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
2、、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3、、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
4、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如何理解:具体P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1、 系统的定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1)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2)人内传播、
5、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系统性:具体见P8(3)大众传播:A特点:专业机构从事有组织的活动;对象广泛分散且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内容公开;有反馈机制B 影响:巨大而广泛 具体见P9二、 社会系统的特点:1、 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的五种要素(见P9)离开了社会信息系统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因此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一般社会系统理论:2、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具体见P10(1) 开放性:内部、外部(2) 子系统的交织性:相互独立,互为环境;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3) 双重偶然性:传播的双方都存在
6、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因此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 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重合、交织,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对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2、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
7、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时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传播障碍:传播隔阂:3、 传播学的基本任务: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4、 社会科学的性质: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问题应用科学的性质: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价值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 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 交往的概念:第一,它指的是
8、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时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型的概括性范畴。2、 交往和生产、分工的关系:同等重要的范畴(1) 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交往时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但决定着一个社会或民族的内部结构,而且制约着他们的外部关系(2)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成对概念:物质生产对应物质交往,精神生产对应精神交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构成生产总体,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交往总体。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3、 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1)
9、交往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精神交往和传播的对象和范畴的相似(2) 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P14-15大众传播总过程理论(3) 综上,传播学应该考察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放在具体的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二、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具体见P16-18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与一定的物质交往和物质生产相适应不是物质决定精神的简单关系,存在着相互作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第三次分工”、三、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三项原则: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实
10、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了人类社会的传播,使它具备了其他动物界传播所部具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一、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二、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P24第一, 先天本能,而非后天系统学习第二, 基于条件反射原理,而不是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总之,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是能动的、创造性改造三、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1、 人类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
11、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2、 人类语言起源的推测: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汪汪”理论:模仿自然;“感叹”理论:偶然地表达感觉或感情;“唱歌”理论: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吆嘿呵”理论:从用力是发出的呼噜声演变3、 人类语言起源的动力: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1) 劳动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结合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增多对语言的需要增多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分音节的语言(2) 同时,脑髓和感觉器官的发达意识以及抽象和能力的发展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推动两者进一步的发育四、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 人类语言的外部现象特点:永也为武,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P272、 本
12、质上的人类语言的特性:具体见P27超越时间和空间;无限的灵活性;发音的经济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新词语、概念、含义、表达方法,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的历史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自身,不断开创崭新的语义世界。3、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人类主要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
13、和改造环境。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 体外化媒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一、 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到文字的出现1、 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规律。意味着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深化伽达默尔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2、 口语出现的意义:(1)最初仅仅是
14、一种将声音和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为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2)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3)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4)口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3、 口语的局限性:第一,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转瞬即逝,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4、 早期体外化媒介的出现及其意义:传播功能已经接近于文字,它们把信息传得更加广远,更加长久。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
15、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进军。二、 文字传播时代: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1、 发展:结绳符号、原始图画象征性图形的使用(图画文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与真正文字接近)2、 时间:公元前3000年产生3、 意义:(1) 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克服转瞬即逝,记录和保存不依赖有限记忆力;打破了距离限制了,扩展了交流和活动的空间;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2) 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
16、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4、 文字传播的弊端:主要是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三、 印刷传播时代:1、 发展: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的基础之上;古登堡的印刷术;2、 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的意义:P32批量生产的观念,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近代报纸诞生,读写能力普及政治、文化、教育的巨大影响;经济的推动:作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3、 中国失败的原因四、 电子传播时代: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1、 1837年,莫尔斯,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2、 电子媒介的分类:
17、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具体见P33-34相关概念:无线电通信、地上波传输,卫星通信技术、模拟信号、数字信号3、 电子媒介的意义: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传播,以及历史的保存;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意味着认得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卫星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大面积啊的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可能;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 哈特
18、对传播媒介的分类:详见P36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2、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P36二、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能够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1、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2、 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产生普遍影响在贝尔的后
19、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发表之后。后工业化时代 P37-38 第三次浪潮 P38信息爆炸3、 信息社会的特点:具体见P38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依靠信用;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三、 迎接高度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社会本身的发展状况)1、 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见。2、 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的生产和信息传播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对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3、 社会信息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大
20、众传播媒介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的骤然加快(2) 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至今特点见P39总结:详见P40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融合的时代。麦克卢汉 “媒介是人的延伸”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 符号的定义1、 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符号现象是普遍的:动物
21、界:不能超出条件反射原理的范畴人类:声音语言是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摆脱了动物传播状态 文字是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实现了人类信息活动的体外化的记录、保存和传播 两者并成为语言符号体系,是基本的人类符号体系,但并不是唯一的体系二、 信号与象征符将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1、 信号的特点:P442、 象征符的特点:P44可以分为“示现型象征符”、“论述型象征符”、“认知型象征符”、“价值型象征符”象征符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象征符的作用超出了知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在于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象征符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解释;即便在同一社会
22、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发生意义的变化;“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符号的符号”三、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1、 语言符号的特点和作用:第二章第一节2、 非语言符号的分类:见P45-46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体态符号(体态语言),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这些符号有的以个体的、有的以组合的方式出现,但总的来说,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四、 符号的基本功能三个方面: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详见P46符号化 符号解读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 意义的定义:1、 定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
23、概念极为广义,包含一切交流的精神内容,是普遍存在的3、 与社会实践的关系:(1) 在社会实践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抽象出意义(2)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4、 与符号的关系:(1) 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2)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二、 符号意义的分类1、 分类:详见P48(1)明示性和暗示性(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3)指示性和区别性2、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1)本身意义的模糊(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克服:借助其他条件或情境来消除;能积极利用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三、
24、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除符号意义之外的意义)详见P50-511、 传播者的意义:含义及其与符号意义的关系(辞不达意)2、 受传者的意义:含义,与符号意义的关系,与传播者意义的关系(字里行间)3、 情境意义:语境4、 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是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原因如下:P50-51第三节:象征性的社会互动人类区别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一、 人类的象征行为1、 概念:使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发生:通过使用象征符来实现。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字面的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
25、联想的意义。特点:是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而这种类似性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具有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在许多场合具有价值性、动机性、行为取向性2、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象征活动是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3、 象征性互动理论二、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1、 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者: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意图)受传者: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传播过程
26、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的效应。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2、 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3、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米德 人的“自我”意识象征性互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没有社会实践就无从抽象出意义。意义互动式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既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又反过来体现了社会关系三、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1、 文化的概念:P542、 文化对人和社会的作用: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人和社会,它
27、通过形成文化秩序至于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文化符号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同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3、 人对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符号强制的人有时会激进地有时会渐进的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4、 现代社会与象征性文化:进入了信息时代,到处都有象征符,对各种符号加以利用,赋予各种事物以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意义,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生活的空间是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意义”的消费、“风格传播”、消费意境现象背后的原因:P55-565、 现象产生的影响:
28、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合无序化,使社会成员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传播过程的断裂”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要素说,还有别的要素说,在杨保军的书上面有)1、 传播者(信源):2、 受传者(信宿):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3、 讯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介质,通过讯息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和信息的区别:后者外延更广,讯息是信息的一种,其特点是表达完整的意义4、 媒介: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 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的意
29、图和目的,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二、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双重性质:(1)与现实事物的对应关系,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2)与一定理论的对应关系,对一种理论的解释和素描(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 “拉斯维尔程式”或“五W模式”(1)提出者:美国 拉斯维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2)内容:见P60(3)意义:第一次明确地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理解传播过程的结
30、构和特定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形成了传播学的五大领域。(4)缺陷: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提出者:美国 香农 韦弗 传播的数学理论(2)内容:P61(3)意义:引入了噪音的概念;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文理结合和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4)缺陷: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史不行的。电子传播中这个模式没什么不妥:第一,单项过程在电子传播中是存在的;第二,即便是双向电子通信,信息的传达和反馈也是通过同一条通道进行的。但是,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传播双方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31、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反馈便不能说明这种互动性。3、 直线传播的缺陷:(1)把传受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2)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传播的互动性质(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提出: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2)内容:P61-62 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3)意义:强调了互动性,把传受双方都看做是主体。(4)缺陷:传授双方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不符合现实;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过程2、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1)提出者:施拉姆(2)内容:P62(3)意义:揭示了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3、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1)提出者:梅尔文德弗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