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0.62KB ,
资源ID:83287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287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docx

1、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安徽省科研课题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结 题 报 告孙敦杰 李荣友我校2009年4月申报的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科研【2009】1号),于2009年9月经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9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三年来,本课题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团结协作下,经过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

2、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

3、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1、国际背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如美、英、日经过长期的研究,已初步形成创新教育理论的框架体系。特别是日本的创新教育研究成果显著,日本学生的发明制作和专利申请具世界前列。虽然各国对创新教育认识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从不同层面上论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2、国内:我国在九十年代中期才全面开始创新教育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科技制作、小发明等浅层面上,对于如何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没有作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的范

4、围大都是结合城市资源开展相应研究,但结合农村开展研究的寥寥无几,在理论与实践上尚存在多方面的空白。3、学校背景:梅桥中心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又有蚌埠市教科所、蚌埠市科协提供帮助,有良好的条件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多年来梅桥中心学校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提出经专家组评审,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题实验,我们课题组将借鉴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农村资源,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综上所述,2

5、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之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与此同时探讨农村科技小发明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大力推进学校以科技为特色的素质教

6、育,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良好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定的途径的培养而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展现。创造教育理论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力,每个人的创造潜力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句话十分中肯地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追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

7、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机会,很少有质疑交流的时间,很少有操作实践的机会。针对这种弊端,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来源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发现,来源于专研,我们的实验研究将着力构建一种自主、主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农村生活、生产劳动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实验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师生“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改变,正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三、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和科技教育辅导

8、能力,能为我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2、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上,做到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小学阶段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四、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内容是在农村小学特定的环境里,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并且把这种资源当成是一种优势,运用这种优势和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科技创造的入门知识,学会创造发明的基本技法,提高对科技创新小发明课题的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情感,激发他们对

9、科技小发明的极大兴趣。通过科技活动课、科技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其它学科科技教育的潜在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深入调查研究科普活动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弄清学生、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真实看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利用农村资源广泛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进行科技小发明解决发现的问题,在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发明创造,摸索出在农村开展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学方法。3、根据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低年级以科技游戏、故事为主,培养学

10、生热爱科学,建立创新概念;中年级以小制作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会动手创新;高年级以发明创造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胆开展创新。通过科技活动课、科技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其它学科科技教育的潜在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重视质疑能力培养。建立以归纳式为主而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模式。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造个性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勇敢、甘愿冒险、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的六个创造性。6、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7、把研究的成果在农村学校推广,并跟踪调查取

11、证,进一步分析,从而形成具有说服力、实用性强、有创造力的结论。五、研究的过程及方法。(一)落实组织1、加强领导,营造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健全管理网络,为科技课题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科技教育管理网络的建构:设立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学校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少先队、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科技总辅导员、科技教育骨干教师等为组员。建立科技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会议。每学期召开1至2次扩大到行政班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有关任课教师参加的工作研讨会。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用以表彰、激励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造性

12、劳动或有突出表现的师生。具体分工:孙敦杰、李荣友:负责课题的组织和实施。曹长武:负责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开展理论学习宣传。魏莉娟:负责开展校内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科普周活动。姜 锐:负责校外科普活动开展。邱明文:负责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田 锋:负责组织学生小发明的指导、加工及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田锋、邱明文:收集相关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课题组成员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反思、总结及校本教材的选择、实验、编写等工作。)2、规范管理为规范课题管理,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地进行,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室主任职责、教科室成员职责、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课题组成员工作

13、职责、教育科研评价细则等,使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3、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硬件设施。为了更好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技活动,为科技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梅桥中心学校投入约20000元建设了科普活动室,建设了标准实验室、购置了小学科学课程所有的试验器材,建设了标准化图书室,科技文化长廊。有标准的计算机室,面积约80平方米,电脑60台,装备了上千部的科普知识电子书;实验室100平方米,装备一应俱全;仪器室各种实验器材、标本齐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试验和实践活动的材料;科普教室80平方米,有多种活动设备,收集了我校获得各种科普活动的成绩;多媒体教室200平方米,有投影机

14、、多媒体操作台等设备。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普教育队伍。科技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学科教学的渗透。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的高低及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科技教育的质量。为提高我校科技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及教学水平,我们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蚌埠市科协、蚌埠市科技馆、蚌埠二中等部门的专家到我校作讲座,还组织多位科技辅导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鼓励支持科学教师学习、进修、外出考察,每年花费的各种培训费用达数千元。订阅大量的科普画报、科普杂志。全力支持教师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每年的参赛费

15、用近万元。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校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二)、创新方法我们的研究突出了五个原则:1、趣味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等转化为有趣的、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整体性:由学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制订实施计划,各年级、各学科、各老师一致行动,在全校统一开展实际研究。3、针对性:针对本课题的目标和研究重点,探索实施加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措施;4、整合性:拓展时间和空间,整合学科的内容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5、实用性:运用行动

16、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出可以具体指导科技教育活动实用型的成果,特别是小学科标准施行、校本课程实施。我们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以行动研究法作为探讨科学教育规律,验证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人为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动地建立与应用的各方面的条件,使之达到提高学生

17、科学素养的目的,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三)多方结合,创建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 1、整合学科中的科技内容,进行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明显的互补性,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各门学科中有很多值得进行科技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延伸的材料往往是一带而过,失去了进行科技教育的有效时机和价值,为此我校开展了以科学课教学设计、研讨、赛课等一系列活动,要求教师从现有各门学科中挖掘具有科技教育的内容,充分整合学科教学进行科技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前人的科技成果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索这些成果取得的途径,培养学生的

18、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在这过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能,培养情操。在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情趣,强化参与,引导探究,强调创新。其次,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进行。把学习搬到了网络教室和网络平台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学得形象、生动、主动,充分拓展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开设校本科技教育课程,进行专项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我校根据当地资源和学生特点,开设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自编的科技读本和征订部分适合学生的科技制作教材,供各年级学生科技活动课使用。开始实施的前一阶段,课程计划上没有时间安排,每天增加一节课的时

19、间用来开设科技活动课,这每周五节课的科技教育课的时间我们是这样安排的:一节利用科技读本教学,一节开展小实验、两节开展科技制作、一节进行科技书报阅读和科技观察,内容涉及科学观察、科技制作、小发明、科技采集、科技信息交流、科技竞赛、等多项,将其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四)有序推进。第一阶段研究(2009.92009.12)阶段工作:健全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确定方案,制定实施步骤。在这一阶段梅桥中心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人员分工,大量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调查问卷活动,并对调查问卷收集的 信息进行分析;征求专家组意见,认真做好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成员开始试验等。阶段成果:组

20、织了课题开题报告,并制定通过了课题实施方案。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满足教师、学生的需要,重点构建科学、农村科普教材等校本课程,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第二阶段研究。(2009.122011.9)阶段工作:全体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研究了综合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了解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相关知识,学习一些较成功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农村资源,研究科普活动的开展和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模式。具体研究方法:1、运用实验法: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科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出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通过实验,形成小学科技活动系列设计,构成小学科技活动体系,形成小学科技活动的管理评价体系。2、运用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科

21、普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情感和对学习的影响,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对此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相关素质发展的情况。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具体活动开展活动多样,突出农村特色,构建科普教育的活动课程(1)科学观察活动。以农作物为主要对象的观察活动,如观察植物,了解周围自然现象。借助仪器进行观察、观测活动,如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及植物器官结构等。(2)栽培、饲养活动。让学生动手种植农作物栽培活动,如种植小麦、大蒜、萝卜、大豆等植物等。观察或饲养小动物,如饲养蚕、小兔、小鸟、小狗等。(3)让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22、让他们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让他们观察生活了解农村的生产劳动,帮助学生积累创新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举行科技知识讲座,向学生讲授一些农机具的结构、使用方法等;讲授科技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讲授前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好的发明项目,让学生学习别人的创作思路、创作方法;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作才智;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激励学生的探究欲。(4)科技小制作活动。基础小制作,如纸工等,学具、玩具的装配与维修,利用废旧器材,结合教学制作学具、玩具,如用废包装盒制作观星箱、机器人、做长方形、正方形教具等。科技小组专项制作,如简易望远镜、

23、潜望镜、万花筒、地球仪、沙盘模型。(5)开展“金点子”、“奇思妙想”、等方法,启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对生活和学习用品进行革新和发明,例如,从简单的小锄头到多功能小农具,从几个人装农产品到可移动口的支撑架(6)科技读本利用。我们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编写了一套科技教育读本,内容涉及动植物、环境、科学家的故事、生活科学、科技动态、气象、科幻想象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方法等教育。 (7)举办科技节活动:每年的11月份为我校的“科技活动节”。活动节期间引导学生阅读科技书报;邀请蚌埠市科协、蚌埠市科技馆来我校开展大型科普活动,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科技展品,做 “有趣的纸试验”和“小车床”、“低碳生活”等

24、科学试验;举行专家演讲会、科技故事会;进行小论文、小制作和小发明演讲、展示、培训、辅导;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展览学校科技教育成果,评选科技小能手、小小发明家等。 创新方法:家校结合,科普教育“家庭化”。为使科技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把科技教育的范围延伸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我校结合学习型家庭的推荐评选,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把科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访问家庭、在校接待、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庭共同学习,更新知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我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的一些学习困难,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举行农业科普知识

25、讲座。学校开展了科普进入家庭为主线的科普活动,在全校学生家庭中开展了家庭科普知识擂台赛。家长们对学校的活动非常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说明学校的科普工作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已渗透到家庭这块阵地。如,科技制作成了我们梅桥中心学校的常规,参加的对象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尤其家长一起,读书籍、找资料、剪报刊、精心挑选,编成一份份精美的科技小报,在共同活动中,使家长也得到熏陶,出现了家长为学生买车模,一起做模型,一起竞赛的现象。 阶段性成果: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推移和新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使用有了课时安排,我校就充分利用了这些课时进行科技教育活动,将科技教育活动纳入了正常轨道。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

26、研究,我校在探索建立校社结合的科普活动的各种途径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探究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建立了校外科普教育活动基地网络,形成了较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科普活动体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思想,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客观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低年级:组建了科普活动小组,开展了小学生科普故事比赛开展,学生对科普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梅桥

27、村蔬菜种植园。高年级:组建了各班科学活动兴趣小组,在蚌埠市科技馆和蚌埠市科协的大力帮助下举办了开组了科普月、科技周等活动。以“校园之星”和“科技小能手”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农具知识讲座、动手制作小工具、科技小论文等比赛,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小能手。第三阶段研究:(2011.92011.12)阶段工作:收集研究的成果资料,撰写结题报告,上报本课题结题申请,安排结题有关事宜,迎接验收等。阶段成果:低年级:多名学生的科技小论文获得区、乡一等奖,为他们奠定了创新的基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高年级:开展了丰富的科普活动,形成了全体同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氛围,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

28、新大赛,他们制作的小农具不但解决了农村生产中的难题,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比赛中活动优异的成绩,获得蚌埠市一等奖四项,省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国家三等奖二项。在理论研究方面:课题试验结题总结,课题鉴定申请;课题试验材料综合汇编,编辑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组织“课题试验汇报展示”,修订科普校本教材,完善了小学生科普活动和创新实践体系等。六、课题实施成果及运用。两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成员的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活动中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的统一,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乐于与人合作的态度,养成了一定的社会责

29、任感。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技能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以往的科技活动中,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例如:多致力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普及,少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多重视学生的科学操作技能,少注意普及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多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少关心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当地的产业结构等。通过实施本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不是单纯的进行科技活动,而是将其整合在教学和农村实践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在学生中普及科技活动 学习与劳动结合、创新与实践结合、学习、创新能力与农村资源结合,将校外资源与校内教

30、育整合,这样,从规模上来讲,是面向全方位,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之真正在学生中达到普及与落实。突出农村科技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学生中普及科技知以、推广科技活动是广泛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有效途径。 (2)在教师中普及科技教育 普及科技教育,教师首先要有较广泛的科技知识、良好科技素养,才能在科技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获得珍贵的感性体验,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科技意识和能力。二是将教师作为科技教育活动实施的组织者,每个教师都要有科技教育的意识。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以在教师中普及科技教育为手段,通过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提高教师对科技教育的

31、理解,转变教师对科技教育的陈旧观念,来促使教师从只对知识的讲授,转变为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的培养。这无疑在教师中起到了普及科技教育的作用。 (3)课题实验推广普及的价值作用 本课题实验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而且对于学校所在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对于农村,其核心在与因地制宜地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建立开放性的教育资源网络。推广本课题实验,实际上推广的是扩大教育资源,整合科技教旨活动的新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卜,对各个学校进行适合自己的活动设汁具有极大的价值。 2、课题实施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及心理品质的培养 (1)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生

32、终身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情感态度的重要基础。校社整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不是形式、机械地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将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渗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中。因此,该科技活动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活动中找到 与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内容。在活动中,每一个各有所好、各有所得,学生对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充满了兴趣。 (2)重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养成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科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本课题的实施特点决定了本课题研究下的教育方式重在渗透与习得,通过学科教学与社会活动长期诱导,以形成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如倾听、观察、记录等;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类、对比、分析、组织材料等。如在低年级的孩子中开展养蚕、观察蚯蚓的活动等,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米培养孩子坚持、耐心、细致等心理品质,培养孩子严谨、求实、有序的思维方式。 (3)整合资源优势,开展科普活动。 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