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9.60KB ,
资源ID:84451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451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docx

1、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一、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并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生态文明是

2、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到了农业文

3、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笛卡尔就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是,令人叹惜的是,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

4、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90年代以后,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

5、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要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行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今天,自然界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太多伤害。如果只是一味地坐等自然界的自行修复而不是给自然界恢复的机会,就难以从根本上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

6、与和谐。因此,人类不仅要严格地保护自然,尽快地恢复自然,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科学地修复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保护自然是基础,恢复自然是目标,改善自然是关键。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

7、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未来十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还将加剧,如果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或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努力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力争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

8、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出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需要,生态化设计、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工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将保护环境的任务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金融、贸易政策中,推动技术创新沿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方向迈进,使我国的工业化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9、。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20世纪的100年中,美国累计消费了大约350亿吨的石油、73亿吨的钢、2亿吨铝、100亿吨的水泥,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对全球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我们

10、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据权威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就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因此,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科学家要

11、高度重视,而且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站在自然之子的角度,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2、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

12、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并实施以来,已有一定的立法、执法实践。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建立生态伦理,提倡人

13、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一种普遍的道德自律,就是从每一个人做起,阻止自然进一步恶化的脚步,国际上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国内排污大户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将环境污染和向自然索取限定在科学容忍的范围内。 3、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危机将会加剧。(举例:巫山煤矿)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

14、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积极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利用,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强调每个人对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从小事做起,比如积极清除白色污染,外出旅游主动收集垃圾,不穿

15、皮毛衣服,不吃野生动物。还要建立开发环境的补偿机制,谁破坏,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坚信人类生存的环境会一天天优化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一、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

16、并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

17、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笛卡尔就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是,令人叹惜的是,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

18、规模消耗,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

19、着维护自然的义务。90年代以后,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要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行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今天,自然界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太多伤害。如果只是一味地坐等自

20、然界的自行修复而不是给自然界恢复的机会,就难以从根本上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与和谐。因此,人类不仅要严格地保护自然,尽快地恢复自然,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科学地修复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保护自然是基础,恢复自然是目标,改善自然是关键。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

21、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未来十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还将加剧,如果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或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努力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力争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我国经

22、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出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需要,生态化设计、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工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将保护环境的任务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金融、贸易政策中,推动技术创新沿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方向

23、迈进,使我国的工业化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20世纪的100年中,美国累计消费了大约350亿吨的石油、73亿吨的钢、2亿吨铝、100亿吨的水泥,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对全球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

24、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据权威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四个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就是人和

25、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因此,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科学家要高度重视,而且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站在自然之子的角度,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2、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

26、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并实施以来,已有一定的立法、执法实践。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

27、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建立生态伦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一种普遍的道德自律,就是从每一个人做起,阻止自然进一步恶化的脚步,国际上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国内排污大户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将环境污染和向自然索取限定在科学容忍的范围内。 3、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危机将会

28、加剧。(举例:巫山煤矿)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积极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利用,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强调每个人对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从小事做起,比如积极清除白色污染,外出旅游主动收集垃圾,不穿皮毛衣服,不吃野生动物。还要建立开发环境的补偿机制,谁破坏,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坚信人类生存的环境会一天天优化起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