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题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籁(li)赋闲(f)晶莹(yng)撒谎(s) B、羞涩(s)霎时(sh)惦记(din)僻静(p) C、颓唐(tu)妥当(tu)回溯(s)屹立(y) D、温馨(xn)蹒跚(pn)静谧(m)迂腐(y) 2、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2分)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恕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2、 毫不忆及 ( ) 3、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4、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多种观点,其中不符合文章实际的一种理解是( )(2分) A、对一件往事、小事,知错必改,郑重其事,体现了作者可贵的自省精神。 B、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认为兄长该管,这一现象上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对人们的影响和毒害。 C、从文中的“我”严于自责,恳求小弟宽恕自己的过失和“小兄弟”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兄长
3、的错处的内容上,深刻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手足亲情。 D、本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2分)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 C、“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好像”是比喻词。(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 6、选出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
4、你会_;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你会_;也许,在宽阔的原野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你会_。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自己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有小草的翠绿!A、渺小自卑狭隘不安平庸懊恼B、平庸懊恼狭隘不安渺小自卑C、渺小自卑平庸懊恼狭隘不安D、平庸懊恼渺小自卑狭隘不安7、近日,我市街头有两条横幅特别引人注目。其一是:热烈祝贺某某土菜馆连续蝉联“中国湘菜名店”;其二是:坚决防止聚众赌博活动在“夏季攻势”之后不死灰复燃。这两条横幅各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4分)8、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补出得体的话。(4分) 小明上数学课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懂,下课后,他去问刘老师,敲
5、开办公室的门后,他对刘老师说:“_。”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914题。(15分)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
6、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9、“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2
7、分) 10、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5分) 11、第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2、第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2分) 13、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2分) 14、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10分) 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
8、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幅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15、解释词语。(2分) 蹒跚: 讷讷
9、: 16、比较阅读。 (1)课文以“散步”为题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本文是以“三代”为题是因为_。(2分) (2)散步与三代的相同之处在于主人公都是 ,内容都与 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题突出了为人子女应_ ,后者则突出了主人公的 精神,选材上两者都是通过 刻画人物,表现主题。(3分) 17、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5分) 父亲不写信 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
10、,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
11、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
12、了。 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
13、波深处的激流啊! 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8、“我”为何感到和父亲“很疏远”?(3分) 19、“他冷峻的脸上
14、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20、“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3分) 21、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2分) 22、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1) 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2分)(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2分) 三、写作(40分) 23、父(母)爱是一个永远的
15、话题。读了课文背影和上面的选文父亲不写信,你想对你的你的父(母)亲说点什么呢?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 1、D 点拨:D中“迂”音应为“y”。 2、诀 诣 缀 蕾 3、B 点拨:A、C、D“熬”意思是忍受,B中“熬”指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 4、D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多侧面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又启发学生懂得分析文章要紧扣文章实际,既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无限制的拔高的道理。选项D就是脱离了文章内容实际的架空分析。 5、 点拨:C句只是一般性的比较,不是比喻句。 6、D 7、例:热烈祝贺某某土菜馆蝉联“中国湘菜名店”。点拨:答案不惟一
16、,他如:坚决防止聚众赌博活动在“夏季攻势”之后死灰复燃。8、参考示例:刘老师,(或打搅一下,)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可以吗?) 点拨:称呼或礼貌用语2分;事由2分。 二、阅读理解 (一)9、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10、母亲听我的 儿子听我的 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11、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12、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13、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14、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二)15、蹒跚:腿
17、脚不灵便,走路摇摆的样子。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16、 表现三代人之间的和谐、融洽、血肉交融的关系。 中年人 表现亲情 孝敬长辈 牺牲 细节 17、略 点拨:本题答案不统一,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18、没有享受过父爱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 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 点拨:要点也可表述为: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 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要点 也可表述为: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 19、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20、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
18、深的爱。 具体事例 : 给儿子倒酒 卖驴让儿子复读 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 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 专门赶回来送儿子 深情叮嘱点拨:“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 21、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 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 点拨: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22、(1)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 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 都肩负着家庭重担 (2)略 点拨:本题答案不唯一,围绕“代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三、写作 23、略 下一篇更精彩:【原创】北京课改版语文七上第二单元单元检测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