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验教学大纲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指导书班级: 姓名: 学号: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教研室2006年10月实验一 车床静刚度测量2 一、实验目的2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2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3四、实验步骤3五、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4六、 思考题 5实验二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6 一、实验目的6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6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6四、实验步骤7五、分析整理实验数据8六、 做出质量分布图 9七、质量分布图的观察与分析9八、思考题9实验三 镗杆自激振动与消振实验10 一、实验目的10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0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12四、实验步骤 12五、分析整理实
2、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13 六、 思考题 13实验一 车床静刚度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床静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2、熟悉机床静刚度的测定方法;3、巩固所学机床刚度的概念,画出机床静刚度曲线。二、实验原理及方法机床静刚度Ks是机床在稳态下工作(无振动)的刚度,它衡量机床抵抗静载变形的能力。静刚度的概念,一般用下式表示: Ks=F/Y式中:Ks-静刚度(Kg/mm) F-切削力(Kg) Y-在F作用下刀刃与加工面之间的相对位移(mm)。但是从工艺观点来研究问题时,我们认为在切削分力Fy方向上的变形要比其它切削分力作用方向上的变形大得多,所以Fy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占主要地位,故又可以用下式表示工艺系
3、统刚度Ks=Fy/Y工艺系统在受力情况下的总位移量Y是各个组成环节的位移量迭加,根据测量数据可得出: 刀架刚度 KsD=Fy/YD 前顶尖刚度 KsQ=Fy/2YQ 后顶尖刚度 KsH=Fy/2YH再根据车床变形Ys为前后顶尖变形位移的平均值和刀架变形位移之和,则 Ys=Fy/Ks=1/2(Fy/2KsQ+Fy/2KsH)+Fy/KsD化简后 1/Ks=1/4(1/KsQ+1/KsH)+1/KsD这样车床静刚度Ks即可求出。 本实验采用三向刚度仪的静态测定法测定车床静刚度。车床静刚度测定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图1-1 刚度测定加载装置1234561、前顶尖;2、接长套筒;3、测力环4、弓行
4、加载器;5、加力螺钉;6、模拟刀杆图中弓形加载架刚度足够大,其变形略去不计,通过加载器上的加力螺钉5进行加力Fy。Fy经钢球传至测力环3,由测力环的千分表指示出所加Fy力的数值。床头、尾座、刀架部件均在Fy力作用下发生弹性位移,三个部位各安装一个千分表,测其弹性位移YsQ、YsH、YsD。在根据公示计算出床头、刀架、尾座各部件的刚度,然后计算出机床静刚度Ks。 实验时,加载螺钉孔间夹角a=15,角选为30。 根据公式:Fx=FSina Fy=FCosasin Fz=Fcoscos注意事项:1、实验前擦净弓形加载器支架中心孔,调好机床可动部件和紧固部件,弓形加载支架与主轴的联接要牢固不得有松动。
5、2、实验所用千分表,在使用前要检查灵敏度,安装时要调好零点(预压1圈)。3、每次加载或卸载后,不应立即读数,应停一会再读数。三、实验仪器及材料1、弓形加载支架(自制);2、八角型测力环;3、模拟刀杆(自制),安装在车床小刀架上;4、千分表磁力表座。千分表读数值(0.001mm)。四、实验步骤1、主轴和尾座各安装顶尖,将弓行加载架用接长套筒装在支架上的定位杆上,并将其固定,同时将尾座用固定螺钉紧固好。2、分别安装三块表,调整好零位。3、用弓形加载支架上的加力螺钉上的钢球压紧测力环,事先加有一个预紧力。五、分析整理实验数据1、加、卸载记录表加力仪千 分表读数(格)车床部件位移量床头I刀架尾座加卸加
6、卸加卸2、 计算车床平均静刚度KsQ= KsD=KsH= Ks= 3、画出车床各部件(床头、尾座和刀架)的刚度曲线py(kg)Y(mm)六、思考题 1、实验中加载曲线与卸载不重合,为什么?2、当载荷去除后,变形恢复不到起点,什么因素影响的?实验二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一、 实验目的1、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一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其误差的原因。2、通过实验掌握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误差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对于生产实际中经常以复杂的因素而出现的误差问题,我们不能用单因素估算来衡量其因果,更不能从单个工件的检查结果来得出结论。因为单个工件不能暴露出误差的性质和变化的规律,单个工件的
7、误差大小也不能代表整个工件的误差大小。这是由于在一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既有变值系统性误差因素,也有随机性误差因素在作用。这时单个工件的误差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凭单个工件去推断整批工件的误差情况极不可靠,所以就需要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分析法就是以生产现场内对许多工件进行检查的结果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处理这些结果,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常用的统计分析法有如下的两种:1、分布曲线法在单轴六角自动车床上连续加工一批试件(约100件),按加工顺序在测量其尺寸,并记录之。把测量所得的尺寸大小分组,每组的尺寸间隔为0.002mm,填入相应的表格。 然后,做出质量分
8、布图,进行加工误差分析。2、点图法点图法的要点就是:按加工的先后顺序作出尺寸的变化图,以暴露整个加工过程中误差变化的全貌。具体的方法是按工件的加工顺序定期测量工件的尺寸,以其序号为横座标,以测得的尺寸为纵座标,则可得到一个点图。 三、 实验仪器及材料1、在自动车床上连续加工100个试件,将它们放在无心磨床上进行磨削。2、千分尺或千分表测量台。3、20钢料,45号冷拔钢。4、用于冷却的切削液。四、实验步骤1、在六角自动车床上连续加工100个试件。2、将100个试件放到无心磨床上进行磨削。3、磨削后的试件用千分尺或千分表测量台进行测量,并记录在相应表格中:表2-1 全部零件磨削后的尺寸记录序号测量
9、尺寸序号测量尺寸序号测量尺寸序号测量尺寸126517622752773285378429547953055806315681732578283358839345984103560851136618612376287133863881439648915406590164166911742679218436893194469942045709521467196224772972348739824497499255075100五、分析整理实验数据表2-2 定位销直径测量结果“频数表”组号组界(尺寸范围)频数计算(组内工件数目)频数f组位ufufu212345678910合计100说明:(1)分组数J
10、:当工件N = 100件时,J = 610;(2)尺寸间隔宽度(组距)X = (XmaxXmin)/ J式中:Xmax 100中零件最大值;Xmin 100件中零件尺寸最小值;J 分组数。(3)求平均尺寸值X和均方根差a. 确定组位u: 以频数最大的为基准,该组组位u=0;以0组位为基准,在频数表中,向上依次的组位为-1;-2;-3;向下依次的为+1;+2;+3,排列组次。b.求出fu:fu等于各组频数f栏分别乘以各组的组位u栏,然后将各组fu相加得到fu。c.求出fu2:fu2等于各组的u分别乘以fu填入fu2栏内,然后将各组的fu2相加求得fu2。d.计算平均尺寸值X和均方根差X = X0
11、 + J = J式中:X0 组位为0组的中间值 J 组距;f 频数;u 组位六、做出质量分布图七、质量分布图的观察与分析八、思考题1、各种加工误差,按它们在一批零件中出现的规律来看,可以分为几大类?2、随机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有什么不同?实验三 镗杆自激振动与消振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验证自激振动的坐标联系原理。2、了解切削用量及刀具几何参数对自振强度的影响。3、比较撞击块与镗杆孔间的不同间隙的消振效果。二、实验原理及方法切削过程中产生自激振动的原因,有各种学派解释,其中最主要的是坐标联系原理及再生原理。1、坐标联系原理(振型关联理论,主振摸态耦合原理)按照该理论,认为车刀与工件的相对振动
12、运动,是以质量耦合的形式,在二个方向相互关联的振动的振动组合(二个自由度的振动);振动时,刀具与工件相对运动的轨迹,是按顺时针方向的椭圆形;维持振动的能量(所必需的切削力的变动),仅取决于切削截面的大小变化,而与振动速度无关。如图3-1所示。 刀尖由A点经C点到B点,再由B点经D点到A点。切入时ACB,切深较小;切出时BDA,切深较大。由于切深的变化,引起了切削力的变化,当刀尖沿切削力同方向(BDA)移动时,比刀尖沿切削力F相反方向(ACB)移动时的切削力来得大。这样,在每一循环内,切削力F对刀具部件作正功大于负功,振动便加强,直到每一循环获得的能量,与消耗在阻尼的能量平衡为止。此时,振动便以
13、一切削力F方向定的振幅维持下去。图3-2所示,为二自由度振动的力学模型,设工件为绝对刚体,刀具部分同时在Z1与Z2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振动。在Z1方向上的系统的刚度为K1,(令K1K2)Z1与Y轴(通过切削刃作加工平面的法线,刀具离开工件的方向为正)的夹角为,切削力F方向与Y轴夹角为(=tg-1Fx/Fy),经计算,可求出振动的边界条件,即0为不稳定区,也就是说,当振动系统的小刚度轴,位于F力与Y轴夹角范围内为不稳定区,系统易产生振动。应用这个理论,只要使扁镗杆的小刚性轴的方位,在F力与Y轴夹角范围以外,就不易产生振动了。这就是结构消振的原理(即坐标联系原理)。Xcbade撞击块Mabcdet
14、图3-3 消振原理2、 撞击式消振块消振原理如图3-3所示,当镗杆受到瞬时激力激发振动后,从平衡位置O产生位移A,镗杆获得了位能。当瞬时激力消失了以后,镗杆要回复到平衡位置,这时要放出能量,镗杆具有了速度。从图a到图b位置,速度Vmax,在这个过程中镗杆带动撞击块离开平衡位置运动,由于镗杆的反抗力,速度由Vmax0,但M由于存在惯性,在图C位置仍具有Vmax,这时质量M与镗杆离开。设在图d位置时,质量M和镗杆发生碰撞,即吸收了镗杆的功能,使镗杆在3/4个周期(图内de)过程中,振幅自A1到A2。若此过程继续下去,则使镗杆振动幅度逐渐减小。本实验的基本目的是,借助于电测手段对镗杆的自激振动的实质
15、及其基本消振方法的效果进行直接观察,深入了解和认识,并可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电测原理方框图如下:图3-4 电测原理方框图三、实验仪器及材料1、特殊刚性刀架;2、刀具(根据实验要求,具有各种几何角度参数);3、可改变刚性主轴方位的削边镗杆;4、消振镗杆;5、撞击块;6、加速度传感器YD-3-C(也可用其它加速度传感器)两件;7、阻抗变换器ZK2两件;8、积分放大器JF-1一台;9、GZ2六线测振仪一台;10、超低频双束示波器SBDB型一台;11、光振子示波器SC16一台;12、低频信号发生器(任意型号)一台。四、实验步骤1、验证坐标联系原理:在镗杆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取出振动信号,同时
16、分别输入超低频双束示波器的水平输入端和垂直输入端,则可在屏幕上观察到镗刀刀尖的椭圆形运动轨迹。切削条件如下: )转速:n = 125转/分;)刀具角度:前角=40,后角=15。工件材料:45号钢,孔径50。实验时削边镗杆可置于=30位置。2、求稳定区:实验时,用削扁镗杆镗孔(如图3-5)。 可改变其刚度主轴坐标位置,即改变角。使角从30到180变化,每隔30镗孔一次,把每次镗孔后振动情况,记录下来。X2X2X1X1PY图3-5 削扁镗杆镗孔五、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名称;2、实验装置;3、实验內容及结论;4、实验数据分析;5、曲线图。 六、思考题1、如何判断镗杆振动是自激振动?2、当镗杆振动时,有时会出现这样情况:开始振幅小,后来逐渐增大,最后稳定到某一值,这是什么原因?3、归纳在内孔镗削(或外圆车削)时,有几种消振方法?一般应怎样考虑选用? 修订人:刘学军 2006年10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