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2.32KB ,
资源ID:83964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964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资料.docx

1、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资料教育学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一 高等教育的概念1 人们普遍把 欧洲中世纪大学 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3 中世纪大学进行分科教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4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开始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5 1998年8月29日 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6

2、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二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点)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四个方面出简答,出论述可能性很小,每个方面都含有两个简答1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a 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c政治制约着高等

3、教育体制d.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a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b.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c.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2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重要)(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a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c.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d.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a 高等教育促经经济增长 研究: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提出了劳动简化率的概念 舒尔茨的研究: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b 高等教育促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c.高等教育

4、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3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相对不重要)(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的影响a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b.科学技术对高等教手段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a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b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4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对不重要)(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a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b.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b 文化传播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a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b.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三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 大学职能的

5、历史演变(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起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小知识点)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血缘”关系的应该是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建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医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发展为现在的北京大学。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创办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 威斯康星

6、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2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1)教育方针的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2)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7、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具体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提高国民素质 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和 实践能力 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1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

8、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单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多选或简答)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重点)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简答)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精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理论要点概括如下:(1)马克思主义认为,考查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

9、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选择)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2)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3)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全面发展的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 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

10、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高校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传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 高校美育:是通过有关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术活动,或者是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及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 (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多选):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第三章 高

11、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1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高等教育价值选择的两种不同取向,即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2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掌握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西方 古希腊时期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 西方 柏拉图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理想国”需要的哲学王和军人。 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本位);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

12、,更好的理解“道”。 3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简答) (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统称为“七艺” 回顾其历史演变过程,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首先,历史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

13、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简答)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现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简答)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它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

14、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3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原因是什么?(简答)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的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三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1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

15、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2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1) 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2)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1高等教育平等 (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英国学者西方尔弗认为:教育

16、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还将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阶段。 (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应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a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b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3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a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b 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2)我国当

17、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一高等学校学制 1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是(1)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 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 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四种基本类型a 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代表:意大利b 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法国c 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代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主要出现在实行联邦制国家)d 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18、代表:日本和美国 (2)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3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二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1学位制度的由来: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3我国的学位制度(1) 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学士、硕士、博士(2) 我国学位的授予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三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统一考试,交费上学,自主

19、择业四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1高校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多选)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2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简答)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地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第五章 高等教

20、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前两者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两者称为微观管理体制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特点及其代表国家)(1) 中央集权型: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 法国、意大利、瑞典(2) 权力分散型:美国(3)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国、日本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如下(简答) 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

21、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二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1 模式(了解)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2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3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简答) 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全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

22、活应变的能力。 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一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1 高等教育结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哥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与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2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多选):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二 我国高等

23、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宏观结构)1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我国: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2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3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4 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5 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上的构成状态。有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三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1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2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简答或论述)首先,高等教育

24、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一 高等学校的教师1 高等学校的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位: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 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教书育人(核心任务,首要任务)

25、,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2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3 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环节(1)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 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4 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高校教师的结构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简答)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二 高等学校的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三

26、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第一,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第二,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加强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一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1 专业的概念:狭义的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学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2 专业的

27、形成a 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选择)b 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c 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3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简答)a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b 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c 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d 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e 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f 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4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简答)a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

28、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b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二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1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简答)a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b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c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d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2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29、(简答)a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b 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c 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d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静态结构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2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3 教学过程的特

30、殊属性/规律(简答)a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b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c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4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a 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b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c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5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6 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强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特点)7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简答)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

31、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还由大学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8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9 教学原则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具有客观性,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就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教学原则又具有一定主观性。(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联系)10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简答) 教学原则作为基本的教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