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松人物形象分析600武松人物形象分析武松人物形象分析600武松人物形象分析 武松人物形象分析篇(一):景阳冈课文分析的范文 景阳冈一文节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了十八碗酒后,不顾店主的劝告,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一、言之有序,详略得当。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的记叙了武松一路行来的所作所为,刻画出一个性格豪放、无所畏惧的梁山英雄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首先,开怀饮酒。课文开篇写道:“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走得肚中饥渴”,为下文武松开怀畅饮交代了缘由,埋下了伏笔。武
2、松走进店里,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一个“快”字照应了前文的“肚中饥渴”,满满的一碗酒“一饮而尽”进一步说明武松饥渴难忍。三碗酒转瞬就下了肚,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酒也要,肉也再切些来。”哪管它“三碗不过冈”,只管把肚子填饱,于是“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就这样前后共吃了十八碗。”段中四次写武松“叫道”,把一个开怀畅饮、性格豪放的英雄形象展现在眼前。 其次,执意上冈。吃完“十八碗”酒,早忘了“三碗不过冈”的劝告,“提了哨棒就走”。根本不理会店家的劝告,甚至把店家的好意劝阻误会成“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趁着酒兴就上了景阳冈,
3、见了官府的榜文,才真知有虎,但毕竟是武松,决定继续上冈。这部分虽然对武松的描写比较简略,却突出了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第三,双拳打虎。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写得也具体生动。“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防御猛虎攻击,“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这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虎对人的凶猛攻击,武松避其锋芒的机敏反应,人虎对峙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武松在避开老虎最厉害的“一扑
4、”“一掀”“一剪”之后,立即转守为攻,主动出击,只见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从半空劈下来”,“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武松那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也跃然纸上。 第四,挨下冈来。赤手空拳的武松打死了老虎,已是筋疲力尽,“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随后“一步步挨下冈来”。描写真实而简略,符合人物当时的境况,自然结尾。 四个部分的内容,作者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详写“喝酒”和“打虎”的场面,略写“上冈”“下冈”的情节。因为“喝酒”和“打虎”的场面最能表现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性
5、格特点,这样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课文主要人物武松,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武松豪放、倔强、勇武、机敏的性格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记忆犹新。喝酒的场面把武松那豪放、倔强的个性特点渲染得淋漓尽致。大声地“叫道”,大碗的喝酒,大块的吃肉,一个大大咧咧,毫无顾忌的英雄形象鲜活起来。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冈更是表现了他的倔强和无所畏惧。机敏的避开老虎的进攻,抓住机会转守为攻,用尽力气打死老虎,着力刻画武松那武艺超群、机警敏捷的英雄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武松性格特点的渲染,使武松的性格鲜明。 三、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课文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上,运用了多种
6、多样的表现手法。事件推进采用叙述的方式,人物刻画则运用描写手法,有人物语言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等。 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在“喝酒”一段中,重点描写了武松的语言,如“主人家,快拿酒来吃。”“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邮报度的拿些来吃。”“好的切二三斤来。”“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酒也要,肉也再切些来。”一连串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个长途途跋涉后饥肠辘辘的形象。再如“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是有大虫,我也不怕。”这些语言描写都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武松的豪放、倔强
7、性格。 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不多,但却贴切、真实。如: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虽有些犹豫,但更多的是“勇往直前,浑身是胆”的无畏气概。再如: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在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这段心理描写真实的表现了武松与猛虎搏斗后的筋疲力尽。 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在“打虎”场面中,主要描写武松的动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动词运用的准确和传神。描写大虫进攻的三招:“一扑”“一掀”“一剪”以及武松的“三闪”,把老虎进攻的凶猛,武松躲闪的灵敏传神地刻画了出来;武松主动攻击时
8、的“揪、按、踢、提、打”等词,把人虎相搏的惊险场面写得神采飞扬。 此外,课文是节选,保留了不少原著中的语言,如“筛酒”、“酒真有气力”、“如何”、“但凡”、“却把大虫吓唬我”等,都与现代语言略有不同,有利于了解古典文学的语言特色。 景阳冈资料链接 老虎为何称“大虫” 去过动物园的小朋友们都见过老虎,它高大威武,吼叫起来,很远都能听到。可景阳冈一课中却说它是大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呀,古代的人把所有动物都叫“虫”,无论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走的、爬的,或者是水中游的。鱼叫水虫,鸟叫羽虫,龟叫介虫。那些没有羽毛、鳞片和甲壳等遮盖东西的动物,则以裸虫相称。高大健壮、性情勇猛、享有“百兽之王”之称的
9、老虎,古人习惯称它为“大虫”。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
10、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
11、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
12、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武松人物形象分析篇(二):武松打虎一文教案 武松打虎一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
13、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武松打虎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锰虎。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景阳冈。 二、初学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1。 (分别是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1 (3)你
14、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三、学习重点部分武松打虎 分小组讨论 1、武松是怎样打死锰虎的?用自已的话说说。 2、你从中体会到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1)自读练习 (2)指名读,学生点评。 四、展开讨论,延伸课外,深化中心。 提供一则新闻 一个饿熊闯进一家农户对其农人进行嘶咬,可是村民却束手无策,原因是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熊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上级命令不能擅自伤害。待村长打电话请示上级后再去营救那村民,那村民已被熊咬死。 提出讨论题 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人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武松打虎这类不该看了,你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是武
15、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去打虎,而当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还是应当机立断保护。 武松打虎一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利用快速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晌午”、“怠慢”、“半歇”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能抓住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动作把过程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尝试表现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4、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继续学习复述课文,抓住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动作把过程讲清楚。 2、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准备:多
16、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猛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 二、检查自学,扫除障碍。 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注音比较组词 唬吓( ) 光挞挞( ) 踉踉跄跄( ) tn 开 ( ) po 某io( ) cun( )将下来 cho( )了哨棒 岗( )帐( )耻( )梁( )堂( )迸( ) 冈( )杖( )职( )粱( )膛( )并( ) 2、注意读音迸(bn 武松人物形象分析篇(三):小说的文
17、体特点以及小说考情分析(2)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小说的时候,题目选材基本上有两类情况。一种叫做微型小说,1000来字,除了名家的作品以外,基本上都比较裸露直白,中心明确,注重细节,但是不乏夸张,这样的作品不难出题,同样也不难答题,对付它们关键还是摸清答题要点,对于具体人物、情节的分析倒是不需要太多功力;当然,名家的作品显然不能与之一概而论,如果熟悉这位作家风格特点的话,对我们的答题会有很大的帮助。另一种是作品选段,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前面那种独立成章的作品要来得更为容易,因为不但这些选段自己是可以独立命题的,说不定我们还能获得更多的额外信息(比如从水浒传中选段出题的话,那么对于熟悉水浒传故事情节
18、的同学,答起题来会更轻松一些);没有额外信息也没有关系,反正答题也不用指着这个。 常考题型都有什么其实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小说三要素加形式考查。所有阅读的形式考查题(分析关键语段作用,赏析精彩词句)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用十二个字来说就是“是什么,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所谓“是什么”,是指要分析的关键点是什么。比如重要词句,具体是要分析哪个词(句子的哪个部分)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运用了哪种修辞(考比喻、拟人、夸张最多)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这里要注意:题目点明的,答题时可以省略;需要罗列的,可以稍微概括一下(比如将若干动作描写的
19、词语概括为“通过动作描写”);需要分析不止一点的,需要找全(比如有的赏析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的修辞)。所谓“写什么”,是指找出的“是什么”在具体语境里的意思。答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答出专门属于“这一篇”的答案,切忌哪篇阅读看上去都能用的“万能钥匙”;所谓“怎么样”,是指表达效果,比如比喻就是生动形象,拟人就是人格化,排比就是加强语势等等;所谓“为什么”,是指要需要分析其作用的词句或手法和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结构有什么作用(铺垫、伏笔、过渡、推动),对于读者有什么作用(吸引力引人入胜感染力留下什么印象)在填这个空的时候,要分清楚需要分析的内容是否关涉到中心句、主旨句
20、、过渡句、总起句或总结句之一,如果没有,那么可能与全文中心并无太大关系,“为什么”这个空可能就不需要答,否则的话就太牵强了。将这十二个字概括起来,答题格式就是:通过“是什么”,“怎么样”地“写什么”,表现了“为什么”。这是一种将阅读题转化为填空题的基本思路,其中的调整或变式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篇幅所限,无法进一步展开。 “人物”部分会问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性格,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小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或手法,这些方法或手法具体有哪些作用。后两者属于形式考查,不再赘述。解答前者的思路也非常简单:既然“人物”必然会得到“环境”和“情节”两个要素的帮衬,那么从它们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1、一定没错,如果作者再给出明确的介绍或评价,那就更好不过了。“情节”部分的考察方式在前面谈小说三要素的时候已经谈过了,不是概括情节就是分析作用,变来变去不过那么几种问法,大家只要注意辨析考查的具体是哪个方面就足能应付。“环境”部分可能要阅读,也可能要写作,基本上考阅读的情况居多,考查的方式也就只有一个环境描写的作用。既然“环境”的特点是面面俱到,那么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也不妨跟着人家面面俱到一下,基本上的答题点就是“环境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某某气氛)、“环境人物”(衬托/表现人物性格/形象、衬托人物某种状态)、“环境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换句话说就是描述“环境”对帮助小说三要素实现
22、各自的职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既然前面提到过“事在人为”,那么我们不妨将“情节”视为“人物”性格的一个行动轨迹,这样一来,“暗示人物命运”这一可能的答题点,也可以归入“环境情节”这个范围内。 最后让我们重点关注一下那位先前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终极Boss“主题”。我们可以说“情节”胆小怕事,也可以认为它与世无争,总而言之,“情节”跟“主题”之间,至少在我们考试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我们探究一篇小说在应试考场上的“主题”时,只从“人物”和“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就够了。与此同时,“环境”虽然和“人物”抢了一席之地,分了一杯羹,但也只是抢“一席”之地和分“一杯”羹而已,
23、“人物”归根结底还是老大,所以“环境”最多跟“主题”沾一点儿边,露一下脸,主要还是处在陪衬的位置上没办法,谁让现在已经不时兴通过一篇小说就批判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了呢。前面那种读出“主题”的方式,是50到70年代、最多到80年代前期的解读方式,80年代中期以后,风向就逐渐偏向人性和人道主义。就我们高考应试来说,一篇小说的主题从根本上代表的就是作者本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作为一篇用来考试的小说,毫无疑问,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上肯定都积极向上。再联系到前面埋下的两个“伏笔”:小说“主题”里面“人物”占了比重最大,现在解读“主题”的方式基本上是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性和人道主义,那么好了,我们所能读
24、解出来的“主题”其实非常简单,三个字:人性美。 这就是所谓终极Boss的庐山真面目。不过如此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而当环境描写能跟小说所要传达的“人性美”扯上关系的时候,比如环境描写的美与人性的美形成同构的关系(如汪曾祺的小说),或者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就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环境,“环境”在“主题”这里出头更确切地说是露脸的机会,也就到来了。 在整个行文过程中,我不无遗憾地两次提到“篇幅所限”,现在我将第三次让“篇幅所限”这个字眼浮出海面。对于微观变化非常之多的语文应试而言,上述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和归纳显然不可能穷尽一切答案变体。所幸的是,万变不离其宗,既然我们已经收获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么我
25、们所要做的便只是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个方向大胆前行。做题贵精不贵多,只要我们保持做一道题总结一道的学习习惯,那么小说命题的细微调整方式自然能够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那些曾经的绊脚石也将成为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小石子,被我们充满自信地一脚踢开。 解析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 我在讲小说过程中,发现很多小说情节设计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手法一波三折。所谓一波三折,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比喻事多波折。从写作角度来讲,指的是在叙事中,运用顺势和递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故事情节的波澜迭起,使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正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论。 下面,我以武松打虎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实
26、践和认识: 武松打虎这篇小说是被公认的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武松在井阳冈酒店吃酒的豪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气,徒手打虎的神勇,被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英雄就此诞生! 我们在分析这篇小说时,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的分析,却忽略了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的巧妙手法一波三折。 武松打虎一文共三个主要情节:吃酒上冈打虎。每个情节的设计都一波三折。 第一个情节,酒店吃酒。吃了三碗酒后,店家三次劝武松不要再喝,武松三次坚持要酒。这个情节写得很长很详细,二人的几次对话都一一写出。正是在这样几次三番“劝阻坚持”的叙述中,武松性格中豪爽、粗野、倔强的特点,展露无遗;而且暗示了异人必有
27、异能,为下文打虎做好铺垫,英雄人物已经初露端倪。 第二个情节,听说有虎,坚持上冈。武松听店家说冈上有虎,他不信;见到树上的警告,他不信;直到看了盖有官府大印的榜文,方才相信。作者这样不厌其烦地叙述武松从不相信到相信的心理过程,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武松江湖经验丰富,艺高人胆大的特点。同时,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效果。 第三个情节,打虎。小说写了“躲避棒折徒手打虎”三个回合,扣人心弦。老虎袭来,武松一躲,避过老虎三招攻击,看出武松反应迅速;举棒打虎,结果打在树上,棒折,一显武松慌乱,更让读者心头一沉:武松休矣!情节急转直下。山穷水尽之际,徒手打虎,尽显武松英雄本色! 正
28、是一波三折手法的运用,使整个武松打虎的情节波澜迭起,跌宕起伏,层层蓄势,扣人心弦,与人物描写相辅相成,方才成就了武松光辉的英雄形象。 教学中,我以一波三折的情节为切入点,提领全篇,让学生们找出每个情节中的一波三折,然后,体会其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结果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气氛热烈,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是对故事的鉴赏都十分深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讲完这一课后,我趁势打铁,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绝品四篇文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戏”“三拳”、绝品的“买画鉴画赎画赠画”、小公务员之死中的五次道歉、变色龙中的五次“变色”,都体现了一波三折的手法。教学中,我同样运用以一波三折的情节为切入点来提领全篇的方法,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这种方法,能自如地运用它来分析小说了。 这时,我又想到了写作,掌握了一波三折的作文技法,可以尺水兴波,使本来不曲折的事件在笔下生出曲折,本来没有波澜的生出烟波,这样会使得文章之中产生内在的律动和勃勃生气。于是,我将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小说,尤其注意的,就是要把情节设计得波澜起伏。题目就是:一个某某引发的故事,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像,设计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结果,学生们写出的文章,尽显一波三折的魅力,令人刮目相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