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70KB ,
资源ID:825991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599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x

1、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唯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以这样增上生具足德相的身学菩萨行,菩萨只有两种所做的事业,也就是真实地引发自利和利他,所以以下要说明观待引发自他二利而言,正因只有六度,不多不少,数量决定。这又从利他需前三度、自利需后三度来抉择和认定。首先在利他方面,修习利他首先要用财物作饶益。在施财的时候

2、如果损恼有情,那也没有利济,而能好好地遮止损他的身语七支和所依的意三支,也就是要遮止掉损害他者的杀、盗、淫以及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以及这身语七支所依的意三支贪、嗔、邪见的话,必须持戒。如果在他者作损害的时候,不能安忍,一次又一次地报复,戒也难以清净,所以要使戒达到究竟需要耐怨害忍。由于在遇到损害时不作报复,就能够免除众多他者所造的罪,他如果因此而信任你就能够使他转入善行,因此是最大利他。以上说明要能引发真实的利他,需要布施、持戒、忍辱前三度。再看自利方面需要后三度。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

3、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决定。在自利方面,要以智慧的力量得到解脱之乐。但如果心散乱不可能发生智慧,所以必须以静虑使心住在定中,堪能如自心所欲而安住所缘。然而有懈怠者不能生起静虑,所以要昼夜发勤精进,没有劳倦。这精进就是彼等智慧和静虑一切的根本,因此在成办自利方面必须要有精进、静虑和智慧。也就是以精进力而发生静虑,由静虑安住所缘而发生智慧,由智慧观空而得到解脱,由此成办真实的自利,因此要得自利必不可少的是后三度。由这两部分的论证就可以决定,修习自他二利的学处决定是这样的六度,少了不能摄,多了不必要。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如同庄严经论所说:菩萨精勤行持利

4、益众生,以修布施度施舍有情而作利他,以修持戒度不损害有情,远离杀盗等行为,以修安忍度在遭受怨害的时候不作报复,还以此因缘对他作饶益。所以成办利他必须依靠前三度。再者,修静虑使心安住所缘,依于静虑修智慧使心解脱,而成办定慧的根本依处又是精进,因为依靠精进能够使心住于定而发生胜观、修习智慧,因此精进是定慧的根本。所以菩萨必须以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度修持一切自利行。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这里所谓的“住”和“脱”显示了定慧二者的行相差别。心安住所缘是静虑的行相

5、,解脱生死是智慧的结果。如果能辨明这两点,那就对于寂止不致于误认为是胜观。这样自许甚深持心也只是静虑的一分,所以对于六度圆满的体性应当寻求发生决定的解了,就是要求得对于它的定解。小结:自他二利需由六度来成办,数量决定。原因是:布施是要一味地作奉献,而不能损害他,并且使之达到究竟,这样就成办了他利。依靠没有疲倦的精进,使心住于所缘,而且以智慧修习解脱的缘故,能够得以成办自利。能够成办二利的因在六度以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对于以上的正因又以这样的因来成立:要成办利他,最初把有情摄为眷属需要依靠施舍财物的布施,再者,行持离损恼的布施要依靠持戒,要使得持戒达到究竟,需要依靠遭人损害也不作报复的

6、安忍。接着看到,要成办自利需要依靠能够解脱二障的智慧,而智慧又只有依靠能够如欲安住所缘的静虑来引发,静虑、智慧二者的所依又是精进,因此是由后三度来成办自利的。这样就明白,没有六度就不能成办二利,因此在成办二利之道的项目上决定为六种波罗蜜多。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量决定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观待引发圆满利他的方面,六度是正因故数量决定。要知道为了做到圆满的利他,首先要以施舍财物遣除有情的匮乏,然后对有情不作损恼,而且能忍怨害,在助他的事

7、业上发起精进没有厌离,又依静虑发起神通等功德引摄有情的心使他生起信心,如果成为法器,再依智慧善说断除他心中的疑惑,使他解脱。也就是要由这六度来成办圆满的利他,少了不完足,多了不必要,因此六度数量决定。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如庄严经论所说:以自身不贪而施舍有情需要的物资,使得他受用不匮乏,再者,以持戒不损恼有情,以安忍在遭遇有情的损害时,不起嗔心,能忍怨害。以精进对利他之事没有疲厌,以静虑显现神通等,使有情生起信心而且欢喜。以智慧能为有情善说胜法,由此成办他利。这样精勤地利他,现前也自然能成办自利,究竟能得到无上菩提,所以依靠六度能任运地产生自他二利。小结:圆

8、满的利他需要由六度来成办,数量决定。原因是:由布施度施舍财物遣除有情的贫乏,而且对他不作损害,又在他损害自己时能够安忍,对行持利益他的事没有疲厌,再以静虑发神通使他起信心而且有欢喜心,以智慧宣说佛的圣言,解脱他的心,由此一定圆满地成办他的利益。对此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摄,这一点也是成立的。因为你要做到让所化的有情不匮乏就要布施;要做到不损害他,就要持戒;要做到他损害你时能安然忍受,需要安忍;要做到在做利他事的时候恒时都不疲厌,需要精进;要做到由神通等使他生欢喜,需要静虑;要做到能相应于他而传法、开化,需要智慧。所以没有六度,就做不到圆满的利他,在完成利他上决定需要六度。此二颂说修自他利

9、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以上庄严经论里的两颂说修自他二利不可不依靠六度,如果在引发自他利的道理上得到定解,就能够殷重地修习六度。这里,对观待引发自他二利六度数量决定的道理,须要多加研习。如果知道一切自他二利的完成都依赖六度,就会殷重的修习六度。比如自身要安住所缘,发起胜观智慧而解脱自心,以及能达成这二者的根本的精进,这些上面肯定都会很好地修习,因为确信这样修才能完成自利。再者,要利他的时候,对他作奉献,不损恼他,在他损恼自己的时候能安忍,以及自身能在利他上发起精进,由静虑有功德能使他生信,有智慧能够开演妙法使他解脱,诸如此类,全部依赖六度,因此殷重地修习六度,

10、以此能达成一切的自他二利。如果不殷重地修习六度,那在自他二利的方面都不可能成办,因此六度是道的根本。这上得到了定解,就知道菩萨所有的学处就是这六度,无量的学处就摄在这样的六度当中,完成自他二利的途径也全都摄在这六大项目中。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量决定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观待能尽摄一切大乘道行来看,六度数量决定。这就是说,已得财位能无有贪著,以及对于未得不

11、作希求之故,对财位能做到无有顾恋,而有了持戒的修行就能守护学处、受戒及恭敬戒。依有情无情所生众苦都能堪忍之故,不起厌患。再者,修善所作之事的心识勇悍无有疲厌,修寂止无分别瑜伽和胜观无分别瑜伽。以这六种事就能摄尽一切能趣入大乘之道的修行,而这又是由六度的修习次第引发的,而且不必要再多。从正面来说,如果有布施的修习就能做到不顾恋财物,有持戒的修行就能守戒、护戒、持清净戒。有安忍的修行在遭受各种器界、有情界所生的众苦时,心能安忍而不起厌患。有精进的修行那在修各种善法的时候,心就能勇悍而无有疲厌。有静虑和智慧的修行就能修习寂止和胜观,受二种无分别瑜伽。由这样六度的内涵,就摄尽了所有能趣入大乘的正道之行

12、。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唯此。”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如庄严经论所说:对于内外的受用都不乐著,对戒极其恭敬,连微小的罪也不造。所谓“二无厌”是指具足对苦、对善行的两种无厌,也就是有安忍和精进的内涵。对于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都能安忍而不生厌患,也就是说由安忍能忍受有情的损恼和各种苦行。对于修持善法无有疲厌,依靠精进能利益一切有情,能行持一切难行,能发起无量的勇悍精进,没有疲厌,这叫具二无厌。“无分别瑜伽”是指依静虑心住一缘而无分别的瑜伽以及依智慧于一切法都无分别的瑜伽。一切大乘的修行唯是这六个方面。由是因缘,想入大乘却舍弃六度实际是相违的。因为能趣一

13、切大乘的道行都摄在六度中,而弃舍了六度就没有了能趣入大乘的修行,因此一方面想入大乘,一方面舍掉入大乘的所有项目,实在是相违。小结:一切大乘的道行六度都能摄尽,数量决定。原因是:不贪著受用而能恭敬戒律学处,安忍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对一切大乘道行心不舍离,由此而修习止观所摄的一切圣道,这样将圆满一切大乘。对于这样能入大乘的道行,在六度之外不必要更多,少了不能摄尽。这也决定能成立,因为对于受用不乐著,需要依靠布施的修行;恭敬学处而如理守护,需要依止持戒的修行;对于依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不生厌患,需要依安忍的修行;做任何善行都不生疲厌,需要依精进的修行;寂止无分别,需依静虑的修行;胜观无分别,需依智

14、慧的修行。如果没有六度的修行,就不能圆满一切大乘的道行,因此在趣入大乘的道行上数量决定是这六度。五、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量决定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道”出自庄严经论,这里解释为方便,意思是说修道的一切种类的方便都摄在六度中,不多不少,由此决定六度摄尽了一切种类的方便。下面对此分别论述。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首先对于已得的境界受用无贪欲的道或者方便就是做布施,由修布施就能舍离对它的贪欲。我们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者各种富贵荣华、声色享受等的境界,要想断掉贪欲就要多做布施。因为只要舍掉了心就不贪著,如果没舍掉就会一直执著它,因此离贪的方便是布施。

15、比如一件好东西,食物、衣服、电器乃至地位、名誉等等,一舍掉心当下就不执著了,而没舍心就著在上面,所以要常常修布施,这么做就会出现离贪之心,这是殊胜的方便。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第二,对于没有得到的境界,为了得到它而功用散乱,能防护的方便就是守持净戒,由于安住比丘律仪,尽一切事业边际的散乱都不会发生。因此持戒是防止由求取而散乱的方便。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第三,不舍有情的方便,就是能堪忍。对于由怨害而发生的一切苦楚都能不生厌患,因此不会舍弃任何一个有情。就像大医王在救治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时,这个病人因为精神错

16、乱对医王做了各种的损恼,但是医王完全能安忍而不起厌患心,还是始终一致的慈悲关爱他。以这样的安忍就会不舍有情,就像医王不舍病人一样,因此不舍的方便是安忍。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增长善行的方便是发起精进。由发精进能使善行不断地增长。精进是一种勇悍的力量,修好精进,以这个力量会一直勇悍地行善,令善行不断地增长,就像初一的月亮不断地增长而到达圆满那样,由精进就能日新又新,善德逐渐地增长圆满。所以为善要精进。这里的善包括善的意乐、善的加行、善的德相。无论哪方面的善,由于精进地听闻、思维、修习就会辗转增长。也就是当我们受取法的时候,依靠不断地听闻断除疑惑,明白道理,再通过思维得到定解,除去

17、邪解等,然后就在这个定解中不断地串习,最终善德得以日益增长,在除过增德方面,由于自身的精进就会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所以增善的方便是修精进。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净障的方便是后二度静虑和般若,即定慧二者。由于修静虑心住一缘就能够伏住烦恼,也就是以定力持心,烦恼起不来,叫做伏。以般若明见实相,能净除所知障,因此净障的方便就在定慧二度当中。要知道,有定就能持心住在善所缘上,而不散在其他地方,这样心静定的缘故会发起般若慧。以般若慧能照见无我,当然就会止息人我和法我的分别,这样就能净除二种障碍,因此净障的方便就在定慧二度中。故六度决定。以六度摄尽了一切种类的方便,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18、,不多不少。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如同庄严经论里所说:不贪著已得的五欲境界的方便是布施。因为舍跟贪相违,能舍就不贪,不舍就著在上面,也就是心的一放一著。要用放来对治著,常常放心就放下来了,不会著在上面。比如一件小事,一著心就一直缘着它,一放就什么也没有了,因为它只是个虚妄分别。对于名誉、地位一著的时候就感觉那是非常不得了的大事情,但是一放就俨然无事,再大的名誉也是虚声,再大的地位也是假相,这样一放就没有了。其它的物质享受,或者对于身材、相貌等的耽著也是一样。比如先前很执著相貌,天天要化妆,但一放下就无所谓了,不会再执著这个。或者著于财富时非常吝啬、小气,但是

19、从能舍开始就越舍越多,最后舍钞票像扔白纸一样,舍受用就像弃垃圾一样,那个时候就修出了不贪的心,他能不贪著这些境界,所以施是不贪的方便。“余防为得散”,就是要防止为求得所欲而散乱的方便是持戒。所谓的持戒就是心一点都不能落在尘劳里,比丘戒就遮止了一切寻求世间欲乐等的散乱,因此以持戒的缘故不再去求那些世间的名利、享受等,一直住在戒中,他就不会出现求那些的散乱。不舍有情的方便是安忍。在有情以各种恶行损恼自身的时候,有安忍之心,就不会舍弃有情。能使善德辗转增长的方便是精进。如果具有修善的勇悍之心,无论行多少善都不知疲倦,没有饱足。像这样善德日增,就会越来越好。因为善要借助因缘来开发,而自身一直在勇悍、不

20、间断的摄集这个因缘,这样积资、净障、广发大愿以及如理地闻思修行等就都会在自身上发展出来,因此精进是增善的方便。静虑和般若也就是定和慧,这二度能净除障碍。因为定能伏惑,慧能破惑,这样由定慧的力量就能净除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的障碍。下面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六度摄尽了一切种类的方便。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再者,不随着已生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散乱,自在而转的方便就是无贪的布施。对于已经出现的各种声色等欲尘,有舍心、有不住相的心,就不会随它而转,因此处处要修舍,要串习放下,即便是万金现前也能放下心不执著。能这样放舍就能止息缘这些已生的欲尘的散乱。相反,因为已生的这些欲尘都是自己喜欢的,那当

21、然心就缘在上面,散乱在各种尘境当中。因此,为了遮止缘诸欲的散乱,应当修舍。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如果在还没发生缘欲尘的散乱之前,要做到预先的遮止、息灭,就须要依靠持戒来防护发生无义和非义的散乱。由持戒能时时做防护,不生起求取世间诸欲的心。持戒极精严的,对极微细的贪心尚且要做预防和遮止,粗大的贪著住所、车乘、电脑、手机、影视音乐、娱乐嬉笑、旅游观光、散心杂话、交际应酬、名利地位等等,都已经彻底的遮止了。所谓无义就是不产生真实义,所谓非义就是产生了颠倒义,这都是由于追逐世间的幻尘,求取名利,以贪嗔等烦恼所生起的。而持戒是止恶防非的自性,不入于无义和非义,因此以持戒就不会发生

22、逐取诸欲的散乱。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在这个世界上恶行有情的数量很多而且容易遇到,由此因缘会退舍利他,能对治退舍利他的方便就是修习有力量的安忍。我们都知道,在这个恶世当中常常会遇到很多暴恶的有情,以及各种邪恶的现象,即使想利益他反而遭到很多的损害等等。在这种时候,还能不舍有情的方便就是非常有力量的安忍。要获得这样的安忍,须要修业果、修悲心、修空性等等。如果忍修得好,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退失利益有情的心。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成就大菩提需要圆满一切种善,那么多的清净善必须要经过长时的修作,而且要辗转增长,最终才能成

23、就万德圆具的如来果位。从最初发心一直到成就佛果这个中间,能使净善一直不断的增长的,必定是由于思维善的功德胜利认定这都是真实的,从而发起了恒常猛利的勇进。以这种心力的支持,那的确能够做到时时精进行善,而且辗转不断地增长。因此要知道,长时修作众多善行而且不断增长的方便就是精进。精进是一股为善的力量,由于这种大勇悍心,在任何处都不会退,时时都在修善,时时都有进步。暂伏烦恼,须修静虑。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暂时伏住烦恼须要修静虑。也就是成就了心住一缘的定,在任何情形下,心都不会散乱在其它的非善所缘上。由于心不散在非善所缘境上,当然就不生烦恼。因为烦恼要缘具才会生起,而心一直住在善所缘上,当然烦恼

24、就被伏住了。灭除烦恼的种子和所知障须要般若。因为二障都是虚妄分别的体性,由于没有明见诸法的真实相,反而颠倒执著实有人我和法我,由此才起了各种障碍,因此真正能断的方便就是般若。也就是直接见到人我和法我本来没有,这样见了空性之后就不起分别,由此就能息灭二障,从根彻底断除二障。因此定在伏惑,慧在断惑。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宗喀巴大师教诫说,通过思惟以上的这些法理,会在六度上面给与最大的决定知解。也就是通过思惟以上的这些道理,就能对六度产生最大的定解,再也不会改变。认定所谓成就菩提的道路就是六度,所谓菩萨一切学处的总纲就是六度,昼夜要行持的就是六度,它是佛道最完满的课程。小结:大乘的方便以六度能

25、够摄尽,数量决定。因为大乘的方便尽摄于六种方便中,没有剩余。第一,对已得的身体和受用方面遮止贪著的方便;第二、对未得的欲尘方面防止以追求而发生散乱的方便;三、内心不舍有情的方便;四、增长善德的方便;五、净除二障的方便。这所有的方便就是六度,此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摄。这也是成立的,因为要做到心不随五欲而转,必须依靠不贪著欲境的布施的修行。要防止因求取五欲而发生功用散乱,必须依止能防止散乱的守持净戒。要做到不因为恶行有情数量众多而退失利他心,必须依靠内心不舍有情的安忍的修行。要积聚数量众多的善德,必须经过长时修行使它不断地增长,这又要能对此不生疲厌,而且不断地增上欢喜,这需要依止精进的修行。伏住烦恼而不起需要依静虑的修行,灭除二障种子需要依般若的修行。如果没有六度的修行,决定不能如此成就。所以在摄一切大乘的方便上决定是这六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