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5.58KB ,
资源ID:82794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794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参考.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参考.docx

1、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参考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723 0730 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参考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2引导学生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河内凶弃甲曳兵而走直不百步耳数罟不入洿池餍酒肉而后反蚤起选文解读跟论语相比,孟子文章的闪光点之一,是用寓言来说理。那么什么是寓言呢?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训诫;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就是说,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之间通常具有类比的关系。但是事实上,

2、先秦有不少寓言作品,从整体上说并不具有这种比喻的性质。第1则选文是梁惠王跟孟子的一番对话。梁惠王(前400前319)也就是魏惠王,战国时候魏国的国君,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19年在位。他在位时期,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也被称为梁。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是向孟子表明自己的善政。“尽心”就是为别人用尽心思。尽心国事,这应该是善政吧。梁惠王是怎么尽心的呢?他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内”,指魏国黄河以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孟子多次提到“凶年”,比如:“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3、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举出的善政就是:河内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东去,并且把河东的粮食调送到河内;河东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内去,并且把河内的粮食调送到河东。让梁惠王不解的是:“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看一看邻国的政治,没有人像自己一样为国事用尽心思。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更加少,自己的百姓不更加多,是什么缘故呢?他实在是搞不明白。且看孟子是怎么回答的:“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他用打仗来打了个比方。“填然鼓之”是说击鼓让战士进攻

4、。古代作战,击鼓进兵,鸣钲则止。“填然”形容声音巨大。“兵刃既接”是说已经开始交战,“兵刃”指刀剑戈矛等兵器。“弃甲曳兵而走”是说士兵丢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这六个字写了三个连续的动作,使逃兵的形象无所遁形。接着再交代一句:有的跑了一百步以后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以后停了下来。这更使得士兵逃跑的群像历历在目。孟子提出来的问题是:拿自己逃跑了五十步来笑话那些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梁惠王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是副词,意思是只、仅仅。梁惠王还算是个明白人,知道逃跑五十步也是逃跑,跟逃跑一百步没有本质的差异。梁惠王既然承认了这一点,孟子接下来就对他当头棒喝了:“王如

5、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悄然显示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的政治,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而已,所以根本就不要期望百姓多于邻国。要想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就要做根本的工作。那么,这根本的工作是什么呢?孟子一一给梁惠王道来: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是指役使百姓不违背农作时令、不妨碍农业生产。如果春耕或秋收时节勒令百姓大兴土木或行军作战,那就违背了农时,妨碍了农业生产。只有不违农时,才能使百姓专心从事农业,才能使粮食产量提高,这样谷物就吃不完了。如果把网眼细密的网投到水塘中捕鱼,

6、那么小鱼都不能逃脱,鱼类的繁殖就受到了遏制(这种行为现在叫毁灭性捕捞),所以需要禁止。禁止人们用这种渔网捕鱼,那么鱼鳖就可以正常繁殖,捕获的鱼就吃不完了。“斧斤”指各种斧子;“斤”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但比斧小而刃是横的。“斧斤入山林”是指砍伐山林之树木。“以时”就是按时节。古人常常主张等草木零落后再去砍伐树木,而禁止在春夏开花滋长时节滥伐,因为这样可以“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孟子认为,做到这一点,那木材就用不完了。孟子这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孟子接下来对梁惠王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7、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就是说,粮食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可以使百姓有能力供养活着的人,有能力为死去的人办理丧事,不至于为做不到这些而感到遗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子说的这些是要梁惠王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并且,他是从王道的开端这一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那么有了开端,后续措施又有哪些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是说蚕桑:给成年男子五亩宅地,让他在房屋周遭栽上桑树,养蚕缫丝,让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棉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说家庭养殖: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生育的时机,“六畜兴旺”,让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上肉

8、。“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说农事:给成年男子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因徭役等耽搁他们的生产活动,让他们有足够的收获,使数口之家不挨饿。“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说教育:“庠序”泛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申”是重复说明。“颁白”同“斑白”,指头发花白。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这样使头发花白的老人用不着背负或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因为有年轻人主动代劳)。“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孟子的基本看法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做到了这些却不能成就王

9、业的人还不曾有过。孟子为黎民百姓争的主要还是基本的生存条件,可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这已是很了不起的。还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孟子当着梁惠王的面,揭露了国君不顾恤百姓身家性命的残酷政治:其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说,当时君王养的猪狗吃着人吃的东西,而国君不知道去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国君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饿莩”同“饿殍”)。这种行径,用孟子说过的话来讲就是率领禽兽来吃人。他有一次这样对梁惠王说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他的意思是说,您梁惠王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当时被认为是好东西),马厩里有肥壮的马,可是

10、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者的尸体,这是率领禽兽来吃人。其二,“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岁”指年景,即一年的农事收成。人给饿死了,统治者推脱责任,说是年成不好的缘故。孟子说这种做法荒谬之极,就跟拿着兵器刺杀人,却说“不能怪罪我啊,只能怪罪兵器啊”是一样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启发梁惠王从政治方面寻找原因,而不要怪罪年景不好。如果切实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到梁国来了。孟子讲的逃兵的故事就是一则寓言,后来被提炼成“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拿这则寓言来揭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

11、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实在是妙极了。可是孟子笔下还有更奇妙的寓言。第2则选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处室”指住在一处,“良人”指丈夫,“餍酒肉”指吃饱了酒肉,“反”通“返”。这是说,齐国有人有一妻一妾住在一起,她们的丈夫每次出去,就一定会吃饱了酒肉回家。“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意思是说,他的妻子问他跟什么人在一起吃吃喝喝,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齐人妻子的这一问非泛泛之问,齐人的回答也并不能消除妻子心头的疑问,要不然就不会有下面一大段故事了。“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12、瞷良人之所之”,意思就是窥视丈夫所去的地方;后面一个“之”作动词,意思是往、到某某地方去。齐人说自己每次出去,都是跟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吃吃喝喝,可是从来没有一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上门儿,他的妻子怀疑其中必有隐情,要亲自去窥视一番。这是齐人妻子的判断和打算。“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这是齐人妻子的实际行动:早早地起来,斜行跟随丈夫去他去的地方。“蚤”字(通“早”)不可轻看,说明妻子有心。“施从”就是斜行跟随,也不可轻看,说明妻子不想使丈夫觉察。“遍国中无与立谈者”,这是齐人妻子所见的,即全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下来跟他说话的人。这一交代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说明齐人的妻子觉察到外面并没有人重视自己的丈夫,跟

13、齐人自己所说的经常跟有钱有势的人吃吃喝喝隐隐构成了对比。“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也是齐人妻子所见的。连用三个动词“之”字,交代了齐人一系列作为:走到外城东边的坟墓之间,走向在坟前祭祀的人,乞讨祭祀剩下的酒肉,不够吃的,又走向其他在坟前祭祀的人。接连三个“之”字,虽然重复可是读起来不觉得重复,写出了齐人深重的欲望,尽现齐人乞食、乞怜之态。其中“顾”字写齐人回头环视,寻找新的目标,也非常之妙,凸显了齐人欲望没得到满足时的情态。“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这是齐人妻子所想的,意思是说: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啊。齐人妻子的这一“内心独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容,有惊悚,

14、有失望,有气愤,有伤痛,恐怕还有不屑“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讪”是讥笑怒骂的意思,“相泣于中庭”就是相向涕泣于庭中,也就是在庭中面对面地哭。齐人的妻子回到家里,对齐人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辈子的指望。现在竟是这样!”“今若此”三个字,囊括齐人妻子失望之极伤痛之极气愤之极的复杂心情,给人的感觉是万分沉重。“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未之知”就是未知之,即不曾知道妻妾已经知道自己的餍足之道,不曾知道妻妾已经失望痛心之极,不曾知道妻妾在家里讥笑怒骂自己。“施施”是喜悦自得的样子,写齐人的情态。“骄其妻妾”指齐人在自己的妻妾

15、面前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也是写齐人的情态。这肯定是故伎重演,以前他不知这样表演过多少次了。可是这一次妻妾已经知道了隐情,再来看这表演,不知心头是何种滋味?不知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孟子所写的这故事、这人物(尤其是齐人和他的妻子)、这细节,真是无一不妙。但是他写这一文章,难道就是为了讽刺齐人吗?他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一则寓言的最后一句是:“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意思是说,由君子看来,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为之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孟子说了一大篇齐人的故事,原来是指责社会上那些不择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说他

16、们无耻之极,连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显然,假如他直接说明这一点,而不把它寓托到齐人的故事中,文章就索然无味了。这显示了寓言这种表达方式的妙用。孟子采用寓言说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或者更有力地凸现了事件的本质,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和邻国政治的差别;或者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比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之蝇营狗苟;或者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比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乎道义,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或者使可向往的更见其可向往,比如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来说明人君不嗜杀,百姓就争相归附等。寓言使他的

17、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问题探究一、说明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有什么不同。1施从良人之所之2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参考答案:1动词,往,到去2动词,往,到去3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二、鉴赏第2则选文(可以口头回答,也可以作书面作业)。提示: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用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传达抽象道理的好处,二是故事本身引人入胜的一些要素,比如人物、情节、细节等。可以参阅选文解读以及教科书相关链接部分。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并结合课文讨论一下比喻的功能。(短文略)提示:用具有某些类似特点的事物来说明想要说的别一事物,就

18、叫比喻,也就是打比方。比喻常常是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来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深奥的道理。“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可以说是古人对比喻功能的一种认识。二、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他眼里,实行“王道”很容易,而效果很美好,可为什么他的这一主张不被当时的国君们接纳?提示:由本节第1则选文,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些核心内容。开始是要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接下来是要采取措施,使百姓发展蚕桑生产(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五亩宅地),发展家庭养殖,发展农业(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百亩之田)。再接着就是发展学校教育,

19、促使百姓完善德行。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孟子处于战国时代,诸侯国互相攻伐兼并,意图争霸争利,统治者每每认为他的王道学说不切实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道破了孟子王道学说不被当时诸侯接纳

20、的基本原因。三、辨析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参考答案:于:子路宿于石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当仁,不让于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对,对于)/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引进动作趋向的对象,相当于“到”“至”)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用)/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把”;“必以告新令尹”可以理解为“必以之告新令尹”)/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1、(介词,表示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有关资料1评“寡人之于国也”章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一)“不违农时”二节安放在中间,真有天马行空手段。若在俗笔,定倒在后。(四书评)“王好战”节,用一喻起,收处“刺人而杀之”又用一喻以相应,姿态横生,精神完固,亦极有色泽。(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2评“不违农时”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段此就原有之井田制度,转移观点,将其变为含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也。所谓转移观点者,盖古代土地为国君及贵族所私有,农民受土地于贵族,为之作“助耕之氓”,为之作农奴。故原有之井田制度,乃为贵族之利益。依孟子之理想,乃土地为国家所公有,人民

22、受土地于国家而自由耕种之。其每井中公田之出产,虽仍可为国君卿大夫之禄,“以代其耕”;但农民之助耕公田,乃如纳税于国家之性质,非如农奴为地主服役之性质。此理想中之制度,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乃为人民之利益。故谓孟子所说之井田制度,即古代所实行者,非也。谓孟子所说之井田制度,纯乎为理想,为创造,亦非也。二者均有焉;此所谓以述为作也。墨子就平民之观点,以主张周制之反面。孟子则就平民之观点,与周制以新解释新意义。此孟子与墨子在此方面之不同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客详主略,行文妙法。(四书评)此传记体也,本为“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而发,然正说则

23、无含畜,故就齐人描写,而正位只一语一点,无限烟波。“餍酒肉而后反”、“则尽富贵也”,将小人情状张大口气形容得出。“而未尝有显者来”,更将女子聪明语气画出。“遍国中无与立言者”,是国中人鄙薄情状。“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是恍然大悟语气。“今若此”,是含畜愤恨语气。“施施从外来”,是昏浊情状。无不描写如生。(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4评“戴盈之曰”章快论!(四书评)此亦辨论体也,设喻奇幻,有锋铓。(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5评“孟子见梁襄王”章问:“望之不似人君,此语孔子还道否?”曰:“孔子不说。孟子忍不住,便说”(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一)此章是记事体之所祖也。起数句描写得神。“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天

24、下莫不与也”数句,正意已毕。下文“今夫天下之人牧”数句,是申此二语,若直接于此,亦可通,但文境直促。孟子乃以“王知夫苗乎”一语宕开,便生出无限烟波。收句复用“水之就下”一喻,与前相应,姿态横生,有色泽。(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参考译文1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家,真是用尽心思了!黄河以北之地闹饥荒,寡人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一带),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河东闹饥荒也采用这种办法。观察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谁像寡人一样尽心于国家。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愈加少,寡人的百姓不愈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咚咚击响战鼓使士兵进攻,敌我双方的刀剑

25、戈矛等兵器已经接触,有些士兵却抛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其中有的跑了一百步以后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以后停了下来。如果拿自己逃跑了五十步来笑话那些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跑得不够一百步罢了,可同样是逃跑啊!”孟子说:“王如果知道这道理,那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役使百姓不违背农作时令、不妨碍农业生产(比如在耕耘收获时不征兵征工等),那就会五谷丰饶,吃都吃不完了;不让百姓拿网眼细密的鱼网到鱼塘里去打鱼(鱼鳖就得以好好繁殖),那么打鱼时捕获的鱼鳖就多得吃不完了;让百姓按时节拿着斧头到山林里砍伐树木(古人常主张等草木零落后再去砍伐),那么木材就会用之不竭了

26、。粮食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了(财物充足,所以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宅地,在这上面栽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棉袄了(他们已经身体衰弱,穿丝棉袄可以保暖)。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交配、怀孕、下崽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个成年男子受百亩田地,不要因为徭役等耽搁他的农事,一个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用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七十以上的

27、人穿丝棉袄吃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现在君王养的猪狗吃着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人死了,就说:不是因为我啊,是因为年成不好啊。这跟用兵器刺杀人,却说不能怪罪我啊,只能怪罪兵器啊,有什么不同!王不怪罪年景而从政治上下工夫,那么天下百姓就会争着到梁国来了。”2齐国有个人有一妻一妾住在一起,她们的丈夫出去,一定会吃饱了酒肉以后回家。他的妻子问他在一块吃喝的都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富裕而有显贵地位的人。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会吃饱了酒肉以后回家;问他跟什么人在一块吃喝,他说都是些富裕而有显贵地位的人。可是我们

28、家从来没有有名望地位的人来过。我将暗中看看丈夫究竟是去什么地方。”第二天她早早地起来,斜行跟随丈夫去往他去的地方,整个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最后他来到外城东边的坟墓之间,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的,又环视四周走向其他人: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啊。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辈子的指望。现在竟是这样!”跟他的妾讥笑怨骂自己的丈夫,并且在庭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不知道这事,喜悦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老婆和小老婆面前做出傲慢的样子。由君子看来,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为之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3宋国大

29、夫戴盈之说:“让国君收十分之一的赋税,让国君除去交通要道以及贸易地点所征收的商贾税,今年办不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而等来年再完全停止原来的做法,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都窃取他邻居的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样做不符合君子的正道。他说:请减少偷鸡的数目,每月偷一只鸡,而等来年完全不偷。如果你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符合道义,就应当(促请他)抓紧终止这种做法,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4孟子谒见了梁襄王,出来,告诉人说:“他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却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道:天下安定于哪里?我回答说:天下安定于统一。他接着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说:不爱好杀人的

30、国君能够统一天下。他又问:有谁来亲附、追随他呢?我回答说:天下没有谁不亲附、追随他。王知道那禾苗吗?七八月间如果天旱,那么禾苗就会干枯了。天突然兴起漫天的乌云,降下充沛的雨水,那禾苗就会猛然兴起了。那苗像这样,谁能阻止它呢?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爱好杀人的。如果有不爱好杀人的,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他了。果真像这样,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一样,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得住他们呢?” (0723 072631) (0722 180929) (0722 082938) (0722 082222) (0722 081346) (0722 080952) (0722 080305) (0722 075511) (0722 074518) (0722 07384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