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101.91KB ,
资源ID:83873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873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docx

1、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隧 道 设 计 说 明 1 工程概况南山隧道工程为重庆市江南大道中线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位于主线里程桩号K0+405K3+238 m处,分为左右两线,各长约2833 m。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分类,隧道属于城市公路长隧道。南山隧道西洞口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东洞口位于瓦房子社。 2 工程区域气象、地质条件 2.1 气候特征隧道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湿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7.818.6,年平均相对湿度79%81%,绝对湿度17.118.2hba。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8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

2、%,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2.2 地形地貌隧道拟建区南山位于重庆市区东面,峰顶标高507570m,麓标高280330m,相对切割高差230240m左右。南山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山势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山脊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其地貌属构造剥蚀脊状低山地貌。南山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制约。南山是以南温泉背斜轴部隆起为主体的“背斜脊状山”。由于南温泉背斜两翼西陡东缓,使地形也有与之一致的西陡东缓的特点。西坡较陡,坡角4060,东坡相对西坡稍缓,坡角3040。两坡均具上陡下缓形态,坡面为折线坡。受岩性制约在背斜轴部南山一庄重庆第二外语学校形成高位溶蚀槽谷。由于在山体两侧出露为不可溶的厚层砂岩,中部出

3、露可溶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限制于中部狭长地带进行,形成狭长的高位槽谷,非可溶岩耸立两侧,形成一脊双岭的独特地貌。南山隧道由西向东在溶蚀槽谷北部的重庆第二外语学校附近横贯南山。该段槽谷标高433500m,宽680760m,呈双岭单槽形。 2.3 地层岩性 隧道拟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中统雷口坡组及下统嘉陵江组地层。地层的分布在背斜两翼呈不等厚对称分布。各地层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2.3.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主要分布在进洞口附近的居民住宅区,主要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厚度0.51.8m。残坡积层(Q4el+dl):主要分

4、布在坡麓和岩溶槽谷。分布于坡麓的多为粉质粘土,厚度一般0.31.5m;分布于岩溶槽谷中的多为粘性土,厚度一般4.513.0m。 2.3.2 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灰色砂岩组成。厚度100200m。砂岩:褐黄色,主要的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出露于隧道出口处,地表出露厚度35m。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钙质团块、灰色泥岩,隧道出口处地表出露厚度为14m。 2.3.3 三叠系(1) 上统须家河组(T3xj)根据岩性可分为六段。第六段(T3xj6):青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偶夹薄层页岩,西翼厚115m,东翼厚3

5、00m。第五段(T3xj5):深灰、灰绿色页岩,砂质泥岩,砂质页岩夹薄煤层及长石石英砂岩,通常称“煤系地层”,西翼厚6m,东翼厚10m。第四段(T3xj4):青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偶夹薄层页岩,西翼厚105m,东翼厚120m。第三段(T3xj3):青灰、黄绿、灰黑色页岩,砂质页、泥岩夹薄煤层,偶见砂岩,西翼厚13m,东翼厚30m。第二段(T3xj2):青灰、青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西翼厚约200m,东翼厚300m。第一段(T3xj1):灰色、青灰色页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煤层厚度0.30.6m,煤窑开采多为该层。西翼厚30m,东翼厚70m。(2) 中统雷口坡组(T2l)主

6、要为白云岩、灰岩,局部夹角砾岩,局部地段为黄色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泥岩、页岩单层厚度23m,灰岩单层厚度11.5m,偶见角砾岩。西翼厚40m,东翼厚80m。(3) 下统嘉陵江组(T1j)位于南温泉背斜轴部,主要为灰色灰岩、灰黄色及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西翼厚400m,东翼厚500m。 2.3.4 洞身围岩南山隧道穿越南温泉背斜,无活动性断层,区域地质整体稳定性较好,围岩以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砂岩为主,少量软质泥岩、炭质页岩、泥岩,岩体较完整,围岩稳定性较好,但局部岩溶发育、煤层段岩体完整性较差。根据隧道围岩岩体的岩石等级以及层间结合情况,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岩溶的发育及

7、地下水的富集程度,可将隧道围岩划分为级,且以级为主,、级较少,详纵断面图。组成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主要有T3xj、T2L、T1j长石石英砂岩、灰岩、 白云岩及泥质灰岩。T2L发育有泥岩夹层(软弱面),此类围岩较稳定,但沿其产状易发生滑动;嘉陵江组岩层处于背斜轴部,受地质构造影响重,且为岩溶发育段,此类围岩岩体较完整,层间结合较好,围岩稳定,不易坍塌,但埋深较大的地段可能产生掉块、剥离,施工时可采取光面爆破,一次成洞,全断面开挖,一次支护。组成级围岩的地层岩性有T3xj5 、T3xj3 、T3xj1薄层状页岩、泥岩夹煤层,出洞口段的J1-2Z泥岩、砂岩。该类围岩岩体破碎,受地下水作用影响强烈,洞顶易

8、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至地表,施工时应采用导洞或台阶分部开挖,二次复合支护。组成级围岩的地层分布于进洞口J1-2Z泥岩及土层。该围岩受地下水作用影响强烈,洞顶及侧壁易坍塌,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至地表,施工时应采用导洞或台阶分部开挖,二次复合支护。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隧道区所处构造部位为南温泉背斜。南温泉背斜为“斜歪箱状”背斜,背斜东翼岩层产状为105120 3659,西翼岩层产状为295310 4873。构造裂隙发育一般。根据地勘,节理发育主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次为南东东北西西向节理。背斜两翼多为共轭剪切裂隙,背斜轴部为张裂隙。据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

9、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中国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图B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隧道区基本烈度为VI度,建筑抗震防设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下水类型南山隧道地下水类型按含水介质和地下水动力条件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四种类型。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分布于基岩之上的残坡积堆积层中。根据地勘,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分布面窄,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地下水量极小,故可忽略不计。基岩风化裂隙水分布于进洞口和出

10、洞口的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砂、泥岩浅部风化带,属基岩裂隙水之亚类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该含水层厚度较薄,无统一水位。根据勘察,自流井组砂、泥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贪乏。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主线里程K0+440K1+030,K1+950K3+050地段。含水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层。此类地下水与含水层倾角和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背斜东翼地下水以承压水为主,其地下水头可高出地面,单井涌水量140 m3/d;背斜西翼地下水为潜水,水位标高在400450m范围波动,单井涌水量80 m3/d。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分布于主线里程K1+030K1+950地段,含水岩组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下统嘉陵江组灰岩

11、。地下水赋存在薄层中厚层状石灰岩中,主要以管道形式由北向南运移。含水层在地表分布呈条带状溶蚀槽谷。槽谷中发育有溶隙、溶沟各呈串珠状展布的溶蚀洼地、落水洞。岩溶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降水经过溶隙、溶沟和落水洞贮存在溶孔、溶隙和溶蚀管道之中。由于受地质构造制约,含水管道多位于构造应力相对集中的靠近南温泉背斜核部纵张及横张节理发育地段。根据勘测:每处地下暗河出口都有一条陡倾纵张裂隙存在,并沿暗河纵深方向延伸,反映出构造作用对地下水赋存和运移影响十分显著。含水层富水条件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一,岩溶管道之间无统一地下水位。岩溶水的另一特点是:不同季节涌水量变化极大。根据隧道通过地以南的老龙洞暗河出口流量的

12、长观资料,其地下水量,洪季Q=109441 m3/d,平季Q=12732 m3/d,枯季Q=1040 m3/d,各季相差达10倍,显示出其水量变化在时间上极不均一。 2.5.2 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隧道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渗透,其次为生活废水下渗。隧道区地下水迳流、排泄方式因水的类型而异:基岩风化裂隙水在基岩风化带内迳流,地下水动态不稳定,具有就近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先垂直运移,当进入含水层后顺层运移,沿途除深切横沟排泄部分地下水外,大部分地下水分别向北向西以长江为排泄基准面,向东则以花溪河为基岩排泄。岩溶水以落水洞、漏斗、洼地为补给入口,大气降

13、水可直接经过这些地方补给岩溶水,岩溶水在纵张裂隙中运移形成纵向岩溶水,岩溶水在运移过程中,长期溶蚀周围的碳酸盐岩,形成岩溶裂隙和溶蚀管道。由于南温泉背斜向北倾伏,非可溶岩层把槽谷围成南面开口的半封闭槽谷,决定了岩溶水只能由北向南运动。岩溶水在运行过程中依次经过仙女洞(暗河天窗)、老龙洞、石板堰,最后由龙卷洞排泄于花溪河。在老龙洞以北岩溶水为伏流,在这一地段,地表沟中基本无水,岩溶水至老龙洞出露地表,经短暂的路径重新渗入地下,直至石板堰再一次出露地表成为明流,至老卷洞附近进入地下,最后由龙卷洞排出汇入花溪河。根据资料分析,隧道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水平循环带标高370m左右,隧道在槽谷处路面高程29

14、6m,位于深部循环带内。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 2.6 不良地质现象隧道洞口及洞身区斜坡天然状态稳定,未见滑坡与崩塌不良地质现象。里程K1+000K1+940段从西至东横贯雷口坡及嘉陵江组岩层,主要由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根据地勘,该段岩溶发育。背斜东翼嘉陵江组地层隧道南侧400m范围内见3个溶洞及一个漏斗,其中两个溶洞洞口已封,另一溶洞(当地称为龙洞)为暗河出口,已封洞口标高分别为455m、460m,据了解溶洞规模大,洞高15m,不规则;龙洞洞口标高为420m,洞高1.5m,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另据真武山隧道资料,岩溶槽谷中标高390400m还发育一层溶洞,洞高0.52.0m,洞不规则,洞延

15、伸长度一般小于100m。地面调查中的漏斗长约35m,宽约18m,经地面物探探测深度为25m,分布于隧道右洞里程K1+800K1+835段。在进洞口里程K0+460左右见两个人防洞室(现已废弃),洞室高2.02.5m,宽1.52.5m,洞顶及侧壁均为黄色砂岩。其中人防洞室D1底板高程284.76m,距离隧道左洞15m左右,对隧道无影响;人防洞室D2位于隧道顶部,距离隧道顶标高1215m,对隧道影响不大。在距隧道里程K2+660北侧500m处有一矿山沟煤窑,洞口高程435m左右。该洞已废弃,洞口已封。该洞挖掘方向以矿山沟为起点,基本上向北开采,向南开采未超过小寨子,距离隧道还有300m。 3 隧道

16、设计隧道设计总的原则是在满足总的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结合隧道拟建区位于南山景区范围内,综合考虑景观要求、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人文及环境的基础上,力求经济适用,并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洞内设施规划布置力求简洁,方便施工,并力求营运时对行车干扰较小。 3.1 设计依据1 我公司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管委会签订的设计合同,内容为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含道路、立交、桥梁、隧道、排水、照明及其附属工程。2 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05.07)。3 南岸区建委关于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道路及配套工程立项的批

17、复。4 南岸区计委关于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南计发 2005174号)。5 建设单位提供1/500地形图、南山立交施工设计图、茶园A、B标准分区控规。6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方案审查意见(渝规地审(2005)局 字第0087号)7 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南江地质工程勘察院 2005.12)。8 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方案设计(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05.05)9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10 重庆市建委关于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006.0511 其它

18、相关资料。3.2 采用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重庆市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3.3 设计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级主干道; 设计行车速度:60km/h; 设计最大纵坡:1.5%; 设计抗震标准:基本烈度度,按度设防; 限界:净高H=5.0m

19、,净宽B=10.0m;行车方向:单向行驶;行车道宽度:3.5+3.75m;路面设计荷载:城A级;隧道内卫生标准:(1)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200ppm;发生事故时,短时间(15min)以内,为250ppm;(2)烟尘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0.0075m-1。3.4 隧道内轮廓设计:净空标准按二车道布置,标准段行车道宽3.75+3.5m,左侧侧向宽度LL=0.5m,右侧侧向宽度LR=0.75m,预留装修空间20.15m。检修道宽度按0.75m设置,借鉴国内公路隧道的施工设计经验,并着重考虑到市政管网较多,需要较大的管沟断面,因而在隧道检修道处宽度取1.15m(包含预留装修空间0.

20、15m),但超过检修道宽度部分不纳入建筑限界范围。最终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038m,净高5.00m。根据受力情况优劣及经济性出发,对隧道内轮廓进行了比较,最终决定采用曲墙三心圆断面形式,隧道净宽10.80m,净高6.80m,隧道内轮廓线净空面积分别为72.19m2(带仰拱)及60.47m2(不带仰拱)。3.5 洞口隧道上下行分离设置,为了充分利用洞内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隧道轴线间距35.5m。进出洞口的位置均遵循了“早进晚出”的原则,并考虑了经济性及美观性,采用环框式洞门,并绿化。3.5.1 隧道西洞口隧道西洞口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主线里程桩号K0+405m。洞口处为一斜坡,局部呈陡坎。进洞口

21、前为人工填筑土,厚514m,后侧斜坡为亚粘土,多呈可塑硬塑状,厚13m,穿过的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筑土、侏罗系自流井组(J1zl)紫红色强风化泥岩。据钻探揭露,基岩强风化带厚4.6 8m,岩质软,易产生坍塌现象。洞口段围岩类别为级,无断层、无不良地质现象。按隧道路面设计高程,进洞口原始地面低于洞顶高程,采用管棚进洞。洞口土层与基岩接触面较陡(1830),隧道开挖后洞口仰坡土层稳定性差,易发生沿基岩面滑动现象,施工前,对易滑动土层进行清除后再进行开挖。环框段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按景观设计要求回填。 3.5.2 隧道东洞口东洞口位于瓦房子社,主线里程桩号K3+220 m。地形坡角1525,隧道出口洞

22、前仰坡坡向为107。出洞口前为鱼塘和苗圃,后为斜坡,出洞口前及斜坡多为亚粘土覆盖,局部基岩出露,土层厚度一般0.51.8m,基岩面倾角510左右,下伏岩体为侏罗系自流井组泥岩及砂岩。出口段砂岩及泥岩均为软质岩,其围岩类别为级。出口洞口仰坡高度510m,主要由薄层土层及基岩组成,为顺向坡。仰坡受岩层产状及裂隙的控制,易发生沿层面及裂隙面的滑塌现象。 3.6 衬砌设计根据地勘,隧道穿过(破碎带)、级围岩地区,隧道设计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在遵守交通部颁发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同时,以工程类比法为主进行设计,设计结果经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分析验算,确保安全经济。支护参数见表 1。 3.6.1 初期支

23、护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以锚杆、钢筋网、湿喷混凝土、工字钢拱等为主要手段,并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等辅助措施,以确保洞口段稳固安全,并充分发挥洞身深埋段围岩的自承能力。 3.6.2 二次衬砌二次衬砌采用C25防水混凝土,施工时采用台车模注现浇。商品混凝土的输送采用机械泵送。每次浇注长度应不小8m,以提高二次衬砌的整体密实性,减少横向施工缝。隧道在煤层处按级穿越煤线地带抗高水压复合衬砌类型进行支护,在该处级复合衬砌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10m,以确保施工安全。表 1 支护设计表支护类型应用范围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湿喷混凝土锚杆钢架间距辅助措施级围岩穿越煤线地带C30砼20cm厚,加入水泥用量8的

24、硅微分;6.5钢筋网2525cmCD25中空锚杆 L=4m, 8080cm梅花型布置0.6m共设三环帷幕注浆拱墙、仰拱为110cm厚的C30防水钢筋砼,加入水泥用量5的混凝土防腐气密剂级围岩段及破碎带C25砼20cm厚;6.5钢筋网2525cmCD25中空锚杆 L=3.5m,8080cm,梅花型布置0.6m超前小导管,L=4.5m,500mm并注浆拱墙、仰拱为50cm厚的C25防水钢筋混凝土A级围岩段洞口加强段C25砼20cm厚;6.5钢筋网2525cmCD25中空锚杆 L=3.5m,8080cm,梅花型布置0.8m40m长管棚并注浆,40cm;4.5m长超前小导管注浆, 50cm 拱墙、仰拱

25、为45cm厚的C25防水钢筋混凝土B级围岩段洞身一般段C25砼15cm厚;6.5钢筋网2525cmCD25中空锚杆 L=3.0m,100100cm,梅花型布置1.0m无拱墙、仰拱为40cm厚的C25防水砼A级围岩段洞身一般段C25砼12cm厚;6.5钢筋网2525cm 22全粘接药卷锚杆L=2.5m 120120cm梅花型布置无无拱墙为35cm厚的C25防水砼B级围岩段紧急停车带C25砼15cm厚;6.5钢筋网2525cm22全粘接药卷锚杆L=3.0m 100100cm梅花型布置1.5m无拱墙为50cm厚的C25防水混凝土(侧墙与车行横洞轴线交点两侧沿隧道纵向10m内拱墙采用钢筋砼)3.7 防

26、排水设计防排水为隧道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洞内无渗漏水,路面不积水,不冒水的技术标准,采取以堵为主,大堵小排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的原则。南山隧道“堵水限排”的原则是:洞口向内300m范围内,纵向每米每天的排水量不超过0.3m3,其余洞身段纵向每米每天的排水量不超过1 m3。根据以上要求,经综合分析,对隧道内大于设计容许量的涌水全部进行预注浆封堵,其余出水点的地下水采用排水措施排出洞外。注浆堵水内容详 3.14。其它防排水措施如下:1 在出洞口路面适当位置设置截水沟,截水沟与道路以外的排水系统连接。2 在洞口段采用截水沟及护坡等手段,在洞顶沿隧道用地边界,在洞口仰坡及边坡以

27、外5m的适当位置设置截水天沟,洞门墙背后设置排水沟,减少大气降水对洞口围岩的影响。3 二次模筑混凝土采用抗渗标号不得低于S6的防水混凝土浇筑。初期支护及二次称砌混凝土掺GNA系列膨胀剂或BR型系列增加放水剂,其含量为水泥用量的8%,置换同重量的水泥。4 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铺设CW2防水板,二次衬砌施工缝设BW-96型遇水膨胀止水条,沉降缝设E型止水带。5 在地下水较发育的地段,采取超前探水、注浆堵水措施。6 隧道衬砌排水:(1) 沿衬砌两边墙墙脚外侧纵向设置无纺布盲沟;(2) 衬砌背后环向设置100软式弹簧透水盲沟,环向盲沟原则上每20m设一处,干燥无水段较长时,间距可适当加长;在有水地

28、段间距适当加密。弹簧管数量根据水流大小确定,一般13根;(3) 在纵向排水管与洞内纵向路缘边沟之间设置DN50横向硬塑管,沿隧道纵向间距为10m,局部地下水丰富地段加密;(4) 洞内清洗水通过纵向排水边沟排出洞外。纵向盲沟全隧贯通,环向盲沟下伸至边墙脚与纵向盲沟相连,衬砌背后地下水从环向盲沟汇集至纵向盲沟后,通过横向排水管将地下水引入纵向路缘边沟,排出洞外。 3.8 路面、内装隧道内3m以下部位安装3m(高)1.22m(宽)0.005m(厚)的乳白色卡索板。卡索板的安装按厂家有关设计图说明及安装要求办理。3.0m以上刷深色防水、防火涂料10mm, 粉刷涂料施工可采用机械或手工喷刷,要求喷刷均匀

29、,不得出现色斑杂色。若分期施工,卡索板可用10mm乳白色防水涂料代替,待以后条件成熟再施做。隧道内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即在水泥混凝土面层上加铺沥青混凝土。 3.8.1 铺装结构铺装结构为水泥混凝土面层+防水粘接层(由0.20.3 L/的EN粘接剂+0.20.4 L/的改性乳化沥青组成)+4cm普通沥青AC13-I+0.40.6 L/的改性乳化沥青粘层+4cm的阻燃改性沥青SMA13。所采用的EN粘接剂能与水泥混凝土充分浸润,具有优良的耐潮、防渗水和粘接性能;改性乳化沥青能增强与沥青混凝土的粘接性能,而出于经济性与路面使用耐久性的考虑,最佳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确定为8cm。隧道路面铺装结构如图 1

30、。优质(耐磨、粗糙)碎石(35mm);CRM抗滑层材料(35mm);沥青砼图 2 薄层抗滑层结构示意图在隧道进洞口前后150米路段,道路曲线半径偏小,隧道出口行车速度较高。为增加行车安全性,在该路段沥青砼表层进行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厚度控制在7左右,铺筑间距为:2m间距摊铺2m薄层抗滑层材料,其铺装结构图如图2所示。3.8.2 隧道缩缝、施工缝以及隧道内所有的胀缝考虑隧道洞口外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所有的缩缝、施工缝均需铺上宽度为50cm的防水卷材,防止温度反射裂缝的产生。全隧道所有的胀缝,应先清除缝内杂物,再填入沥青玛蹄脂填缝料,然后铺宽度为50cm的防水卷材。路面铺装结构如图 3。3.8.3 铺装材料 3.8.3.1 防水卷材用于隧道铺装的防水卷材应满足表 2技术要求。3.8.3.2 防水粘接材料采用EN层间防水粘接剂,其技术指标如表 3。表 2 防水卷材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 求可溶物含量 g/m22900不透水性压力 MPa0.3保持时间 min30耐热性 110拉力 N/50mm纵向450横向450低温柔性 -8 撕裂强度 N纵向250横向250表 3 隧道内铺装层间粘接剂的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或仪器粘度(20), s40标准粘度计法与水泥砼的粘接强度,MPa1.2拉拔试验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