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目 录绪论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2.国内文献综述13.本文研究的内容2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政治心理层面的特点3(一)伦理主义31.伦常血缘,宗法等级意识32.家国一体,崇尚王道心理3(二)道德主义41.人的道德能动性42.传统政治文化的道德特点4(三)权威主义41.崇拜权力52.惧怕权力5(四)均平主义51.均平意识52.“大同”思想6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政治思想层面的特点6(一)伦理至上性61.强调“仁”、“礼”,内圣外王 62.伦理本位,德治天下7(二)务实性与功利性71.重实践,轻理论72.重治道,轻制度7(三)“民本”思想 81.政治上的为政爱民
2、82.经济上的关心民生83.“重民”的本质是为了“邦固”8(四)“大一统”思想 81.促进中华各民族的融合92.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93.孕育了爱国主义传统9结语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摘 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之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本文试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在政治心理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出伦理主义、道德主义、权威主义和均平主义四个特点。主要体现为伦常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重要的统治工具;道德上人们认为进行修身养性可以达到至善,而统治阶层则把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人们又有
3、着对权威的崇拜和惧怕的矛盾心理,因而向往着“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在政治思想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表现出四个特点:伦理至上性、务实性和功利性、“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儒家文化派生出来的宗法制和宗法观念共同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伦理至上性;崇拜权力和崇尚王道的心理又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务实性和功利性;统治阶级为了巩固专制统治,推行“重民”、“富民”的“民本”思想以博取民心达到“邦固”;最后,在中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精神便是由“大一统”思想孕育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盛的内聚力。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政治心理层面;政治思想层面;主要特点A
4、bstract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onditions specified und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showing a distinct feature. The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from the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two main features of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o
5、address .In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e main demonstrate ethical, moral doctrine, authority, and the egalitarian four characteristics .Ethics is one of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conduct and important tool rule; people felt that self-cultivation can achieve the
6、 highest good. As the ruling class to govern ethical means and methods. people have a worship and fear of authority ambivalence, So for the ideals of the egalitarian society .I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tex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show four characteristics: the primacy of
7、 ethical, pragmatic and utilitarian ,Serving the Community and Great unified ideology. Confucian culture derived from patriarchal systems and concepts common to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political culture ethical supremacy features; Worship power and worship kingcraft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d
8、ecis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agmatic and utilitarian nature.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ruling class dictatorship, the ruling class introduce the ideals of people is the first and make the people wealthy. At last,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china, Community spirit is the most imp
9、ortant big gain home-grown ideology of patriotism , embodies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prosperity of cohes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of China; Political psychology; Political idealism; Main features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系 张顺花(学号:2002020155)绪 论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从20世纪
10、五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首创政治文化的概念至今,学术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有较多的争议,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内涵界定。本文论述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因此主要从国内学者对政治文化的解释进行分析。中国学者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明显不同于国外,不过一般意义上都认为,政治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形态,主要指一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政治文化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于民族大众的心理的、知识的、生活的结构之中,并通过人们
11、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而得以延续,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且中国当代政治文化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模式,要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必要的。在对政治文化内容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三种分类方式,本文主要认同把政治文化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的内容这种分法,试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2.国内文献综述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的研究,国内学者们多有论作,本文是在参考、借鉴了这些学者们的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的参考文献资料有以下一些:(1)黄颂的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神(载于孝感学院学报,孝感,孝感学院主办,19
12、97年第2期)主要论述了作为伦理原则的忠孝,以及其生成发展的基础和表层意识的显现。(2)徐大同的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载于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期)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及务实性、重民性、伦常性的特点。(3)韩克玉、曲振霞的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载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1年03期)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状分析,从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两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4)戴长征的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载于新视野,北京,北京市委党校主办,2002年第2期)考察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威主义
13、和等级制,道德和人格主义,均平、中庸观念和明哲保身意识等主要特征。(5)张爱芳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批判性分析(载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南宁,广西青年干部学院,2002年第6期)考察了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几大因素,批判分析其伦理型的政治认知评价模式、大同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权威主义人格的个体心理层面反映等基本特征。(6)宋菁、屈琳琳的论我过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改革(载于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重庆,重庆职业技术学院主办,2003年第2期)论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礼治”思想、“官本位”思想和“宗族”观念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借鉴因素及不利条件。(7)刘丽敏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
14、结构分析(载于理论与现代化,天津,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2004年第3期)通过对政治文化的涵义和结构分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揭示了制约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文化瓶颈效应。(8)都淦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问题研究(2002年3月13日载于此外,还有何平的中国传统政治思维探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任军的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载于人文杂志,西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 1997年第2期)、曹德本的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研究(载于政治学研究季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2002年第1期)、宋江涛、宋新夫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合的思考(载
15、于江西社会科学,南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2003年第2期)、宋玉波的论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意义(载于广西社会科学,南宁,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2003年第6期)、杨建平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探析(载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省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济南,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省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出版,2003年第3期)、朱瑞华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积极影响(3.本文研究的内容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广义的政治文化概念着手,分别从政治心理层面和政治思想层面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政治心理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
16、要特点分为伦理主义、道德主义、权威主义和均平主义。其中,伦理主义特点体现在伦常血缘,宗法等级意识和家国一体,崇尚王道心理;道德主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的道德能动性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道德特征上;权威主义特点主要从人们崇拜权力和惧怕权力两个方面分析;均平主义特点主要分为均平意识和“大同”思想来论述。在政治思想层面,本文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分为伦理至上性、务实性和功利性、“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四个方面来论述。伦理至上性的特点分为强调“仁”、“礼”,内圣外王和伦理本位,德治天下两个方面来论述;务实性与功利性特点从重实践,轻理论和重治道,轻制度两个方面来分析;“民本”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的
17、为政爱民、经济上的关心民生和为了“邦固”的本质;“大一统”思想的特点体现在促进中华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孕育了爱国主义传统。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汲取和充分利用其中积极有为的一面,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政治心理层面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浩瀚雄浑,其中的主体建构是儒家文化,可以说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极为鲜明的政治性,它对中国传统政治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特别是在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层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
18、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在政治心理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受儒家学说影响,表现出普遍的臣民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伦理主义 中国半封闭的温带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封建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得古代中国自然小农经济兴盛。而传统政治文化正是产生于这农耕文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由此,也使中国百姓产生了封闭保守、安土重迁的心理和对家庭家族的依赖心理以及对男性家长的依赖、依附和仆从心理。 “儒家从血亲伦理关系出发,推演出了由近及疏、由上及下、由尊及卑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
19、准则,并用一套颇为奇特的比附手法把家庭血亲关系移植到本来属于政治范畴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上,使赤裸裸的政治利害关系罩上了伦理的面纱,”进一步使整个政治生活宗法化。社会结构由家庭而家族,再结合为宗族,进而组成社会,构成国家,形成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偌大的家庭,一个个家庭就是一个个小型的中国。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三纲五常伦理关系,从上而下构成了一个支配和服从、主导和依附的等级链条。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伦理性特点: 1.伦常血缘,宗法等级意识 在中国古代社会,伦常问题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重要的统治工具
20、。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特别强调“伦理”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伦理等级意识。这也是中国以伦理为本位的封建社会宗法与政治密切关联的结果。“而血缘既是家族关系的纽带,又是国家政治关系的纽带。”在国家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宗法伦理等级关系。“在家族中,以父家长为核心形成的等级依附关系,子从父,妻从夫,弟从兄,幼从长,以孝为本,到了国家中则形成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等级依附关系,民从官,官从君,以忠为本,”进而用礼治、德治、人治的传统治理国家,使这种宗法伦理等级关系彻底融入了中国传统政治的血液。 2.家国一体,崇尚王道心理 在自然经济和宗法血缘环境的基础条件下,形成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现象
21、。即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着共同性,都是以父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家庭是国家的模板,国家是家庭的放大;父是家君,君是国父。以此养成人们的崇古崇老崇长崇尚王道心理,主要体现在:“君主是调节人与自然的中枢;君主体现着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把握着必然之理;君主是政治统治的枢机和决定力量。君主拥有全国一切的最高所有权;君主是认识的最高裁决者;君主的权力在实践中不受任何约束。”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君主的过失只是作为具体君主的个人过失,而不是君主这一制度的过失,纠正君主过失则是更换一个明君圣主,而不是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因此,历史上始终是王朝更替,而不见推翻君主制度,这也是崇尚王道的体
22、现。(二)道德主义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化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时,在更深层面上制约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儒家学说着重论述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它从“性本善”的理论前提出发,相信宇宙万物的和谐有序,“万物皆备于我”只要人们努力向善,通过严格的自我修养,挖掘内心的道德根本,“达到身心平衡,内外平衡,以适应外界环境,这就是所谓的顺应自然,与物委化”, “就可以成为参天赞地的圣人,就可以达到物我相融,天地统合为一的境界,就可以做到真正和道德的统一,人心和道心的统一,天理和人事的一致”,就达到了“正心,诚意,修心”的道德原则,进而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1.人的道德能动性孔子认为,“仁”使人
23、们体现出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想,表现为人的道德能动性,认为人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他要按照儒家之设定的“礼”的准则和“仁”的规范进行活动。即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天下都“克己复礼为仁”,发挥道德能动性。特别是“君子要成为道德的表率,要施仁政,要克己、修身,树立正人君子的形象”,从而使“人治”达到完善。 2.传统政治文化的道德特点 “仁”是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它以“性本善”为前提,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的主导倾向都是一种向善的冲动和需要,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形成一种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思想独特的道德主义。把道德落实到政治上就成了政治道德主义。把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和方法,“维持社会秩
24、序的不是一整套法律体系,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事,政绩考核也成为道德评判。”因此,人们认为的理想政治就是有圣君、贤相、清官。虽然儒家政治道德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但是人们总是在心中祈望着圣君、清官、好人的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清官期盼意识、圣君贤相的人治观念、伦理和人情政治原则。 (三)权威主义 在中国,权威主义根深蒂固,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几千年来中国人们一直被束缚在以家庭为单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上,男性家长制的确立为封建的权威主义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权威主义的形成来源于绝对的权威观念。权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权威能够给社
25、会带来组织和秩序、制度和结构,“对于一定的权威来说,关键的是要解决权威的合法性问题,即权威的来源问题。”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宣称自己的权威来源于“天”或“神”,这是一种超然的、无验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威,它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任何角落,可以控制一切人的财产和生命。这就是绝对的权威,深入人们的意识,逐渐形成了权威主义。 权威主义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突出地反映在人们的政治心理上,主要表现为: 1.崇拜权力 在封建的经济强制的条件下,权力是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权力的代表-贵族和官僚系统在整个社会结构系统中居于主要地位,其他系统受其支配和制约。财富、威望、荣耀都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于是,对政治权力
26、的谋取就成了谋取经济利益,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有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民众对权力的崇拜除了利益的驱动以外,还源于其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民众一直处于分散的个体经济生活方式之中,政治上不能代表自己,保护自己,完全被排斥在权力机构和政治生活之外。”因而人们只得依附于君主权力,以求得专制权力的保护,形成特殊的人身依附意识,对权力表现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 2.惧怕权力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王道至上的意识深厚,王权是至高无上,没有任何限制的。人们认为天下就是皇帝的,与自己无关。但是权力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就会经常被滥用,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成了权力刀俎之下的鱼肉,只有逆来顺
27、受、任人宰割,任由权力给人们带来破坏性效果,侵害人们的利益,甚至剥夺人们的生命。因此,人们在对权力的崇拜同时,又对权力存有本能的戒备心理和天然的疏离情感。(四)均平主义 均平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又一特征,对古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均平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由自然经济环境和匮乏经济决定的分配意识;第二、人的物质本体的存在需求与生产供给缺口的矛盾;第三、均平主义能满足政治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孜孜以求“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均平主义梦想。 1.均平意识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均平思想“不但受到被剥夺者的欢迎,也受到剥夺者的青睐”。一个封建王朝从建立
28、到灭亡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土地占有者的变更,而这种变更都是为了同一目的-均平。首先,在王朝建立的时候统治者会实行均平政策,打击豪强,重新均平土地以扩大自耕农的数量,巩固其统治基础。其次,在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出现土地兼并,政府横征暴敛,小农经济陷入危机,社会动荡开始,新的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他们的任务除了完成王朝更替,也在于打击豪强,要求均平。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封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会有着均平思想,虽然前者是出于他们巩固政权的需要,而后者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是他们在实质和表现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2.“大同”思想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大同”思想。它来源于礼记礼运篇中描绘的“天下为公”,“财产公有”,“社会秩序和谐”、“博爱”的美好画面,并成为无数政治家、知识分子以及普通百姓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从孔子的“天下归仁”,孟子的“仁教”说教,老子的“小国寡民”,墨子的兼爱尚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的“等贵贱,均贫富”口号 ,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天国”;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无一不体现着“公平,公正,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都显现出“要求建立一个没有战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