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47.27KB ,
资源ID:83917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917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docx

1、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50分,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1、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2、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

2、,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3、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4、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

3、子离市场,进学校。”材料主要反映出A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D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5、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6、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干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盂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

4、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B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C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D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7、法国思想家库朗热在古代城邦一书中说,雅典人无论在性格和思想方面,都与罗马人和斯巴达人相去甚远,但在畏惧诸神方面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说明A古希腊是否有人文精神需重新考量 B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并无二致C城邦体制差异决定性格和思想各异 D精神水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8、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

5、浓厚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9、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10、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

6、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这说明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 B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 D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11、下图是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古代数学家的历史分布图。导致15001800年间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数学地位的提高C科举考试的推动 D经世致用的盛行12、“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A封闭性强导致

7、落后 B重在思想不断解放C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D西方注重科学研究13、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14、“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B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C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15、下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1897年的日记,由此可见A儒学

8、逐步被清政府废弃B西学己经成为社会主流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16、有学者认为,康有为“不简单抛弃传统,而以西方近代精神重新解释传统,努力实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该学者意在说明康有为A借学习西方维护皇权专制 B借助维新变法解释传统C以近代文化批判传统文化 D利用传统以实现近代化17、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

9、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里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19、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1915年5月,印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A创新精神 B求真意识 C时代情怀 D全球视野20、19世

10、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1892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变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共同要求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C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D西装传入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21、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22、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

11、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而西方人重“日进无疆”。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进步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 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 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3、新中国成立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24、1950年7月,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创建由7.5万人组成的警察预备队。这一预备队后被改编为

12、自卫队,成为日本重整军备的基础。另外,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剂。这说明A、美苏争霸出现新动向 B、东亚区域形成两极格局C、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 D、美国调整亚太地区战略25、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对此最好的理解是A一切当下都是历史的延伸B研究历史应采取一种旁观的态度C“人”是历史研究始终如一的本质对象D历史与现实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二、非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有4小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4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洛克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社会

13、契约的基础上。但是,人民应该拥有最高权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政府不能履行契约所规定给它的、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安全的责任。洛克清楚地阐述了政教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这种自由主义成为17世纪英国和荷兰思想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宗教宽容、强调商业和工业的重要性、对个人劳动所得的尊重、重视正在涌现出来的中产阶级、拥护所有权和监督权、拥护人人平等、重视教育等观点。此外,自由主义由于强调解除教会和国家的强制性征税,所以它在过去和现在都体现出高度的个人主义的色彩。洛克的哲学和政治理论明显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创者,并几乎成为大多数美国人的第二天性。这种哲学与牛顿的经验主义一起给伏尔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把这种哲学的

14、精神和观念带回到法国。摘编自美古德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影晌。(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国学的发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革命,以章太炎为代表,提出了“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国学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关注的是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燕京等大学纷纷设

15、立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材料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主要集中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的传播方面,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

16、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学发展的背景和变化历程。(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国学和现代国学热有何不同。 (4分)28、(12分)国家观念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西方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

17、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4分)材料“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性练习的两个概念。免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

18、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将”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

19、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条件。(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8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6分)高二年级第四次双周练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DCDACDDABAC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DDADCBABADD26(1)影响:推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确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创启蒙思想和自由主义的思想潮流;推动个人主义观念的发展。(6分,三点即可)(2)原因:英国具有限制王权的历史传

20、统;英国民众渴望摆脱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统治;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27(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西方文化和学术研究日益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点2分,三点5分) 变化历程:第一阶段:保存和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中国文化;第三阶段:重新重视国学,并具备国际视野。(3分) (2)不同:兴起原因不同:近代主要是民族危机的推动;现代在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推动力量不同:近代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和精英学者的倡导、研究,现代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和民间的追求。(4分) 28、

21、示例一:论题:中西国情差异影响中西国家观念。(2分) 阐释:在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影响下,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古代中国家国同构,有天下而无国家,君主即为国家,强调君主专制;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教会为代表的神权。 从13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

22、国家观念转变。 (8分) 结论:由于中西方政治经济的差异,国家观念的差异是必然的。(2分)示例二: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示例三:国家观念的转型与近代中西政治历程之间关联互动。(2分) 阐释: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政治探索。梁启超提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兴民权,说明国人的国家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其影响下,中国掀起了戊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走向深刻。启蒙运动时期,洛克等人提出了法治和分权思想,卢梭用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了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启蒙运动提出了一套建立未来政体的理论框架,使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8分)结论:社会变革使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推动因素,近代国家观念转型是政治变革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内容。(2分)29(1)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8分)(2)“十四年抗战”充分肯定了六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它进一步昭示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6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