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992.13KB ,
资源ID:830818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081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docx

1、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 2013级生物技术基地一班 刘雨桐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HIV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重点论述了HIV的复制和基因表达调控,并扼要阐述了HIV的致病机理以及艾滋病的研究治疗进展。关键词 :HIV;形态结构;复制;基因表达调控;致病机理;研究进展引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AIDS)病毒,诱发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HIV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已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有两种,即HIV-和HIV-。有关HIV的研究主要是针对HIV-进行的。一HIV

2、病毒结构组织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HIV-1和 HIV-2都具有慢病毒(1entivirus)种属的特征。病毒粒子直径1 00200nm,主要由Env蛋白、Gag蛋白和Pol蛋白构成。HIV外层为脂质包膜,包膜蛋白由env基因编码的外膜蛋白gpl20(external protein,SU)和跨膜蛋白gp41(transmembrane protein,TM)组成,gpl20通过非共价键与gp41相连,gp41是穿过Env脂质双层的跨膜蛋白。Gag蛋白包括3个结构性蛋白:基质蛋白(MA p17)、衣壳蛋白(CA p24)和核壳蛋白(NC p15)。酰胺化(myristoylated)的基质蛋

3、白MA附着于病毒包膜的内部,对病毒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也是Env蛋白包装到成熟病毒颗粒中所必需的;中层为由衣壳蛋白CA组成的圆锥形核心;核心内部为病毒基因组RNA分子、逆转录酶(p6 4)、整合酶(p3 2)、蛋白酶(pl 0)及与RNA结合的核壳(nucleocapsid)蛋白p9和p6。HIV病毒核心内的RNA是两个拷贝的单股正链RNA(ssRNA),两个单体在5端借氢键结合成二聚体,每个RNA基因组的长度约为98kb。在5端有一帽结构(m7 G5 PPP5GmpNp),3端有poly A尾。 核酸:两条相同单正链RNA与核衣壳 蛋白(P7)结合,形成双体结构 要,其上有许多细胞转录因子结合

4、位点,可分为调节单位、核心转录单位和反式作用元件单位(TAR)3个不同的调控功能区。基因产物功 能Gag核心蛋白Pol多种酶功能Env包膜蛋白Tat(Tat-3、Ta)RNA沉默抑制因子,转录激活子Rev(Art、Trs)调控RNA剪切和运输,与RRE结合曾加env的翻译Vif侵染因子,病毒在巨噬细胞扩散中所必需Vpr(R)增加病毒复制Vpu辅助病毒组装和释放,以及gp160/CD4复合体的解聚Nef形成同源二聚体,引起多效应性的影响,如负调控CD4二HIV病毒复制过程复制方式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并通过病毒膜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蛋白结合。首先,病毒体的包膜

5、糖蛋白刺突gp120与细胞表面受体CD4吸附。然后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借宿主的tRNA作为引物,产生互补负股DNA,构成RNANA杂交体。杂交体中的亲代RNA由RNA酶H水解去除.再由负股DNA产生正股DNA,从而形成双股DNA。双股DNA环化后,由胞浆移行到胞核内。在病毒整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基因组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整合的前病毒转录出单一的RNA前体,有些RNA前体拼接而形成病毒的mRNA,翻译形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另一些RNA前体经加帽加尾作为病毒的子代基因组RNA,与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最后病毒核衣壳经过细胞膜以出芽方式形成完整病毒体释放到细胞外。吸附、穿入细胞: 刺突(

6、gp120)细胞受体(CD4)和共受 体(CXCR4、CCR5),膜融合(gp41);脱壳: 胞浆内, 释放RNA;逆转录: 胞浆内, 逆转录酶, RNA酶H; RNA()cDNA(-)RNA:DNA杂交体dsDNA细胞核整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 细胞核内, 整合酶, 形成前病毒; 前病毒活化: LTR (启动子, 增强子), RNA多聚酶; (脱壳)(潜伏感染)(装配施放) 2基因表达调控、转录调控细胞因子和病毒因子共同完成对HIV基因表达的调控,包括转录和转录后两个水平。HIV基因分成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早期基因有tat、rev和nef,其表达不依赖于rev,晚期基因有gag、pol、env

7、、vpr、vpu和vif,因为涉及细胞质定位和表达,其表达都依赖于rev基因。 HIV转录是由5LTR的单一启动子介导的,从5LTR产生的9kb初级转录本能编码9种基因。LTR由U3、R、U5三个亚区组成,U3区约45Obp,位于每个LTR的5端,含有大多数顺式作用元件,是细胞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每个LTR的中心区含有1OObp的R(重复序列),转录起始于R区的第一个碱基,到R的最后一个碱基后,立即进行多腺苷酸化(polyadenylation)。U5区含有180bp,含有Tat结合位点和HIV包装序列。U5的3端是lys tRNA的结合位点,lys tRNA是逆转录引物。 HIV DNA整合

8、到宿主染色体后,通常以两种状态存在:潜伏感染或者转录激活。HIV潜伏感染是抗病毒治疗不能彻底根除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在感染早期会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但这些沉默的前病毒作为一个储存器,在机体防御系统变弱时,潜伏的前病毒被激活,产生大量的感染性病毒粒子。开发针对潜伏期病毒的药物是根除病毒的一条理想途径,这依赖于对潜伏期病毒的深入研究。染色质的环境可能决定了前病毒的转录活性。例如,前病毒整合到受阻遏异源染色体上会导致病毒的潜伏,而缺少Tat也会导致潜伏感染。通常在感染细胞染色体中整合的多个拷贝前病毒,至少有一个会有转录活性。HIV含有两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只有上游LTR具有转录调控作用,而下

9、游LTR能够加Poly A尾到切割的初级转录子上。5LTR含有上游和下游启动子,包括起始子、TATA框和三个Spl位点,这些区域协助RNA聚合酶II(RNAP )定位在转录起始位点,组装前起始复合物,在启动子上游是转录增强子。HIV的LTR含有多种与细胞因子结合的DNA结合位点(图17)。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位于HIV-1LTR的U3区的、与NF-kB家族转录因子结合的DNA结合位点。NF-KB蛋白可以使病毒对激活状态的感染细胞及时做出反应,刺激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引起NF-kB灭活,使其从细胞质转移至核仁,继而表达一系列T细胞特异性激活因子。HIV LTR也含有与

10、转录因子SP-1、LEF和 Ets-1,以及NFAT-1和AP-1的结合位点(Garcia eta1,1989)。LEF、和NFAT-1是所有的T细胞特异性因子,而SP-1结合位点对HIV启动子的功能极其重要。当HIV LTR在细胞内转录因子的作用下激活后,产生一些初级的、短的转录产物,其中一些转录子可以产生Tat蛋白,Tat蛋白与TAR元件的RNA茎环作用后极其稳定,使得聚合酶沿着病毒基因组有效延长,大大提高了病毒RNA的转录能力,病毒得以完成从RNA到DNA的过程。三HIV病毒致病机理HIV选择性的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

11、IV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gp120构像改变使gp41暴露,同时gp120-CD4与靶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CXCR4或CXCR5结合形成CD4-gp120-CXCR4/CXCR5三分子复合物。gp41在其中起着桥的作用,利用自身的疏水作用介导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最终造成细胞被破坏。HIV依靠血液、血液制品以及人体分泌液,如乳汁和精液等进行传播,它主要感染T4-淋巴细胞,也可以感染其他类型如B-淋巴细胞和单形核细胞等。HIV感染后可引起明显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导致细胞死亡。HIV病毒可以通过所感染细胞扩散到全身,已在淋巴细胞、脑、胸腺、脾等组织发现了该病毒

12、。 (图展示了经典的艾滋病毒相关肾病的病理特征)四HIV病毒引起艾滋病的研究治疗进展近日NIH 下属的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科学家揭示了HIV 病毒如何触发信号,让受感染的免疫细胞死亡。该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未来可以保护HIV 阳性患者的免疫系统免受损伤。HIV 病毒在CD4+T 细胞内进行复制, 该过程非常复制包括了将病毒基因插入到细胞基因组内。科学家发现在DNA 整合过程中, 一种称之为DNA 依赖的蛋白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开始活化, DNA-PK通常负责DNA双链的断口修复过程。当HIV病毒将其基因整合到细胞DNA内时, 病毒

13、DNA与细胞DNA 结合处的单链DNA 是断开的。然而, 科学家发现HIV 整合造成的断口会激活DNA-PK, 而该蛋白却扮演了破坏性的角色: 启动死亡信号让宿主CD4+T 细胞死亡。这种濒临死亡的T 细胞不可能再去攻击入侵物。科学家表示该发现对治疗HIV 阳性患者的早期阻断病毒复制过程有重要意义。改变DNA-PK 活性不仅能够防止病毒复制也能提高CD4+T 细胞的存活率, 并保持其免疫功能参考文献:1Recent Progress in HIV-associated Nephropathy,Christina M.Wyatt,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vol 63(

14、2012):147-159 Establishment of a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system for universal anti-HIV targets,YIN Qi,Chinese Science Bulletin,April 2010 Vol. 55 No.10: 9379421HIV-1gp120V3区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田海军,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1月,第13卷第1期2HIV gp41 七肽重复区五螺旋蛋白的高效表达及对病毒融合的抑制,王久强,生物工程学报,2009, March 25; 25(3): 435-4403H IV Tat 蛋白与单核细胞表达辅助受体CCR5 和感染H IV 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杨益大,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4第33卷第6期4HIV病毒的复制机理,Dawn K,Clinical Obstetrics,1996,39(2),278-2815H IV病毒对温度敏感性的实验研究,袁霖,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年4月第10卷第2期6HIV病毒组装信息,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10月第30卷第5期7Nature: 科学家发现HIV 病毒攻击免疫细胞机制,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8共受体信号传导与HIV,姜山,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19(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