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959.44KB ,
资源ID:83271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271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期研究性综合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期研究性综合实验报告.docx

1、小学期研究性综合实验报告2011级环境工程综合研究性实验报告 姓 名: 学 号: 日 期: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试验研究 前 言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尤其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菌类微生物的表面结构特性及其生化代谢作用,通过生物化学法、生物絮凝法等将重金属元素与水体分离或降低其毒性,可达到废水治理的目的。基因工程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加强了菌类和微藻的吸附、代谢、絮凝功能,提高了废水处理能力。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废水治理的效率及稳定性,有力地推动了重金属废水微生物治理技术的发展。 过去10年中,对微生物吸附金属离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一些微生

2、物如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对金属离子都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对微生物吸附金属离子的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Kuhn用海藻酸钠固定生枝动胶菌Zooloca ramigera)后,该菌可通过吸附去除含辐废水中95.95%的Cd2+.我国利用一种SRV菌株吸附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u2+ 246.8mg/L,其去除率高达99.2%。另外,一种兹状绿藻治理含汞废水,吸附2h,去除率可达94%微生物吸附作为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一项新技术与其它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低浓度下,金属可以被选择性地去除;处理效率高; pH值和温度条件范围宽吠多数微生物在4-90的情况下能较好生长);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可有效地回收一些贵重

3、金属;无二次污染.此外,利用微生物体作为吸附剂进行废水处理,或回收金属的一个吸引人的优点是其来源十分广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微生物吸附技术在处理重金属污染和回收贵重金属方面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研究了重金属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及吸附效果比较。 一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十分复杂,按是否消耗能量分为活细胞吸附及死细胞吸附两种。死细胞吸附重金属离子与代谢无关。微生物能通过多种途径将重金属吸附在其细胞表面。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一般有5015Ohm厚,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约占整个细胞壁物质的30 90,由40层左右网状分子所组成,肽聚糖厚约2080nm。网状的肽聚糖大分子由大

4、量小分子单体聚合而成的,由于其网状结构,肽聚糖层对分子量在120070000Da的分子有很高的通透性。另外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磷壁酸,其带有较强的负电荷,能吸附阳离子。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的10,一般由12层网状分子构成的,厚度仅为23rim。在肽聚糖层的外层有810rim厚的脂多糖,约占细胞壁物质的20,因其带有较强的负电荷,故能吸附较多的重金属阳离子。另外在脂多糖中含有孔蛋白,这些孔蛋白允许分子量在6006000Da的分子通过。真菌的细胞壁由甘露聚糖、葡聚糖、几丁质、纤维素和蛋白质等成分组成,这些物质带有较强的负电荷,能吸附金属阳离子。活细胞吸附重金属分为两个

5、阶段,第一阶段吸附机理与死细胞吸附机理相同。第二阶段为重金属离子在微生物体内积累过程,此过程需要细胞代谢活动提供能量,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有一大部分只对特定元素起作用,目前已提出的金属运送机制有离子泵、载体协助、脂类过度氧化和复合物渗透等。因为过量的重金属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毒害作用,故活细胞内积累重金属离子的能力有限,吸附实验也表明,活细胞的吸附量并不比死细胞高。 二 微生物接种培养 2.1 微生物接种技术2.1.1 实验目的(1)正确使用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接种工具,了解各种接种技术重点掌握斜面接种技术;(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3)学会判断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2

6、.1.2 实验原理 所谓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纯种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已经灭菌,并适宜于该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培养基上的过程为了获得微生物的培养,要求一切接种和平板接种等。本实验要求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一般是在无菌操作台或在实验室内火焰旁进行。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培养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接种工具和接种方法2.1.3 实验材料 菌种、接种环、试管、灭菌锅、酒精灯、制作好的牛肉膏斜面固体培养基、培养箱、标签纸、记号笔2.1.4 实验步骤(1)接种前将空白斜面贴上标签、注明菌名、接种日期、接种人姓名,标签应贴在斜面向上的为止;(2)点燃酒精灯;(3)将菌种管和新鲜空白斜面试管的斜面向上,用大拇指和

7、其他四指握在手中,使中指位于两指、试管之间的部位,无名指和大拇指分别夹住试管的边缘,管口平齐试管横放,管向稍向上斜;(4)用右手先将棉塞拧松动,以利接种时拔出;(5)右手拿接种环,使接种环直立氧化焰部位将环烧红灭菌,然后将接种环来回通过火焰数次,使环上凡在接种时可能进入试管的部分都应用火灼烧; 以下操作要使管口靠近火旁进行(6)将试管口迅速在火焰上微烧一周,使试管口上可能沾染的少量杂菌尘埃得以烧死;(7)用右手小指、无名指和手掌拔下棉塞并夹紧,棉塞下部应露在手外,勿放桌上,以免污染;(8)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先将环接触一下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使其冷却,以免烫死菌体,然后用环轻轻取菌

8、少许,并将接种环慢慢地从试管中抽出;(9)在火旁迅速将接种环伸入接种菌管内,先将环接触一下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使其冷却,以免烫死菌体,在斜面培养基上轻轻划线,将菌体接种其上,划线时从底部划起,划成软密的波浪线或由底部向上划直线,一直划到斜面底部,注意勿将培养基划破,也不要将菌体沾污管壁;(10)灼烧试管口并在火旁将棉塞塞上,塞棉塞时,不要将试管去迎塞,以免试管在移动时污染杂菌;(11)接种完毕,接种环上的余菌彻底烧死后才可以放下;(12)将接好的菌种放在37C振荡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观察。 2.2 固体培养基接液体培养基 2.2.1 实验药品 氯化钠 、牛肉膏 、蛋白胨、葡萄糖、蒸馏水100

9、0ml、菌种(固体培养基) 2.2.2 实验仪器 5000ml 大烧杯、玻璃棒、500ml三角瓶(每组5个)、试管(每组10支)、加热器、培养皿、酒精灯、接菌环、恒温振荡器、标签纸及记号笔等。 2.2.3 实验过程 2.2.3.1 配制培养基(1)称量:牛肉膏3.0g、 氯化钠5.0g 、蛋白胨10.0g、葡萄糖20.0g放入大烧杯中。(2)溶解:将1000ml蒸馏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使各种成分溶解,难溶的物质,例如:蛋白胨、酵母膏等可加热促进其溶解,待全部溶解后,加水补足加热蒸发的水量。 上图为本次实验配制溶解培养基的操作(3)分装:将调节好pH值的培养基分装于试管或锥形瓶中(约200ml)。

10、装入试管的培养基量视试管的大小及需要而定,一般制斜面培养基时,每支试管装的量为试管高度的1/41/3。在试管口或锥形瓶口上塞上棉塞。 分装于三角瓶 分装于试管(4)包扎加塞后,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再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其外再用绳子捆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 2.2.3.2 灭菌本试验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1)加水,立式锅是直接加水至锅内底部隔板以下1/3处。(2)把需灭菌的器物放入锅内(器物不要装的太满,否则灭菌不彻底),关严锅底盖(对角式均匀拧紧螺旋),打开排气阀。(3)启动电源开关。(4)待炉内水沸腾后,蒸气将炉内冷空气驱净,关闭排气阀。(5)升压,升温。关闭排气

11、阀以后,锅内成为密闭系统,蒸汽不断增加,压力计和温度计的指针上升,当压力达到1.05kg/cm2(温度为121)即灭菌开始,这时开、关电源,保证压力维持在1.05kg/cm2,20min左右。(6)中断热源,达到灭菌时间要求后停止加热,任其自然降压,当指针回到“0”时,打开排气阀(排气阀不能过早打开,否则培养基因压力突降,温度没下降而翻腾冲到棉塞处,既损失培养基又沾污了棉塞)。(7)揭开锅盖,取出器物,备用。 上图为高压蒸汽灭菌箱 2.2.3.3 接菌操作及培养(1)点燃酒精灯(2)接菌 手持待接器物 将菌种和待接三角瓶或试管用大姆指和其他四指握在左手中。旋松管塞 先用右手松动棉塞或塑料管盖,

12、以便接种时拔出。取接种环 右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在火焰上将环端灼烧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的其余部分均灼烧灭菌,重复此操作,再灼烧一次。 上图为本次实验灭菌接种环操作拔管塞 用右手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边先后取下菌种管和待接试管的管塞,然后让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得过烫)。接种环冷却 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先使环接触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使其冷却。取菌 待接种环冷却后,轻轻沾取少量菌体或孢子(注意每小组分区取菌,以防操作不慎引入杂菌,影响其他小组接菌实验),然后将接种环移出培养基,注意不要使接种环的部分碰到培养基其余部位,取出后不可使带菌接种环通过火焰。 上图为本次实验取菌时

13、操作接种 在火焰旁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待接三角瓶或试管中,轻轻搅拌接种环,使接种环上的菌种混合进入液体培养基中。塞管塞 取出接种环,灼烧试管口,并在火焰旁将管塞旋上。将接种环灼烧灭菌。放下接种环。(3)培养将三角瓶置于恒温振荡器中摇晃培养。将10支接菌后的试管用麻绳捆扎,斜放(约45度倾角)于恒温振荡器中培养。恒温振荡培养箱设置为37恒温培养液体培养基。 上图为本次实验恒温振荡器中培养菌种操作 2.3 液体培养基接液体培养基 2.3.1 实验药品 氯化钠 、牛肉膏 、蛋白胨、葡萄糖、蒸馏水1000ml、菌种(液体培 养基) 2.3.2 实验仪器 5000ml 大烧杯、玻璃棒、500ml三

14、角瓶(每组4个)、试管(每组 10支)、加热器、培养皿、酒精灯、接菌环、恒温振荡器、标签纸及记号笔等。 2.3.3 实验过程 2.3.3.1 配制培养基(1)称量:牛肉膏3.0g、 氯化钠5.0g 、蛋白胨10.0g、葡萄糖20.0g 放入大烧杯中。(2)溶解:将1000ml蒸馏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使各种成分溶解,难溶的物质,例如:蛋白胨、酵母膏等可加热促进其溶解,待全部溶解后,加水补足加热蒸发的水量。(3)分装:将调节好pH值的培养基分装于试管或锥形瓶中(约200ml)。装入试管的培养基量视试管的大小及需要而定,一般制斜面培养基时,每支试管装的量为试管高度的1/41/3。在试管口或锥形瓶口上塞

15、上棉塞。(4)包扎加塞后,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再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其外再用绳子捆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 2.3.3.2 灭菌本试验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同2.1.3.2 )。(1)加水,立式锅是直接加水至锅内底部隔板以下1/3处。(2)把需灭菌的器物放入锅内(器物不要装的太满,否则灭菌不彻底),关严锅底盖(对角式均匀拧紧螺旋),打开排气阀。(3)启动电源开关。(4)待炉内水沸腾后,蒸气将炉内冷空气驱净,关闭排气阀。(5)升压,升温。关闭排气阀以后,锅内成为密闭系统,蒸汽不断增加,压力计和温度计的指针上升,当压力达到1.05kg/cm2(温度为121)即灭菌开始,这时

16、开、关电源,保证压力维持在1.05kg/cm2,20min左右。(6)中断热源,达到灭菌时间要求后停止加热,任其自然降压,当指针回到“0”时,打开排气阀(排气阀不能过早打开,否则培养基因压力突降,温度没下降而翻腾冲到棉塞处,既损失培养基又沾污了棉塞)。(7)揭开锅盖,取出器物,备用。 2.3.3.3 接菌操作及培养(1)点燃酒精灯(2)接菌 手持待接器物 将菌种和待接三角瓶或试管用大姆指和其他四指握在左手中。旋松管塞 先用右手松动棉塞或塑料管盖,以便接种时拔出。取接种环 右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在火焰上将环端灼烧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的其余部分均灼烧灭菌,重复此操作,再灼烧一次。 拔

17、管塞 用右手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边先后取下菌种管和待接试管的管塞,然后让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得过烫)。接种环冷却 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先使环接触菌管内壁,使其冷却。取菌 待接种环冷却后,轻轻沾取少量菌体或孢子,然后将接种环移出培养基,取出后不可使带菌接种环通过火焰。接种 在火焰旁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待接三角瓶或试管中,轻轻搅拌接种环,使接种环上的菌种混合进入液体培养基中。塞管塞 取出接种环,灼烧试管口,并在火焰旁将管塞旋上。将接种环灼烧灭菌。放下接种环。(3)培养将三角瓶置于恒温振荡器中摇晃培养。将10支接菌后的试管用麻绳捆扎,斜放(约45度倾角)于恒温振荡器中培养。恒温振

18、荡培养箱设置为37恒温培养液体培养基。2.4 液体培养基接固体培养基 2.4.1 实验药品 氯化钠 、牛肉膏 、蛋白胨、葡萄糖、蒸馏水1600ml、菌种(液体培养基) 2.4.2 实验仪器 5000ml 大烧杯、玻璃棒、培养皿(每组10只)、加热器、培养皿、酒精灯、接菌环、恒温振荡器、标签纸及记号笔等。 2.4.3 实验过程 2.4.3.1 配制培养基(1)称量:氯化钠8.0g 、牛肉膏4.8g、蛋白胨16.0g、葡糖糖32.0g、琼脂64.0g放入大烧杯中。(2)溶解:将1600ml蒸馏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使各种成分溶解,难溶的物质,例如:蛋白胨、酵母膏等可加热促进其溶解,待全部溶解后,加水补

19、足加热蒸发的水量。制备固体培养基,加热融化琼脂时要不断的搅拌,避免琼脂糊底烧焦。(3)分装:将调节好pH值的培养基分装于试管或锥形瓶中(约200ml)。装入试管的培养基量视试管的大小及需要而定,一般制斜面培养基时,每支试管装的量为试管高度的1/41/3。在试管口或锥形瓶口上塞上棉塞。(4)包扎加塞后,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再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其外再用绳子捆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配制日期。 2.4.3.2 灭菌本试验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同2.2.3.2 )。(1)加水,立式锅是直接加水至锅内底部隔板以下1/3处。(2)把需灭菌的器物放入锅内(器物不要装的太满,否则灭菌不彻底),

20、关严锅底盖(对角式均匀拧紧螺旋),打开排气阀。(3)启动电源开关。(4)待炉内水沸腾后,蒸气将炉内冷空气驱净,关闭排气阀。(5)升压,升温。关闭排气阀以后,锅内成为密闭系统,蒸汽不断增加,压力计和温度计的指针上升,当压力达到1.05kg/cm2(温度为121)即灭菌开始,这时开、关电源,保证压力维持在1.05kg/cm2,20min左右。(6)中断热源,达到灭菌时间要求后停止加热,任其自然降压,当指针回到“0”时,打开排气阀(排气阀不能过早打开,否则培养基因压力突降,温度没下降而翻腾冲到棉塞处,既损失培养基又沾污了棉塞)。(7)揭开锅盖,取出器物,备用。 2.4.3.3 倒平板待灭过菌的培养液

21、冷却至50-60时即可倒平板,如下为倒平板操作步骤:(1)将若干无菌培养皿叠放在左侧,便于拿取。(2)点燃酒精灯。(3)倒平板 先用左手握住锥形瓶的底部,倾斜锥形瓶,用右手旋松棉塞,然后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边缘夹住棉塞并将它拔出(切勿将棉塞放在桌面上),随之将瓶口周缘在火焰上过一下(不可灼烧,以防爆裂,以杀死可能沾在瓶口外的杂菌)。然后将锥形瓶从左手传至右手中(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三角瓶的底部),在这操作过程中瓶口应保持在离火焰23cm处,瓶口始终向着火焰。左手拿起一套培养皿,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培养皿底部,用食指和大拇指夹住皿盖并开启一缝,恰好能让三角瓶伸入,随后倒出培养基。一般约

22、倒入12-20ml的培养基即可铺满整个皿底。盖上皿盖,置水平位置等凝。然后再将三角瓶移至左手,瓶口再次过火并塞紧棉塞。(4)冷凝平板培养基的冷凝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平板一个个摊开在桌面上冷凝,另一方法是将几个平板叠在一起冷凝。前者冷凝速度较快,在室温较高时采用;而后者冷凝速度较慢,可在室温较低时采用,其优点是形成冷凝水少,尤其适用于平板划线等的需要。 2.4.3.4接菌操作及培养(1)点燃酒精灯(2)接菌 分区:皿底将整个平板划分成A、B、C、D四个面积不等的区域。各区之间的交角应为120左右(平板转动一定角度约60),以便充分利用整个平板的面积,而且采用这种分区法可使D区与A区划出的线条相平

23、行,并可避免此两区线条相接触。挑取含菌样品: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蘸取少量菌种。划A区:将平板倒置于酒精灯旁,左手拿出皿底并尽量使平板垂直于桌面,有培养基一面向着煤气灯(这时皿盖朝上,仍留在酒精灯旁),右手拿接种环先在A区划34条连续的平行线(线条多少应依蘸取菌量的多少面定)。划完A区后应立即烧掉环上的残菌,以免因菌过多而影响后面各区的分离效果。在烧接种环时,左手持皿底并将其覆盖在皿盖上方(不要放入皿盖内),以防止杂菌的污染。划其他区:将烧去残菌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B区转到上方,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将菌带到B区,随即划数条致密的平行线。再从B区作C区的划线

24、。最后经C区作D区的划线,D区的线条应与A区平行,但划D区时切勿重新接触A、B区,以免极该两区中浓密的菌液带到D区,影响单菌落的形成。随即将皿底放入皿盖中。烧去接种环上的残菌。恒温培养:将划线平板倒置,于37(或28)培养,24h后观察。 图为恒温培养箱 图为接菌后效果 三 吸附试验 3.1 模拟废液的配制 3.1.1 铅标准溶液的配制 取适量的分析纯Pb(NO3)2(相对分子质量331.21g/mol),按试验设计要求分别配制成含铅为:200g/L,100g/L,50g/L,10g/L,0g/L的铅标准溶液。200g/L:取Pb(NO3)2 0.320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

25、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100g/L:取Pb(NO3)2 0.160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50g/L:取Pb(NO3)2 0.080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10g/L:取Pb(NO3)2 0.016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 3.1.2 锌标准溶液的配制 取适量的分析纯ZnSO47H2O(相对分子质量287.54g/mol),按试验设计要求分别配制成含锌为:100g/L,50g/L

26、,10g/L,0g/L的锌标准溶液。100g/L:取ZnSO47H2O 0.224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50g/L:取ZnSO47H2O 0.112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10g/L:取ZnSO47H2O 0.0224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 3.1.3 铜标准溶液的配制 取适量的分析纯电解铜和硝酸(Cu(NO3)2相对分子质量241.60g/mol),按试验设计要求分别配制成含铜为: 200g/L,1

27、00g/L,50g/L,10g/L,0g/L的铜标准溶液。200g/L:取Cu(NO3)2 0.760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 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100g/L:取Cu(NO3)2 0.380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 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50g/L:取Cu(NO3)2 0.190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10g/L:取Cu(NO3)2 0.0380g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转移至刻度,摇匀。 3.2 铅

28、离子吸附试验 本试验采用二甲酚橙试剂比色法测定铅离子的浓度 3.2.1 实验目的(1) 掌握用微生物吸附的方法测定废液中的Pb2+;(2)掌握二甲酚橙试剂比色法测定废液中的Pb2+浓度;(3)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实验原理二甲酚橙的水溶液在很宽的pH值范围内呈黄色。它与许多阳离子形成深红色或紫色的络合物。各个络合物的稳定性也反映在这种物质在不同pH值下与阳离子显出可观察的颜色。 3.2.3 实验试剂 0.001mol/L的二甲酚橙溶液 pH=4的缓冲溶液 浓度分别为200g/mL,100g/mL,50g/mL,10g/mL,0g/mL 的铅标准溶液试剂的配制:0.

29、001mol/l的二甲酚橙溶液的配制:取0.76g二甲酚橙,加蒸馏水溶解于烧杯中,搅拌,完全溶解后定容1000mL容量瓶中备用。pH=4的缓冲溶液的配制:取2小包缓冲剂粉,加蒸馏水搅拌,完全溶解后定容500 mL容量瓶中备用。 0.001mol/L的二甲酚橙溶液 PH=4的缓冲溶液 3.2.4 实验步骤 3.2.4.1 分析方法(1)取水样50ml于磨口塞容量瓶中,然后加10mL的pH = 4的缓冲溶液,摇匀;(2)再加10mL的0.001mol/L的二甲酚橙溶液,并用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上图为待测定吸光度的铅离子标准溶液(3)静置1min后,在721型分光度计上,用5cm比色皿,于波长

30、590nm处,以试剂空白做参比,测定吸光度。 3.2.4.2 721型分光度计简介 (1)适用项目本仪器适用于在可见光谱区范围内(360-800nm)进行定量比色分析。(2)仪器工作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400-760nm,紫外光为200-400nm,红外光为760-500000nm。可见光因波长不同呈现不同颜色,这些波长在一定范围内呈现不同颜色的光称单色光。太阳或钨丝等发出的白光是复合光,是各种单色光的混合光。利用棱镜可将白光分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各种单色光,即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这就是光谱。有色物质溶液可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的能量而呈现不同

31、颜色,而某些无色物质能特征性地选择紫外光或红外光的能量。物质吸收由光源发出的某些波长的光可形成吸收光谱,由于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对光的吸收能力不同,因此每种物质都有特定的吸收光谱,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吸收程度与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分光光度法就是利用物质的这种吸收特征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激发下,产生对光吸收的效应,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各种不同物质都具有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在比色分析中,有色物质溶液颜色的深度决定于入射光的强度、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及液层的厚度。当一束单色光照射溶液时,入射光强度愈强,溶液浓度愈大,液层厚度愈厚,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多,即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符合物质对光吸收的定量定律,即Lambert-Be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