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77MB ,
资源ID:82959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959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密度组装中微焊接技术跟踪.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密度组装中微焊接技术跟踪.docx

1、高密度组装中微焊接技术跟踪电子产品高密度组装中“微焊接技术”跟踪1 现代电子产品高密度组装中的“微焊接技术”1.1 高密度组装中“微焊接技术”的出现 高密度电子产品组装中的微焊接技术,是随着高密度面阵列封装器件(如CSP、FCOB等)在工业中的大量应用而出现的。其特点是: 芯片级封装具有封装密度高,例如:在一片5mm5mm的面积上集成了5000个以上的接点数; 焊点大小愈来愈微细化,例如:间距为0.5mm的CSP其焊球的直径小于0.3mm。像上述这样的凸形接合部的出现,加速了“微焊接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本专家濱田 正和认为:目前正处于“微焊接技术”的黎明期。1.2 “微焊接技术”的工艺特征顾名

2、思义“微焊接技术”就意味着接合部(焊点)的微细化,密间距的焊点数急剧增加,接合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归纳起来,“微焊接技术”正面临着下述两个基本课题: “微焊接”工艺,由于人手不可能直接接近,基本上属于一种“无检查工艺”。为了实现上述要求的无检查工艺的目的,必须要建立确保焊点接触可靠性的保证系统(对制造系统的要求)。 由于焊点的微细化,焊接接合部自身的接续可靠性必须要确保。为此,要求有最完全的接合,焊点内任何空洞、异物等都会成为影响接续可靠性的因素(对接合部构造的要求)。1.3 “微焊接”组装工程要求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实现1.2节的要求,故必须导入“焊接工艺设计”的思维方法。所谓“焊接工艺设计”,

3、就是用计算机模拟焊接接合部的可靠性设计,从而获得实际生产线的可靠性管理措施和控制项目;对生产线可能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预测,从而求得预防不良现象发生原因的手段,这就是进行“工艺设计”的目的。通过“工艺设计”,就预先构筑了实际的生产线和生产管理系统。这样,就可以获得高的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对焊接接合部的可靠性管理也就变得容易和可能了。2 再流炉的加热方式和加热机构2.1 基本的热量传递方式 热传导 (如热板等); 对流传热 (如热风、液体等); 辐射传热 (如远红外线等)。 在再流焊接设备系统中,热能的供给方式,目前在业界最常见的是:对流传热 (如热风、液体等)、辐射传热 (如远红外线等)等两种。

4、2.2 对流(热风)加热2.2.1 对流加热的物理过程在物理学中,对流意味着靠物质移动而产生热的传递过程。这种热传递现象是因为一部分液体或气体分子与另一部分液体或气体分子相互混合而产生的。在采用此种方式的系统中,利用高温气流把热量施加于被焊件上,如图1所示。该高温气体可以是还原性气体或者惰性气体。热风再流焊是这种加热方式的典型应用。图12.2.2 对流加热的热传递 平均热传递率 热风加热的热传递率可由传热媒体的温度、粘度、风速和流路的尺寸计算出来。例如,若把平均热传递率作为m(Wmk),则对平板上的强制对流热传递率的基本方程为: m = Numk/l (1) Num = 0.664 Pr Re

5、 (2) Re = ul/ (3)式中:Num: 平均努塞尔数;k: 流体的热传导率W/mk(200空气中为3.83);l: PCB的长度m; Pr: 普朗特数;Re: 雷诺数(与层流状态的厚度有关,200空气中为0.71)。例如:当在200空气中, PCB的长度为0.3m、风速为3m/s时,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得:m = 9.3(Wmk) 单位时间的热流量对流传热单位时间的热流量的计算可按式进行: qconv conv ( T-TW ) 式中: qconv:单位时间的热流量;conv:对流热传递率;T:流体的温度;TW:被加热体的温度。2.3 辐射(红外线)加热2.3.1 辐射(红外线)加热的

6、物理过程在物理学中,辐射包括发射、传播和吸收能量的全过程。辐射加热是利用可视光或红外线来传递热量的,它们在光谱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图2辐射热源是光谱中从纯白光到红外线光波,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热源给出的能量集中或聚合于所要求的区域,以产生高强度热场,并且对周围区域的热影响减到最少。通常PCB板、助焊剂、元器件的封装等材料都是由原子化学结合的分子层构成,这些高分子物质因分子伸缩、变换角度而不断地振动。当这些分子的振动频率与相近的远红外线电磁波接触时,这些分子就会产生共鸣,振动就变得更激烈。频繁的振动发热,热能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均等地传到整个物体。因此物体不需从外部进行高温加热,也会充分变

7、热。从远红外到近红外加热器的红外线辐射率和材料的吸收率沿波长的分布,如图3所示。图3在远红外波段范围对基板(环氧玻璃)的加热效率高,而近红外波段对器件体的加热效率要优越些。从而,通常用远红外线向基板加热,可避免部件体不会过热,特别是对被塔載了30mm以上的QFP、BGA等,由于不能供给部件所需要的热量而出现加热不足。故采取与近红外线併用的方法,既考虑了基板的耐热性,又兼顾了对部件的积极加热,这对比较复杂的基板(PCBA)是一种有效的加热方式。2.3.2 红外线的热传递率 热传递率红外线的热传递率随加热器的温度而急剧变化,红外线的热传递率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rad:单位时间的热流量;

8、 :斯蒂芬波耳兹曼常数;1:加热器辐射率;2:被加热体的辐射率;F12:形态係数;T1:加热器温度;T2:被加热体温度。 单位时间的热流量 红外线加热单位时间的热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qrad rad( T1-T2 ) 式中:qrad: 单位时间的热流量;rad: 辐射热传递率;T1: 加热器温度;T2: 被加热体温度。根据辐射热传递率的定义,在辐射率近似为1的埸合下,可得:2.4 热风加热和红外线加热的比较 热传递率 在室温付近(300k)并假定形态系数为0.8时,对被加热的PCB基板的两种加热方式的热传递率,可由式、计算出其结果,如表1所示。表1传热方式热源温度200热源温度400对流(热

9、风)9.311.7辐射(红外线)14.232.9 对热源温度的依存性 由表1可知:热风加热的热传递率对热源温度的依存关系很小,而红外线加热的热传递率随热源温度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 对焊接工艺过程的影响热风加热的热传递率与风速有较大的依存关系,且随风速的增加而升高。这样就带来了有些元器件被吹飞的危險,因此工业应用中按经验风速都限制在3m/s以下的程度。而红外线系统不存在在再流期间吹走或振动元件的气流的危害。另外,对于极小、极轻的CSP、倒装芯片(FCOB)等,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是对流式再流炉中的气流速度。虽然最低的气流速度要求用来把热传导到元器件和PCB上,但是该速度不允许将这些轻、小器件在再

10、流过程中被吹走或者被移动。当极小的共晶焊料球处在液体状态时,任何运动都可能引起焊点瓦解,甚至造成器件在再流期间完全落在基板上面。 对PCBA的适应性 表1的数据是在平坦的基板上获得的,实际上组装了元器件后的PCB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有不少高度突出的部件,所以实际热风加热的热传递率比表1中的值还要低许多。因此,在现实条件下,热风加热和红外线加热相比较,红外线加热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热传递率。 热风加热对CSP的适应能力热风加热是以空气作为传导热量的媒介,对被加热PCB板面上 “凸出”的元器件,有较理想的热传递率,而对高密度细间距的面阵列器件以及微小元器件的热传递率,就不如“凸出”的元器件理

11、想。在该过程中,由于对流空气与PCB面之间形成的“附面层” 影响,使得热传导到诸如CSP底部焊盘区时传热效率就不高了,如图4所示。图4 热应力和能耗红外线加热被焊件产生的热应力小,热效率高,因而可以节省能源。强制热风加热,是一种通过耐热风机和喷嘴来迫使气流循环实现对被焊件的加热,效率较低,耗电也较多。而且受元器件体积大小的影响,各元器件间的升温速率的差异变大。 被加热体温度的均匀性By Cliff R. Bockard在试验中,用三种热风返修系统与一种中等波长(2-8 )的红外(红外线)系统进行比较。在测试中,将热风喷嘴降低到接近FR-4基板,然后按调入的温度曲线设定进行加热。该温度设定足以让

12、人相信整个区域是均匀加热的,并能达到足够热的温度。然而测试结果却清楚地表明,在热风系统中有热区和冷区(图5)。相反,红外系统显示了均匀的加热,没有冷区。 热风系统A 热风系统B 热风系统C 红外线系统图5 BGA表面上热分布的比较 短波长红外线系统由于其物理性的局限,虽然辐射热能均匀分布,但是由于物体颜色的深浅,导致吸收与反射热量不均匀。因此,虽然这种热源对PCB预热效果得到普遍接受,但是由于短波长红外线系统经常使黑色的元器件体和FR-4基板材料过热,而对有反射能力的引脚却达不到合适的再流温度。相反,中等波长的红外线系统能将热能完全均匀的传导到被加热的表面上,并且在颜色深浅不同的材料之间显示了

13、均匀的吸收和反射率(图6)。图6 使用红外安装BGA的温度曲线By Cliff R. Bockard指出,在再流工艺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考虑因素。在面阵列封装的整个表面和PCB的焊盘上,均匀的热分布和热传导是关键,加热工艺和温度设定必须使封装达到再流温度,然后随着焊球的熔化,器件均匀地降落到焊盘上,与焊盘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相反,不均匀的加热会造成封装不平衡地落下或倾斜到早已达到再流温度的那一边或角,如果工艺过程在这时候停止,那么该元件将不会均匀地自己降落,达不会到共面性,因此焊接将会是不充分的。3 适合BGA、CSP再流焊接加热方式的效果评估3.1 评估条件 日本古河株式会社古河电工研究所专家濱田

14、 正和, 采用把含有BGA(40)和SOP(8)的试验PCB板,如图7所示。利用富士通开发的热解析软件,在日本业界普遍使用的古河電工(株)生产的再流焊接炉中,分别对远红外、热风、远红外+热风、远红外+近红外+热风等四种加热方式进行再流焊接温度的对比测试,结论如下述各节所述。图73.2 红外线加热炉3.2.1 炉型结构红外线加热炉的基本构造示意,如图8示。图83.2.2 温度曲线及特点 测得的炉温曲线如图9所示。其温度分布特征是:基板 引脚 封装体表面,器件尺寸大小的差异,导致了器件间溫度的不均匀性。图93.3 热风加热炉3.3.1 炉型结构热风加热炉的基本构造示意,如图10所示。图103.3.

15、2 温度曲线及特点 在热风加热场合下其炉温曲线如图11所示。从图中可见各温度曲线的分布靠得较近,说明基板和引脚间的温度差小,温度的均匀度获得了改善。在炉子结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和红外线炉相比,存在加热能力不足,昇温速率较缓的现象。图113.4 “远红外线热风”炉3.4.1 “远红外线热风”炉的设计思想及加热的物理过程 设计思想“红外线 + 热风”的基本概念是:使用红外线作为主要的加热源达到最佳的热传导,并且抓住对流的均衡加热特性以减少元器件与PCB之间的温度差别。热风在加热大热容量的元器件时有帮助,同时又帮助了较小热容量元器件的冷却。再流焊就是将成百上千计的元器件同时焊接在PCB基板上。若在一

16、块PCBA上同时存在质量大小不等的元器件时,就会形成温度的不均匀性 ,热容量、面积及辐射率的巨大差异也会导致温度差。前面讨论到仅靠红外线的电磁波加热,还尚不能保证炉内温度分布的均一性和对连续输送而来的被焊组件的良好的热量传递。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在红外线加热炉内同时加强空气的循环,4.5m远红外线电磁波对空气的分光透射率低,是最适合空气加热的波长。 “远红外线热风”炉加热的物理过程空气加热是通过空气分子跟所有物体分子,互相碰撞时发生的运动能量传递给物体来实现的。远红外线电磁波给PCB板以及搭载的零件加热,同时远红外线电磁波还给炉内循环的空气加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又对零件再加热,如图12所示,所以

17、不管物体性质怎样都能加热到均等程度。图12加热过程: 从壁板孔吹来的冷空气被4.5m的远红外线电磁波加热; 被加热了的空气达到PCB基板、元器件、导线上交换热能; 由于热交换而冷却了的空气马上又被4.5m的远红外线电磁波再次加热; 被再加热了的空气到达基板、元器件、导线后再次交换热能, 重复上述过程。显然热风炉体内有一定比例的辐射能既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柔性,改善PCB表面的温度均匀性。它兼备了辐射、对流两种传热方式的优点。在加热过程中,采用较低的加热温度,选用占相当比例的辐射能,与一定的对流导热率相结合的加热方式。是以最小成本达到最高产量的最佳选择。3.4.2 炉型结构“远红外线热风

18、”炉的基本构造示意,如图13所示。图133.4.3 温度曲线及特点 当炉子采用“远红外线热风”的复合加热方式时,对小型的SOP来说热风起了冷却作用。因此,尺寸不同的元器件之间温差变小了,与热风炉子相比,加热能力也提升了,如图14所示。图143.4.4 温度差的改善现代最先进的再流炉技术结合了对流与红外辐射加热两者的优点。元器件之间的峰值温度差别可以保持在8左右,同时在连续大量生产期间PCB之间的温度差别可稳定在大约1。在图15中,代表具有大热容量元器件的加热曲线,代表了小热容量元器件的加热曲线。如果只使用一个热源,不管是红外线或者热风,都将发生如图15所示的加热不一致。当把红外线用作主热源时,

19、将得到实线所示的曲线结果。而图中虚线所描述的加热曲线显示了“红外线+强制对流”相结合的系统的优点。这里增加对流作用是加热低于设定温度的元器件(曲线所示);而冷却已经升高到热空气温度之上的那些元器件(曲线所示)。图15 国外业界针对QFP140P 与PCB之间、45mm的BGA与PCB之间,当分别只有红外线加热、对流加热及使用“红外线强制对流”复合加热系统时,在三种条件下的温度差别是: 对流再流焊接产生在QFP140P与PCB之间的温度差为22(在预热期间PCB插入后的70秒); 通过复合式系统加热时,上述温度差别只有7; 对45mm的BGA在复合式加热系统中温度差减少到3。3.5 “远红外线近

20、红外线热风”炉3.5.1 炉型结构“远红外线近红外线热风”炉的基本构造示意,如图16所示。图163.5.2 温度曲线及特点在炉子结构相同的条件下,测得此种复合加热方式的炉温曲线,如图17所示。图17显然,此方式的加热能力比“远红外线热风”方式又有所增强。4 京瓷公司棚仓工厂再流炉的配置2004年12月在日本京瓷公司考察时与日本SMT专家交流中,我们得知他们手机SMT生产线上配备的再流炉是“红外线热风”这种类型,我们到生产线现埸拍得这设备的外形,如图18所示。现埸抄录了该设备的制造公司和型号,就是古河株式会社制造的,查证相关资料后,也证实了该炉型确实是“红外线热风”。 图18在现埸我们还从图18所示设备的面板液晶显示屏上,拍下了该设备的加热方式和温度参数配置的显示图,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炉子千真万确就是“红外线热风”,如图19所示。图1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