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96KB ,
资源ID:82402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402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口和城市.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口和城市.docx

1、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口和城市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口和城市“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

2、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考情分析】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人口问题,特别是贫苦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人口问题的考查多以人

3、口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政治等知识多角度的进行综合考查。人口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也是考试的切入点。注意分析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等问题和人口迁移知识,关于人口迁移,结合有关史实,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表现及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的影响。城市的合理规划是高考热点,重点是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对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有关人口方面今后的高考从命题内容上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考核的形式也会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合理容量、人口问题等影响因素或现象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

4、理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城市区位及功能分区一直是出题的热点和重点,重现率极高,高考复习中要要结合热点城市具体分析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及其产生问题和解决途经,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测或描述城市地域类型及分布特征,阐释影响因素。有关城市的考查从内容上看,考题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从形式上看,考题贴近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实际,侧重综合题形式。从能力上看,侧重考查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突出综合分析能力考查。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

5、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

6、基础。 【知识链接】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

7、、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

8、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处于不同的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 2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经济、环境变迁、国家政策、战争、宗教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原因,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

9、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但就全球范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原因。国际、国内的人口迁移原因是此内容的重点,要结合图示迁移方向和历史背景分析,不可死记硬背。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文化状况等);政治文化因素(包括战争、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历史因素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

10、等。所以,环境人口容量既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对于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两个概念,主要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长远目标。评价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不必要追根求源。能应用概念分析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的人口容量,理解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即可。 3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城市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两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在经济因素中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的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经明显减弱,一些新的因素如科技、旅游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

11、城市的兴衰,并影响着城市的地域形态。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与河流相比,地形和气候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的位置。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归纳如下表: 4.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 5城市化 城市化的实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高考回放】 【例1】(09年江苏省高考试题)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题。 1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

12、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2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第1题中如果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的话,少年儿童的比例则会下降,则老年人的比重则会上升,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第2题中老龄化最严重的是,和相比,的老龄化程度更高,故答案D是正确的。 【答案】1B 2D 【例2】(08,江苏高考试题)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

13、34题: 3.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4.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 山西 B. 江苏 C. 新疆 D. 黑龙江 【解析】由图可知,西南各省中,除了云南人口净迁入外,其他各省市均为净迁出,迁出量远大于迁入量,因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净迁出区。看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区,C答案正确。读图易知,黑龙江为人口净迁出地区,江苏人口净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吸引了人口迁入。山西因为煤

14、炭的开采,新疆因油气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答案】3.AC 4.AC 【例3】(2018年江苏高考题)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 B、14.3 C、0.9 D、1.2 6.1991年至201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 7.该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解析】第5题人口增长率等于新增人口数除以

15、总人口数。解答第6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东部沿海某新兴城市示意图,人口的快速增长,能使城市的用地压力增大。 【答案】5.A 6.C 7.D 【例4】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 【解析】第(1)题中中心商务区应该大体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因此A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原因是A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且服务范围较大。第(2

16、)题中C地在内城,因此是低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一般靠近工业区;第(3)题中汽车销售店一般占地较广,且位于城市的外缘;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在F处是因为该地区靠近高等院校,且环境质量较好。 【答案】(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思想方法】 (一)人口的增长模式 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世界总人口的增长趋势;各阶段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特征;原始低增长阶段与现代低增长阶段的共同点与区别;分析各阶段出现不同人口增长

17、特点的原因。要求在图上能够区分两条曲线哪一条代表出生率、哪一条代表死亡率,并能够绘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由图可见,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 【例1】读下表,完成1-2题。 某年四城市人口变化资料(单位:万人) 1该年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 2如果四城市所在区域的总人口均为100万,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是 A B C D 【解析】第1题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除以年初人

18、口数,第2题中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答案】1.A 2.B 【例2】读台湾省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d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A人口死亡率 B人口总数 C人口出生率 D人口机械增长率 4图中d曲线高峰值的形成因素:( ) A自然灾害 B人口迁移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的死亡率低 【解析】第1题中a、b、c、d依次是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第2题中要特别注意时间为49年前后,正是国民党溃败到台湾之时。 【答案】3.D 4.B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规律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和相隔

19、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以两条纵轴为原点,左、右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各自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年龄结构实际上就是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因此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够直观地反映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根据图形特点或经过计算,还可以读出老年人口(65岁以上)、青壮年人口(1564岁)和少年儿童人口(0一14岁)的比重。同时从图中还能够读出各年龄段男、女人口所占比例,因此该图同时能够反映人口的性别构成。 【例3】 读 “某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少年人口比重过大 B青壮年人口比重过低 C老年

20、人口比重过大 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低 2、目前,人口年龄构成与该国相类似的是 A欧洲 B北美 C亚洲南部 D澳大利亚 【解析】第1题主要是考查年龄金字塔的读法,从图中可以看出塔底即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较大。第2题中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说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答案】1. A 2. C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的比较: 1、环境承载力:环境最大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类的文化水平(人类活动如工农业、城市化水平等),一般用土地、粮食、淡水等资源来计算。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环境承载力大。

21、 2、合理人口容量:考虑了人类合理文化和健康水平的人口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与环境承载力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考虑了健康水平需求、文化生活需求等。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某段时间内,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数量,人口总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之和。 【例4】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 2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22、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解析】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表示,包含有人口最大值的意味。最佳人口规模是指人口的合理容量。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人口规模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没有正或负相关关系。 【答案】1AC 2CD (四)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淡水

23、、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目前为主导因素。动力是追求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收入高等。 政治因素:战争、政治难民。 社会文化因素:外出求学、宗教与种族等。 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淹没。 【例5】读图,判断12题。 1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流向是 A从中部地区迁向沿海地区 B从中部地区迁向西部地区 C从西北内陆迁向沿海地区 D从东北内陆迁向沿海地区 2促使人口迁入M地区的最主要拉力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西部大开发政策 C社会经济发达 D环境污染小 【解析】第1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图例中人物的大小代表着人口迁移的数量得多少,由图可以看

24、出中部地区迁出的人口数最多,主要是迁往东部沿海地区。第2题M地区属于我国的青海省,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使得大量的人口迁向青海省。 【答案】1.A 2.B 【例6】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 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解析】本组题以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为信息,考查考生对

25、图表的分析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迁入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缓和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回答问题时要认真读表,从表中得出迁入该市的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其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迁入对城市的影响要从正反面方面分析。【答案】3. BC 4. CD(五)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城市地域结构 影响城市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和政治、军事、宗教等几个方面的

26、区位因素彼此有包含或交叉的关系。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要这样就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在影响城市形成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士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武汉地处

27、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武汉,带动了武汉的发展。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例7】下图是“某城市不同

28、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题。 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解析】本题组考查逆城市化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相关知识。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图中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由20KM处人口密度的变化可看出,a图人口密度最小,b图人口密度最大,

29、c、d图人口密度位于中间,可判断B项正确。只有在题正确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断第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市中心人口又密到稀,不断外迁,正是逆城市化的体现。第题,距离市中心8km处,人口密度最大,应为住宅区。 【答案】B B D (六)城市地租理论 【例8】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镇信息,回答12题 1.左图中字母代表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功能分区,包括有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小麦种植区、花卉与乳牛区,其中表示商业以及花卉与乳牛区的是 A.a和e B.a和d C.b和d D.b和c 2.根据地租水平的高低,综合考虑交通、环保等因素,在右图中,印染厂、水果批发市场、豪华宾馆应依次选择在 A. B. C. D.

30、 【解析】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地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着空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急剧;工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明显;住宅则位于两者之间。小麦种植区和花卉与乳牛区都位于城市的郊区,一般来说,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越高,从单位面积产值看,花卉与乳牛的产值高于小麦,故花卉与乳牛区距城镇较近。根据城市地租理论,豪华宾馆应位于城市中心,水果批发市场要接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印染厂污染水源,应布置在河流下游。 【答案】1.B 2.A (七)城市的合理规划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

31、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的布局应遵循的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与主要污染 一般布局原则 【例9】读我国南方某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20世纪9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比较,该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 A建设发展均不受河流分布的影响 B联系市外的新道路有所增加 C未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 D道路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 220世纪90年代末,该城市新建居住小区( ) A大多沿河流分布 B多在商业中心附近选址 C位置远离交通线 D由商业区向北、东、南扩展 【解析】第1题,比较两图可知,80年代初城市道路、商业区和居住区基本位于河流以北地区,在两河之间及南部河流以南地区很少分布。在90年代以后城市道路、商业区和居住区则大量出现在两河中间及南部河流以南地区,地铁、航空、地面交通全面发展,道路格局向四周拓展,尤其是向河流以南发展的趋势明显,联系市外的道路也明显增加。第2题读图可知,在商业中心附近地租较高,居住小区较少,沿河流分布也较少,大多沿交通线由商业区向北、东、南扩展。 【答案】1.B 2.D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