应因林因地而宜,适地适树并注重改造效果;应遵循生物学原理,保护生物多样性。5.3.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水源涵养林应进行改造: 1 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多,郁闭度0。3; 2 近中龄林且仍未郁闭,林下植被覆盖度0.4; 3 单层纯林尤其是单一针叶树种的纯林,林下植被覆盖度0。2; 4 病虫害或其他自然灾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5。3.3 定向改培的改造方式应分为补植改造、综合改造: 1 补植改造主要适用于稀疏、残破林,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

28、分布,采用均匀补植和局部补植的方式。初植密度依造林树种而异,造林后及时进行幼苗管护。 2 综合改造主要适用于林相老化型和自然灾害型的低效林和由多个树种组成的、疏密不均的异龄复层林。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蓄积的20%以内,采用块状或带状伐除受害木.对栽植的目的树种,成活后进行林木抚育.5。3.4 依据对象和规范的规定正确确定改造方式、方法,把低效水源涵养林改造成为高效或正常生长的水源涵养林,严禁借改造之名,单纯取材,乱砍滥伐。6 森林保护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必须进行森林保护工程设计,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应包括森林防火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及其它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等内容.6

29、.1。2 森林保护工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以森林保护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森林保护方针,积极建立科学、规范的森林保护专业管理体系,不断增强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和其它灾害的综合能力,确保水源涵养林的资源安全和多效益发挥.6.1。3 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以提高工程效益为目标,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原则。6。1。4 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应遵循相关领域的标准或规范.6.2 森林防火6.2。1 森林防火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工程设计、火情瞭望监测工程设计、森林防火阻隔工程设计、林火信息和指挥工程设计等内容.6.2。2

30、 水源涵养林面积较大的地区,应组建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站。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站的控制半径以1530km为宜。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和条件较复杂的山区应适当提高站点密度。6。2。3 水源涵养林连接成片、面积在5000hm2以上或不足5000hm2而实际需要的,均应建设火情瞭望监测工程。6。2.4 水源涵养林森林防火阻隔网设置密度应根据自然条件、火险等级、经营强度和森林防火的要求确定,其阻隔网格控制面积为50200hm2。6.2.5 水源涵养林的森林防火隔离带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严格按相关标准进行设置。对有特殊要求和不适于设防火隔离带的地段应选用其它相应有效设施.6.2。6 拟建设的水源涵养林工程,应设计森林防

31、火道路。森林防火道路由现有道路和巡护步道等组成.6。2.7 水源涵养林工程林火信息和指挥工程设计的参数和其它技术要求,应按森林防火、电信与公安部门的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6。2.8 水源涵养林工程森林防火工程设计的其他技术要求参照森林防火的有关标准执行。6.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6.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建设应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原则,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合理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6.3.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以生物防治方法为主,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改善害虫天敌的生存和繁殖环境。6.3.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可采用人工或光、电、热等物理方法捕杀、诱杀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害生物防治。6.3.4 化学防治应作为应急措施,仅在病虫害暴发流行、危害严重的情况下使用。化学防治时应选用高效低残毒农药,使用合理的剂量和正确的施药方法,农药残留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6。3。5 严格执行苗木检疫制度,禁止从疫区调运种子或苗木。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