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33.90KB ,
资源ID:82484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484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docx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主观唯心

2、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

3、认为世界统一) 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

4、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二、物质与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意识的起源、本质与作用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1) 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 运动与静止:绝对运动VS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物质运动是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变化发展着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

5、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1) 规律的特点: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生物刺激感应- 动物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劳动促进人脑形成,起决定性作用。)(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6、。(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5)意识发挥的条件: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定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科学态度与革命热情。6. 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7、;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三、事物的联

8、系、发展及其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其中最主要特征:整体性。2、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

9、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创新):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矛盾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10、,其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平衡性和特殊性。)解决矛盾

11、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具有特殊性: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区别: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1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2、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

13、属性和量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VS定量分析)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

14、的因素。(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

15、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与本质(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2、形式与内容(1)内容: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2)形式: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3)内容活跃

16、易变,形式相对稳定。3、原因与结果(1)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2)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3)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4)辨证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4、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

17、势。(2)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3)区别与对立: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4)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5)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以及把必然性和偶然性

18、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5、可能性与现实性(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对立统一关系)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没有“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之说)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多种可能性(特别是相反的可能);概率的大小。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四、实践与认识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1)实践: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认识的主体人。(首要因素) 认识的客体客观存在。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20、(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可知论VS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VS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的反映论VS直观反映论(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感性-理性-实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

21、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与途径 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22、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四)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23、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主观辩

24、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25、。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1、历史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三个基本的方面。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包括感性形态的社会心理和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等两个基本层次。2、唯心史观: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唯心史观不

26、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3、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唯物史观:指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其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被称为群众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其意义表现为: 使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使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使无产阶级及其改造世界的奋斗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27、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与物质基础,并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与发展起着复杂的、深刻的作用。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平衡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受破坏时,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28、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条件。(非常重要,结合和谐社会理解)2、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须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人口与物质生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3、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29、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5)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社会意识的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

30、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