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轮冲刺语文高考冲刺模拟卷含答案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 文 试 题学校_ 班级_ 姓名_ 成绩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
2、,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
3、。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4、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B. 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
5、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C. 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D.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B. 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事例,论证了”知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C. 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D. 文章第
6、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C. 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D. 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阅读下面的文
7、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物的气味与不愉
8、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小时后,他们利用型迷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材料二: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
9、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的能力。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
10、种气味长达24小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物。”材料三: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子具有
11、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4. 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B. 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C. “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D. 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
12、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B. 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忆的化合物。C.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D. 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E. 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统的驱
13、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6. 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
14、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
15、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用:因,由于B. 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
16、简 念:思念,惦念C. 骥端厚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 白:清楚,明白D. 仓皇谢慰而去 谢:认错,道歉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B. 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鉴的官吏。C. 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D. 诣阙,”诣”到、往;”阙”是古代皇官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骥不媚世俗,德行高尚。他任太常官时,没有凭借下属机构
17、进呈的祥瑞之物升官发财;在吏部时,也没有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做违背规定和法律的事。B. 魏骥为人爽直,善于识人。他认为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是要有是非心,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学生陈循对自己的照顾,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指出陈循等人掌权是国之忧患。C. 魏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还曾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D. 魏骥为人朴实,行事以礼。他布衣粗食,不置产业,经常像老农一样戴斗签行走于田间,事奉作教谕兄长魏骐,虽年老而更加恭敬。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18、2)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注】当时诗人蔡州平舆,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幽人:隐士,这里指品行高洁的人。青袍、堤草:低级官吏所穿之衣为”青袍”、古人常以青草之色喻青袍。九方皋;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11. 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主客并提,第一句说当年李子先被委任吏曹的小官,因为诗人与李子先的境遇相同,所以,”幽人”不仅是
19、为李子先高才而屈居下僚抱不平,也是为自己的遭遇抱不平。B. 首联第二句说自己也被任为小官,共同的人生遭遇,让主客心灵相通。”青袍”是点睛之笔,与”吏曹”同义,但用得很活,不显得重复。C. 颔联诗以”春水”、”夜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味醇趣永,虚写”春水”、实写”夜月”,把自己的感情与对方的感情完全融合。D. 颈联感慨九方皋的罕见,运用设问的手法,措辞自然,语言直率意深,语气斩钉截铁,对仗十分工整,雕琢精细,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E. 本诗讲究谋篇结构的法度,重视炼字与对偶。如本诗四联,层次分明,各写一景或一情,仿佛各不相属,但绳之以情,又自然连贯。12. 请赏析尾联的作用。13.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两句写以荷叶荷花为衣裙,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的高洁品质。(2)三峡中”_,_”从侧面描写了山势的峻拔。(3)锦瑟”_”借鲛人泣珠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的感受。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用沧海横流来形容这次海啸恰如其分:巨大的浪涛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上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演员在荧屏里演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摆谱比阔,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面之后,适
21、用性大大增强,依然可以服务于时代。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化,即使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都不动摇,永远为了理想、真理而奋斗。参加这次画展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画面中对人物形象勾勒得细腻生动、入木三分,已见艺术功力。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关于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外研究的人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A. B. C. D.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大自然中山川、草木、河流的独特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用画面与读者交流。B. 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避免短
22、期恶性竞争,不应一味追逐热点,而要沉下心来,做好每件产品,立足国内市场,并兼具国际视野。C. 统计数据显示,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增长水平高于城镇,城乡比(城镇与乡村人均值的倍数差)较上年缩小将近一倍。D.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强调校园足球运动,一些学校积极响应,但随之也出现了用足球项目替代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好的苗头。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他晚年乔居国外,经常谈起国内的芳邻李娟夫妇,并把问候的话语写在大札上寄给李娟。B. 本人中午于二楼共享空间丢失红楼梦一书,盼望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C. 舍弟过于顾皮,做事往往粗心大意,家父一直教育我们做事要认真,为人要诚实,交友要慎
23、重。D. 对您寄来的文稿,我们提出了几点雅正,望您笑纳。请修改后及时寄回以便发表。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前两处每处不超过10个字,第三处不超过25个字。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_就是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艺术。中国书法由公元前14-12世纪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由篆书演化而来的隶体,_,由章草到狂草,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唐朝人张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圣”“楷圣”之类的说法。_。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24、,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两个人的对话是生活中常见的谈话形式,因为对象不同,其间感受的差别会很大,对象若是法官、医师、警察、主考官之类,对话不但紧张,有时肯定还颇危险,乐趣当然是谈不上的。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又彼此欣赏,那或许是最快意的事了。要紧的是双方的境界能够交接,倒不一定两人都有口才,甚至也不必都健谈;往往一个健谈,一个善听,反而是最理想的配合。可贵的在于共鸣,不在于默契。这世间如果尽是健谈的人就太可怕了,每一个健谈的人,也许需要一个善听的朋友,没有灵耳,巧舌拿来做什么呢?有时恐怕还颇危险。_。_。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
25、在开篇的序诗中她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的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写一篇文章。选择质疑担当独立传承包容审美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
26、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
27、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
28、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
29、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B. 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C. 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D.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
30、且在感受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B. 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事例,论证了”知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C. 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D. 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
31、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C. 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D. 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强加因果,原文”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前后没有因果关系;B项,”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项,”王阳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