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113.44KB ,
资源ID:84082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082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复习资料.docx

1、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复习资料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讲稿 第一讲 绪论 一 学科名称即内涵的发展变化 传统语言文字学旧称“小学”,始于西汉。西汉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里把周秦以来的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为小学。小学的得名与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有关。我国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国学设在国都,为大贵族子弟就读之所。大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节仪式、音乐舞蹈、箭术、文字知识、算术),因此足额写学习内容也称为“小学”。文字知识为小学必修的内容,故以“小學”來稱名文字学。不过,“小学”的具

2、体内涵在发展过程中有变化。周秦到隋代之前,小学指“文字学”,隋唐开始包括体势、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内容就基本确定并沿用。近代章太炎提出了“语言文字之学”。章太炎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可谓集一代之大成。他首先提出“语言文字学”的名称,在国粹学报(1906年)第十二、十三号上,发表了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指出:文字、音韵、训诂总称“小学”,“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他认为研究语言文字的方法,也不能局限于离析性的考释,而要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若专解形体与本义者,如王莱友所作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只可称为说文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训诂,而不知假借引中之条例者,如

3、李巡、孙炎之说尔雅、郭璞之注尔雅、方言者,只可称为尔雅方言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音声而不能应用于引申假借者,如郑庠之古音辨、顾宁人之唐韵正,只可称为古韵唐韵之学,不可称为小学。兼此三者,得其条贯,始于休宁戴东原氏。”在他看来,文字、音韵、训诂的关系,不是三足鼎立的关系,而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他因此特别赞赏乾嘉学者倡导的“以音韵通训诂”、“以音韵证字形”的原则。这种“小学”观的转变,引导语言学的现代化。他提出以“语言文字之学”代替“小学”的献议,“正标志者传统小学的终结和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始。”2 二 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特点(1)研究的核心是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小学研究的历史趋势是从狭义的字形

4、、字音、字义的研究发展到广义的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2)根本方向是解决古代文字上的实际问题,即小学为解释经典服务。因此,在语文事实与语文理论的关系上,以语文事实的研究为主。在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上,更以文字的研究为主。在古代与当代的关系上,又以古代语文的研究为主。在雅言(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上,以雅言的研究为主。(3)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摄取本土语言文字上的创造并借鉴外国语言学的新知。三 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过程(历史分期)先秦:小学发端时期 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汉字的起源问题,当时产生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荀子则认为仓颉对文字作了统一整理工作。关于文字发生的根源,据周易的记载,有契刻说、结绳

5、说、河图洛书说(黄河鱼龙献图,洛水灵龟献书,圣人效法),说文解字序有鸟兽足迹说。先秦诸子也探讨过语言问题。既有对语言作用的研究,如论语中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左传中的“言以知物”、“言以出令”,墨子的语言内容根据语境情况做选择的观点等。也有对语言本质的研究,如荀子的约定俗成说。关于修辞:论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训诂的萌芽:先秦著作里边不乏随文释义之处,如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论语:“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分人以財謂之惠,敎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语法的研究:春秋 僖公十六年:“王正月戊申朔,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公羊传

6、:“曷為先言霣而後言石?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後言鷁?六鷁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鷁,徐而察之,則退飛。”西汉:小学创立时期 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可见周代铭文大体规整,战国文字相差不远可知,周代应该有过统一文字的工作,而秦代则有明确的统一文字的记载,即由李斯主持的文字整理工作。到了汉代,政府对文化事业更加重视。为了推进童蒙教育,秦汉都编纂了识字课本,如周秦以来对文字加以整理统一,秦汉编纂识字课本: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扬雄训纂篇。汉武帝末年古文经的发现促进了小学的直接产生。汉成帝时期文献学家刘歆在上奏七略时把周秦以来的字书以及“六书”之

7、学称为“小学”,标志着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正式产生。小学的创始人:扬雄、杜林。杜林为仓颉作训故,扬雄作仓颉训纂。汉代涌现了文字学家许慎、经学家贾逵、郑玄等小学大家。出现了尔雅(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训诂专著的鼻祖)、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的小学巨著。魏晋至五代:小学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玄学流行,发生了言意关系的大讨论,魏时荀粲认为“言不尽意”,即物象、语辞无法表达道理的精妙之处。王弼认真探索了言与意的关系,把“言”视为表达“意”的手段,而非“意”的本身,认为当“得意忘言”。此外晋代欧阳健写了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说相抗衡,陆机、刘勰讨论了言、意、物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哦学的重要成就还表现在字书的产

8、生。晋吕忱的字林与说文齐名,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武帝推行文字规范工作,阳承庆编纂了字统,江式拟定了古今文字的编纂计划,试图树立文字规范化的标准,可惜未成而卒。南朝梁顾野王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字头的字典玉篇。南北朝时期是文字剧增、也是混乱时期。由于政治的分列,南北阻隔,文字上隶草行楷都可通行,士大夫作书及民间用字乱改笔画、自造简字,导致讹体、俗体不断滋生。到了初唐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字样”之书。颜师古有五经定本、颜元孙干禄字书、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张参五经文字等。声韵之学兴起:自东汉末年孙炎创制反切以后,南朝沈约根据四声提出了诗歌声律论。隋代陆法言编纂了切韵唐代守温创制了 30 字母。注

9、疏之学进一步发展:陆德明作经典释文,孔颖达五经正义、文选李善注及五臣注佛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玄应一切经音义。宋元明:小学转折时期 小学在共元明时期呈现的是渐衰的走势。宋人好收集金石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博古图录、赵明诚古器物铭等。吕大临首先对古文字进行考释,开创了古文字学。徐锴纂说文系传、徐铉校订说文,宋元间戴侗撰六书故、元代杨垣六书统、周伯琦六书正讹,明代魏校六书精蕴在“六书”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解说。“又文说”兴起。王安石撰字说,一概用会意解说字义,如“波者,水之皮”、“坡为土皮”、“同田为富”,违背文字事实。王子韶作字解二十卷,提出了从声符求义的“右文说”。梦溪笔谈载:“王聖美

10、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水)類,其左皆從木(水)。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这一时期,除了古文字学与“右文说”的产生,“雅学”也有所发展,陆佃尔雅新意和埤雅,前者因受王安石字说的影响,几为戏笑之语;后者不仅博极群书,而且注重调查,但解释动物时多与政治伦理相类比,超过对动物本身的说明。南宋罗愿撰尔雅翼,一反牵强附会、滥用礼教套语的不良文风,辨别类似之物为该书的精华所在。明末方以智作通雅,依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况,对尔雅的体例进行合理的扬弃,在百科词语的分类上更为科学,开创了有别于尔雅

11、的新体例,并运用“因音求义”的原则,推求事物的本源。语法观念的发展。早在先秦,语法观念就从名学研究中萌发,秦以后依附训诂学而滋长,到了六朝,由于崇尚辞章之学,讲求作文法则,语法观念进一步发展,刘勰的文心雕龙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时至宋元,对联的流行体现了人们对虚实动名等词类即动宾、主谓、偏正等语法关系的认识。元代初年,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卢以纬语助的问世,是这一时期语法观念发展的集中体现。清代:小学终结时期 清代初年,知识分子深感理学空谈误国,主张回复汉学,兴起了考据之学,掀起了自汉代以来的有一个小学高峰,在文字、音韵、训诂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小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许慎时代的主张

12、以字形为依据阐明本义到倡导以声韵为关键进行名物训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开创了考据学的先河,他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音韵学上,他首先对古音加以分部,根据诗经的押韵,把古音分为十部。其后江永、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孔广森、钱大昕等进一步推进,促进了古音学的大发展,成为清代小学的一大亮点。文字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清代汉学的根底,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说文四大家的出现,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释例与说文句读。其中以段玉裁的注地位最高。训诂学是清代小学的又一璀璨明珠,在戴震揭开探求小学内部规律的序幕之后(“字学、故训、声音”三结合),在段玉裁、王念孙

13、等人手中结出了硕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不仅是文字学的研究之作,同时也是训诂学的巨著,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雅学的辉煌巨著,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也是雅学成就的重要体现。此外,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都是清代训诂学的重要成就。训诂研究中的一大闪光点是关于语源的研究,戴震的“转语”说,程瑶田的果臝转语记、王念孙的释大是其中代表。清代小学中另外不得一提的就是阮元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他注重从语言文字中考求古代文化,从声音出发,结合文字的考释一起进行,并把文字古义作为考定古代文化的一个依据。他认为“钟鼎”与“九经”在考古上有同样的意义,撰有积古斋钟鼎款彝器识

14、十卷。第二讲 传统文字学的创立与说文的问世 一 说文问世的背景(1)周秦以来人们对文字的思考以及相关工作为说文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周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思考汉字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并因此而产生了起源于结绳记事、起源于契刻、八卦、河图洛书、仓颉造字等种种说法。此外,还出现了一批童蒙识字课本。传说周宣王时期史官籀编写了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秦仓颉篇、赵高编纂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汉时又编纂了史游凡将篇、急就篇、训纂篇等,促进了人们对文字的研究。统治者也注重文字的规范整理工作,如秦始皇命李斯主持的“书同文字”。人们既思考汉字的起源,也思考汉字的构造规律。先秦典籍中出现了分析汉字形体的实例,如左传“止戈为

15、武”,韩非子:“自环谓之厶(私),背厶谓之公。”随着对文字问题的思考,经过几代人的酝酿,时至东汉,传统文字学终于诞生了,其标志就是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的问世。(2)西汉以来,统治者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是促进说文产生的社会因素。西汉初年,统治者就开始注重文化建设,惠帝四年废除了秦的“挟书令”,文帝、景帝以后广开献书之路,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平帝时广征天下学者,遣谒京师,教授群籍。东汉时讲授学问的风气极其浓厚。(3)古今文经学的论争是说文诞生的学术因素。汉代的典籍有今文与古文,武帝时设立的五经博士都是今文,西汉末年刘歆攻击今文经传的残缺,想将古文经立为官学,由此开始古文经学的论争。平帝时,王莽利用自

16、己政治上的权势设立了古文经博士,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废除了古文经博士。今古文经学的论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延续了 200多年。为了读通古文经,古文经学者必须将今古文进行比较,研究古文字学。(4)汉代文字的混乱局面是促进说文诞生的直接因素。由于从先秦到汉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人对于古文大多不识,认为文字父子相传,不会改变,于是主观臆说,用汉代隶书的结构解释字义,有很多荒唐的解说,如“马头人为长”、“屈中为虫”、“人持十为斗”、“日为口含一”。二 许慎的身平 许慎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卒于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现河南郾城县)人,少时大约研习今文经,

17、后迁居洛阳,任太尉府南阁祭酒,受业于古文经学家贾逵,成为兼通今古文的大儒。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后汉书 儒林传:“许愼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亷,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愼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三 说文的成书情况及书名的含义:许慎在吸收了之前文字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博采通人而成。说文的写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年)至安帝永初四年(公元 110年)在东观校书时期,写出了初稿。第二

18、阶段为东观校书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 121年)许冲上表,最后定稿。关于书名的含义,清代文字学家许瀚有精到的解说:盖对言之,则独体曰文,合体曰字;散言之,则文、字可通用也。说者,释也;解者,判也。“文”独体,故宜“说”,“字”合体,故宜“解”。由此可见,书名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其主旨,即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探求文字的本义。四说文的编排原则与方法:许慎按字形分部建首,开创了部首分类编纂字书的先河。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 个,另收异文 1163 个,计 10516字,共 133441 字。许慎按照“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原则,把汉字正篆形体相同的形旁定为部首,归纳为 540 部。又以“据形系联”、“义近者相

19、从”的方法,使所搜集到的“文”、“字”隶属于各部之中。说文解字以 540个部首统摄所有的汉字。第一部是“一”,第二部是“丄”(古文“上”),第三部是“示”,从“丄”,第四部为“三”,第五部为“王”,第六部为“玉”,第七部为“珏”。540部之间不可能都有形体上的联系,于是只好把形体有联系或联系相对明显的系联在一起,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系统。除了据形系联外,还有据义系联的,如“齿”与“牙”。每一个部首所统领的汉字,大致根据汉字的本义按类编排,通常先是与部首同类的事物,如“玉”部,先是“璙”、“瓘”、“璥”等各种玉的名称,然后是与玉相关的事物,如表示玉光的“瑛”,然后玉制器物,如“璧”、“瑗”、“环”等

20、,然后与玉相关的动词,如“琢”、“琱”、“理”等。有的以音近排列在一起,如“禛、祯、祗、禔”相近。有的把同义的排在一起,如“祈、祷”“祸、祟”“祭、祀”等。王筠说文释例指出:凡是“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为字者必在部末”,文字的排列一般“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无虚实则以意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上讳均在首,以尊君也”五 说文对“六书”的解说:首次具体阐述了“六书”的内涵并列举了例字。“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 地官 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

21、家,一为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一为郑众,周礼 地官 保氏郑玄注引郑众周礼解诂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 叙不仅指出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定义,举了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22、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年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从许慎六

23、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 说文解说体例 许慎在分析汉字形体的时候,通常首先解释汉字的本义,然后分析解形体结构,如“丄,髙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从屮。”“,艸初生其香分布。从屮从分,分亦聲。”“,芬或从艸。”“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珏,二玉相合為一珏,凡珏之屬皆从珏”(一)关于字形结构的分析的术语:象形“吕,脊骨也。象形。”“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象某某之形:齿,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从齒。(象形)册,符命也,

24、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从冊。(象形)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象形)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指事)只,語已詞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指事)从某从某:取,捕取也。从又从耳。(会意)从某:隻,鳥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有时不明确指出会意)从某某:依人小鳥也。从小隹。讀與爵同。从某从某,某亦声:齅,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亦聲。讀若畜牲之畜。从某,某省声:豪,从豕,高省声。梓,从木,宰省声。(二)说文的释义方式(1)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解释:睹,见也。更,改也。祉,福也。(2)义界法:祷,告事求福也。瑕,玉小赤也

25、。隹,鸟之短尾总名也。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3)阐述语源:先释义再说明语源,即先解释字的本义,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得名之由。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耤,帝耤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珩,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先声训后定义:天,颠也。至高无上。棺,关也。所以掩尸。媒,谋也,谋合二姓也。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隐性声训:祫,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妻,妇与夫齐者也。妾,有辠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王,天下所归往也。(三)说文的标音(1)用形声系统标音:琳,美玉也。从玉林聲。葆,艸盛皃。从艸保聲。(2)用“读若”比拟读音:(3)直接用同音字标音:哙,

26、咽也。从口聲,讀若快。莠,读若酉。,牛很不從引也。从牛,从臤,臤亦聲。一曰大皃。讀若賢。适,读与“括”同。(4)用经典中的字标音:紕,读若禹贡“(王比)珠”(目必),读若诗云“泌彼泉水”。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屬皆从辵。讀若春秋公羊傳曰“辵階而走”(5)用习见语标音:该,读若“心中满该”哽,读若井级绠。(6)用古今方言标音:卸,读若汝南人写书之写。七 说文解字的作用与功绩:1考释古文字的桥梁。说文收录了九千多个小篆,小篆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个经过整理统一的定型字体,是后人根据隶书、楷书字体探讨甲骨文、金文、籀文的必经桥梁。说文产生的年代,甲骨文尚未发现,金文也很少见到,学者所能见到的

27、小篆之前的古文字并不多,说文收录并与相应的小篆做了解释的前代古文(东方六国文字)、籀文七百多个,是对洗钱的古文字资料的一次大整理,为我们研究古文字保留了珍贵的资料。说文所总结“六书”,客观反映了汉字的构造规律,并且用这一理论对每个汉字加以分析,其成果为甲金等古文字研究奠定了基础。2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典范之作。说文之前已有了“六书”之称,但并未对其具体名称和涵义做过分析,许慎首次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且具体到某个汉字,给每个汉字释义后对形体结构作了说明,创立了一系列术语,树立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典范,说文也成为传统文字学的奠基之作。3启发语源研究的重要著作。语源就是事物的得名之由或

28、词义的来源,说文在解释词义或编排汉字的时候反映了其对语源的揭示,给后人进行语源研究提供了依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用“亦声”揭示一意义来源。汉字中有一部分字从造字上看,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这时候,声符就有提示语源的功能,说文说解的时候用“亦声”这一术语来体现,如土部:“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表明声符既表字的读音,又表示意义的来源。(二)用声训体现语源或同源关系,如上举“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妾,有辠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遵,循也。”等。(三)同声符字排在一起暗示它们的同源关系:如句部:“句,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

29、。古矦切,九遇切。”“拘,止也。从句从手,句亦聲。舉朱切。”“笱,曲竹捕魚笱也。从竹从句,句亦聲。古厚切。”“鉤,曲也。从金从句,句亦聲。古矦切。”丩部:“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凡丩之屬皆从丩。居虯切。”“?,艸之相丩者。从茻从丩,丩亦聲。居虯切。”“纠,繩三合也。从糸、丩。居黝切。”4揭示汉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考察词义系统。说文解释的一般是本义,上古汉语词汇一但因此为主,且词往往是多义的,这些意义通常由本义引申而来,只要抓住了本义,就可以纲举目张,理清词的引申义。如“节”的词义,呈辐射状引申:竹节 木节、草节(用于草木)关节(用于动物)季节、节气(用于时日)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30、)气节、节操(用于道德)礼节(用于社会)节省(用于用度)旌节、节杖(用于外交)5认识本字,破经典假借。同音通假是古汉语常见现象,要是别通假,常常离不开说文,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毛传:“晞,明之始升。”说文日部:“晞,干也。从日希声。”与诗义不合,而“昕”下曰:“旦明日将出也。从日斤声,读若希。”可见正字应该是“昕”,“晞”为借字。6字典编纂的典范。汉字数量繁多,形体各异,如何把它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并非易事。许慎通过对自行的分析,归纳出 540部,并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排原则,把 9353个汉字科学那入相应之部,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成为其后字典编纂的范式,

31、其创立的不受编排法现在还是重要的编排法之一。其释义方式,也多沿用至今,如同义词释义法、义届法。八说文的局限性:1解释形体错误。由于说文成熟时代甲骨文还没有出土,金文也很少见,许慎分析字形的依据主要是小篆,而小篆离造字之初已经离咯额漫长的年代,文字形体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此许慎对字形的分析和字义的解释难免有失误之处,如“为”,爪部:“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2释义错误。释义与释形具有直接的关系,如上举之“为”,释义解形都是错误的。有的则把引申义当成本义,如“行,人之步趋。”根据字形应该指四通八达的大路,“人之步趋”乃引申义。3部首编排法不够科学。汉字

32、数量繁多,字形结构各异,意义各不相同,想要部首与部首之间、同一部首所统帅的个汉字之间完全具有系统性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部首之间的关系许慎也没有弄清楚,以致人为分割,如“人”与“儿”本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却被分开了。第三讲 传统文字学的发展字书的编撰 传统文字学的发展主要围绕说文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字书的编纂而前进。东汉说文的问世,对字书的编纂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字书编纂的高峰,产生了众多的字书,有魏张揖的古今字诂、晋葛洪要用字苑、吕忱字林、南朝宋何承天纂文、北魏阳承庆字统、江式古今文字、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等。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多已佚失,今仅存玉篇。一 顾野王生平 顾野王,

33、字希冯,南朝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卒于陈太建十三年(581 年)。野王幼时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曾作日赋,为世人称奇。十二岁时,随父到建安,撰成建安地记两篇。长大后遍观经史,博闻强识,天文地理、耆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539),任太学博士,后升为中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成王为扬州剌史时,野王及琅邪王褒同为他的宾客。宣成王非常喜爱野王的才华。野王喜爱丹青,善于图写。宣成王有一次令野王画古贤像,命王褒写赞词。二人皆工妙无穷,时人称为二绝。候景作乱时,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助京邑。野王清癯羸弱,但披甲上阵,慷慨激昂,见者无不壮之。梁亡入陈,任安东临川府记室参军,不久转为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560)补为撰史博士。后为太子率更令,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其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