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77KB ,
资源ID:84214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214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整理秋《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整理秋《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docx

1、整理秋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本)期末重点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B )1、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现象属于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D )2、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选择性 B、易出偏差性 C、双向性 D、整体性( B)3、凯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A学习理论B三阶段理论 C社会判断理论 D功能理论( C )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A、顺从

2、 B、从众 C、服从 D、同化( D )5、当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这是一种 现象。A、从众 B、社会影响 C、社会抑制 D、社会惰化( D )6、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 提出来的。A. 库利 B.海德 C.维纳 D.凯利( C )7、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A、劝说宣传法 B、角色扮演法 C、活动参与法 D、团体影响法( B )8、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强调,在观察学习中,抽象认知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A伯克威茨 B班杜拉 C米勒 D多拉德( B )9、新官上任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体现

3、的是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 A )10、 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A、群体思维 B、群体压力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D )11、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现象的存在。A、模仿 B、暗示 C、服从 D、从众 (C )12、当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出现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之为 。A、去个性化 B、觉醒降低 C、社会惰化 D、社会影响( D )13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 从分析人际关

4、系中双方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代价入手,更加能清楚地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 A社会比较理论 B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C公平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B )14、罗森塔尔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A. 首因效应 B.皮克马利翁效应 C. 宽大效应 D. 近因效应( C )15、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接受一些专家的说服,这体现了说服者的()对态度改变的影响。A可信赖性B专业性C权威性 D 吸引力(D )16、“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A间接暗示B自我暗示C直接暗示 D反暗示( A )17、卡茨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

5、的 。A.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 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B )18、当个体遭受挫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能对引起挫折的来源进行直接还击时,个体就会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 。A转换 B.置换 C. 替罪 D.宣泄(A )19、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A. 努力 B.机遇 C.能力 D.任务难度(D )2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 的存在。A、群体影响 B、责任扩散 C、从众 D、服从(二)填空题1.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

6、(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2.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三个层面。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四个层面。3.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参与法)和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5.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的)冲突和(角色间的)冲突。6.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7.伍德(Wood,1989

7、)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8.(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9.根据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10.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11.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12.许多学者就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两个现象。13.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14.琼斯与戴维斯(Jone

8、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15.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16.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17.发起者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如(权威)性、可信赖性、吸引力和(相似)性等。1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19.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18.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

9、分:(亲密)、激情与(承诺)。19.米尔格拉姆曾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21.解释攻击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22.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23.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24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三种。(三)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

10、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门学科。2.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3.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4.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5.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 .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6.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7.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

11、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8.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 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9.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10.社会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为一贯和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11.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1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 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13.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

12、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14.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15.社会影响: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16.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17.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他人和规范。18.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19.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

13、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 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20.群体极化: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 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21.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四)简答题1.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答:一般而言,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渠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1)重要他人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现实自我”的形象,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处的地位。(2)他人的态度与反应。

14、有时,他人特别是与我们无关系的人,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的反馈与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及反应来了解自己。(3)个体的行为与表现。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毕竟要以自己的特征、行为及表现为客观基础。尤其是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心理特征,常常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与表现来推断。(4)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2.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外因的影响

15、。(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背景因素、社会因素。3.如何形成较准确的自我评价?(1)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与成败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既有长处又有弱点,学会调整自我评价,准确进行自我定位。(3 分)(2)多角度地评价自我积极地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如把同学、老师、父母等对自己的评价综合起来分析,有助于对自己形成-一个较准确、客观的认识与评价。(2 分)另外,要多角度地进行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将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理想的自我进行比较;也可进行横向比较一-和比自 己优秀的、相似的及比

16、自己稍差的人比较。(2分)(3)确立适当的目标与期望当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时,就有可能遭到失败与挫折的打击,若个体还没觉察到自己设的期望过高,那就会影响到个体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2分)所以,个体可以把远大的理想分成多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1 分)4.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答。认知失酒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

17、2) 改变行为(3) 增加新认知5.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 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 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变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 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是自己的态度 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

18、改变自己的态度。6.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答:(1)劝说宣传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定的信息来改变人的态度。(2分)(2)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的态度。(3分)(3)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2 分)(4)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3分)7.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答: (1)权威性。这是由发起者所受过的教育、专业训练和所从事的社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身份决定的。(2)可信赖性。这是指发起者自身被他人相信和信赖的程度,这种特征主要受被说服者

19、关于发起者的内心动机的知觉的影响。.(3)吸引力。这是指发起者自身具备的人格特征、仪表体态及言谈举止所具有的吸引力。(4)相似性。这是指发起者自身的身份、职业、背景及态度,观点等与被说服者有相似或相近的特征。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1)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2)个人特征:才能、容貌和仪表、个性品质3)相似规则4)互补规则5)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6)交往频率9.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1分)出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可能有:(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

20、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3分)(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3 分)(3)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3分)10.转移与消除攻击行为的方法有哪些?一,培养法治思维,学会以理性、智慧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二,提高文化修养,再多接触一些社会类、礼仪类、管理类、心理类知识。三

21、,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要有大局观念,要有长远眼光,懂得:冤冤相报何时了。不要太狭隘,太短浅了。11.什么是从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1)信息型社会影响。信息型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该观点认为,人们 从众是因为人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行为方(2)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

22、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12.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1)消除刻板印象(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五)应用分析题1.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女子在晚上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旁观、见死不救”的现象。答:造成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主要原因有:1.“责任扩散”。所谓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23、,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2.“集体淡漠” 的形成。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能提供帮助,那么这个人就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会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以及不愿给予帮助所付出的心理代价都由大家共同分担,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减少,这样当然会减少利他行为。而且,旁观者甚至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产生-一种“即便我不去,也会有别人去救”的想法,造成“集体淡漠”的局面。3.情境的社会定义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

24、,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是否需要我们介入?我们要做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动。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4.影响旁观者效应的第三个因素是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 2.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群体内的各个成员间可能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很多事实表明,不良的竞争常常会两败俱伤,相互合作常会产生双赢的局面。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及您自己的经验来阐述:(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

25、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作的形成。(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沟通的机会越多,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其次,群体的奖励结构影响着群体成员做出竞争或合作的选择。再次,个体关于竞争的价值观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另外, 群体规模和相互性也会影响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最后,共同外部威胁的出现也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作的形成?答:第一,加强沟通;第二合理的合作奖励结构, 在合作奖励结构的情境中,群体成员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性的;第三人们要根据一方的表现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对方是个高度竞

26、争性的人,那么即使是最希望合作的个体可能也会采取竞争性的行为;第四,相互妥协, 彼此让步;第五,面对外部威胁,人们的群体归属感会高涨。3.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请用学过的概念、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可以表现出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帮忙、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

27、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如开会形成决议的进行举手表决,少数派由于多数人举手的压力需赞成多数人意见等。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1.信息性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2.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在这里,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他人和规范。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人或

28、权威的命令,父母、老师、警察、上司都是我们服从的对象。除了对权威他人的服从之外,还有对规范的服从。比如组织纪律、约定俗成的惯例,都是我们必须服从的。这种服从倾向背后的因素是:第一,命令者的权威性。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从。职位高权力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另外,命令者手中如果掌握着奖惩的权力也会使服从行为大大增加。第二,他人的支持与服从。第三,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在涉及道德、政治等问题时,人们是否服从权威,并不单独取决于服从心理,还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关。第四,权威的靠近程度。权威越靠近,完全服从的比例越高;反之,服从率越低。权威的

29、压力由于距离的扩大而减小。第五,行为后果的反馈。 4.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隐匿在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个体在单独时表现不出来的行为,比如当某一个足球队的球迷因为自己的球队输球而聚集在一起闹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自己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像烧汽车、砸商店,甚至杀人放火等。请运用所学过的概念及知识来分析:(1)案例中揭示的是一种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案例中揭示的是去个体化现象。当一个人与群体在一起时,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作出当个体独自一人时不会作出的反社会行为,甚至暴力行为,这就是去个体化现象。(2)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1匿名性匿名性是产生去个体化现象的关键之一,任何可能

30、使成员降低自我认同的的事件,都可能增强去个体化的效果。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已的行为负责。2自我意识的降低导致去个体化的第二个原因,是自我意识的降低。人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却失去了这些控制能力,人们觉得没必要对自已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这种自我意识的降低,与匿名性一起,在去个体化的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5.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和他的智囊团及内阁成员被媒体誉为“最棒、最耀眼的一群人”做出了这样一项决定:派出1 400 名经中情局训练的古巴流亡分子登陆古巴猪湾,煽动一次反对卡斯特罗的大规模

31、暴乱。实际结果是,卡斯特罗的军队俘虏或歼灭了所有入侵者,入侵计划彻底失败;同时,美国的这一行径使拉美国家异常愤怒,而古巴与苏联的联盟关系更加紧密了。事后肯尼迪总统自问:“为何我们如此愚蠢?”为什么这样一群才华横溢的人经过长时间讨论分析,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灾难性的错误决策?请说明为何会产生这种群体决策错误?如何减少群体决策错误的发生?群体决策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出现了群体思维。(2分)具体原因可能有:第一,肯尼迪和他的智囊团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群体成员盲目乐观,把自己的群体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不可战胜的,根本不会犯错误的。(2分)第二,肯尼迪作为领导者在决策之初就明确表示赞成人侵计划,忽视了与当前决策不-致的观点或意见。(2分)第三,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迫于压力保持沉默,以示顺从,从而避免受到孤立、嘲笑和排斥。(2 分)减少群体思维的策略主要有:首先,领导者应该鼓励群体成员公开质询和提出怀疑,领导者应该乐于接受对他的批评。(3分)其次,领导者在讨论的最初阶段应该保持公平,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因为这样会限制群体成员对这个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3分)第三,群体讨论中应该邀请群体外的专家参与,并邀请专家对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