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3.68KB ,
资源ID:84103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10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docx

1、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篇一: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摘要: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的主要哲学观点是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为缓解压力,摆脱烦恼,有必要重温老子哲学,吸取其中的生存智慧,减轻生活压力,真正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关键词:老子哲学;生存智慧;顺其自然;平常心1 如何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即事物的存在是对立

2、统一的,这就是矛盾。自然万物都处于一个大矛盾之中,有其特定的规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就社会而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充斥着各种矛盾,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在各种压力下,许多思想家出现了,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减轻社会的矛盾,缓解生存压力。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那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其中,老子的贡献无疑是很大的。“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在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老子的智慧体现为“自然”两个字,即保持自然的心态对待外物。时代虽然不同,但矛盾依旧存在,在当前社会,老子“自然”的生活哲学对我们大有裨益。 自然主义是老子的哲学智慧,同时,老子又把它应用于生活中,从古至

3、今,老子的这种“自然主义”对国人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进入现代化以来,世界格局缩小,全球一体化逐渐形成,西方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各种高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背离了自然的发展规律。工业发展,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繁华之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危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是循环发展的,当前,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成了全世界的呼吁。因为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遭到了应有的惩罚,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反省。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的巨大作用,也提出了合理利用资源

4、、开发自然的发展理念,天然物污染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欢迎,人们休闲度假也喜欢去自然中享受自然的静美,人际关系也朝着和谐的方向迈进,人们的生活也多选择顺其自然的态度。依赖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想要获取任何事物都与自然密切相关,如今,自然主义的思想地位在不断提高,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现代化社会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压力,多半源自于社会中的不自然。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摆脱各种压力,内心归于平静是每个人都盼望着达到的境界。这就需要将自然的哲学观完美的融入现代社会,“知足知止”、“功遂身退”、“少私寡欲”,老子的这些智慧对寻找内心超脱是很有帮助的,“抱怨以德”的做法在摆脱各种纠纷和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是非常

5、有效的。在充满矛盾的年代,学习老子的为人处世方法,获益颇多。老子的智慧已经高度的艺术化了,因此,重温老子,可给现代人许多生活启发,使人们换个生活方式,保持自然的心态,使自己活的更洒脱。2 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自生,故能长生”,“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两句话即是说,在对待自己的生命时,要顺其自然,不可违背自然之道,也无需对生命妄加增益。老子认为,长生的法门是“不自生”,这其中也明显地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在老子看来,生命只是一个自然体,它的兴起和消亡有其自身规律,人是由物质构成的,也会不断地磨损,生老病死是避免不了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顺应自然,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人的内心不能整日被

6、生死缠绕,应将生命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受外界诱惑较深,恨不得将世间一切都归为自己,以此满足自身的各种欲望,他们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增益生命,这与老子的自然主义是相悖的,若只顾放纵享受,不但是对生命无益,反而会对生命造成巨大伤害。老子推崇清心寡欲,恬淡自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话很有道理,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过分追求享受色彩,长此以往,视觉器官受到刺激,必导致视力减退;整日追求珍馐旨宴必然食欲退减。所以看似是在增多,其实是在减少。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渐

7、渐富裕,美味佳肴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小汽车越来越普及,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现代“文明病”。此外,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家庭压力巨大,各种竞争层出不穷,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引起了人体失眠困乏、注意力不集中、休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医学上称之为“不定陈述综合征”,是身心不健康的表现之一,简称亚健康。对此,老子有他独特的看法,即回归自然,减少欲望。以“五果”、“五谷”、“五菜”“五畜”与日常生活适宜地搭配,能够蓄精益气、固本培元,预防疾病、健身长寿。还有一种也是方法就是“节食”。节食有两层意思:一是少吃,只吃八分饱;二是少沾油腻荤腥。这里面包含了部分道家养生学的成分,既体现了自

8、然主义,也有一定的科学性。老子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顺其自然,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身体和心里都是随着自然变化而变化的。白天适合劳作,晚上适于睡眠,而现代人,因为种种原因总是熬夜过度,长此以往,无论身心健康,都将受到影响,容易老去。3如何对待名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追溯人的生命真谛或所有作为的本源,几乎都和名利有关,各个时代、各个阶层,过度追求名利的人比比皆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在名利面前发此一问,即是教育我们勿要被名利蛊惑了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许多人都在为如何晋升、如何成名忙碌着,有些人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借助网络炒作,一举成名,引

9、起一片哗然。这也可以归结为人的贪欲,想要的东西太多,各种压力无形之中就压了下来,何不以平常心看待,当一切都云淡风轻,生活自然会变得潇洒。也许名利是不可能摆脱的,但这无所谓,因为老子哲学的重点在于顺其自然,他不反对名利,只是教给我们一个正确对待名利的态度,即平常心。有名无名,有利无利,都应自然看待,莫将其看得太重。“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里的“有身”指的是世俗之人追逐名利的观念误区,“无身”则是摆脱这种误区,所以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地排解烦恼。4 结束语老子的哲学体系是十分庞大的,内容也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其基本精神进行了论述分析,同时,结合当前的生活形势,很有

10、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自然的眼光看待外物,做到顺其自然,从而活的更轻松。参考文献:1 高学文,曹海燕.消极表象背后的积极本质-老子生存智慧说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104-1062 谭大友.老子的生存智慧J.青海社会科学,2006,21(5):240-2423 韩硕,黄金华.老子的生存智慧“藏”J.青春岁月,2013,22(4):173-1754 苗运才.老子哲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前沿,2010,26(12):217-2195 丁原明.论老子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0,21(12):260-2626 周军伟.论老子哲学的整体架构及性质J.开封大学学

11、报,2011,19(2):147-149篇二: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当时我非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我今天讲的主要

12、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一、老子和道家1.道家的基本情况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前面几句是:“考?在涧,硕人之宽。”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和KTV,一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

13、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孔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

14、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庄子也是当过小吏

15、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的宰相,他不愿意去。大官更不好当,权力大意味着风险也大。“伴君如伴虎”,说完就完了。庄子想当不大不小的中号官,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他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当了。这样,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当官后的庄子,生活很潇洒,他把自己的生活称之为游世,就是游戏人间。原则是不要去评价当局,不要去冒犯大人物,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心理和他们拉开距离,愤世嫉俗、指点江山是不可以的。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时代文化的要求。那些有文化又失意的

16、贵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特别的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其精华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去,就是说,希望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去指导大家如何生活。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再说道家的分化。和任何学派一样,道家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老子之后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南道,其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把老子关于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就是这部分道家,所谓“秉要执

17、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有几句话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就是说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一看就不是正宗的道家,而是戴着道家帽子和面具的法家,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2.老子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也表明老子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司马迁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

18、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他活了一百多岁,很孝顺,尽管自己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摇着玩具让父母高兴,所谓彩衣娱亲。他也是老子。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儋。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认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一是胡适,另外一个是梁启超。胡适说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春秋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

19、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观点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当时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火。老子道德经五千字,相当于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先秦时期在简帛上书写,材料珍贵,作者必须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就比较精彩。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多更多了,水平能拿上台面的却少而又少。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这五千字很了不起,想要读懂也很不容易。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不管你吃麦当劳还是吃面条饺子,都吃得香,这是“甘其食”。不管你穿

20、西装还是中山装,都觉得舒服,这是“美其服”。可有位先生却将这话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还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这句话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这样的解释应该说也通。道德经五千字,虽然谁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理解,但是也不能乱读。3.老子老子最反对强求一律,但现在为了讲课方便,姑且把老子里面的内容分成四大块。第一是道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

21、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去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勉强将它称之为道。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篇三:老子领导智慧通论老子领导智慧通论吴# 电子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

2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不自为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

23、老子认为, “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自 身具有至公无私的特性和德相。“大道泛 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 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 欲。”“不辞”、“不有”、“不为主”即是指 “道”具有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 得所需但却无私无欲的德相。“万物作焉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天地间的万物都不辞劳瘁地造作, 但从不把造作的成果据为己有。 在老子看来,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尤 其需要有这种合乎道体的德相。他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 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认 为,天下的侯王将相们,即所谓以“一身

24、系天下安危”者,只有做到了以爱己之心 来珍惜呵护天下的人民,用全部爱心去 对待人类,才能寄以“系天下安危于一 身”的重任。他以此来告诫为官者要以贵 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人,以爱身的态度 去治理天下。 一是随时随地存有救世济人的责任 感。在老子看来,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尤其 需要有合乎道体的德相。二是尽全力为 众人服务而毫不推辞。老子提出: “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驮 载万物,生养万物,无私奉献。我们人类 要效法大地的榜样,为他人贡献而心甘 情愿,竭尽全力而不求回报,而为官者更 应具有天地无私奉献的德行。三是宠辱 不惊,功成身退。在老子看来,世俗之人 由于得失名利之心太重,缺乏“无

25、私”、 “无我”之胸襟,一旦受到宠爱或者屈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少私寡欲”,在中国伦理的诸多德目之中, “廉” 是一项极受褒扬的道德修养。早在春秋 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把“廉”奉为国家 的“四维”, “维”即结物的大绳, “四维”即 立国的四大纲要之一。宋苏辙以为: “唯 廉可以服殊俗”,称道“廉洁奉公”能够使 异族风俗顺服认同。可见“以廉为本”的 廉政思想在为官之道中尊为首要之义。 而老子智慧中 “少私寡欲”的思想能从心 性和品性两方面使为官者恬淡节情,自 我超越对感官之欲和功利之欲的过分追 求,做到廉洁奉公,洁身自爱。 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 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不但无益

26、于贵生, 反而弄得行伤德坏,身败名裂。老子指 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可见,二千多年前的老子 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看到了过多的欲望一 方面造成人的心性紊乱,损害人的健康, 另一方面又使人失去敦朴品性,激发人 任意妄为,恶念丛生。而老子深邃凝重的 智慧中为为官者调治过分的感官之欲和 功利之欲亦开出了灵验之方。 1.“身重于物”的价值取向是“少私 寡欲”的原动力为官者要治理好国家,就 不能崇尚功利主义。 2.“知足知止”的人生信条是“少私 寡欲”的控制阀老子一再劝诫人们: “祸 莫大于不知足,咎

27、莫大于欲得。”只有“知 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止”才能“不辱”。老子思想中丰富的生活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的源泉。人生在世,首先必须面对的便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老子的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们承受着沉重的社会压力,一生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活在这种紧张的社会关系中,思想家们很早就在反思,试图寻找消除这种紧张关系的有效途径,老子就是中国最早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努力的哲学家。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最初的状态如同大自然一样,是和谐的、美好的,而高度紧张的社会关系是违背自然的,绝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状态。对此,老子提出了旨在缓解社会压力、消除社会

28、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处世原则和一系列具体的处世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便是老子的生活智慧,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自然主义,即个人应以自然主义的心态对待他人及社会。现代人类面对的虽然是一个与老子完全不同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老子的时代要复杂得多,但彼此之间毕竟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变。因而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生活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老子自然主义的生活智慧两千多年来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常识和习惯。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是因为这种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符合人们的天性,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那些没有受到老子哲学熏陶甚至

29、对老子哲学一无所知的人,也往往会在自己的日常活动中自发地倾向于自然主义的取向。老子的贡献,第一是把这种天然地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倾向性,由自发提升为自觉,上升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第二是把自然主义由哲学的高度再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的常识和习惯,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行一种自觉的指导。两千多年来,老子的自然主义对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使中国人受益无穷。而今,在西方文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代科学技术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与此同时,现代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越来越背离自然的趋势。对社会的巨变和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穷于应

30、付的现代人,生活得越来越不自然,对自然主义逐渐疏远和陌生了。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上德若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抱怨以德”、“ 功遂身退”、淡泊名利、顺其自然,这些为人处世的智慧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化解社会纷争、协调人际关系。老子对待社会与人生的生活智慧,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境界。重温老子的处世艺术,可以启发现代人懂得如何换个活法,以缓解自己承受的社会压力,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洒脱、更本色、更自然。同时,现代社会在为人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的同时,也大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名利之心的膨胀。两千多年前,老子最先思考了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名与

31、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牵着鼻子走,不要为身外之物所役使。站在老子哲学的立场观察,现代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有很多都是自寻烦恼,人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轻松的活法。如果不把名利和社会地位看得过重,学会象老子那样知足知止、知进知退、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从容豁达地对待人生,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洒脱、更真实,这何尝不是现代人较为明智的一种生活选择呢?老子甚至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老子这里的“身”,不同于佛教所说的“肉体”,“有身”乃是指的世俗之人追逐名利的观念误区。“无身”亦即“后其身”、“外其身”,如能做到“无身”,淡泊名利,无

32、疑是排解烦恼和避免祸患的最彻底的方法。现代社会崇尚刚健进取,鼓励人们的竞争意识,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无可厚非,但也并非是越刚强、越有竞争性越好,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如此。一味的刚强容易使得人生缺乏必要的韧性,单纯的竞争不但容易使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也使社会成员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这是现代人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除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现代人,为了自我保护并在竞争中获胜,常常不得不学会攻心斗智乃至虚伪敲诈,做些违背良心事,同时也会因人性被扭曲而感到厌倦和不安,这使得我们象棋了老子关于见素抱朴、绝伪弃诈的古训,它可以净化现代污染过重的心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求得内心的安宁。现代人在投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同时,也需要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也时常会产生缓解所承受的压力的渴望,因而,老子所倡导的守柔、谦下、处顺、知足、不争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势下,采取顺其自然的超脱态度,主动地后退一步,可以获得天宽地广、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艺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失去其新鲜感,尤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所需要。老子这种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