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9.99KB ,
资源ID:83113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113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学.docx

1、心理学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综合部分鲁忠义大 纲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心理学2.心理学的任务(4点)3.教师的心理素质(5点)4.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5点)第二章 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1.动机;引起动机的条件2.动机的功能(4点)3.动机的分类(4点)4.动机的理论(8点)5.学习和动机的培养(7点)6.意志7.意志的特征(3点)8.意志形成阶段(2点)9.意志品质(4点)10.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5点)第三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注意(3点)2.注意的分类(3点)3.注意品质(4点)4.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点)5.

2、感觉;感觉的种类(2点)6.知觉;知觉的种类(3点); 7. 知觉的特性(4点)8.观察9.观察力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点);中小学生感知觉能力的特点11.直观教学12.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3点)13.记忆14.记忆的种类(3点)15.记忆的加工:记忆的加工系统(3点);记忆的加工过程(3点)1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3点)第四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思维;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4点);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4点)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4点)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特征(3点);问题解决策略(2点)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5点)5.创造力6.创造力的学生的心

3、理特征(4点)7.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8.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5点)9.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2点)10.想象力;中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特点1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4点)12.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6点)第五章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1.情绪情感;内涵(4点)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5点)3.情绪情感的功能(5点)4.情绪的种类(3点)5.情感的种类(3点)6.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3点)7.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5点)8.愉快教育第六章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1.个性2.气质;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3点);气质的心理特征:3.气质的类型(4点);4.中小学生气

4、质差异与教育(4点)5.性格;性格的结构(4点)6.性格的类型(5点)7.性格和气质的关系(4点)8.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3点)9.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7点)10.自我意识11.自我意识结构(3点)12.自我意识的发展(3点)13.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6点)第七章 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态度(3点)2.品德3.品德构成(4点)4.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点)5.态度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4点)6.态度和品德教育主要方法(6点)7.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条件(2点)8.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心理过程和教育策略(4点)9.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3点)10.过错行为与品德不

5、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3点)第八章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1.学习2.学习迁移3.学习迁移分类(6点)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点)5.促进迁移的教学(4点)6.学习策略7.典型的学习策略(3点)8.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6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3点)9.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3点)第九章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1.人际沟通2.人际沟通种类(5点)3.人际沟通的结构(7点)4.人际沟通的意义(4点)5.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4点)6.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6点);如何恰当利用网络(6点)7.网络成瘾的戒断(6点)8.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9.人际印象形成中的认知

6、偏差种类(5点)10.印象管理11.印象管理的策略(4点)12.人际认知内容(3点)13.偏见14.偏见的成因(3点)15.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3点)16.人际关系;研究和了解中小学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意义(3点)17.人际关系原则(4点);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4点);学校中常见的人际关系(3点)18.模仿19.暗示20.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点)21.自卑心理(3点)22.嫉妒心理(3点)23.羞怯心理(3点)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1.群体;群体类型(2点)2.群体心理;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4点)3.从众4.从众的原因(3点);不从众的影响效应(2点)5.社会助长6.社会干扰7.社会懈

7、怠8.去个性化现象9.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3点)10.群体极化效应(2点)11.冒险转移的原因(3点);冒险转移的预防(3点)12.班级;班集体13.凝聚力;班集体凝聚力14.班级心理气氛15.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3点)16.班级非正式群体(3点)第十一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2.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3.心理冲突中的矛盾(3点)4.心理健康者的特征(7点)5.心理健康的意义(3点)6.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点)7.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点)8.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4点)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

8、理与行为的区别联系: 行为是个体的反应系统,具有外显的特点;心理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现象,具有内隐的特点。但是二者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各种刺激引起心理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教育心理学的含义: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2. 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2)解释:对心理现象做出科学说明;3)预测:根据已掌握的心理学原理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和预定;4)控制:采取方法使事情发生或不发生3.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

9、知、情感、意志、性格、兴趣、能力等。1)教师的智力因素特点表现: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2)教师的情感素质特点:成熟而稳定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3)教师的意志素质特点:坚定的信念、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4)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知识结构:1.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3.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设计能

10、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力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优化组合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监察,控制。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由此产生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题研究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处理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智具体表现:1.善于

11、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分寸。5)教师的人格素质浓厚的职业兴趣;正确的动机(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良好的性格4. 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 (谈及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一)有助于教师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有助于教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三)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班级管理的能力(四)有助于交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五)有助于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第二章 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1.动机:指引起和打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引起动机的条件有两种

12、: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指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既需要,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趋力,从而引起活动;后者是指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心理学中把这些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3.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动机的起源划分)(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引起动机的原因)(3)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动机支配作用不同)(4)短期动机和长期动机(持续时间长短)4.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死的本能。(本能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程序化的行为

13、模式/倾向。)冰山理论,有意识的部分压抑无意识的部分(生和死的本能)(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赫尔(美)代表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第一次提到,认为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生物性需要)/继发性内驱力(情景刺激,如责任感,成就感)。(三)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强化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一定程度上决定以后是否重复发生。正强化(鼓励表扬)/负强化(处罚批评)(四)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在行为上,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生活目标的刻

14、意追求。默里、麦克莱伦、阿特金森(因素:成功诱因、成功可能性大小、成就需要)(五)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他认为学校情景中的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指在各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学生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和因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指学生想获得认可和赏识的欲望,如有的学生求得学业成就,不为赢得地位,而为了从长者那里获得认可。(六)动机和归因理论:归因:是指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就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探究的欲望,这种对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分析和推断叫归因。有积极和消极之

15、分。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特殊的消极的心理。特征表现: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消极的定势。(七)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提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生理(最基础:水和空气)、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八)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一个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形成的因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与榜样的相似性)别人的言语劝说。情绪唤醒5.学习和动机的培养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

16、学习动机。(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6.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7.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的目的性意志行动与客服困难相一致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指有预定目的,受意识指引的动作)8.意志活动阶段分成(一)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其中动机冲突形式包括: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指当2种或2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有着同样动机的强度,而必须选

17、择其一种的矛盾心理状态(鱼、熊掌)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指当2种或2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困扰心理状态(龋齿疼,不就医,因为就医疼,回避其中一种)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是在同一事物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想参加篮球队又怕耽误学习)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人们面对2或2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2方面的作用,人们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而产生的冲突确定行动目的(目的确定的越明确、价值越大对行动的作用越明显)方法选择和行动计划的确定 (合理合法)(二)执行决定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坚持目的和制止不利因素,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有特

18、别的意义,需要反复修改计划方案,克服困难。9.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效果的意义,是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品质。相反的是盲从和独断。 果断性:擅于迅速辨明情况,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坚决地付诸实际行动的意志品质。敢于作出决定,并有所依据。相反的是武断和优柔寡断。坚韧性: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顽强的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顽固执拗自制力: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能力。相反的是任性和机械刻板。10.中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引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指导

19、学生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实践活动中锤炼意志;加强学生耐挫能力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心理活动既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停留并深入加工)。功能:选择、维持、调节(转移)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别人的手机响了)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选手注意发球)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熟练司机轻松驾驶)3.注意的品质包括:

20、(中小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发展中,需要老师的帮助)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优化学生的注意稳定性:1)教学内容难度适当2)良好的教学方法3)了解每位学生注意的表现4)设法消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注意的分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4.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环境(班级布置都会影响组织教学)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加强趣味性)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情

21、绪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意志锻炼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因为单一的会疲劳)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然而它所反映的只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是最简单、基本的心理活动。(手摸到柔软的头发带来的感觉,就是对柔软的头发个别属性的作用)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属于外部感觉,如视觉;内部感觉来源于肌体内部刺激,对身体的肢体状态和内脏器官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22、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速度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距离状态和运动速度的知觉。7.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根据固有经验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例子三角和圆)选择性(从作用于感官的多种刺激物中选择某些作为知觉的对象并加以反应,例子人脸与花瓶)理解性(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来解释客观事物,并赋予它一定的意义,例子雪地里的狗)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条件改变时,知觉映像依然保持相对的不变特征,例子人越走越远但知觉中的身高不变)8.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9.观察力

23、:就是观察的能力,它是指有目的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地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中小学生感知觉能力的特点:进入小学后,心理活动有了目的性,感知的有意性和可支配性也随之增强,但低年级的知觉无意性和情绪性还相当明显;知觉有笼统性和粗略性的特点,对事物的感知是笼统、泛化和不精确的。进入中学后,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水平逐渐发展到新的高度。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都要求具有更高的感知能力,更精确地辨析外界事物,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性知觉日益完善,可以较好地学

24、习抽象知识。11.直观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运用语言的描述、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图表的展览等形式进行的教学就是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必要感性材料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形式。12.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13.记忆: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14.记忆的种类:按照内容不同,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按照有无动机和目的,记忆分为:无意/有意记忆 按照记忆方法的不同,记忆分为:意义/机械记忆中小学

25、生记忆的发展(由无意向有意、机械向意义,形象到抽象)15.记忆的加工:(一)记忆的加工系统:感觉记忆:通过感觉信息在大脑中一个极短时间的保存过程,又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时间介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记忆。得到注意的感觉记忆。长时记忆:指信息在头脑中长久保存下来的记忆。得到复述的短时记忆。(二)记忆的加工过程:A 识记(编码):识别和记住事物。B 保持(储存)和遗忘: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将识记进一步加工和存储的过程遗忘有规律: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识记后短时间内迅速遗忘;后来逐渐缓慢平稳,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根据这一规律,刚刚学习过的知识应当及时复习巩固,开始复

26、习时的次数要多,间隔的时间要短,以后可减少复习次数,扩大时间间隔。2)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内容对学习和回忆后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C 再认或回忆(提取):再认:指当过去记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回忆: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1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尝试回忆法的应用(反复识记结合尝试回忆)复习方法多样化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层次组

27、织(有组织的材料随机)学习情境(原来环境新环境)主体的姿势(学习的相反姿势原来姿势)第四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整个小学期间,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

28、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到高中阶段基本上可以掌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性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初中生逻辑思维三种形式的发展迅速上升趋势。概念和演绎推理到初三已发展到占优势水平;归纳推理到初三发展到基本成熟水平。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辩证思维获得了明显的发展。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运用直观教

29、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1.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对比,比喻,讨论等抓住重难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但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推理方法)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符合逻辑的言语去表达某种结论、某种思想或某种定律)3.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并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操作或技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

30、程。问题解决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操作认知性问题解决策略:算法: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法或途径,直到选择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能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费时费力。启发法: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是比较省时省力,而且效率较高。手段目的的分析:指找出问题空间中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确定缩小差距的目标并使问题得以解决。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爬山法:通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从而增加此状态与目标的差异,迂回前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迁移:指把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刺激模式:是指人们知觉到的材料的组织形式,对问题解决起促进/阻碍作用(圆的半径,买马的例子)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倾向定势:主体在活动之前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有利有弊)情绪情感(推动或阻碍)动机(强弱)5.创造力:是一种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