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弗莱堡学派第七章 弗莱堡学派学习目标了解弗莱堡学派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主要论点; 掌握弗莱堡学派有关股票融资的理论观点; 掌握弗莱堡学派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弗莱堡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辨析弗莱堡学派在货币政策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弗莱堡学派在金融体制和金融控制问题上的理论观点。第一节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一)保护自由竞争,发展私有制 (二)发挥企业家作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 (三)政府适当干预,维持经济秩序 (四)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 三、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下的融资活动第二节货币供
2、应理论一、货币供应的原则 (一)货币供应的总原则 (二)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 二、货币供应的层次与控制指标 三、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一)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二)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紧缩)率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限定因素 四、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第三节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一、通货膨胀的教训和治理措施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三、货币目标公布制第四节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一、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的关系 (一)金融体制是金融控制的基础 (二)金融控制是维护金融体制的保证 二、金融体制的构成 (一)金融体系 1、
3、独立的中央银行 2、全能的银行系统 3、银行监管署 (二)金融法规体系 三、金融控制的手段和重点 (一)金融控制的重点 (二)金融控制的手段第一节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弗莱堡学派认为,历史上存在过的各国社会经济形式可以抽象的归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彻底自由放任和完全价格调节的经济模式;另一类是集中管理经济,即在政府统一计划和有力控制下的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缺点是难以保障经济的社会化和完全协调的社会经济秩序。集中管理的优点是容易实现经济社会化的某个或某几个所要达到的经济目标,可以保持经济运行的有序性,但由于排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4、,往往造成僵化,不协调和低效率。因此,两种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模式。但是二者之中,自由经济的优越性更多一些,后者更不可多取。据此,弗莱堡学派认为应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条理想和完善的中间道路,这种理想的社会发展的第三条路就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所谓社会发展的第三条路,应该是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吸收集中管理的理想成分所构成。他们认为,在微观上,应广泛发挥市场机制的效能,在宏观上,则要保护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以防止社会动荡和混乱。因此,“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指在国家保护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机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与个人自由达到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
5、一模式中,经济的自由发展有秩序的金星,自由竞争受到保护,私有财产得到保障,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达到最优化。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一)保护自由竞争,发展私有制 弗莱堡学派认为,自由竞争是实现社会富裕这个基本经济目标的唯一有效手段。因为社会的富裕要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创业精神的有无与大小,取决于人们能不能抓住一切发展的机会努力奋进,敢不敢冒一切风险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自由党所有人的精神、智慧和胆识得到充分发挥时。这会经济才能迅速的发展起来;二个人这种能量的释放,全部依赖于人的独立、自由与竞争。所以, 艾哈德说:“竞争是获得繁荣和保证繁荣的最有
6、效的手段。只有竞争才能使作为消费者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受到实惠。” 弗莱堡学派认为,自由竞争建立在财产私有制的基础上。财产私有制是自由竞争的前提,没有财产的私有制,便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发挥企业家作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 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市场经济的推动者和原动力是具有独立自主权利的、对企业经营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是自由竞争的主力军,也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没有企业家,便没有社会市场经济。因此,百户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为他们的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为此,必须实行人道主义。首先,坚决的反对垄断。其次,提倡“社会伙伴论”,引导工人与企业家进行明智的合作,劳资双
7、方不应该是互相斗争的对象,而应该成为互不可分的社会伙伴,要教育工人不应片面的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否则不仅增加企业的困难,而且将引起通货膨胀和失业,对劳资双方都不利。第三,实行公平分配原则,让每个人都按照所应有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获得公平的收益。这就是说,“必须使蛋糕增大,有了一个较大的蛋糕,就不难让每个人分的较大的一份。”社会市场经济鼓励企业家投资,扩大生产,鼓励工人购买股票,投资入股,人人都应成为资本家,人人都应增加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份额,再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政府适当干预,维持经济秩序 弗莱堡学派认为,实行自由竞争和经济人道主义,必须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为保证
8、,而建立和维持经济秩序的重担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为了确保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正常运行,政府必须采取各种道德和法律的措施,以利于良好的经济秩序,实现自由自由竞争和实行经济人道主义;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出规定,防止滥用和掠夺性开发,保护市场资源;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稳定币值,防止银行滥放贷款,并利用调节通货以维持市场物价;运用财政政策和工资政策协调劳资关系,培养中产阶级,调整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等。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适度的、有限制的。政府的任务不在于插手市场机制的运行,而在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秩序,保证市场机制能充分的发挥作用。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责任是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政府的干预也不
9、是直接干预企业家经营活动,而是去保护和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经济秩序,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各种良好的有利的条件。(四)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 弗莱堡学帕认为,在保证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经济人道主义的同时,政府还应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他们把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称之为“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认为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去实现“社会化”。他们认为,首先,政府运用手中的财力和物力等,对国民经济中那些必不可少而私营企业又不便经营或不愿经营的社会性事业。其次,政府应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当然,他们认为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适度的,否则不
10、仅排斥了个人的创业精神、责任心和从事自由竞争的动力,而且还会因财政支出过大危及货币稳定。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建立在不断增上的国民收入基础上。三、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下的融资活动弗莱堡学派认为,筹资方式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如果筹资方式得当,对社会经济秩序将起到稳定和协调作用。他们认为,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筹资主题是企业和政府,筹资方式一般有三种: 第一、通过自由市场筹集资金。采用这个办法,每个公民都可以参加进去。由于自由市场里的资金通常是靠人民大众的零星积蓄、积少成多的积累起来的,“因此,这种办法不仅是传统的,也是最健全的办法。”用这种方法筹集资金对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能起到稳定和维护作用。 第二、
11、通过提高物价的办法筹集资金。这种办法可能在理论上说得通,而在现实的实际中可能行不通。因为价格稳定是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稳定的集中表现,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人为的提高物价,将破坏市场价格机制,危及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第三、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和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用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等于无偿的占用人民的财富,重税必然扼杀人民创业、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用扩大货币发行的办法筹集资金,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必然危及货币稳定,扰乱市场、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弗莱堡学派认为,上述三种办法相比,后两种都是不可取的,理想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自由资本市场筹资。在自由市场上筹资主要采取银行信贷
12、融资和发行有价证券融资两种方式,从企业家的角度看,银行信贷是较为有利的融资方式,他们认为,证券融资主要有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两种形式,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发行人民股票是最优的筹资形式。对个人来说,购买股票是最优的储蓄形式,也是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对企业来说,由于股票筹资的成本较低,还可以作为企业的长期资本,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发行人民股票可以改善劳资关系。 对国家来说,通过发行人民股票,可以获得双重效果。一重效果是能顺利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和财富的公平分配。第二重效果是能有效的筹集国家资金。国家通过发行这种小面额的人民股票,可以把人民手中的一部份零星储蓄转化为国家资金
13、,同时国家还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创业利润。第二节货币供应理论弗莱堡学派认为,要保证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协调和稳定,必须首先稳定货币,因为货币稳定是社会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因此,他们特别重视货币的稳定问题。弗莱堡学派认为,稳定货币最关键的是稳定货币供应,货币供应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他们把货币供应理论的重点放在控制货币供应量问题的研究上。一、货币供应的原则(一)货币供应的总原则 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他们认为,稳定货币主要是指稳定币值,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能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经济,因此稳定币值应该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 (二
14、)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 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Walter Eucken)曾经提出过“商品货币本位制”的主张。他认为“应该使货币的发行与商品的买卖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银行发放的信贷联系在一起。”货币供应的多少如果与商品交易的规模相适应,就能保证币值的稳定;若货币供应脱离商品交易的规模相适应,就能保证币值的稳定;若货币脱离商品交易的需要而与银行信贷联系在一起,难免要出现偏差,因此他主张商品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实行商品货币本位制。但大多数弗莱堡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作为一种制度,欧根提出的商品货币本位制缺乏现实实用性,当今切实可行的是信用货币制度,但作为一种思想,欧根的观点有深刻的意义,要摆
15、正币值的稳定,货币的供应必须与商品相联系。据此,他们提出了二条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第一,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决定了该国能够生产出多少商品由此决定了需要多少货币来交易,因此,以现价计算的社会生产能力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就是货币供应量的最佳数量。 第二、保持商品追逐商品的局面。他们认为,在商品和货币的对应关系上,商品少,就会出现货币追逐商品的局面,表现为物价上涨,商品短缺,市场紧张。但若货币量略少于商品,则形成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吸引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通过公众所投的货币票来判断商品的优劣,以此来提高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他们认为,在当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货币供应没有商
16、品或其他物质(金或银)作为发行准备,币值缺少内在保证,发行缺乏客观制约,货币供应过少的情况很少,且解决起来也很容易。历史和现实表明,危险的和常见的是货币供应过多。为了有效的防止通货膨胀,为了增强公众对货币信任和信心,在货币的控制上,略少比略多好,尽管这一点做起来不容易,但如果能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为开展自由竞争和提高社会市场经济效率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二、货币供应的层次与控制指标弗莱堡学派认为,要对货币供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应该科学地对货币供应区分层次。他们把货币供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1=现金+国内银行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四年以下国内银行机构的定期存款; M3=M2+提前三个
17、月通知可提取的国内储蓄银行的存款。 他们把M1和M2称为狭义货币,把M3称作广义货币,认为M1和M2这两个层次的货币在短期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强烈的波动之中,而这种波动是中央银行难以控制的,因此,M1和M2 不宜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指标。相比之下,由于广义货币M3在短期内比M1、M2更具有稳定性,覆盖面也广,又与整体经济行动联系密切,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采用M3作为货币供应的控制指标。1974年以前,前西德中央银行一直使用M3这个指标来测量货币供应量,调节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最多时曾一年变动6次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变动给经济带来经常性波动,M3的覆盖面较
18、宽又给中央银行的控制带来很大难度,因此,从1974年以后,前西德中央银行改用中央银行货币量作为货币供应的控制指标。中央银行货币量等于国内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量加上按不变准备金率计算的各银行机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中央银行货币量这个指标的构成合理且全面,能够较好地反映社会货币供应的一般状况。因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是银行体系以外的货币存量,它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的一部分;而各银行机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反映的是银行体系的货币存量。在存款准备金率既定的情况下,各银行在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的增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银行机构存款的变化,因此,选择中央银行货币量作为货币供应的指
19、标是恰当的。同时,由于中央银行的货币量既是货币扩张的基础,又是中央银行行动的结果,以它为货币供应的指标,可以清楚地表明对于货币供应的扩张,中央银行负有最终责任。三、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货币供应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使货币供应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确定恰当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如前所述,货币供应原则上应该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所以,货币供应的增长也必须与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大体相当。 问题在于货币供应应该与何种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社会生产能力一
20、般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1)已实现的社会生产能力,它是过去年份已经实现的社会生产能力,通常用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2)当年可能的社会生产能力,它由当年社会生产能力的可能利用程度决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可以达到最大或最小,通常用当年预计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3)潜在社会生产能力,是指当年应该启用的社会生产能力,它是考虑了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以后的规范性选择。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应该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也应当按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为主要依据来确定,而不是按已实现的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来确定。因为以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的上年经济增长率或当年可能
21、的经济增长率是已经生产出多少或最大程度可以生产出多少,是由该年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决定的,在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因素干扰下,具体年份的经济增长率总是波动的,有高也有低,若以上年或当年可能经济增长率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容易对不稳定的经济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潜在社会生产能力是指应增长率必须与该年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同步,才能保证该年度的货币增长和经济增长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由于资源的稳定性,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它受各方面的干扰较小,因此,根据潜在社会生产能力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就能够保持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二)可承受通货膨胀(紧缩)率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
22、要限定因素 从理论上说,货币供应增长率应该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增长率相一致,但在实际上,往还要加上一个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这个因素是中央银行为了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所必需的。他们认为,由于德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德国马克又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储备货币,所以国际经济形势和汇率的波动会对国内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也可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波动,所以精确地、机械地按潜在生产能力增长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就难以抵御和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中央银行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特定时期和特殊情况下,可以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加上一个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但是中央银行所加入的通
23、货膨胀(紧缩)率必须限定在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即具有可承受性。这种可承受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的特点,一是水平低,一般在5%以下;二是时间短,一般在23年之内。这种人为加入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因素在中期内就能被经济吸收和消化掉,不至于引起长期物价上涨。例如,19771979年前西德马克过升值,为了抵消汇率大幅度波动对国内经济和国际收支的冲击,德意志联邦银行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时加上了3%5%的通货膨胀率;过后几年又加上了2%4%的通货紧缩率,通过适当紧缩货币的办法,减少前几年货币供应增长较快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较好地保持了马克币值的稳定性。 同样,为了克服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
24、供应增长率往往在经济衰退时期略高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而在经济高涨时期又略低于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其目的旨在同时兼顾保证币值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四、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按照潜在社会生产能力增长率和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紧缩)率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可以表现为一个具体的数值,例如7%或8.5%等,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一个既定的数值来进行货币供应的实际操作。在一段时期内,前西德中央银也是这样做的。但自从1974年西德实行货币目标公布制,既预先公布下一年度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以后,他们发现把货币供应增长率固定在一个具体的数值上,在理论上是不严密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是被动的,于是提出了货币供
25、应增长率的区间论。所谓“区间论”,是指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例如,货币供应增长率不是定有7%或8.5%上,而是确定为6%8%或7%9%等。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受技术上所能达到的精确度所限。货币供应增长率本身就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为了对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提供一个“媛冲”的余地,也为了减轻确定货币供应量中的技术性困难,划定1%3%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区间是必要的和合适的。从1979年开始,中央银行以这个理论为指导,采用了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指标,例如1979年这个区间定为6%9%;1986年又定为3.5%5.5%。前西德中央银行采用货币供应增长谐振工间指标,客观上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
26、余地。这个区间就是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机动范围,可以应付一年中未曾预料到的情况。分析起来,这种区间论在理论上是对按潜在生产能力确定货币供应率理论的一种补充。由于潜在生产能力是按现价计算的当年应该生产总值的预测数,这个预测数本身是否精确,能否完全实现都存在着问题,因此,按这个预测数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如果固定在一个数值上是欠妥的。同时,在实行货币目标公布制后,货币供应如没有一个弹性区间,就没有了任何余地,一旦与实际情况不符,中央银行就陷入被动的赶尴尬局面:若坚持实现货币供应目标,对货币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利;若放弃货币供应目标,又会失信于民,影响中央银行的信誉。因此,前西德中央银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
27、为了取得公众的信任,把货币供应增长率划为一个区间,就有了回旋的余地,这样,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就有一定的机动权,既有利于保证实现稳定币值的目标,又有利于维护中央银行的信誉。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一、通货膨胀的教训和治理措施 在德国历史上,伴随两次世界大战,曾发生过两次货币体系的崩溃和两次恶性通货膨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掌握货币发行的德意志帝国银行被降格为帝国财政部的一个执行机构,由于财政部无限制地从帝国银行透支以弥补庞大的军费开支,到1923年时德国货币发行量达到天文数字,通货膨胀使德国货币走向崩溃的境地。1923年,德国实施了一次货币改革,并使帝国银行独立于政府,
28、但这种独立性在希特勒纳粹统治时期又被逐步剥夺了。1939年1月,希特勒政府再一次把帝国银行变成附属于政府的工具,滥发钞票为战争筹款。到战争结束时,货币发行又一次达到天文数农业院校,惊人的通货膨胀使德国马克失去了货币的功能,市场上实物交易盛行,整个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状况之中。当时,以艾哈德为首的弗莱堡学派认为,滥发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已成为战后西德经济混乱的“震中”,不解决货币问题,一切都无济于事,而解决货币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幅度减少货币数量,稳定币值,而这只能通过币制改革才能做到。于是1948年6月20日,在艾哈德领导下,前西德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货币改革,发行新马克以1:15的比例兑换旧马克,通过实施
29、货币改革的各种规定,使原有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了93.5%。此后,他们严格控制马克的发行量,坚持在保证币值稳定的总原则下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有效地防止了通货膨胀,使前西德马克成为世界上最坚挺的通货之一。弗莱堡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首要的是减少货币的数量,因为货币也像商品一样,服从“物以稀为贵”的规律,如果货币相对多于商品,不管这种货币有多么雄厚的黄金外汇储备作后盾,也不管政府采用什么强制性措施,都不能逃脱贬值的命运,必然使物价上涨;但若使货币相对不少于商品,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就会出现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商品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市场,币值上升,已经上涨的物价自然会降下来。特别是治理冻结物价的通货膨胀必
30、须预先减少货币数量,然后才能放开物价,否则第一轮物价上涨会带来轮番的涨价,使通货膨胀控而不止。前西德1948年的货币改革就是这一理论的成功运用。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上,弗莱堡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关于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张,他们认为,企图以一定的通货膨胀买到高经济增长和高水平就业只是一种幻想,“因为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关联的价格的结构,而价格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引导经济进程的责任。若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得不到准确的解释,错误的投资决定随之而来。货币的贬值还会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随意改变,从而加重社会差别。如果遵循这种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在中期就不会有高就业,而是经济停滞和持续的低增长。”他们认为
31、,经济只有在稳定的货币环境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发展,有效地防止或消除通货膨胀,是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生果保证和条件。在货币稳定与物价稳定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认为,货币稳定和物价稳定是紧密相关的,稳定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物价水平的长期稳定;而物价的稳定与否则是货币是否稳定的主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相同,货币稳定不等于物价固定不变,物价的短期波动也不等于货币不稳。由于供求关系,生产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所造成的物价短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的现象,只要货币稳定,这种短期的波动就会趋于平息。如果将货币稳定和物价稳定等同起来,以为通过政府干预来保持物价稳定就可以使货币稳定,
32、那就不对了。在货币稳定的正常情况下,控制物价对稳定货币毫无意义,反而会损坏社会市场经济。因为人为地控制物价,例如限定最高价和最低价,“其结果只能是分裂市场,减少竞争,造成人为的供应短缺和过剩,这就是说扰乱了市场协调的过程,因而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如果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采用行政手段来硬性限定物价,只能是在表面上维持虚假的物价稳定,却掩盖了货币不稳的实情,这种冻结物价的通货膨胀犹经济运行混乱,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都处于非正常状态,市场上出现排队、配给,而另一方面出现囤积、倒卖、走私、黑市猖獗等混乱现象,最终或者以原有的货币制度崩溃,或者以爆发社会的和经济的总危机而告终,其代价都是十分惨重的,这种史例不胜枚举。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用控制物价的办法来稳定货币,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他们认为,稳定货币的惟一途径是控制货币数量。只有坚决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