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63.70KB ,
资源ID:82383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383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docx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用燕昭王黄金台典故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用燕昭王黄金台典故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启发思考】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自主或小组探究】诗人形象【协作交流】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总结提高】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

2、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

3、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课: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2、走进作者(见课件)3、了解幽州台(见课件)4、写作背景(见课件)二、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

4、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四、诗歌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

5、的主题是什么? 五、人物形象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六、写作手法: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七、拓展延伸: 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八、课堂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内容、体会意境、辨析技巧、诗人形象等方面来鉴赏。 九、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望岳教学

6、设计教学模式介绍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用“五岳归来不看山”俗语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启发思考】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自主或小组探究】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协作交流】诗歌的主题、杜甫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总结提高】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散文教材分析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

7、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

8、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2、走进作者(见课件)3、了解写作背景(见课件)二、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看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上,使得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

9、部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四、理解诗情: 1、诗的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为什么? 2、本诗每句都体现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见课件)五、赏析诗歌: 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2、思考: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3、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6、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六、课堂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

10、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望岳。 2、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3、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 用黄山飞来峰导课,很快把学生代入学习的情境【启

11、发思考】 这首是写了生命内容【自主或小组探究】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协作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哲理时,又有哪些哲理在内?【总结提高】 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

12、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峰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2、走进作者(见课件)3、了解写作背景

13、(见课件)二、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四、品读诗句: 1、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3、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

14、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4、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五、写作手法: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转句用典: “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结句拔高诗境,展现高瞻远瞩的气概。 六、拓展延伸: 你还学过哪些哲理诗,从诗中你悟出怎样的哲理? 七、课堂总结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

15、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读读王安石的诗歌,体会其诗歌风格。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在这首诗的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 “吟读”,即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 “译读”,即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 “背读”,即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层次的基础上背诵。 “说读”,即扩展诗意,对诗人说话,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熟知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启发思考】结合对

16、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理清重点诗句的意境。【自主或小组探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协作交流】比较阅读【总结提高】从诗歌“美”的角度来总结。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

17、意,感悟诗的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颔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村。2、走进作者(见课件)3、了解写作背景(见课件)二、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

18、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四、诗歌赏析:1、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2、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3、颔联蕴含的哲理: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

19、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4、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 5、尾联写主观心境。抒诗人情感五、拓展延伸:比较两首描写农村的风光的诗歌:游山西村 和过故人庄两首诗的异同: 提示:从描写的内容、描写顺序、结尾的方式、表达的志趣角度来分析六、课堂总结这首诗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20、。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 2、课外读陆游的其他的诗词,如钗头凤,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3、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300字的故事。 已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用写作背景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会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写作背景导课,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启发思考】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自主或小组探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理解【协作交流】写落花的古诗,古诗中

21、“落花”的含义【总结提高】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

22、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诵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课: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

23、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2、走进作者(见课件)二、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1、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四、品读诗句: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

24、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 3、“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

25、会理想了,令人叹惋。4、小结: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情感探究1、“落红” 象征了什么? 2、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由此,你想到了李商隐的哪句诗 六、课堂巩固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七、课堂总结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黯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师。另一方面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八、诗人笔下的落花(见课件)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龚自珍已亥杂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