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9.44KB ,
资源ID:82411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411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要籍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要籍下.docx

1、历史要籍下纪传体旧唐书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五代后晋 刘昫2. 成书经过:941年二月,敕令监修唐史,刘昫挂名,赵莹监修,在修史中,张昭出力最多,于945年六月完成,共历时四年有余。新唐书出现后旧唐书就湮没了,散失严重。后于1578年闻人铨补上了纪、志和列传部分,又经清人沈德潜校订,才重新流传。二 体例和内容上起618年下讫907年,共290年,分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共200卷。三成就和不足成就:1.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2.旧唐书多抄实录、国史的原文,保存了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同时也有资料汇编的倾向;3.继承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传统,在纪、传中多载具有史料

2、价值的文章。4.志目比较齐备,当时的典章制度均有记载,如礼义、食货、刑法。不足:1.修史的人比较多,工作粗糙,遗漏重复之处较多;2.唐朝前后期的详略不同,唐玄宗前较详,后期较略; 3.直抄实录、国史原文,原有的缺点没有改正,如曲笔一些史料的真实性。新唐书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宋)欧阳修、宋祁2. 经过:仁宗时期,人们不满旧唐书,因于1044年开始重修至1060年完成,历时17年。二 体例与内容1. 内容:上起618年下讫907年,共290年,有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列传150卷,共225卷。2. 突出点:(主要表现在志方面)1) 首创仪卫志、选举志、兵志三目;2) 改旧唐书的

3、经籍志为艺文志,增加许多作者的书目,为目录学、文献学提供许多资料。三 成就和不足成就:1.新唐书较旧唐书增加了许多材料;2.新唐书较旧唐书体例更完备。不足:1.本纪文字太略,有时不载年月,以致叙事时间不清楚;2.作者因不喜骈体文,以致纪传中富有史料价值的诏令、奏疏被砍削; 3.作者反佛道,新唐书佛道二教事迹一无记载,也丢失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旧五代史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宋)薛居正2. 经过:973年开始修撰至974年10月完成,共1年半时间,内容来自各代实录及范 质的五代通录,书名又称梁唐晋汉周书。新五代史出现后,此书已亡佚, 现 行本是清乾隆时期纪昀等人的辑本。二 体例及内容 .

4、内容:有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共150卷,上起907年,下起960年。三 成就:1.仿旧唐书,把每个时期的大事都记载在本纪里,对于各时期的形势一目了 然; 2.五代时期,应该说是“五代十国”时期,作者没有持偏见,不仅记载了“五代”史事,还记载了“十国”史事;3.史料直接来自实录和五代通录,真实性高。新五代史一 作者和成书经过1. 作者:(宋)欧阳修2. 经过:欧阳修不满旧五代史,没有把“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诚义士之 节” 介绍出来,袭史记体例,效春秋之法,私人重修五代史,是欧阳修晚年作。二 体例和内容内容:上起901年下起960年,共53年,有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

5、卷,世家10卷,四夷附录3卷,共73卷。三 成就和缺点:成就:史料比旧五代史更丰富;新五代史各个部分互相配合,体力完备而严谨,文字简洁,观点鲜明。不足:刻意仿效春秋笔法,不注重史实叙述。宋史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元)元脱脱2. 经过:1343年起到1345年完成,修史众人参与,其中欧阳玄出力最多。3. 宋史在二十五史中卷数最多,编修时间只有两年半,修史之速,究其原因有:1)编修人员众多 2)宋史和辽金史签名年已经过几次搜集资料,修辑工作,故至元脱脱时易于告成;3)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4. 体例和内容1) 内容:上起960年下起1279年,共320年,有本纪47卷,志162

6、卷,列传250卷, 表37卷,共496卷。2) 突出点:独创道学经,主要收集理学家的事迹和思想,反应了道学在宋代社会学术思想中的特殊地位。3) 成就和不足成就:1.体例完备,纪、传、表、志俱全;2.本书材料丰富而可靠,当时官方的许多民间著作均存史馆,宋灭后尽归元都史院。不足:1.内容繁芜杂乱,宋时修国史立传随意,错误较多,元人修史又不暇参互考证;。 2.立传的人中,京官居多,地方官较少。 宋史新编(明),柯维骐撰,凡本纪14卷,志40卷,表4卷,列站142卷,共200 卷,此书合辽、金、宋三史为一史,以宋为主,以辽金附之,可补宋史之缺。 宋史翼(清) 陆心源撰。共40卷,补781传,又附传64

7、人,立传多为地方官,可 补宋史之缺。辽史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元)元脱脱2. 经过:和宋史同二 体例、内容及价值1. 内容:上起916年下起1125年,共209年,有帝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 卷, 国语解1卷,共116卷2. 突出点:新创营卫志3. 价值:保存史料金史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元)元脱脱2. 经过:同宋史二 体力和内容1. 内容:上起1115年下起1234年,共120年。有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共135卷。本书是了解女真族早期历史的宝贵古籍。元史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明)宋濂、王祎2. 经过:1369年2月开始,8月成

8、书,因缺顺帝实录,故告一段落。再采集资料于1370 年2月重开史局,7月成书,共一年完成。二 体例和价值1. 内容:上起1206年下起1370年,共165年。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共210卷。2. 价值:保存史料新元史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清末民国)柯劭忞2. 经过:引用中西方资料,撰成此书,1920年徐世昌大总统作序,出资刊印,并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二 体例的内容和成就1. 内容:上起1206年下起1378年,共173年,凡本纪26卷,表7卷,志70卷,列传154卷,共257卷。2. 成就:1)根据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和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等资料, 补充了元

9、世祖以前的蒙古史事;2)柯劭忞根据各家改编的元史及明清以来的野史杂记,补充了元史所漏载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列传。3. 缺点:1)、应补且能补的地方,但未补。如元史艺文志、回教、耶稣教的事迹都没 补;2)、人名地名的汉译不统一;3)、该书引用的材料概不注明出处,学者不敢引用;4)、柯氏距今不远,凡他接触的材料今人也能看到,价值不大了。明史一 作者和成书经过1. 作者:(清)张廷玉2. 经过:三次修史:第一次是1645年开始修史,由于清初入关,汉人激烈反抗,南方未定,修史条件不成熟;第二次是1679年,期间有万斯同明史稿500卷,同时有窜改的万氏稿的王鸿绪明史稿;第三次是1723年张廷玉、朱轼为总

10、裁,在王鸿绪的明史稿基础上删改,于1735年成书,1739年刻印;3. 修明史稿如此长久的原因:清实行高压政策;清朝曾臣服于明,忌讳太多,历史问题棘手。二 体例内容与成就1. 内容:上起1352年下起1644年,共293年。凡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共332卷2. 突出点:新创阉党、流贼、土司三目,专记宦官专权,明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3. 成就:体力严谨,文字精练,内容充实。清史稿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民国)缪荃孙、柯劭忞2. 经过:于1914年开始纂修,到1927年修成,并于1928年付刊,当时负责刊印的金梁私自改动,并往东北运去四百

11、部,后来日本侵占东北时,有人将关外本又印过一次,在内容上又有所改动。于是有“关内本”、“关外本”、“关外二次本”。二 体例内容与价值1. 内容:上起1616年下起1911年,共296年,凡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共529卷2. 突出点:在志方面,新创交通、邦交二志;在表方面,新立军机大臣年表、部院。3. 价值:清朝立国时间长,积累的史料较丰富;在体例方面有一定的创造。4. 不足:参加编修的人员多系清朝的遗老遗少,他们站在清朝统治着的立场上。通志(私修,附续编:续通志、清朝通志)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宋)郑樵(11041162)2. 经过:郑樵于16岁开始,就谢

12、绝人事,闭门攻读,一边著书,通志在他57岁时脱稿。二 体例与内容1. 体例:纪传体通史2. 内容:上起“三皇”时代下起五代末年,共5000年7000年历史。凡纪18卷,年谱4卷,略50卷,世家3卷,列传125卷,共200卷。3. 二十略(志):艺文略:图书分类目录(三级分类法)校仇略:目录学的目的是辨别学派分流独创的略有:六书、七音、校弥、图谱、金石五略,属于学术文化史领域二十略的突出成就是:把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的过程,并形成一门门的专门学问。三 成就1. 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体现了郑樵“会通”之旨;2. “二十略”内容丰富,发凡起例颇有见解。如氏

13、族略为我们研究先秦宗法制度提供参考;图谱略首次论证了图表与书籍的相互作用;金石略强调金石文物对于核实史事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我国的金石学;3. 打通了断代史的垄断,之前虽有梁武帝的通史,但到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不全,不是纪、传、表、志俱全的通史4. 反对阴阳五行学说,反对“春秋笔法”任意褒贬的写法;5. 主张实学,用亲身实践纠正史书的错误,重视农民的知识经验。四通志的续编1.续通志:1767年官修,纪传从唐初到元末,二十略则起自五代到明末2.清朝通志原名皇朝通志,只存二十略,比通志二十略内容上更加丰富,辩证精详。编年体资治通鉴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宋)司马光2. 经过:

14、司马光奏上编撰成的通鉴前八卷,引起英宗的重视,于1066年4月,命司 马光设局,刘恕(注明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刘邠(著名汉史专家)、 范祖禹(著名唐史专家)三人协助,于1084年成书。历时19年。3. 书名:通鉴原名“通志”,神宗因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4. 写作目的:之前史书文字太繁,不利于日理万机的君主阅读/二体例与内容1. 体例:编年体通史2. 内容: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至公园959年,共1362。从周到五代各朝代纪294卷。3. 编纂方法:司马光将整个写作过程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丛目”,将各朝代发生的时间,按时间顺序加以排比,标明材料出处。 第二步“长编”,将

15、“丛目”中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重新组织。写成“长编”。 第三步定编,司马光就“长编”考其同异,删其繁冗,写成定稿。三成就与不足(一)成就:1.搜集的材料丰富,而且比较真实可靠。参考书目达到322种。并且以考异的修史方法,考证有争议的地方。 2.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编纂方法。分“丛目-长编-定稿”三步走战略。 3.摒弃“正 闰”的观点客观的叙述历史。(二)不足:1.继承了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思想观点。 2.此书“详于政治,略于经济,更省于文化”四通鉴注本资治通鉴注作者是宋元易际时的胡三省,特点:1.注释兼校勘2.对典章制度,音韵训诂都有详细的注释3.注中表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五通鉴衍生本1通鉴考

16、异30卷,记录司马光在考异中取舍不同说法的理由2通鉴目录30卷,有感于通鉴是一部大书,且编年史记事纷繁,要找一件事不容易,故作通鉴目录以便检寻。3.通鉴举要历50卷,为弥补通鉴目录太简的不足4.通鉴外记刘恕著,记录公元前403以前的历史国榷(私修)1.作者:谈迁(1593-1657)2.写作目的:明实录有失实、歪曲、丑化的情况、他要“正其是非”是不忍“国灭而史亦随灭”而作3.体例:是记载明朝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共104卷4.价值:保存明朝最真实录的史料纪事本末体一纪事本末体概念:以事件为中心的体裁,把记载的内容分成若干个事件,每一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立之以相应的标题,按时间顺序,记其始末。尚

17、书是本末体的萌芽。第一本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体。最好的一本是魏源的圣武记。二纪事本末的优缺点:优点:“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能完全了解历史事件,并知道著名人物在历史中起的作用。缺点:史料价值不高,不能全面系统的记载历史。三四种历史编纂方法:编年体,纪传体,政书体,及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私修)一作者及成书过程:1.作者:(宋)袁枢2.写作目的:有感于史籍浩如烟海,资治通鉴篇幅太大,亦是为了给南宋统治者提供有关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二体例内容与价值1.体例:第一部通史纪事本末体2.内容:从通鉴记载的1362年的史事当中,选取了239件历史上的大事件,每事为一篇,详细记其始末,按时间排序,

18、共42卷。3.价值:在编纂方法上:在编年、纪传、证书体之外。创立一种新的编史方法。 *史料价值:保存史料,历史见解(思想性),编纂方法春秋左传事类本末1. 作者:(南宋)章冲2. 体例:第一部断代纪事本末体3. 内容:专记左传中各国大事,共5卷。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1. 作者:(南宋)杨仲良2. 内容:记北宋165年历史中的45件大使,共150卷宋史纪事本末体(私修)1. 作者:(明)陈邦瞻2. 经过:此书是作者依据(明)冯琦的宋史纪事本末和(明)沈越的事纪二书而 成。3. 内容:记载北南两宋319年的历史,共109卷。4. 价值:扩大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取材,以前的纪事本末体都是取资于一部编年

19、体史书, 此时开始取资于纪传体史书而为书。涉及宋朝社会各方面,如宋金辽元的政治,各国典章制度,及经济,文化各方面。明末纪事本末(私修)1. 作者:谷应泰(1620-1690)2. 经过:作者在任提督浙江学政检事时,聘请一些文人协助编纂3. 内容:上起1352下讫1644年的历史。全书分八十个专题。每题一卷,每卷后面附有“谷 应泰曰”4. 价值:首创采群书而为书,推动了纪事本末体的发展5. 缺点:没有全面反映明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史料的可靠性受怀疑。圣武记1. 作者:(清)魏源2. 写作目的:通过研究清朝开国以来的兴衰历史,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主张。3

20、. 体例:纪事本末体。写康熙的武功事迹,共14卷。4. 内容成就:取材丰富,取材于各种著作,也有民间父老的传说 此书是研究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重要材料5. 作者的主要著作:历史著作海国图志、元史新编 政治哲学思想古微堂内集 文学著作古微堂外集古微堂诗集政书体一概念:政书体又名典志体记载典章(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变迁改革,议论得失,始创于唐代杜佑通典。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的介绍)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1. 作者:(唐)杜佑2. 经过: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废置的得失,总结统治的经验。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以刘知几儿子刘秩政典为蓝本,写成通典一书,历时36年二、 内容和成就1.内容:上起黄

21、帝下迄唐天宝末年(约756),专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共200卷。全书分有九大类分别是食货典,选举典,职官典,礼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除兵典外都有叙述历代制度的变迁。2.成就: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2)、编修通典一方面是适应史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解决唐朝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提出的问题。3)、杜佑有系统的搜集了许多古代史料通典多保存古代史料有重要作用4)、杜佑重视经济问题,以及重农安农的思想三、通典的续编续通典1767年“三通”馆臣开修,上起756下迄1644 年,共150卷清朝通典原名皇朝通典1767“三通”馆开修,上起清初,下迄乾隆

22、五十年(1785)文献通考及续编的介绍一作者及成书经过1.作者:(南宋)马端林(1252-1323)江西乐平人2.经过:他认为历代典章实相因袭,不可切断。只可惜(唐)杜佑的通典“天宝以后盖缺焉”因此以通典为蓝本,重编一部政书体通史。1275年开始1307年完成,历时23二体例内容与成就1 内容:论述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全书分“二十四们。每门又分若干子目,共348卷2. 成就:1). 材料丰富,门类比通典分的更细,而且也比较齐全,搜集各类史料,自创象纬、经籍,物异等多门2).编纂方法比较好,本书实用“文”“献”“考”的方法,方便读者查阅,也开创了后世历史考证学的先河3)

23、.它的实用价值超过了通典 。通典的精华包含于文献通考4).继承杜佑、郑樵的重农和进步的历史观。文献通考的编纂方法:文、献、考三步叙事方面:以经史为本,其次参考历代会要和百家传记,必须“信而有证”者才采用。(文)论事方面:记录历代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有意义的意见(献)凡史传的记载或先儒的评论,如觉不妥,作者均加以“按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考或考)续文献通考 :1747设立“三通”馆,馆臣撰。上起1225年下迄1664年,共250卷清朝文献通考 :又名皇朝文献通考馆臣撰,上起1616下至1785年,共300卷清朝续文献通考 :又名皇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撰,上起1786,下迄清灭,共400卷唐会要一作者

24、及成书经过1.作者:(北宋)王溥2.经过:苏冕修会要40卷,记述了唐高祖到代祖的事迹。崔铉撰读会要40卷,记述德宗至宣宗的事迹。王溥自编宣宗到唐末的事迹,与苏、崔、二书合编为新编唐会呀简称唐会要。后世有脱落。二体例与史料价值1.体例:会要体2.内容:记载唐代典章制度,共100卷,分514个子目3.价值:详细记载唐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会要体:专记一个朝代或一定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的体制。把史事分类编辑,便于检索,也就是把类书的方法应用到史书中来,为历史研究提供方便,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30卷,分280目,体例大致与唐会要同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南宋)徐天麟撰宋会要辑稿(清)徐松撰。2000册,分1

25、7门类。上起960年下讫1225年,史评史考类1、 史评:对史实、史籍、史学进行剖析,评价和研究2、 史考:通过对史籍,史事进行辨析,考证以求得到正确明析的记录和答案的史评。史通 :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一、作者及成书经过1.作者:(唐)刘知几2.经过:在任著作郎,兼修国史期间,集中主要精力撰写史通,至710年成3.书名:因受白虎通名称及王莽时求封司马迁后代为“史通子”等事的启发二、 内容和成就1. 内容:本书20卷,分内外两篇各10卷。内篇有39篇,主要讲史书的体例,史料的采集以及作者的评论和观点,是史通的主体;外篇13篇,主要讲史官制度、史籍的沿流等。我国历史悠久,史学源远流长,世家历代不

26、觉。史书越来越丰富,但这一点到刘知几才第一次作出评论性总结2. 成就:A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史学史。1 历述了古代史官的建置与变迁,列举了历代的史书,并对史书及其作品都做了评析2 将历代史书分为正史和杂史两类,正史分为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论家,汉书家,按体例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B史通以讨论了史书的体例、内容和编纂方法1 在体例方面,必须严谨如纪传体2 在内容方面,主张荀悦的“五志”和他的“三科”来划定范围。“五志”有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三科”有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3 在编纂方面,编次要明晰严整,不能驳杂凌乱C史通论述了一个优秀史

27、学家必备的条件和应有的写作态度1)、必备的条件:“才、学、识”:“才”指写作能力,“学”指历史学问“识”指对历史事件人物是非曲直的鉴别。2)、史家必须具有“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品质3.缺点: 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封建官僚之气)在史书体裁方面:只总结,没有对未来发展提出设想,过分强调史书体例模式化。日知录1. 作者:顾炎武(1613-1682)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2. 书名:其云“愚白少读书,有旷得辄记之,有其不合,时复改定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篇。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子夏月“日知其所之,日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3. 内容:日知录共32卷,所记共1020条。条条有

28、一个标题,条目的编次先后,以类相从。4. 思想: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的学风,给明清之际及晚清学术界深刻影响。 2) 旁征博引,考竟源流,倡导一种新的治学方法。对乾嘉时候的考据学有直接影响。但乾嘉学派是为考据而考据,顾炎武是为经世致用服务。在历史编纂学方面,提出一些很好的见解,如:“序事中富论断”反对人们妄作志状。论述了表志在史书中的作用等。读通鉴论1. 作者:王夫之,主要著作有船山遗书、宋论2. 内容:根据资治通鉴所载史事,评论自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共30卷。3. 思想:阐发了史学“经世致用”,坚持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 反对封建的“正统论”,宣传不主于一尊的民主思潮。区分了一姓之“国”和

29、“天下”的概念。 在历史观方面,提出许多进步观点,阐发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反对复古论者对始皇行郡县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大人物来实现的。 有狭隘的民族观念,认为少数民族是“异类”文史通义1. 作者(清)章学诚2. 目的:为批判两种学风:乾嘉学派为考据而考据,罕言经世致用好谈义理的理学“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守陋自是,提腹空谈型天”3. 地位:继(唐)刘知几史通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4. 内容:文史通义根据史通体例,分内、外两篇,内篇6卷50篇,探讨史学、文学经学的理论;外篇3卷70篇,只要是书序、跋文及与师友弟子论文史等杂著。5. 思想:提出“六经皆史”的概念,提高史学地位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制定出一套新的史学体例:“斟酌的古今之史,定文质之中,则师之尚书之意,而以丘史义例通左氏之裁制焉。”4 讨论良史必备的条件时在刘知几的基础上,加上“史德”,就是不要掺杂个人情感,秉公执笔,客观反映历史。对方志学有一套卓越见解。提出“志为史体”、方志应无所不载以为国史所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