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03KB ,
资源ID:83753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753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整理.docx

1、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整理(完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

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 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 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高标准农田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

4、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3.2 高标准农田建设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3。3 基本农田 capital farmland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 engineering type zone of the wellfaciliti

5、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体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在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上基本一致的单元。3.5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engineering System for the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为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按照工程建设类型、特征及内部联系构建的体系.4 基本原则 4.1 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 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引导原则,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4.2 应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因地

6、制宜地采取建设方式和工程措施。4.3 应注重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景观优化、生态良好。4。4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4。5 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设成效。5 建设区域选择 5。1 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水资源有保障、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高。5.2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重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 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

7、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评定的优等、高等、中等耕地集中分布区等区域开展。5。3 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在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严重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开展。在上述区域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相关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5.4 高标准农田建设禁止在地面坡度大于 25 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

8、展。6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应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不同类型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区分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见附录 A。6。1.2 通过各项措施实施,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建立监测、评价和管护体系,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利用。6。1。3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

9、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参照附录 B,工程技术要求参考附录 C。6.1。4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指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设施占地面积与建设面积的比例,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 8%。地类划分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执行。6.1。5 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各项基础设施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一般不应低于 15年。6。1。6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应达到当地高产水平,并保持持续增产能力。6.2 土地平整 6。2。1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

10、灌排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6.2.2 耕作田块指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应合理规划耕作田块、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实现耕作田块相对集中.田块的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定。6.2。3 应实现田面平整,地面灌溉田块应减小横向地表坡降,喷灌微灌田块可适当放大坡降,纵向坡降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求确定。6。2。4 地面坡度为 5 25 的坡地区,土层深厚时,应尽可能一次修成水平梯田;坡地土层较薄时,可以先修成坡式梯田,再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

11、坡度,逐步变成水平梯田。丘陵区梯田化率应不低于 90.6.2.5 梯田修筑应结合小流域治理,与沟道治理和坡面防护工程相结合,提高防暴雨冲刷能力。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宜因地制宜地采用土坎、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6。2。6 一般农田应通过机械深耕深松,保持耕作层厚度在 20cm 以上。土层较薄的农田,应通过客土回填,使农田土体厚度达到 50cm 以上,有条件的地方,过沙或过粘的土壤宜通过客土调节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6.2。7 新开垦荒地、地块归并和坡改梯等工程实施时,应避免打乱表土层和生土层,应先将肥沃的表土层进行剥离,待土地平整或坡改梯完成后,再将

12、表土层回填到农田中。6.3 土壤改良与培肥 6。3。1 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指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以及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包括有机质积造和施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农业、土壤酸化防治、盐碱土壤治理等。土壤培肥标准应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规定。6。3。2 土壤改良与培肥措施应连续实施不少于 3 年。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翻压还田等措施达到高产土壤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 15g/kg以上.施用的有机肥料应符合有机肥料标准(NY 5252012)规定。禁止将利用垃圾、污泥及各种工矿

13、废弃物制作的有机肥投入到农田中。6。3。3 应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防止单项养分元素在土壤中的超量富集,保持土壤各种养分含量间的相对平衡,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6。3。4 酸化土壤宜通过施用生石灰或减少酸性肥料使用等措施,使南方土壤 pH值保持在 5.5以上,北方土壤 pH值保持在 6。07。5。风沙和盐碱区农田土壤 pH值不应高于 8。5。6.3.5 盐碱土壤治理的灌排工程建设完成后,应满足农业种植的土壤脱盐标准.在不能全面脱盐的情况下,对于盐化土壤,在干旱季节及返盐盛期 030cm 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 0.20。3

14、%。对于碱化土壤,030cm 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 0。5%。同时,应尽快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前 3 年的有机肥施用量应不少于15000kg/hm3.6。3。6 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规定,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6。4 灌溉与排水 6.4.1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工程等。6.4.2 灌溉与排水工程应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田、水、路、林、电、村统一规划和综合布置。

15、水资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灌溉水源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规定。6.4.3 水源配置应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宜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6.4。4 应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因地制宜地选择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型式,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的规定。6。4。5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参照附录 C 中表 C.1 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取

16、上限值。6.4.6 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渠、路、林相协调,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相分离,在丘陵山区,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管道排分离的形式.6。4。7 排水标准应满足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应由设计暴雨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确定.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5年10年一遇,1d3d 暴雨从作物受淹起 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 10 年一遇,1d3d暴雨 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6.4。8 地下水位较高和土壤盐碱化地区,排水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规定.改良盐碱土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

17、下。6.4。9 大中型灌排泵站各项标准的设定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要求,小型泵站相关标准设定参考附录 C.3。13的要求。6。4。10 渠系建筑物应布置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并配套完整,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6。4.11 灌排设施外观应整洁美观。渠道、渠系建筑物外观轮廓线顺直,表面平整、光洁;设备应布置紧凑,表面整洁,仪器仪表配备齐全.6.5 田间道路 6.5.1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机耕

18、路)和生产路。6.5。2 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田、水、林、电、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并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6.5。3 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 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6。5.4 田间道路通达度指在集中连片的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平原区应达到 100%,丘陵区应不低于 90%。6。6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6.6.1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

19、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6.6。2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田、路、渠、沟等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6.6。3 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参考附录C。5。坡面防护工程应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措施应全面规划,综合治理。6.6.4 农田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 10年20年一遇。6.6。5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通过各类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农田总面积的比例。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 90%。6.7 农田输配电 6.7.1 农田输配电工程指为泵站、机井以及

20、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等各种措施,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工程。6。7.2 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与排灌、道路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6.7。3 高压输电线路宜采用钢芯铝绞线等高压电缆,一般输送 220KV 以下的输电电压;低压输电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一般输送 380V及以下的输电电压,采用三相五线制接法,并应设立相应标志。6。7。4 变配电装置应采用适合的变台、变压器、配电箱(屏)、断路器、互感器、起动器、避雷器、接地装置、弱电井等相关措施。6。7.5 应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6。8 其他 除土

21、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外的工程,其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执行。7 管理要求 7.1 土地权属调整 7.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及时解决土地权属争议。7.1。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依法进行土地确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7。2 统计 7.2.1 应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汇总和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报表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信息表、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表和高标准农田使用情况与效益表,见附录 D。7。2。2 高标准基

22、本农田建设情况应适时向社会发布。社会发布宜采用报告、公告、蓝皮书等形式。7.3 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7.3。1 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要求.7。3.2 应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开展定期报备,实现信息“上图入库”管理和信息共享。7。3。3 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的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8 监测与评价 8.1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耕作便利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耕地质量评定参照

2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执行.8.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宜布设田间定位监测点,包括耕地质量、农田土壤墒情和虫情定位监测点.8。3 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等,应结合完成情况以及效益显现与发挥的周期分别组织评价。8.4 应适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对建设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利用等各阶段工作以及实施后效益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9 建后管护与利用 9.1 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 9。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应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 50%

24、以上.9。1.2 良种覆盖率应达到 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 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 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9.2 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 9。2。1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22011)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并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应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规定执行。9.2.2 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进行编号和登记造册,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永久保护。9。3 工程管护与利用 9。3.1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9.3。2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由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9。3。3 加强土壤污染、地表沉陷、地灾防治等新技术应用,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水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