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3.86KB ,
资源ID:83826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826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12页.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12页.docx

1、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12页绪论:自然辩证法与创新人才培养 1,针对同一事物,在看似无问题处提出问题; 2,针对同一问题:在常人未想之处提出设想。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方法、技术创新方法,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促使学生形成广博的科技素养 促使学生树立合理的的科技价值观 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创新方法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主要依靠自己的肌肉力量来与环境抗争,应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获得自然界现成的产品; 此时的生产基本上只有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几乎没有物质生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极小,远

2、未超出自然的恢复能力,几乎像其他动物一样把自己消融于大自然之中,使得整个生态基本上呈现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极生态相。 此时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 对人来说,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只是表层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盲目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受自然主宰;只能通过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物,求助于魔力,祈求大自然使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由此形成以自然神话宗教和图腾崇拜为表现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拜物观 二、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由依靠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从

3、而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这种生产方式主要是“生物型”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况且那时的环境包容能力强,所以在那一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没有激化,人和自然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三、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借助科学的力量,近代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随之建立起来的近代工业体系展示了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巨大能力。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成功地实现了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 片面地夸大“人是自然主人”的观念,片面地以物的追求为社会目标,以致不惜毁灭自然界,就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意义上,自然界在人的影响和作用下开始异化,自然开始与人对抗。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4、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面貌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劳动创造了人,人创造了劳动。 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全球问题)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观念、理论、方法。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 富人活,也让穷人活。 我们活,也

5、让子孙活。 人类活,也让动、植物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

6、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

7、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

8、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经济活动

9、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它要求人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背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

10、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

11、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21世纪议程(Chinas Agenda 21) 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 要点 : 控制人口增长 发展生态农业 工业实现清洁生产 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支持系统 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成就与问题经过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发展方面。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1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

13、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14、,行动步伐有所加快。我国应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一、指导思想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我国

15、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

16、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参与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17、 三、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18、,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经济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这里追求的只是产品,但加入生产过程与产品无关的都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

19、到循环利用。封闭循环技术系统即节约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在对生物资源的开发中,应当是“养鸡生蛋”而不应该是“杀鸡取蛋”。 (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为此,第一,我们应当重视社会能量转换的相对效率,并使它成为评价经济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新经济学应当依据净能量消耗来测定生产过程的效率,把利润同能量消耗联系起来。第二,应该把“自然价值”纳入经济价值之中,形成一种“经济生态”价值的统一体。在这里,资源的“天然价值”应当作为重要参考数打入产品的成本。资源价值应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原

20、则。随着某些资源的减少,资源的天然价值就会越高,使用这些资源制造的产品的价格也就应当越高。这种经济机制能够抑制对有限资源的浪费。第三,应当建立一种抑制污染环境的经济机制。我们应当看到清洁、美丽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本身就具有一种“环境价值”。为此,应当把破坏环境的活动看成产生“负价值”的活动而予以经济上的惩罚。例如,汽车的成本中不仅应当包括资源的自然价值、原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应当包括汽车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的“负价值”和汽车在消费中对环境污染(如它排放的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汽车在消费中可能出现的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等负价值打入汽车的成本当中,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这样,就会对损害

21、环境的经济行为形成一种抑制效应。 (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传统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非生态的消费方式。传统经济模式中生产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生产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品,通过广告宣传造成不断变化的消费时尚,诱使消费者接受。大量地生产要求大量消费,因此,挥霍浪费型的非生态化生产造成了一种挥霍浪费型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所追求的不是朴素而是华美,不是实质而是形式,不是厚重而是轻薄,不是内在而是外表。这种消费方式的反生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它追求一种所谓“用毕即弃”的消费方式。大量一次性用品的出现,不仅浪费了自然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我们的许多消费品都是

22、在还能够使用时就被抛弃,因为它已落后于消费时尚。在服装消费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第二,在消费中追求所谓“深加工”产品,也是违反生态原理,特别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的。所谓“深加工”产品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翻新。对原料每加工一次,就有部分能量流失。在食品多次加工中,不仅浪费了能量,而且由于各种化学添加剂的加入,还对人的健康造成了威胁。有些深加工商品属于不同能量层次的转化,浪费的能量就更多。总之,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和发展模式上有一个革命性变革。当然,在全球经济趋向于一体化的今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一朝一夕可以做

23、到的。当代人类面临的困难是全球性的,因此,只有通过全人类的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通过对发展的终极价值的追问,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各种危机,实质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意义(价值)危机。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发展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值得的吗?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伦理的终极尺度。它包括以下重要的命题: 第一,“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当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缩小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地球就像一个村庄(地球村)。现在,全人类都坐在一条船上在风浪中航行,每个人的不轨行为都可能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发展伦理学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

24、国家利益这些局部利益要服从人类利益。应当以人类的生存利益为尺度,对自己的不正当的欲望进行节制。 第二,“生存利益高于一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能否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平衡,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生存的问题。因此,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是我们人类一切行为的最高的、绝对限度。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应当限制在能够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的限度以内。对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应当限制在生物资源的自我繁殖和生长的速率的限度以内;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也应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的限度内。 第三,“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侵犯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力”,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

25、的可持续性原则。我们的地球不仅是现代人的,而且是后代人的。我们不仅不应当侵犯其他人的权力,而且不应当侵犯后代人的权力。全球问题 人口问题 粮食问题 工业化问题 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自然属性: 科技受时代认识水平限制,认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 社会属性: 科技的利用打上时代的社会烙印,有社会制度、社会目标的制约。 科技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制约。 (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

26、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两方面构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主要原因在于: 粮食生产(人口)、工业布局、能源结构和经济超常发展。 环境损失:1875亿元 中国的环境政策以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为坐标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针对具体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政策, 后期的政策则体现了对环境问题的整体和长远战略。4、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评价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

27、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哲学:“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基本点:(1)探讨了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及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东西演变而来的(如水、土等,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分别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关于物质的构成,认为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水、火、气、土四物构成(四元说,种子说,原素说)。(3)关于运动的一般认识,认为世界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一个整体,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4)对于

28、天体和宇宙的认识,提出了宇宙模型,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萌芽。(5)关于生命的起源,提出了许多猜测性的很有见解的思想。特征:(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也有唯心的部分)。它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力图从自然界解释自然界,这标志着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科学的第一步。(2)朴素的、辩证的。它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记。(3)整体性、系统性。因为科学还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古希腊人总是从整体上观察和说明自然的变化过程。这是人类无限认识能力的一种表现。(4)直观性、猜测

29、性、思辨。对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得到直观的结果。这表现人类的幼稚性。古希腊朴素自然观对后世的影响 积极影响:(1)为后世提供了本质正确世界观的雏形(2)原子论思想的影响(3)重视数学的传统(4)重视思维规律的研究 消极影响:(1)现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唯心主义的渊源(2)主观猜测的错误理论的影响二、地理大发现的意义1,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 ,由于发现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证明地球上水体是连在一起的,且十分肯定地确定了地球表面占优势的是大洋,而不是大陆。3,对地球上的气候带和风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4,此后,一批反映新时代内容的地理著作和地图相继出版。5,美洲的发现和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胜利,刺

30、激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航海热情。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包括: a)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可分的、有结构与层次。b)运动观:物质世界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运动状态是可以转换的。c)时空观:物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的。d)系统观:物质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结构的统一体。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宇宙和各个层次的演化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2)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唯物论与

31、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重大意义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点: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即:联系、运动、演化、发展。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传统的自然科学都是“存在科学”(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